🔥🔥🔥即將引爆全台BoboMall播播LiVE-直播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即將引爆全台BoboMall播播LiVE-直播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BoboMall播播LiVE 🔥打造自己的會員經湾被動收入 🔥您只要手機分享領紅包 🔥直播引流客戶源源不絕 🔥1.點擊連結(每週限量) 🔥手機號註冊VIP,享購物點300P(紅包) 🔥2.分享專屬推薦連結 🔥每新增一位VIP享購物點30P,分享越多領得越多 🔥購物點於團購群,直播…購物時,1點等同新台幣1元🤩🤩🤩 🔥🚩跟著東森,再度攀上高峰!

目前分類:A.I. 人工智慧 (69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名腦神經學家指出,網路不但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我們頭腦的運作模式,這種演進將使得擁有豐富科技知識的人能夠位居新興社會秩序的頂端。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專攻腦部運作功能的神經學家史莫爾(Gary Small),從實驗當中發現網路搜尋以及簡訊傳送可以讓腦部在過濾資訊時變得更為敏捷,也可以在做決策時更加精準。


不過,科技雖然有著加速學習、提升創造力等優點,卻也有其負面影響,例如導致只有虛擬朋友的網路上癮症,以及注意力不足症診斷案例急速增加。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機歹歹,現在連電話費也要省。全球網路電話Skype,挾著免費視訊通話服務的優勢,去年全球用戶比前年同期成長51%。而付費服務的SkypeOut,也因為撥打市話和手機的費用,比傳統電話與手機便宜,通話分鐘數同樣大躍進,顯示全球金融風暴下,民眾對日常支出的通話費也更斤斤計較。


  Skype推出五年來,在全球的用戶已經超過3.7億,去勢年新增的全球用戶數更比前年同期成長51%。加上許多使用者透過Skype和遠方的親朋好友聯繫,目前Skype-to-Skype分鐘數,達到將近160億分鐘,年成長率63%。至於要付費的SkypeOut,通話分鐘數同樣也有54%的成長,達到22億分鐘。


  不同於去年許多全球企業財報慘兮兮,前年Skype整體營收為美金1.43億,以每年46%比例成長,已經連續七季獲利。


  至於台灣的PChome也和Skype合作超過四年,PChome通訊應用服務部副總經理羅子亮表示,使用Skype-to-Skype通話的用戶中,有25%以上的人會同步開啟視訊功能,顯示除了語音通話之外,影音通話需求也在持續成長。


  除了一般用戶快數增加,台灣地區SkypeOut付費用戶也已突破80萬人。他指出,從使用數據來看,目前從PChome&Skype官網下載次數為兩千四百萬次,相當於台灣人口總數。而PChome從去年3月推出的「SkypeBIZ企業總管」,目前已有超過4000家的本地企業採用。


  由於SkypeOut的傳輸方式,是透過網際網路傳輸,不需使用一般的電話線,可以省下許多話務傳輸成本,對於企業成本控制有很大的幫助。羅子亮進一步指出,目前企業用戶與商務使用比率的高度成長,顯示企業對於成本控制相當重視。但透過網路傳輸,若使用者的網路頻寬較低,通話品質還是會受到影響。


  至於Skype推出的亞洲通與台灣通,各自強調中港台日與台灣的手機、市話與長途電話可以免費打到飽,頗受用戶好評,但因為非法使用的情形猖獗,去年八月份已經喊停。Skype表示,未來等技術再進步,會繼續推出相關服務。


  Skype藉著網路傳輸的話費低廉優勢,的確在通訊市場闖出一片天。不過Skype除了積極瞄準商業用戶,對於一般使用者依舊野心勃勃,希望能在消費緊縮的時代,成功吸引更多精打細算的用戶,分食更多市場大餅。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各地的電腦用戶九日湧入微軟官方網站,免費下載將取代Vista的作業系統Windows 7測試版,讓強而有力的微軟伺服器也不堪負荷。


總部設在華盛頓州的微軟公司,原定在當地時間中午發表Windows 7「beta」測試版,結果在發表前數小時,網路上已湧現虛擬排隊人龍。


急添設備 關閉後再開放


微軟一名發言人說,由於有太多人在網路上等著,蜂湧而入的下載請求,使得微軟工業級伺服器處理速度變慢,造成延緩與抱怨。原本中午開始開放下載的測試版被迫暫時延後,工作人員緊急加添設備支援網站,應付下載需求,大約中午過後,微軟才重新開放下載。


據了解,想要下載Windows 7測試版,個人電腦最少要1Ghz處理器、16GB的硬碟空間等。


堅不透露正式版推出時間


微軟指出,Windows 7測試版的下載將開放到一月三十一日,希望使用者不吝回饋,以提升新作業系統的品質。雖然如此,微軟並不打算更改或增加功能。


取代Windows XP的Vista雖然先進,但與前幾代的電腦軟體不相容,因此微軟在提升Vista作業系統的同時,也確保Windows 7是可「回溯相容」。


Windows 7 beta軟體有英文、阿拉伯文、俄文、中文與德文版,對於何時正式推出Windows 7,微軟堅持不透露口風。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Phone 3G終於在中華電信的努力下風光上市,但iPhone掀起的將不只是消費者的追隨風潮,其應用軟體Apps Store,更為台灣手機內容商帶來前所未有,面向台灣同時放眼全世界的銷售新舞台。

二○○八年深冬,iPhone 3G首度問世近半年後,台灣的消費者終於也等到了屬於自己的iPhone時刻。一個豔陽高照的深冬午後,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在時尚派對氛圍的簇擁下,站上舞台,以高八度的激昂口吻正式宣布iPhone 3G即將在台開賣。
新促銷、新費率、新廣告....,中華電信全力為這支眾所矚目的手機抬轎,但在這一刻站上舞台的,並不單純只是一支手機的首賣而已,台灣的手機內容商更獲得了一個立足台灣市場,同時走入世界舞台的新機會。

這次由中華電信首賣的iPhone 3G,不鎖門號及硬體,消費者可以直接連結進入蘋果為iPhone打造的應用軟體網站App Store,下載自己喜歡的應用服務。手機遊戲開發商寶石星球執行長林柏志興奮地表示:「只要產品上到App Store,就可以讓全球iPhone的使用者看到,等於是直接上到一個沒有國界的銷售平台。」

正是這由消費者論定成敗的全球銷售平台,讓App Store一推出就獲得全球開發者的支持。不到半年,平台就已經有累積超過一萬種的應用軟體,累積的下載量更已經超過三億次。 林柏志指出,「iPhone引領了整個硬體轉服務的風潮。」包括Google Android、Palm與微軟的Windows Mobile等智慧型手機,都紛紛宣布將發展自家軟體下載網站,手機內容及應用軟體開發生態,至此有了完全改寫的新機會。

對此Digitimes研究中心研究員郭明錤也表示:「這次軟體開發者,終於可靠著賣自己的產品賺錢。」他認為長期以來各種軟體「破解」版本,早就將軟體開發商機侵蝕殆盡,才使得「靠著產品賣錢」這聽起來再理所當然不過的商業規則,只能是個遙不可及的奢望。

直到蘋果從iPhone+App Store發展出這種「硬體帶軟體」的銷售模式,才解決了手機內容產業結構上的問題。 他解釋,雖然手機已十分普及,但附加價值卻因為「手機上網內容貧乏」與「使用者過少」兩者相互影響所形成的負向循環,一直無法得到提升。現在透過iPhone可直接瀏覽一般網頁的特色,與直覺式使用介面,大大提升手機上網的豐富度與娛樂性,才讓軟體內容的價值浮現。

對於由App Store帶動的手機內容新舞台,林柏志更進一步認為,這樣的模式甚至有機會一舉解決許多過去台灣手機內容商,在銷售端及產品外銷所面臨的困境。
「通路過去一直是個問題,」林柏志表示,目前手機上網入口由營運商架構,掌握了與消費者接觸的機會,內容商從通路到曝光、收費,必須全部仰賴營運商,使得內容商不僅利潤與議約空間皆小,若想將產品外銷也一樣得與全世界各地的營運商一一洽談,難度仍然很高。

這所有的困境,在App Store的全球銷售通路問世後,頓時都獲得了解決,「這就是為什麼它可以讓全球開發者風靡的原因。」即使單次下載收費不高,只要市場擴大至全球,獲利就可能很可觀。

林柏志甚至預期,所有具備自製能力的台灣內容商,都不會在這次開發熱潮中缺席。

行銷能力成內容商新挑戰

事實上,除內容商已磨刀霍霍,準備迎接App Store所帶來的新模式,電信營運商在這波變動中也不能置身事外。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加值處處長饒吉森表示,App Store的出現,的確已打破營運商多年來主導手機上網的局面,並威脅到營運商在內容提供上的地位。

但是對於過去的角色,饒吉森並不留戀,因為若中華電信為iPhone 3G量身訂作的加值服務Hami,成了另一個入口平台,過多資訊將造成分類與檢索上的困難,會讓精心打造iPhone的使用者經驗大打折扣。他反而認為「在地化」服務上,營運商仍有優勢,可從生活、商務端出發,發展以月租費、資料傳輸費為主的電信類相關服務。

面對App Store對營運商在內容提供角色上的威脅,饒吉森則表示,中華電信也已經在與中國移動、日本軟體銀行等販售iPhone的營運商對話,希望建立營運商共通的軟體內容下載平台,藉著提高內容產品曝光機會,吸引內容商合作,與App Store一較高下。

「iPhone所帶來的消費者行為改變,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內容開發商該是時候思考如何在這上面賺錢的機會了,」饒吉森說。

透過App Store,開發者與內容商終於獲得藉由市場機制來反映商品價值的機會。而這場戰役,現在才剛剛開始。然而,未來內容商少了電信營運商在行銷及通路上的加持,包括行銷與宣傳,都將是台灣手機內容商在國際市場上所必須面臨的挑戰。
不過,也如同林柏志所說的:「雖然會有陣痛期,但content(內容)需要自由的環境,這才是健康正常的市場。」而現在就等台灣內容商正式下場競技了。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洋基球場預計將在下個月完工,今天(10日)球團則已迫不及待地宣佈將和Sony繼續合作,未來於新球場欣賞球賽的球迷們還可同時享受高科技的服務。

Sony將高清晰、高畫質的視覺效果帶進球場,球迷就算離開座位也可以在球場各角落觀賞到即時的比賽實況;洋基新球季首場主場比賽將於4月17日迎戰印地安人,屆時進場看球的球迷即可享受高科技的視覺享受。

此計劃是在洋基球場設置Sony高畫質播送系統控制室,此控制室內將有超過550台BRAVIA平面電視,而在包括貴賓席、包廂、餐廳等場合也有多台高畫質液晶電視,將比賽最新戰況傳送至球場各處;除此之外,PS3娛樂系統以及VAIO筆記型電腦也可讓球迷選擇不同的視野觀賞球賽。

「我們很高興能和Sony保持長時間的合作。」洋基球團的首席營運長Lonn Trost表示,「結合他們的高科技,讓洋基球場不單單只是座球場,更是兼具現代化與高科技的運動娛樂中心。」他接著補充道。

在洋基球團當中,液晶螢幕、高畫質電視等相關產品,Sony都是其指定廠商,未來將會繼續看到其廣告看板出現在球場的右外野全壘打牆以及球場各大大小小角落。

「能夠在世界上最知名的棒球主場當中取得高度曝光是件令人興奮的事。」Sony董事長暨首席執行長Howard Stringer說,「洋基過去擁有輝煌的歷史,我們極其有幸能夠在未來參與其中。」他接著說。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軟的Vista上市後,不但未能獲得好評,還讓Google、蘋果等強敵在作業系統市場上步步進逼。如今微軟痛定思痛,開發出最新的作業系統Windows 7,將研發重點由功能轉為人性化,期以貼近市場需求來挽回消費者的心。

當微軟在二○○七年一月風光推出Vista作業系統時,大概壓根兒也沒想到,這款號稱最炫、最安全的作業系統,居然會讓微軟踢到鐵板。

在Vista上市即將屆滿兩周年之際,一向在電腦應用軟體領域呼風喚雨的微軟,卻正陷入作業系統市占率的保衛戰。根據市場調查機構Net Applications最新公布的作業系統使用率統計報告,Windows作業系統目前的市占率為八九.六二%,首次下滑到九成以下。在二○○七年一月時,微軟在作業系統的市占率還有九三.三三%,但自Vista上市之後,兩年間微軟的市占率就下滑了將近四個百分點。

除了Vista的銷售和使用狀況未如預期,微軟也面臨網路業巨人Google的強力競爭。一直以來都有傳言指出,Google可能會開發自己的作業系統。

雖然Google總是否認這樣的說法,但以Google的條件和地位,絕對有能力開發出足以和微軟抗衡的作業系統。

特別是二○○八年Google推出Android手機作業系統和網路瀏覽器Chrome之後,就有不少分析師認為,Google可以Android為基礎,延伸出一個在PC上運作的作業系統,或是透過Chrome整合旗下各項網路服務,形成一個以網路雲端運算為核心的作業平台。無論如何,這都是微軟所不樂見的局面。

除了功能多,更要好用

台灣IDC企業應用研究部研究經理曹永暉表示,龐大的硬體資源需求、複雜的使用方式、和周邊軟硬體無法相容,是Vista最主要的問題。而在功能上,相較於前一代的Windows XP,除了安全性之外,Vista也沒有太大的差異,這也使得一般消費者和企業用戶缺乏升級Vista的意願。

歷經了Vista的挫敗,微軟能否開發出更具吸引力的作業系統,挽回消費者的信心,並抵禦Google、蘋果等強敵的步步進逼?在上個月於台北舉行的二○○八WinHEC硬體工程大會中,微軟首次在台灣展示了下一世代的作業系統Windows 7 pre-beta版本,即可發現微軟正步步為營,努力貼近市場和消費者,以避免重蹈Vista的覆轍。

「從Vista的經驗,微軟學到很多教訓,」在WinHEC大會中,負責展示Windows 7的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瓊.狄凡(Jon DeVaan)指出,以往微軟在開發作業系統時,想的是怎樣讓系統功能再多一些,但現在微軟的思維已經有所改變,轉而把作業系統的重點放在兩個層面:PC的使用經驗、個別裝置的相容。

微軟亞洲區OEM總經理吳勝雄也指出,微軟希望讓作業系統回到最源頭,「把作業系統做得簡單、好操作,功能一樣強大、穩定,但使用上卻更簡化、更人性。」

從這次Windows 7的現身,可以看出Windows 7著力最深的地方,就在於如何讓軟體功能更貼近使用者的情境和經驗。首先在效能的提升方面,微軟提出「快速程式」(velocity program)的目標,「現在筆記型電腦越來越普及,作業系統的效能管理也越來越重要,」吳勝雄指出。包括開關機時間、記憶體的使用、電源的消耗,以目前處於前期測試(pre-beta)階段的Windows 7來看,表現都優於原本的Vista。

狄凡更強調,就連小筆電(netbook)都可以順暢地使用Windows 7。

此外,Windows 7也比Vista更加注重操作的方便性。「微軟這次做了很多使用性測試,去了解一般人使用作業軟體的過程,希望讓軟體的操作可以從原先的五個步驟,簡化為兩、三個步驟就可以完成,把使用者的學習曲線降到最低,」吳勝雄表示。

以無線網路裝置的連結為例,微軟在Windows 7中簡化了流程,只要透過安裝精靈,就可以自動搜索環境內的無線裝置,使用者只需選擇自己要連結的裝置,設定密碼後即可使用,就算不懂得什麼是藍牙、什麼是Wi-Fi,也可以很快上手。

科技就是要讓生活更方便

至於軟硬體的整合,微軟也下了不少功夫,比如說Windows 7的「Device and Printers」,在插入新的硬體裝置時,系統就會出現與實際裝置完全相同或相似的圖示,讓使用者可以很快知道有哪些裝置和自己的PC連結。

還有「Device Stage」,使用者點選某個硬體裝置的圖示,就可以獲得其應用程式和使用說明,甚至可直接連結到相關網站,也加強了對使用者的服務。Windows 7也新增「Play To」的功能,可以很容易地把PC裡的多媒體資料,傳送到音響或數位相框等裝置播放,方便資料分享。

狄凡特別指出,傾聽外界的聲音,是開發Windows 7時微軟很重視的部分,更是這次大會的重點。吳勝雄在受訪時也拿出一疊資料,裡頭都是合作廠商所提供的建議,「我們很注重合作廠商和消費者的意見,作為微軟持續改進Windows 7的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微軟這次也首度舉辦了「Windows硬體研發創新大賞」。吳勝雄指出,藉由這個獎項的評選,除了加強和硬體廠商的合作交流,也可藉此了解一般消費者使用軟硬體的想法,「透過這樣的活動,讓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平常很熟悉的軟硬體架構,以及消費者使用的動機和過程是什麼,這是很有意思也很有幫助的,」吳勝雄說。

重視人性化,接受度大增

相較於對Vista的冷淡,不少消費者似乎對Windows 7躍躍欲試。根據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lligence公司調查,有四六%的企業IT決策者表示會跳過Vista,直接從Windows XP升級到Windows 7。硬體廠商也多半看好Windows 7應可順利取代Windows XP和Vista。

宏碁資訊產品全球運籌中心副總經理甘博隆就指出,以目前的版本來看,Windows 7不像Vista耗費硬體資源,效能則更勝XP,加上支援多點觸控功能提升人機介面,未來發展頗值得期待。

雖然狄凡等微軟高層對Windows 7正式上市的時間都不願正式評論,但包括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lligence和IDG等顧問機構都認為,微軟會設法讓Windows 7在二○○九年底上市,以鞏固微軟在作業系統市場的霸主地位。曹永暉則認為,微軟這次轉變心態,願意更積極地和廠商配合,是走在正確的方向,如果Windows 7能具體改善Vista的相容性等問題,未來兩年有機會讓微軟在作業系統市場翻盤。但他也強調,如果Windows 7沒有做到很完善就匆促上市,就會是一場災難。「求成熟要比求快速更重要,這是微軟現在最要注意的事,」曹永暉說。

無論是硬體或軟體,消費者的體驗才是關鍵,從此次WinHEC大會中,微軟的宣示和動作來看,微軟似乎已開始體認到這一點。未來能否記取Vista的教訓,不再閉門造車,讓電腦在使用上更回歸人性,將是微軟未來能否力抗Google、蘋果,重振雄風的關鍵。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n 06 Tue 2009 19:34
  • WiMAX

較3.5G便宜
頻寬大10倍

在政府的全力推動下,今年將是WiMAX元年,但對消費者而言,WiMAX是什麼?對消費者有何好處?

WiMAX是一種新的網通技術研發和利用。最大的兩大優點,一個是價格較目前3.5G網卡等便宜。二、頻寬更大,約是目前3.5G網卡的十倍頻寬大,換言之,以更便宜的價格、享受更快速、更高頻寬的通訊傳輸,就是WiMAX的最大賣點。

上網月租統包
可看電視MSN

在台中地區擁有Cable台、固網、Internet上網功能的威達超舜舉例而言,目前一般Cable有線電視月租金大約在500元、上網月租金也大約要400多元。但利用WiMAX系統,由於頻寬夠大,可達70MG,比現在3.5G網卡的7.4-7.5MG頻寬高出近十倍,消費者可能只要以一千多元方式「統包」既可看有線電視、上網,還能享受WiMAX的飆網快感,未來搭配WiMAX手機的連線使用,不僅隨時可以上網看資料、還可MSN、打線上遊戲,看電影、看電視。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只是下載回來按兩下,看懂Google Chrome的原理、概念才是王道。

    歡迎來到電腦王正音班,請跟我念一次,Google「酷龍」(Chrome),字尾E不發音,請不要再念成「谷歌恐龍妹」了,謝謝。

    Google終於推出自己的瀏覽器Google Chrome了,當筆者看到正式宣佈的消息時,心中其實混雜了驚訝與「老子我早就知道了」的矛盾心情,因為Google要出瀏覽器的謠言實在傳太久,久到連最無聊的部落客都懶得再提,就跟尼斯湖水怪或喜馬拉雅山雪怪一樣,大家都聽過,報紙都寫過,但你就是沒看過。即使傳言許久,可是當筆者安裝Google Chrome時還是有一點不真實感,「不會吧?真的出了耶!」,就是這種感覺。

在Google Chrome的官方網站裡有一個用漫畫呈現的技術「文件」,強烈推薦一看。為什麼要做瀏覽器

    大家也許會問:為什麼Google要出瀏覽器?但更恰當的問題是:「為什麼拖到這個時候才出?」,Google有一萬個絕佳理由做瀏覽器(電腦王編輯部願意在PCADV blog上一一列出,甘溫!),最簡單的,Google的所有服務都是建立在網頁上,透過瀏覽器讓人存取使用。當然還是有其他的理由,這篇就讓我們深入研究一下Google Chrome,它是如此的特別,文章主角將會放在Google Chrome在技術與使用介面上的突破。

    相信電腦王各位讀者都有用過IE、Firefox、甚至Opera,搞不好還有Safari或Konqueror,用過Google Chrome一陣子讓你有什麼感覺?就筆者自己來說,Google真的是把瀏覽器當作業系統,簡化介面、多重程序、有工作管理員和記憶體監控、應用程式模式、離線使用網頁程式等等,Google Chrome幫找到瀏覽器一個全新的出發點。

    ●砍掉重練的介面

    十幾年前WWW剛發明時,它是一個方便嵌入圖文、可隨意跳躍連結的網路文件,但現在呢?你在WWW上和人妻聊天、裝小白寫業代文、聽盜版音樂、編輯私密照片、看YouTube影片(甚至編輯影片)、買情趣用品、被詐騙轉帳、看diggirl美女圖、搶標交易……。WWW早就已經不是文件了,可是現在三國鼎立的瀏覽器都有長久的歷史包袱,十幾年來,瀏覽器的功能和核心越來越複雜,但介面其實和最初發明時沒什麼大改,當然圖示變美觀了,但基本的概念並沒有變。

    從Netscape浴火重生的Firefox,試著「把不必要的東西一一拿掉」,但Google Chrome則反向操作,它明顯是全部砍掉重練,為什麼要獨立的搜尋輸入格?為什麼要書籤或歷史選單?等等,為什麼需要選單?「先把所有東西通通拿掉,再把必要的加回去」,於是Google設計了一個極簡化的介面,就跟它們的首頁一樣。

    幾乎沒有Chrome的Google Chrome

    Google Chrome的主介面沒有那些「檔案」、「檢視」選單,視窗邊框下面就是tab,由tab來主導每個網頁的位址與控制(上一頁、下一頁等等),tab放在最上層的主導形式類似Opera,而跟Firefox/IE不同。控制按鈕也只剩上、下一頁、重新載入而已,停止按鈕和網址輸入格結合,而「首頁」按鈕則直接取消,讓「新分頁」帶有首頁功能。唯二的選單按鈕,一個是「文件」、另一個是「設定」相關,再加上個預設隱藏的書籤列,Google Chrome的介面就沒了。

    在瀏覽器裡,「Chrome」是指程式的介面、按鈕等元件,Google Chrome取了這樣的名字大概是在調侃自己,因為它是一個幾乎沒有「Chrome」的瀏覽器。Google的用意很簡單,網頁才是重點,瀏覽器只是一個媒介,這個媒介應該是干擾越少越好。如果把網頁想成應用程式,那瀏覽器就是作業系統的桌面,它只需要具備最基本的介面,因為應用程式才是重點,而事實上,Google的確把現在的網頁當成應用程式來看。

狀態列只有在載入資料時會出現,平常看不到。
如果把Google Chrome放到最大,那視窗邊框都快消失了,只剩下一個個網頁tab。

    多功能網址格Omnibox

    過去的網址輸入格很簡單,它就是讓你手動輸入網址,附帶自動列出之前逛過的網址,但後面這功能其實是雞肋,因為「之前逛過的網址」通常是長長一大串,就算列出來你也不知道它的內容是什麼鬼。Opera是第一個把網址列功能擴增的瀏覽器,它可以設定搜尋引擎捷徑,比如「g PCADV」就是用Google搜尋PCADV,另外在輸入格裡還可做全文搜尋,只要輸入某個字串,Opera會找出之前逛過的網頁內容有那個字串的網址,相當驚人,不過建起來的index檔案很大(數百MB等級),初期這功能還在Beta時還常會因為比對字串而當機。

在Omnibox旁的星星點一下,就可以把網頁加進Bookmark。
在Omnibox打入字串,Google Chrome會自動連上Google搜尋,回饋搜尋建議。

    預知你想逛的網站

    Google Chrome把輸入格叫「Omnibox」,「omni-」字首代表全知全能的意思。在Omnibox輸入一個字串,Google Chrome會列出之前你逛過的網址,或是全文搜尋功能,可跳到「記錄」頁面列出之前逛過的網頁中,帶有這個字串的網頁並附帶抓圖;最強的是透過Google Suggestion功能給你幾個你沒逛過,但可能是你想逛的網站,沒錯,在Omnibox裡你可以找到之前「沒」去過的網站。

Google Chrome的新分頁會列出九個最常去的網站。
瀏覽歷史紀錄很像功能更強的Google搜尋,可網頁全文搜尋還附帶縮圖。

    再也沒有空白頁

    Google Chrome的「新增分頁」借了Opera的創意,但延伸更多新花樣,在IE或Firefox,新增分頁就是一個空白頁,等著你輸入網址或從書籤裡選擇,但為什麼要多這一步?何不讓瀏覽器先猜猜你想去哪裡?

    當你開一個新分頁時,代表你想去某個網站,並且有很大的機會去某個你之前常去的網站,因此Google Chrome自動幫你列出來九個之前常去的站。

    新分頁裡還有搜尋功能,這是全文搜尋過去的網頁紀錄,可以直接搜尋網頁的內容,不是只有標題或網址而已。因此當你開一個新分頁,上頭有Omnibox讓開始搜尋新站,下面則有舊紀錄的整理,難怪Google Chrome預設隱藏書籤列,因為實際用一陣之後,書籤在Google Chrome中真的不那麼重要了。

    自動抓取搜尋引擎

    筆者覺得Omnibox最方便的功能是自動抓取搜尋引擎,只要你在某個網站做過搜尋,比如Wikipedia,Google Chrome就會自動把Wikipedia的搜尋設為捷徑,不必做任何設定,下次只要打w再按Tab,Omnibox就會自動變成「搜尋Wikipedia.org」,再打入你想搜尋的字串就跳過去了,超級方便,不用像Opera或Firefox extension還得設定連結字串。就算兩個網站的字頭相同,比如Gamespot和gamer.com.tw,也只要打到兩者不一樣的部分就可以變換搜尋,比如打g按Tab是找Gamespot,打gamer再打Tab就是找巴哈姆特了。

只要用Wikipedia搜尋過一次,Google Chrome就自動加入,下次只要打w再按Tab,就會自動切成搜尋Wikipedia。
在設定下可以管理搜尋引擎和它的關鍵字,由於Omnibox有自動補完的功能,除非遇到有類似的字串,不然只要打關鍵字的第一個字母就夠了。

    網址列就是瀏覽的起點

    而Google搜尋是不會被建立成捷徑的,因為只要在輸入列打字串,而不選擇任何建議直接按Enter,預設就是去搜尋Google(或其他設定好的預設搜尋引擎)。Omnibox的功能既直覺又強大,因為當你使用網址列而不是用儲存好的書籤時,就代表你想去某個網站、但可能不完全確定那個網站在哪,Omnibox則輔助你找到你想要去的站,透過全文搜尋、瀏覽紀錄、甚至自動連結Google列出網站建議,網址列不再只是輸入網址,而是搜尋的起點。

    ●多重程序架構與Tab

    就像前面所說的,Google Chrome是由tab來主導網頁,Google的想法是讓每個tab都成為獨立的環境,現在網頁不只是文件,很多幾乎已經變成應用程式(比如Google Docs或Flickr的編輯圖片功能),要穩定迅速的執行這些新式網頁,瀏覽器也必須改變方式,就像作業系統一樣,把網頁當成應用程式來看待,因此Google Chrome導入多重程序(multiprocess)的架構。簡單的說,你在Google Chrome看到的tab,在工作管理員裡都是一個獨立的程序(process)。

    傳統tab式的瀏覽器為了節省資源,整個瀏覽器只用一個程序,所有tab都在那個單一程序裡爭取CPU時間,有時單一tab載入過久或是掛掉,就會造成整個瀏覽器當機;這也會衍生安全系的問題,瀏覽器「一定」會有bug,再堅固的防護都可能會出事,如果整個瀏覽器只用一個程序,而某個網站搞鬼的話,整個瀏覽器就破了。

圖取自Google Chrome的漫畫技術文件,在Google Chrome裡,每個tab都作業系統裡獨立的一個程序。

    多個程序平行處理

    作業系統怎麼看待應用程式,Google Chrome就怎麼看待網頁,很多新網頁是功能性的,當然也要像應用程式一樣平行處理。在Google Chrome裡,有三種東西會產生程序,介面會獨立成一個程序出來,避免網頁把Google Chrome主體搞掛,然後每個tab和plug-in都會再產生程序,避免彼此互相搞掛,單一tab掛掉,其他tab或整個瀏覽器還是正常的。同時這也能加快運作速度,因為在作業系統裡多一個程序,就等於能善用多核心CPU的運算時間,嘿嘿,Google Chrome是支援多核心的!現在網頁的元素很複雜,對Google Chrome來說,操作介面、網頁內容(HTML、JavaScript、CSS、圖片)和plug-in(Flash)是完全分開處理的,這能有效加快網頁的處理速度。

    Chrome自備工作管理員

    好玩的是,由於Google Chrome採用多重程序,所以Google Chrome有自己的「工作管理員」可查看所有程序,看每個網頁或plug-in吃掉多少CPU佔用率與記憶體,或是單獨關閉某個程序(除了介面程序不能關,可能怕關了之後CPU還在處理網頁,但卻無法顯示?),系統監控狂一定超愛這功能。

    如果仔細研究這個工作管理員,就會發現Google Chrome對於程序的產生並不單純,各個plug-in會單獨佔用一個程序,但tab並不完全是,如果你在你某個tab裡點一個連結開另一個tab,則兩個tab會共用一個程序,關閉時也會一起關閉。由於程序開太多對作業系統也是負擔,Google Chrome這共用的設計應該是為了減少程序產生,另外,這種共用tab的情況通常也是兩個站之間或多多少有點關連,可以共用一些資料。

    基本上這種多重程序的架構和IE6那種每開一個視窗就多一個explorer.exe的情況不同,IE6是單一程序的程式開好幾個,但Google Chrome則是讓介面、網頁、Plug-in各自分離,或許在工作管理員裡面看有點像,但安全性、介面和速度都差很多。有趣的是,像Google Chrome這種設計的,其實IE8 Beta也採用幾乎一模一樣的作法,只是並沒有分離plug-in,而是整個網頁tab算一個程序。

由於Google Chrome是多重程序架構,因此Google可以在瀏覽器裡加入自己的工作管理員。注意漫畫文件講的並不很詳細,其實如果tab是從另一個tab連結出去,他們會共用一個程序,要關閉程序也得一起關。
多重程序的好處是如果一個tab掛掉,其他tab或瀏覽器本身不會被影響。
Flash之類的plug-in在Google Chrome也是獨立程序,不會因為plug-in而搞掛瀏覽器。

    Greenborder的Sandbox技術

    2007年時,Google買下Greenborder公司,它們的技術是把IE或Firefox瀏覽網頁的動作隔離,讓網頁不會影響作業系統(安裝惡意程式,或從瀏覽器漏洞來存取資料),當時Google每兩個星期就買一家公司,大家一致認為Google買Greenborder是為了做防毒或系統安全的軟體,但其實Greenborder是要來負責寫Google Chrome的tab安全性。

    Google Chrome的tab不僅是獨立的程序,而且採用和作業系統不同的權限模式,每一個網頁程序都被關在sandbox的虛擬機器界線內,這個sandbox無法讀取或寫入硬碟資料,也無法存取其他程序,這可以避免網頁程式偷取硬碟裡或其他tab裡的敏感資料。

在Google Chrome裡,tab程序是跑在最低的權限,無法存取硬碟或其他tab,這可確保安全性。

    流暢的Tab操作

    綜合以上,Google Chrome採用多重程序的架構不只是為了速度、也為了安全性,但這些通常不容易感受到,使用起來,Google Chrome的反應速度的確比較快,至於安全或穩定,我們只能相信Google Chrome的新技術真的有保障,因為這種技術就是要讓你感受不到有問題。

    因為Google Chrome每個tab都是獨立的程序,而且tab和介面的程序也是分開的,所以tab能夠很快速的拉出來成為一個新視窗,或塞回去和其他tab一起排列,這功能使起來非常流暢,也有好看的動畫和特效。

Google Chrome的tab可以隨意拉出來變成新視窗,或是再拉回去和其他tab並排。
Google Chrome對於彈出視窗的的處理蠻特別的,會把popup縮成角落的一個視窗標題,想看的話再點一下,或是直接關掉也行。

    使用模式與引擎核心

    Google Chrome採用多重程序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它們認為許多網頁真的已經變成應用程式了,在Google Chrome的選單裡有個「建立應用程式捷徑」可讓使用者把網頁當成軟體來用,選了這功能之後Google Chrome會在桌面上建立一個網頁捷徑,「執行」時就看不到Google Chrome原本就很精簡的介面,視窗只剩網頁的內容。

    當然,如果只是把控制按鈕拿掉而已,那這功能就跟Mozilla Prism一樣平平無奇了,這功能要和Google Gears一起搭配才真正發揮100%實力!

    Google Gears讓網頁離線

    Google Gears是一個JavaScript寫成的開放API,它可讓瀏覽器「離線」執行網頁的JavaScript程式並瀏覽內容,等到上線時再和原網頁同步資料。但要使用Google Gears的功能,IE/Firefox/Safari都要安裝一個外掛,加上支援這功能的網站也不多,所以Google Gears並不普及。不過Google很清楚,若要讓Google Gears成為業界標準,一定要有一套瀏覽器預設支援它,魚幫水、水幫魚。因此Google Chrome成為第一套內建Google Gears的瀏覽器,藉由好用的Google Chrome幫Google Gears抬轎。

    當你用Google Chrome瀏覽Google Reader、Google Docs或Remember The Milk時,按下上方Offline圖示,Google Reader/Docs可以變成離線模式,你可以離線看RSS新聞、編輯文件、建立或完成待辦事項,等到上線時再同步回原網頁。加上前面所提的「建立應用程式捷徑」,Google Chrome真的可以變成應用程式的執行介面,現在有些網站的功能幾乎跟桌面軟體差不多了,比如Picnik的圖片編輯,若能離線執行就代表「應用程式」可以輕易做到免安裝、跨平台、高效能。

    不過微軟有IE+Silverlight、Adobe有Apollo(正式名稱為AIR,以Flash為基礎),都是和Google Gears競爭的類似技術,雖然Google Gears是唯一開放原始碼的,但成為業界標準與否牽涉諸多因素,至少Google認真的要與微軟競爭,而有競爭就會帶動進步。

如果網站有支援Google Gears,連上時就會自動跳出訊息是否要安裝。
安裝之後可以在桌面上建立捷徑。
之後點選桌面捷徑就可以離線使用網站的功能,上線時再和網站同步。
其實所有的網站都可以用「建立應用程式捷徑」讓它看起來像桌面上的程式,只是若不支援Google Gears,就只能上線時使用。

    Incognito 隱士模式

    大家多少都遇過這樣的情況,別人到你的電腦上借用一下瀏覽器,登入某些網站但卻忘了登出,等到你用的時候,就發現Yahoo是用朋友的帳號登入,當然,電腦王讀者跟筆者一樣絕對都是世所僅見的好人,不會拿朋友的帳號來下標、或偷看別人的信,但難保不會有壞蛋藉機搞怪。因此在新一代的瀏覽器都加入了隱形模式,Google Chrome稱為Incognito mode無痕模式。

    在Google Chrome選單中選「新增無痕式視窗」,會跳出一個帶帽隱士的圖示,接下來你在這個視窗所做的動作都不會被紀錄,包括帳號、瀏覽歷史、輸入的資料等等,關閉視窗的同時就全部刪除,適合臨時給別人、或到別人電腦上使用。IE8 Beta與Firefox 3.1 Beta也都陸續加入類似功能,各自稱為inPrivat和Private Browsing,筆者通稱為「色情網站模式」,開了就能放心逛色情站不留下記錄。

Google Chrome的無痕視窗,會有一個帶帽隱士的小圖示,在這個視窗的所有動作都不會被紀錄。

    Webkit & V8 JavaScript Engine

    最後我們聊聊Google Chrome的核心,Webkit排版引擎和V8柴油引擎……啊不是,是V8 JavaScript引擎。一般來說,瀏覽器的排版引擎就是把網頁的所有元素,圖文、CSS、HTML碼、JavaScript等等,全部兜起來的核心,是決定瀏覽器秀出網頁的速度的最重要因素。

    大家應該多少都聽過幾個瀏覽器的排版引擎,IE用的Trident VI、Firefox的Gecko或Opera的Presto,其中KHTML是比較少見的,因為它有好一段時間沒有Windows版,使用KHTML的之前只有Unix下的Konqueror和Mac OS X下的Safari,直到Safari移植到Windows上。嚴格來說Safari用的是Webkit,這是Apple改良KHTML所做的引擎並且開放原始碼。Google的手機平台Android就選用Webkit,因為Webkit效率高、佔用資源低。

    不過Google Chrome只拿了Webkit的HTML排版部分,JavaScript處理則是Google重新開發的V8引擎。Google認為JavaScript已經成為新式網頁不成文的語言標準,早期只是換換圖片的簡單程式碼,但現在像Gmail這種整個幾乎由JavaScript構成的網頁越來越多,如果要讓網頁成為應用程式,那便需要全新的JavaScript引擎來處理程式。

    Google Chrome的V8是採虛擬機器架構,直接把JavaScript語言編譯成CPU的機器語言,不像其他瀏覽器會先轉成中繼語言再解析,V8也有更好的記憶體回收機制和更佳的程式處理方式,就像所有的瀏覽器一樣,Google Chrome也宣稱自己是最快的!

    效能測試

    由於Google Chrome現在還在0.2 Beta版(0.2這種版號,可能比較接近Alpha吧?),所以我們測試標準一律是各家的最新測試版,而非正式穩定版,讓大家一起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在HTML/CSS的排版速度上,Google Chrome以驚人的速度拉開差距,比第二快的Firefox 3.1足足還快了四倍!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一直很期待KHTML引擎能快點移植到Windows上,讓大家都能體驗這引擎的高速。

CSS測試是用http://www.howtocreate.co.uk/csstest.html的測試網頁。

    JavaScript測試

    JavaScript的部分,Firefox 3.1 Beta雖然只有小改0.1的版號,但卻換了一個全新的JavaScript引擎「Tracemonkey」(由JavaScript發明者、Mozilla技術長Brendan Eich親自操刀),讓速度暴增;但最驚人的還是Opera 9.6 Beta,在JavaScript速度上拔得頭籌,不過Firefox 3.1、Google Chrome、Opera 9.6的速度都非常快,差距不大,大家一起拿IE8當炮灰來耍。

JavaScript測試是用Celtic Kane所寫的測試程式(http://celtickane.com/webdesign/jsspeed2007.php)。

    記憶體佔用量

    現在瀏覽器可以吃掉比作業系統更多的記憶體,因此瀏覽器的記憶體回收機制非常重要。筆者開啟最常逛的十個巨型網頁(圖文多、JavaScript複雜),放五分鐘之後看記憶體使用量,發現Firefox 3.1真的卯足全力修正記憶體問題,是全部瀏覽器佔用最少記憶體的,再來則是Opera 9.6與Google Chrome。不過Google Chrome的多重程序架構本來就傾向會佔用較多資源,能接近Opera 9.6的水準也相當不易。而且Firefox幾乎所有人都一定會再安裝Extension,增加資源耗用,所以實際使用下應該會是Opera 9.6佔的資源最少。

    總之,測試結果有點出乎筆者意料,原本以為CSS測試會是Opera獲勝(畢竟CSS的發明者在Opera公司裡),結果卻是Google Chrome狂巴所有對手;而JavaScript則是Firefox 3.1領先大家,不過Firefox 3.1、Opera 9.6、Google Chrome即使採用的作法不同,但大家有志一同,都在最新測試版大幅加快JavaScript處理速度。只有IE還在繼續擺爛,平平是Beta測試版,就IE8頻頻當機,不過這早就是大家已經習慣的微軟「特色」了。

記憶體測試時,先開啟十個資料量很大的網頁,再用Google Chrome的about:memory指令查看記憶體用量。

    結語

    正當大家都以為瀏覽器市場已經進入「穩定的」混亂狀況,IE、Firefox、Opera、Safari各佔一方,各有自己的死忠或習慣用戶(實在很難想像有人「死忠」地用IE),結果秘密研發兩年的Google Chrome突然跳出來攪局。雖然它還有諸多使用上的缺點,比如縮放網頁時不能連同圖片一起縮放、連個tab列表都沒有,tab一多就整個炸了,也缺少書籤管理功能,缺少extension機制並無所謂,但Google Chrome真的只具備「最基本」的功能,它能撼動原本的瀏覽器市場嗎?短期內恐怕很難。就跟IE以外的瀏覽器一樣,Google Chrome鎖定的是「非」一般電腦使用者,因此Google Chrome得加入更多實用功能,不然很難成為阿宅們日常使用的瀏覽器。但是,Google Chrome現在還在區區的0.2版,Google明顯是先把瀏覽器的核心基礎打好,之後再慢慢加入新功能,如果Google Chrome能把Google目前所有的服務,以某種方式和瀏覽器結合,或是Google Gears更為普及,那絕對會吸引更多人使用Google Chrome。

    至少,Google Chrome創新的想法一定會帶來刺激,讓整個網際網路朝向新的模式前進,筆者已經厭倦Web 2.0的說法,不管未來的網頁是叫什麼,它一定跟現在的更為不同。市佔率等等也許真的只是其次,就像Opera的人所說的,像Google這麼龐大而出名的公司都跳進來做瀏覽器,可讓更多人了解其實還有IE以外的選擇,只要寡佔者被迫要進步,那整個WWW就進步了。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已經推出一段時間的Google台灣地圖,早已預告具備「路徑規畫」功能,但可惜一直無法正常運作,終於,在近日改版中悄悄開放了此功能,往後就算沒有GPS導航,也能享有Google地圖免費提供的路徑規畫選擇。

    路徑規畫終於啟用

    老實說,Google地圖所提供的路徑規畫功能並非大新聞,在美國早已經盛行多時,且Google地圖的台灣版本,於之前的改版中也已經納入,只不過那時只能在Google地圖上見到相關的選項設定,但不具任何實質的操作空間,完全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寫照。這回正式啟用後,雖然只有單純的路徑規畫功能,並未加入將於Mobile版裡提供的台北縣市公車及捷運站資訊,但以路徑規畫在美國頗受好評的回響,還是令人相當期待。

    定位關鍵起終點

    再加上路徑規畫的操作方式十分容易,只要在地圖上找出起點及終點位置上,並分別在兩處按下滑鼠右鍵,選擇「路線起點」或「路線終點」,即能在網頁左側條例出規畫的路徑選項。這些建議路徑裡,除了標示出路名及方向外,還會顯示各路徑到達的公里數等。

    此外,如果對行駛路線不滿意,或是有特定想要經過的定點的話,只要將滑鼠指在路徑上的任意點就會出現一個小圓圈,可視這些小圓圈為「經過點」,這時若將它拖曳到想要經過的道路上,所規畫的路徑就會做出改變,而左側的相關路徑資訊也會一併更新。當然,這些經過點也可刪除,只要在這些經過點上按下滑鼠右鍵,於出現的選單按下「移除此目的地」的選項即可。

    開車路線避走規畫

    目前Google台灣地圖的路徑規畫系統還是以自行開為主。所提供的路線規劃以開車的路況為主軸,避走功能也僅有高速公路及收費站兩種選擇,對於機車、自行車或步行來說未必適用。不過,對沒有GPS的人而言,往後開車出門只要帶著可上網的筆記型電腦,就能享有免費又即時的路徑規畫功能,確實也是一大幫助。

    另外一提,因為Google地圖是在Javascript語法下撰寫,在IE上按下右鍵定位起終點大都無誤,但若是在FireFox下未允許按下右鍵開啟視窗的功能,就無法順利進行Google地圖的路徑規畫功能,這點還需留心。

    Google地圖--http://maps.google.com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清亮彩 大勢所趨
24吋寬螢幕越來越便宜、高畫質色彩越來越亮麗,還有豐富多媒體、時尚靚設計…通通等著你!

    「去年我喔喔喔回去,你們剛傳新品報,今年我喔來看你們,你們變寬又變高…」耶?怎麼突然唱起「西風的話」啦?是秋天到了嗎?還是這一圈是打西風?喂!我們NOVA是走純情健康路線的捏,什麼打哪一圈?沒這種事!不過歌詞好像不太對啊?不是剛穿新棉袍嗎?變啥新品報?喔喔,原來這首叫做「液晶螢幕的話」呀,還有下半段哩:「你們可曾記得,桌上位置變很空,高清全是美顏色,我把彩度都調濃…」

    怎樣?是不是一聽了然啊?主要就是說液晶螢幕去年已經推出不少新格局的機種,今年更是變「寬」又變「高」囉!尤其16:9「寬」螢幕和Full HD「高」畫質絕對都是今年重點,而且22、24吋的大尺寸機種價格也越來越殺,外觀更是越來越美型,能讓你的桌面空間超精簡又充滿時尚感!好啦,接下來不管你要唱「西風的話」還是「聽媽媽的話」,建議你先聽一下「液晶螢幕的話」,趕快去賣場抱一台最新最炫的潮機回家吧!

    Full HD高畫質延燒螢幕

    說起液晶螢幕的主流,現在尺寸都是2字頭起跳囉,而且目前最大宗的雖然還是22吋寬,約佔市場6至7成銷量,但24吋寬已經來勢洶洶的開始進逼一哥地位,以市場3成銷量逐步成長。這種「大」勢所趨的發展除了因為台灣的Buy家對新規格的接受度相當高,總是以最快速度導入新品;當然液晶面板越來越便宜也是一大助力,目前24吋高階機種大約13000元以內就能搞定,22吋平價機種甚至下殺到5000、6000元就能買到;另外不能忽視的還有Full HD高畫質規格的大舉延燒數位市場!

    Full HD高清畫質影像已經從3C家庭影音播放器材,延燒至電影、電視節目和電玩遊戲等成為主流新標準,這麼重要的潮流液晶螢幕當然也要參一咖,因此各大液晶廠商便紛紛推出強調Full HD 1080p(1920x1080)高畫質解析度和16:9顯示比例的大尺寸機種。尤其16:9比起傳統16:10多了6%的有效顯示面積,不但能讓你完整享受劇院等級的寬螢幕影片,再也不用忍受上下兩個黑框破壞畫面美感,還能獲得最大的遊戲空間,而且不論並排開啟多媒體應用程式、或是兩個文件同時輕鬆運作,都能減少捲軸拉動,讓工作更有效率!

    更澎湃的多媒體加持

    液晶螢幕既然在Full HD高畫質和大尺寸寬螢幕多所著墨,套句蜘蛛人叔叔的名言:「能力越強,責任越重」,有那麼大的「面子」,當然「畫面越大,享樂越多」,液晶螢幕也勢必要朝向多媒體、多輸入,來持續拓展影音娛樂應用版圖。

    所以液晶螢幕除了一般配備標準規格的PC應用外,也更注重觀賞影片和玩game的多媒體需求,尤其是HDMI和DVI數位視訊介面,能快速傳輸採用純粹無壓縮數位型態的高品質視訊與音訊,享受隨插即用的便利性,再加上支援HDCP高頻寬數位內容保護功能,可在無失真的情況下播放高解析度數位視訊與音訊,呈現逼真驚人的清晰細節,不但是Blu-Ray播放器的必備功能,也可以為新一代藍光世代預先做好準備,省去往後還要換機的困擾。而具備了這些使用便捷的數位介面,就能直接連接各種電視遊樂器、數位相機、數位錄影機、DVD播放機、卡拉OK伴唱機、數位電視機上盒等,再也不用煩惱螢幕旁邊有一堆雜亂的線路,同時也符合HD高畫質影像的播放需求,輕鬆迎向高畫質的影音娛樂大「視」界!

    螢幕越大眼睛也要睜越大

    為搭配高畫質影像的完美順暢感,各家液晶螢幕也紛紛強調超高動態對比、極速反應時間、和高亮度等漂亮規格來眾星拱月一番。以目前各原廠的官方資料來說,動態對比的主流規格大概都突破5000:1、10000:1、甚至20000:1,各家高階機種的反應時間也均以2毫秒為必備規格,至於亮度則約在300至400左右。此外,螢幕畫面的對比及亮度,還可透過處理晶片因應環境光源的強弱自動調整,讓雙眼在觀賞影像時能降低疲勞感,同時亦兼具省電環保的功用。

    而現在的液晶螢幕既然尺寸都越來越大,各位Buy家在賣場選購時,也不妨把眼睛睜更大來仔細瞧!買液晶螢幕其實還是現場看最準,各項官方公佈的規格數據最好列入參考就好,因為有的採平均值有的採最高值(當然也有灌水的),所以實際效果還是靠自己觀察比較準喔。至於要怎麼看,這期的兩位液晶螢幕採購達人也都提供了現場採購心法,最後就預祝各位Buy家都能把最讚的產品帶回家!

    買液晶螢幕一定要認識HDCP!

    HDCP(High-Bandwidth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高頻寬數位內容保護,是由英特爾公司所發展,用以確保數位化的影像與聲音資料在通過DVI或HDMI介面傳送時不至於遭到非法拷貝,能夠讓家電影音設備擁有最佳的數位內容連結性。基本來說,欲播放有HDCP保護的影音內容如Blu-ray Disc、PS3遊戲(透過HDMI輸出時),訊號來源(播放機或電腦的顯示卡)和顯示器雙方都必須內建HDCP密鑰晶片才能正常播放,若系統任一未配備此密鑰晶片,影像質素有可能降低,甚至不能播放影像。所以要享受高畫質,一定愛注意有沒有支援HDCP唷!

    ●通路必殺選邊戰眼見為憑現場看最準!

    通路達人:李柏齡

    達人簡介

    現任:台北NOVA 311櫃 2100螢幕專賣店 店長

    資歷:李柏齡店長自畢業後即長期從事液晶螢幕的專業銷售,目前已累積8年多的工作資歷,對於該如何依據自己的需求挑選最適合的機種,以及現場採購時要特別留意哪些細節,李店長都能如數家珍般的提供Buy家們最實惠的建議唷!

    李店長表示,目前液晶螢幕的通路銷售仍以22吋為大宗,約佔6至7成,但24吋也開始有增多的趨勢,尤其年輕族群若有玩game或看影片的需求,選擇24吋大螢幕便相當適合,同時不妨挑選亮度較高的機種,可讓畫面看起來更亮麗!不過如果平常使用是文書處理居多,就要避免買到亮度過高的螢幕,不然眼睛看久了會感到不舒服,尺寸則是以家中桌面擺放的適中大小即可,不一定要跟隨大尺寸的主流。

    此外若為22或24吋大螢幕,建議一定要有DVI和HDMI端子,或最少要買到DVI加HDCP,讓HDMI可轉接為DVI,才方便連接DVD播放機、或PS3等電視遊樂器;若是小尺寸機種就比較無所謂,但有DVI銳利度還是會差一些。

    採購心法→李店長說買液晶螢幕還是眼見為憑最重要!現場一定要仔細看:

    1.多注意明暗的細節,比如有較亮或較暗的場景,是否會整片白掉或是黑成一片。另外也要看看文字的銳利度,是否有毛邊的感覺。

    2.若賣場顯示的是調過顏色的合成照片,會較難判斷其顏色的準確度,最好看一般自然的生活照或景物照等,才能觀察螢幕真正呈現的顏色和細節。

    3.最後就是操作一下使用介面是否順手囉。

    ●最靚畫質推薦

    No.1 超高對比 絕美設計

    ViewSonic VX2262wm/wmp

    NT$ 10490 / 0800-061-198 / www.viewsonic.com.tw

    優派向來是螢幕領導品牌,在畫質及功能上都有一定水準,這款VX2262wm具備業界最高20000:1智能動態高對比,可自動偵測輸入訊號明暗度,動態調整背光模組,讓你享受最佳光影層次還兼具省電環保效能。外型採用超薄流線美背和鏡面質感設計,並內建隱藏式SRS WOW HD立體身歷聲揚聲器。

No.2 世界首款97%CCFL廣色域螢幕

    SAMSUNG 226CW

    NT$ 13500 / 0800-329-999 / www.samsung.com/tw

    226CW的廣色域表現能力是相當強勢的,具備97%NTSC寬色域背光技術及色數16.7M,相較一般液晶螢幕約為CCFL 82%,226CW的顏色準確度及細節能見度都有更完美的呈現,因此對於修圖專業人士或喜愛看影片的Buy家來說是蠻不錯的選擇。不過這款市面上比較少見,價格也偏中高價位是小小殘念。

●價廉物美推薦

    No.1 30.333的幸福保固

    CHIMEI CMV 225A

    NT$ 5990 / 0800-663-000 / www.chimei.com.tw

    價格最平易近人、最愛台灣的就是奇美啦,這款225A只要6000元有找,還提供30.333貼心保固服務,包括30天換新、全機/面板3年保固、和3年免費到府收送,整個真的有幸福!不過因為價格關係會稍微犧牲一點畫質,但整體CP值還是挺不錯。

    No.2 全球最小Full HD高畫質機種

    BenQ E2200HD

    NT$ 7990 / 0800-053-668 / www.benq.com.tw

    同樣是愛台灣的台系品牌BenQ,新推出這款E2200HD為全球第一台符合Full HD 1080p 16:9高規格的21.5吋寬螢幕,採用時尚鏡面的典雅設計,具備能輕鬆入手的價位,以及10000:1動態對比、2毫秒反應速度、和D-sub+DVI+HDMI完整介面。

    ●酷炫影音推薦

    No.1 視聽震撼 玩家首選

    ASUS PG221H

    NT$ 11900 / 0800-093-456 / tw.asus.com

    這台是專為遊戲玩家設計,除了造型相當酷炫,並內建10W左右聲道喇叭、15W超重低音揚聲系統、和頂級SRS TruSurround XT音效技術,還有130萬畫素攝影機,及獨家Light-in-Motion模式五彩情境光、智慧LED互動式觸控按鍵等創新設計。

    ●達人必勝攻防戰追求極致就要高畫質!

    玩家達人 范寶營

    達人簡介

    現任:寶華影像負責人

    資歷:由於從事錄影工作,因此范寶營特別要求螢幕的畫質表現,近期也添購兩台24吋支援Full HD 16:9的液晶螢幕,有許多心得可和Buy家分享,之前並曾任職旗訊科技技術編輯、彬台科技行銷專員、和NOVA館前店瑞爾鼎副店長。

    范寶營因自身使用支援1080i 16:9的高畫質DV,所以選購液晶螢幕便以支援Full HD且顯示比例為16:9的24吋機種為主,觀賞影片時才不用忍受上下兩條黑框破壞畫面,也建議喜愛觀賞影片的Buy家不妨以此為採買重點。當然需求不同考量重點也不同,可再依自己的用途和預算多方蒐集資料,如網友分享的使用經驗或各媒體的評測分析等。其中范寶營也提出一般較容易疏忽的是買回來的螢幕和顯示卡介面不相容,在選購前一定要仔細檢查喔!

    採購心法→ 范寶營以之前曾任職賣場人員的經驗,提供現場該留意的細節如下:

    1.盡量要求店家提供現場測試,注意看是否有亮暗點或色偏漏光的現象,螢幕上的按鍵也可先按按看是否有接觸不良的情形發生。

    2.建議週一至週四是前往賣場選購及測試的好時機,店家會比較願意提供完整測試服務,但若週末才有時間,卻因賣場顧客較多店家應付不暇,網路上也有許多共享軟體可供玩家自行測試螢幕,而且店家多會提供7天內新品替換,只要先跟店家確認好服務規則即可。

    3.賣場人員有時會因為拼業績而低價促銷庫存較多的螢幕,因此自己耳根也要硬一點,當心貪小便宜買回過時的產品。

    ●聲光娛樂推薦

    No.1 24吋 16:9高畫質大享樂

    DELL S2409W

    NT$ 12900 / 00801-863-051 / www1.ap.dell.com/content

    以Full HD 16:9動態長寬比24吋的高畫質大尺寸螢幕來說,這台價格算蠻實惠的,瀏覽網頁時還可將螢幕旋轉90度,相當適合遊戲玩家、喜歡觀賞影片或有大螢幕工作需求的user,殘念的是螢幕OSD沒有繁體中文顯示。這款目前由DELL原廠和代理商捷元共同出貨,提供5年保固和到府收送服務。

    No.2 Full HD+立體聲極緻影音

    View Sonic VX2260wm

    NT$ 8888 / 0800-061-198 / www.viewsonic.com.tw

    VX2260wm是VX62系列的後續機種,同樣具備20000:1智能動態高對比,並主打1080p Full HD高畫質解析度,搭配內建的SRS WOW HD立體音效,影音效果頗優,特別推薦給喜歡玩game和欣賞高畫質影片的學生族群使用。此機種並推出全球首創的全機5年及面板3年保固,小缺點是螢幕無法旋轉90度。

    ●優質實用推薦

    No.1 鮮活色彩 完美視覺

    BenQ E2400HD

    NT$ 12900 / 0800-053-668 / www.benq.com.tw

    這款是BenQ新推出的24吋Full HD 16:9旗艦機種,優勢之一是內建第二代Senseye+Photo影像科技新增了sRGB色彩模式,能讓所有電腦周邊產品如相機、印表機的色彩表現一致,尤其適合家庭使用。不過出廠預設值的亮度有些偏高,可再視需要調整。

No.2 獨創觸控式按鍵設計

    Acer P244W

    NT$ 11900 / 0800-258-222 / www.acer.com.tw

    這台Acer P4系列的P244W,是全球最先上市的Full HD 16:9 24吋機種,主要特色為採用Acer Sensor Touch技術觸控式按鍵設計,和2毫秒反應速度,並搭載獨家ACM技術可達到20000:1高對比,蠻適合公司行號使用,但是不具備HDMI輸入端子。

    ●時尚型機推薦

    No.1 可任意旋轉的玩美精品

    HP w2408h

    NT$ 14900 / 0800-236-686 / www.hp.com.tw

    身為黑鑽系列,黑亮光滑的鋼琴鏡面設計的確頗具精品質感,但需注意反光問題。支援1080p播放和可旋轉螢幕,還內建喇叭和2個USB埠,可惜並沒有DVI介面需用HDMI轉接。另外現在買黑鑽金剛還會送實用又時尚的HP黑鑽螢幕隨手夾(市價約499元)。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麻吉的異業合作
隨著台灣B2B線上購物競爭激戰下,二○○○年才在台灣出現的宅配產業,在過程中被完全動員,黑貓宅急便、台灣宅配通兩大日系宅配業者,與台灣老字號中華郵政將如何出招,精采故事才剛剛開始……

    以前自己用專車配送,最遠也只送得到新竹,新竹以南是看得到、吃不到的市場,」香帥蛋糕老闆王志德如此說道,對他來說,自家用心製作的香濃蛋糕,卻因為配送限制,只能局限在大台北地區販賣,長久以來都是個揮之不去又無法解決的心頭疙瘩,但這兩年終於讓他等到突圍的機會。

    去年開始,王志德再次向全台市場邁開腳步,這一次他靠著宅配業在全台配送網絡布建成熟,終於圓了將自家蛋糕賣到全台灣的銷售大夢。沒多花廣告預算,王志德光是經營自家官網與兩個在網路開店的網路分店,再搭配全省低溫宅配,就讓他的蛋糕店生意創造每月百萬營收的佳績。

    「網要做大一點,才能涵蓋多一點的族群、做大生意。」這是王志德的生意經。在台灣,像他這樣的中小企業店家豈在少數?又有哪個老闆不想面向全台做生意? 對此,王志德找到了他的解答:「先是網路讓服務區域擴展到全台灣,而宅配系統的建構完成,更讓新商機膨脹很大……,讓消費者習慣再一次革命。」有趣的是,王志德道出的不僅是他經營蛋糕店的切身經驗,更直接點出線上購物整體產業的轉捩點。

    宅配、網購相輔相成

    過去店家到消費者間難以掌控的「最後一哩」,現在終於有配送業者能以全年無休、準確而又快速的宅配水準,跟上網路「always on」的本質。這不僅實現了線上購物最原點「無遠弗屆」的概念,更是讓線上購物終於有機會跳上檯面,與實體零售同場競逐的決定性因素。

    靠著彼此刺激、相互加持所帶動的宅配、線上購物兩者跨產業正向循環,從此讓各自產業開啟了跳躍性發展的契機。反映在宅配這一端,包括線上購物在內的無店鋪銷售機制,在配送速度、涵蓋度及安心度的多元需求上,更是近年來推動宅配產業競爭與進化的重要外來動力。尤其這幾年來台灣宅配產業正處於奠基發展的過程,因而能在基礎建設布建時,搭配線上購物的配送需求。如此一來,因線上購物量變所帶來的宅配產業質變,也更為明顯而直接。

    「二○○○年是台灣宅配產業元年,」台灣配送物流的百年龍頭中華郵政郵務處業務發展科管理師柯清長回顧宅配產業發展時表示。包括黑貓宅急便與台灣宅配通兩大日本宅配業者,都在當年度進軍台灣,導入日文「宅配」概念、強化針對消費者端的配送服務,也才有了這個新產業的誕生。

    雖然送貨到府這個概念由來已久,但針對B2C、C2C需求而發展的「宅配」概念,卻依舊還是個亟有發展空間的新領域。統一速達(黑貓宅急便)行銷部經理洪尚文針對服務的差異性指出,過去台灣最後一哩的配送服務,皆是以對應B2B企業端需求的貨運、快遞業者為主流,離個人消費者非常遙遠。

    最早切入線上購物端、為PChome Online完成二十四小時到貨流程重要推手的洪尚文更表示,二○○三年是線上購物帶動宅配產業進化的轉捩點。天天接觸商品、並與四面八方顧客直接互動的他們,從貨物的流動趨勢裡看到了新商機的曙光:「虛擬通路成長很快,近幾年來成長也比其他銷售模式更高,」他說。

    柯清長以最簡單的配送時間需求為例,「過去可以花七天配送,逐漸演變成三天、二十四小時,到現在最快的十八小時。」很明顯的,從線上購物的需求端所帶動的產業服務進化,已經讓宅配服務在短時間內一再翻新。

    除了配送 還是代言人

    然而,因應無店鋪通路而興起的新世代宅配服務需求,還不僅僅是配送速度、普及度等基礎配送品質而已。 宅配與網路廠商之間,相輔相成的關鍵,在於能否站在同一陣線面對消費者。從網路起家的「寵物主義」寵物用品專賣店老闆吳小姐就表示,對於無法與顧客面對面的線上購物業者來說,宅配除了扮演最後一哩配送角色之外,更是與消費者接觸的服務代言人,「我們所需要的,是要能夠以服務業同理心共同作戰的宅配服務伙伴。」

    「配送品質的關鍵還是在『人』,」洪尚文指出,不僅每個負責最終派送的司機,對消費者的服務態度,決定了消費者對商品上游業者的觀感,在購物行為擺脫家戶單位,走向個人化的趨勢中,消費者多元隨機的配送需求,更考驗著配送人員應變能力與彈性。

    機場客拍賣賣家邸聖德則表示,其實真正需要宅配業者彈性配合的,往往都只是零星出現的意外狀況,宅配伙伴的重要性,就在於如何避免這些零星意外造成無法送達的損失。因此,他認為較晚開始進軍線上購物領域,尚未發展眾多大型配送客戶的台灣宅配通,更有可能與各種網路小型賣家,發展出雙向配合默契。

    另外,為了搶進興起中的中小企業網購商機,宅配通也以「第三方物流」的姿態,於今年夏天與PChome Online商店街進行系統對接,搶下該平台四千多家線上商店的宅配服務發球權。

    進入附加服務軍備競賽

    除了積極與握有大宗商品的業者端接觸外,隨著線上購物市場競爭白熱化,服務差異化的戰線,也拉長至物流配送這一方,開啟了宅配業者在系統及延伸服務上的競爭。

    對此,柯清長分析,線上購物的本質便是將資訊流、金流、物流與商流結合,「這是需要高度整合性的服務。」也因此要在競爭的大環境下贏得市場先機,也就考驗著宅配業者服務向上整合的能力。無獨有偶,黑貓與宅配通兩大業者都已先後將金流納入宅配流程之中,前者在「貨到收現」已有多年的經營經驗。洪尚文表示,日前將此服務全面導入PChome Online二十四小時到貨系統,更在半個月內就拿下二十四小時到貨一成的成交量,顯示消費者對貨到付款的強大需求。

    另一邊,宅配通則是以獨家的「貨到刷卡」服務搶攻市場。目前已經開始使用這項服務的賣家邸聖德就指出,這種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服務,一舉消弭了線上付款所可能帶來的資訊安全疑慮。PChome Online開店事業部副總經理蘇芸更進一步指出:「貨到付款將會為線上購物開發出另一個潛在用戶族群。」

    面對日系廠商逐步發展而來的競爭,擁有龐大網絡資源與物流經驗的中華郵政,重點反而放在如何充分讓既有基礎建設投資,在產業轉型的變化中發揮效能。因此,中華郵政選擇建立「倉儲」,在全台四地建立倉儲中心,以分倉優勢,開闢一條直接掌握商品的捷徑,作為切入市場的起點。

    種種布局不難發現,宅配服務的營運效率,已在上一波B2C網購業者競賽過程中被激發出來。一旦系統網絡架構完成後,自然也就能將服務擴及其他業務端。洪尚文便預估,以商店街型式為主的線上開店中小企業網購業者,即將成為下波網購成長主力。因此,我們可以期待,未來網路購物與宅配廠商兩者之間還會擦撞出更多火花。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pple與Google創造科技新浪潮

    蘋果和Google這兩個在音樂與搜尋引擎的霸主,最近不約而同在手機領域展開對決。 蘋果的iPhone 3G與第一支採用Google作業系統的手機G1,各自運用不同方式改變人們對手機上網的想像,手機的未來發展,將變得更加精采可期。

    在今年以前,創造iPod音樂奇蹟的蘋果,和以網路搜尋引擎起家的Google,在各自的領域不斷創新,擁有過半的市占率,兩大龍頭的發展途徑,宛如兩條平行線。這段彼此各自發展毫不相關的情形,最近被打破,七月蘋果的iPhone 3G上市,在全球引爆搶購熱潮;緊接著九月,首支採用Google手機作業平台Android、宏達電子製造、手機營運商T-Mobile推出的智慧型手機G1在美國上市,幾乎吸引了所有財經與科技媒體的報導。蘋果與Google的首度對決,正式在手機領域展開。兩大堪稱是「手機新生」的科技霸主,一出手,從此徹底改變手機產業的遊戲規則。

    「蘋果與Google,是手機產業模式最大的改變者,」美國《商業週刊》指出。因為擁有三十五億用戶的手機、十五億用戶的網路,原本在這最大兩塊科技應用領域的障礙,在蘋果與Google加入手機產業後,已經被打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則指出:「手機上網(Mobile Internet)是下一波科技大成長的主流。」網路從原本受限於桌前的PC,進一步延伸到手機與移動過程中。

    「蘋果的目標,是要領先所有人三步,在手機上網領域,蘋果仍領先兩步,」投資銀行Piper Jaffray分析師穆斯特(Gene Munster)形容,因為蘋果改變了人們使用手機的方式。從七月AT&T在美國推出綁門號的iPhone 3G手機之後,iPhone 3G陸續以此模式在全球與當地營運商合作上市,引發搶購熱潮。根據Piper Jaffray預估,iPhone 3G今年與明年的銷售,分別為一千三百萬支、四千五百萬支,而iPhone 3G與各國手機營運商綁門號的方式,也為營運商創造出更多新用戶。根據市調機構NPD統計,今年第二季(六至八月),iPhone 3G是美國智慧型手機市場中最暢銷的機型,市占率達二四%,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從其他營運商轉至AT&T。

    手機軟體成蘋果營收新來源

    在iPhone 3G酷炫的設計背後,藏著蘋果改變手機產業的企圖心。除了手機之外,蘋果另外成立「應用程式網站」(App Store),專門針對iPhone 3G的使用者,與各種手機應用程式的開發廠商合作,如同iPod結合iTunes的模式,讓使用者可以免費或付費下載不同的遊戲、工具、應用程式到自己的iPhone 3G。這套模式成功地將網路內容與服務延伸至手機上,隨著手機熱賣而獲得成功,目前應用程式網站每天可創造一百萬美元的營收,Piper Jaffray預估明年整體營收可達十二億美元。

    「蘋果已經引發最新一波的矽谷掏金熱,」《商業週刊》形容。蘋果搭造起的網路平台,創造出各種手機應用程式的新營收來源,每筆付費下載,蘋果收三成,另外七成則由程式開發商獲得。此外,開發的應用程式中,多數與使用網路服務有關,讓使用者花更多時間在手機上網,營運商因此可收取更多連線費用,並且吸引更多獨立的應用程式開發商加入。目前開站僅四個多月的應用程式網站,就已經有超過四千種應用程式供人下載;相形之下,手機龍頭諾基亞旗下的手機作業系統Symbian,經過十年努力,目前累積不到一萬種應用程式,蘋果成功地打造出新的手機產業模式。

    在各式針對iPhone 3G開發軟體的廠商中,IBM的加入最受矚目。九月底,IBM宣布將提供旗下的email程式Notes,免費在蘋果的應用程式網站下載,服務原本就使用Notes的企業用戶。除了email之外,也可在手機上閱讀行事曆與通訊錄。與各種小型軟體開發商相比,藍色巨人IBM的動向更具指標性,目前Notes在全球擁有約一.四億名用戶,全球百大企業中,有半數以上的內部email系統是採用Notes。

    Google開放手機作業平台

    繼蘋果之後,Google是另一個投入手機產業的「超級新人」。由宏達電子製造、搭配T-Mobile的智慧型手機G1,是第一支採用Google手機作業系統Android的Google Phone。和蘋果切入手機模式的最大差異在於,Google免費開放Android的程式碼,任何手機製造商、營運商、軟體開發商,甚至個人使用者,都可以不用透過Google的認證或審核,自行在手機上開發各種應用與功能。

    「蘋果的手機是美女、Google的手機是智者,」《時代》雜誌形容。 G1沒有iPhone 3G讓人驚艷的外觀設計,而且更厚、更重、螢幕也更小,主要鎖定重視手機功能性的消費者。在G1上,可以登錄Google帳號,使用Google如網路瀏覽器、搜尋、Gmail、行事曆、地圖、YouTube等網路服務,另外還可同時執行兩個以上的應用程式,在功能與使用上,G1更像一台迷你筆記型電腦。對Google來說,則是希望藉著Android的推廣,將成功的網路搜尋與關鍵字廣告模式,從PC延伸到手機上,創造更多的網路廣告營收。

    「Android是給手機製造者、iPhone是給手機使用者,」《紐約時報》比較兩者不同模式。由於Google程式碼開放給手機廠商免費取得,每支手機可因此省下二到十美元的軟體費用;對手機廠商來說,也因為開放式的作業系統,能獲得更多自由。Google在八月底也宣布,將針對採用Android作業系統的手機,成立應用程式下載網站Android Marketplace。

    《紐約時報》推測,因為蘋果應用程式網站上的應用程式,必須經過蘋果同意才能放上去,那些在蘋果網站上受挫的應用程式開發商將倒向Google。研究機構Yankee Group分析師霍維(Carl Howe)則指出:「從開發商角度來看,Android的開放性,讓它成為一個發展方向穩定且持續的平台。」相形之下,iPhone則是完全由蘋果主導的封閉平台,發展方向外界很難掌握,「但現階段和蘋果合作,是將程式變現金最快的方式。」根據《商業週刊》報導,摩托羅拉預計明年第二季,就會有採用Android平台的新手機上市,將把Facebook、MySpace兩大社群網站的功能延伸至手機上。《經濟學人》的報導則指出,韓國的三星、LG,將會是下一波推出Google手機的廠商。

    打破手機營運商的主導權

    「蘋果與Google加入手機產業,打破過往手機營運商的主導權,」《商業週刊》指出,手機使用者不用再像過往,得要透過營運商,現在可以透過手機軟硬體廠商,更容易下載、設定自己所需要的服務、內容與軟體。

    和PC、網路的發展相比,手機的發展缺乏全球共通的產業標準。歐洲、美國、日本、韓國各自擁有不同的模式與規格,各地區的手機營運商因為在地優勢、封閉系統,擁有絕對主導權,手機軟硬體廠商在不同國家市場,往往要針對不同的營運商系統做產品調整。如今,iPhone 3G是由蘋果主導、各地區營運商配合,Android開放式平台,則讓手機製造商在統一的規格下,將心力與資源集中在開發新手機與各種應用上。

    手機上網是美國在手機領域上,首度有機會取得領先,並讓創新能量重回矽谷。根據專業顧問Chetan Sharma的統計,今年第二季美國的手機數據(Data)傳輸比去年大幅成長四成,達到八十二億美元,占整體無線服務市場的比重則從去年的一七%提高到二一%,手機上網在美國成長十分強勁。

    《商業週刊》指出,同樣來自矽谷的蘋果與Google,在各自打造出的手機上網模式中,中心角色是手機製造與軟體開發廠商,矽谷則在這兩大創新源頭帶動下,逐漸在手機上網的創新上,聚集出更強大的能量。例如根據《商業週刊》報導指出,日本營運商NTT DoCoMo及其他亞洲的手機營運商,正積極在矽谷尋找手機內容與軟體的新創公司(Start-Ups),作為投資或購併的目標;諾基亞則在矽谷附近的聖地牙哥,成立規模四百人的新研究室;諾基亞旗下的Symbian,也正在擴展美國分部。

    面對蘋果與Google強勢進軍手機領域,原本在手機產業各據山頭的勢力,也正在全力反擊。其中,以市占率超過四成的手機龍頭諾基亞,最受重視。十月初,諾基亞第一支觸控螢幕手機正式上市,外觀與iPhone十分相似,但價格卻少了將近三分之一。另外,諾基亞還提供使用者一年的音樂服務,可以從四大唱片廠商下載及保存音樂。

    諾基亞具備高度競爭優勢

    若以市場規模來看,諾基亞今年預估銷售五億支手機,約是蘋果手機銷售量的五十倍,擁有規模經濟的成本優勢;若以產品布局來看,諾基亞擁有高、中、低階手機完整的產品線,同時擁有手機作業系統Symbian,和Google的Android一樣,是免費開放的手機平台,另外諾基亞也成功打造了網路內容與服務的網站Ovi。從全球據點來看,在有手機用戶的國家,諾基亞幾乎都有經銷通路或是與營運商綁門號的合作模式,而iPhone 3G至今在不到六十個國家,與當地主要營運商合作上市,Google手機則只有美國上市。

    「諾基亞的手機,可以在許多甚至沒聽過蘋果的地方買到,」《商業週刊》指出諾基亞最大的優勢,就是在全球綿密的銷售據點與超過四成的市占率。《商業週刊》更進一步指出,「在許多開發中國家,手機是唯一能上網的工具。」因此,手機得要有更多不同的功能與不同價位的機型,諾基亞在市占率超過五成的印度,今年就推出具有地圖、email、天氣預報等功能的平價手機。儘管蘋果與Google搶占了不少鎂光燈,但老大哥諾基亞在手機上網的競爭中,仍具備高度優勢。

    各勢力紛紛搶進

    軟體龍頭微軟,則是手機上網領域中另一個重要的山頭勢力。在智慧型手機領域,微軟的作業系統Windows Mobile僅次於Symbian,市占率約一五%,挾著PC領域絕對的主導權跨足手機領域,一直都受到市場高度關注,預計在二○○九年推出的新版作業系統Windows Mobile 7中,也將加入應用程式網站Skymarket的服務。微軟在PC領域中,Windows作業系統擁有長期合作且數量龐大的應用程式開發商,在科技主流朝上網手機轉向時,這些合作廠商將會是微軟最強大的後援。

    面對主導權式微的考驗,全球各手機營運商的反撲勢力也不容小覷。《商業週刊》報導指出,T-Mobile就正在規劃自己的應用程式網站,針對用戶提供不同機型手機的下載服務。此外,越來越多的手機營運商看準手機上網的趨勢成型,開始加強自己的實力,準備提供各種手機上網的內容與服務。例如九月AT&T宣布以二千四百萬美元,購併專攻網路社群行事曆的廠商Zvents;十月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大的手機營運商Telefonica,宣布以一千萬美元購併專攻線上行事曆的廠商Eventful。

    除了手機產業各大廠之外,後起之秀的社群網站搶進,也是另一個焦點。社群網站龍頭Facebook預計在今年聖誕節,與英國和記黃埔集團旗下的INQ,在英國與澳洲推出內建Facebook應用功能的平價手機,過去一年來,Facebook已與超過五十個國家、上百家營運商簽訂合作計畫。第二大社群網站MySpace也與二十個國家、二十七家營運商合作。兩大社群網站將陸續在各自合作的營運商網站或手機中,提供自己的應用功能。

    這場今年引爆的手機上網戰役,短期內很難分出輸贏,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將會是科技產業接下來最重要的一戰。在此以前,誰會想到蘋果、Google、諾基亞、微軟、全球各電信營運商這些科技巨人廠商,竟然會在同一個領域競爭?而這場戰役的結果,贏家將一舉拿下網路與手機兩大重要科技版圖,輸家則很可能連本業都不保。《經濟學人》指出,這場戰役,與八○年代微軟與蘋果爭奪PC作業系統的主導權,有著許多不同與相同之處=最大不同之處,在於這次是「列強競爭」而非「雙雄對決」,複雜度遠超過當年;最大相同之處,則在於「誰能吸引最多的軟體開發商到自己的平台」,吸引更多拿手機來上網的使用者,誰就是最後的贏家。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金融機構吝於放款
「窮則變,變則通」,當銀行因面臨金融風暴,而開始緊縮放款業務時,個人與個人間的借貸交易便開始興起。P2P借貸網站透過網路,讓人能尋找、選擇更多的借貸對象。但經濟環境持續考驗著使用者的信用,也為網路借貸增添風險。

    全球颳起的經濟風暴,除了吹倒許多銀行及金融機構外,也吹進了網路的金融世界。當全球景氣衰退、美國爆發信用危機之際,銀行、金融機構的借貸門檻大為提高,大量想借錢的人透過傳統的借錢管道求助無門,卻讓另一個借貸管道隨之興起,那就是個人對個人(peer-to-peer, P2P)借貸網站。

    利率多變是誘人主因

    P2P借貸網站透過網路的方式,撮合貸方及借方,讓有閒錢、想做投資的人可以放款,也讓需要借錢的人有另類管道得以融資。以美國最大的P2P借貸網站Prosper為例,它就像是金融版的eBay,只不過標的是貸款,而不是拍賣商品。放款者在網站上可以看到借款者的個人資料、信用狀況、欲借款金額、利率及用途等資訊,再決定下標的最低利率和放款金額,最後利息低者勝出。

    借款合約通常以三年為限,借方每個月會固定還款,放款人可同時參與多位借款人的競標,並設定不同的放款利率。對借款人來說,有時可以拿到比銀行更低的利率;對放款人來說,當不同的放款利率組合在一起時,獲利有時會比傳統投資更多,可視為一種另類的投資管道,尤其在股市表現不佳的時候。

    因為有這些優勢,P2P借貸網站曾被看好,成為取代傳統銀行放款的角色。根據金融產業快訊Online Banking Report指出,截至今年十月為止,這類型網站在美國共借出了一.五億美元,借貸金額比去年增加了五○%。

    不過,大量借款人湧入網站,表面上會員增加,實際上信用不佳的借款人也隨之增加。維斯克斯(Francis Vasquez)是一位四十四歲的律師,從去年一月開始,總共在Prosper上借出超過十八萬美元的借款,其中有三成比例是沒還錢或遲還錢,這讓他的投資損失了一.二%,因此他開始在網站上找尋信用更佳的借方。

    除了觀察借方的信用程度,更保險的作法就是停止借貸交易。根據《紐約時報》指出,從今年八月開始,Prosper前二十大貸方有一半都沒有新的借款投資,其餘貸方也明顯減少借款金額,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Prosper的借款率持續下滑。

    開放二級市場吸引貸方

    為了刺激更多貸方到網站上來,這類借貸網站開始想辦法找出路。今年四月,美國P2P借貸網站Lending Club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申請開放二級市場,讓貸方可以在三年還款合約到期前,把手上的貸款轉售給網站上其他貸方,為的就是提供貸方更多樣化的投資組合。 在申請期間,Lending Club禁止新的借貸交易,歷經六個月的煎熬過程,才又在十月重新開放,但很多貸方已熬不過冗長的等待,在這期間將錢撤走。Lending Club的創辦人兼執行長拉普朗契(Renaud Laplanche)表示:「如果我們有一個清楚明白的局勢可以開始,就能在申請新案的同時,也讓網站繼續營運下去。」一語道破經濟局勢的渾沌不明。

    無獨有偶,Prosper也在十月時遞出二級市場的申請案,同時停止貸方借出新的錢,預估也得經過六個月的陣痛期,才能轉型成功。這個等待的過程不僅考驗貸方的耐性,也考驗著他們對P2P借貸網站的信心。

    事實上,Prosper每月的借貸金額從五月開始就逐次下降,平均總借貸金額比去年少了一三%。Prosper的創辦人暨執行長拉森(Chris Larsen)表示,很難相信Prosper也要跟Lending Club一樣,經歷同樣艱鉅的過程。

    發源於倫敦的P2P借貸網站Zopa,在Prosper遞交申請案的一個星期前,關閉在美國市場的網站,只剩下英國、義大利及日本的網站。Zopa指出,美國消費者的信用,正面臨極度艱困的情勢。

    像這類型的借貸網站,往往成立不久。Prosper雖為美國最大的P2P借貸網站,成立至今也不超過三個年頭。這些在景氣大好時成立的借貸網站,從沒碰過這麼嚴重的經濟蕭條,這對全球的P2P借貸網站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像Prosper這樣的公司才剛起步,需要進入一個重要的成長階段,才能達到獲利的關鍵點,」專門觀測P2P借貸網站的電腦工程師派裘治(Eric Petroelje)表示。不過,危機可能也是轉機,對P2P借貸網站來說,如果能順利熬過金融海嘯,就能邁向另一個獲利階段。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ouTube正式幹掉電視?

網路影片已成了許多年輕人最夯的休閒活動,有些短片已是非看不可,不看就落伍了。

目前YouTube每天上載影片數已經超過15萬大關,愈來愈多的影片在上面傳送著,人們花在觀看線上影片的總時數,已經逼近電視收視總時數。

YouTube的市占率更從2006年底的47%,一口氣增加到2008年的70%以上。加上Google Video,這兩個網站的線上影音市占已經上看90%。

Google在2008年已經力推InVideo,以及許多新做法,包括在YouTube下方置入「Click to buy」,按下去就可以購買與影片相關的產品。或許,在Google、 YouTube的帶領下,2009年我們會發現更多網路影片的新「看」法。

網路風評處理 將成顯學?

2008年,Plurk、Twitter等微型部落格崛起,以台灣來說,至少多了5,000名「噗友」和5,000名「推友」。微型部落格就像一個超大型的聊天室,閒言耳語很快就傳開來。

中國爆發毒奶事件,金車集團快速果決的處理,反而在網路上建立很正面的形象,形成「網路風評」(online reputation)這股龐大的力量。

加拿大的Radion6公司,專門設計工具,讓企業、個人知道網路上的形象發生什麼事情。形象受損,嚴重性不亞於電腦中毒,或許防毒軟體大廠會看上這個商機,藉搭售方式賣給企業「網路風評管理」工具。

當然,我們也會看到企業開始透過這些強大的工具,對網友「過頭」的網路言論有所反應,甚至對簿公堂,讓網路上瀰漫一種不能隨便說話的氣氛,可能造成2009年幾則最大的爭議。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虛實整合,報導更全方位

網路的出現是否真的會使平面媒體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甚至被取代?答案從這次四大報網站的進榜就可以看出端倪。平面媒體經營網站,其實只要善用網路功能及特性,就可讓網路彌補平面報紙的不足,開創出新的商業模式。

一九九九年,英特爾(Intel)前執行長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曾預言,美國報業正遭受網路的威脅,在廣告和編輯上腹背受敵,報紙只有三年的時間適應,否則就是滅亡。時間拉到十年後的今天,傳統報紙不但沒有因為網路出現而消失,反而利用網路找到另一條出路。

仔細看本次榜單,不僅四大報紛紛進榜(聯合新聞網第一名;壹蘋果網絡第二名;自由電子報第五名;中時電子報第十八名),榜單的前五名更有三個是平面報紙網站。以前當報紙發展網路事業時,總有人不免質疑,如果將報紙內容放在網路上,會不會侵蝕實體報紙的銷售量?如今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明顯的答案,只要運用得宜,網路可以成為平面媒體發展的一大助力。

網路功能讓新聞表現更精采

「不要把網站視為輔助,而是把它視為跟主媒體同等重要,甚至在未來是更重要的東西,」聯合線上總經理劉永平一語道盡在網路時代,平面媒體的經營思維。事實上,四大報在網站成立之初,都是直接把報紙內容放在網站上,無一例外。但隨著網路的重要性日益擴大後,平面媒體也在網路上看到更多機會。

「網站就像一座冰山漂在水上,別人遠遠就看到,但水面下的商業模式更重要,在後面像引擎一樣地驅動,」劉永平表示。聯合線上除了有提供新聞內容的「聯合新聞網」,更包含檢索新聞資料的「聯合知識庫」和整合討論與社群互動的「網路城邦」。

劉永平指出,網友在網站上接觸到的服務只是冰山一角,占整體業務的三○%,另外七○%就靠水面下看不見的商業模式支撐,如運用聯合知識庫的數位化技術,幫助企業組織、政府單位,將老舊資料轉成能夠搜尋的文字檔案。

除了開發新的商業模式外,網站更能彌補平面報紙的不足之處,首先便是影音新聞的出現。「網站可以成為新聞操作方式的試驗平台,尤其在整合影音圖文部分,」時報資訊副總經理暨中時電子報總編輯陳彥豪表示。在中時網路事業集團與時報資訊合併後,也將中視及中天的影音資源拉進網站中,達到整合媒體集團資源之效。

讓文字報導變生動

在動態新聞方面,壹蘋果網絡布局最深,預計在二○○九年推出「動新聞」,將文字報導用動畫方式呈現。「內容網站面臨下一個階段性的突破,」壹傳媒動畫行政總裁詹家琛表示,「我們需要創造價值與差異性。」動新聞團隊在二○○七年開始籌備,目前人數超過一百人,技術已達到六小時可製作二十支一到兩分鐘的動畫新聞,大手筆投資顯見蘋果的決心。

在新聞形式外,網站還能打破報紙的出刊時間,更加強調即時新聞的重要。四大報在網站首頁皆闢有即時新聞區,鼓勵記者隨時發稿,將實體報紙編輯部人力做有效運用。聯合新聞網更預計在二○○九年推出二十四小時新聞中心,不僅做到即時,更要做到新聞不間斷,「新聞在每天滾動的輪子裡,有很多環節都是要靠網路來彌補,」劉永平表示:「現在就是試圖把整個聯合報系的思維,用網路跟平面串連起來。」

網路的Web 2.0特性,也讓平面媒體走出以往單向傳播的限制,讓網友可對新聞做回應與討論。詹家琛指出,由於《蘋果日報》內幕與獨家的新聞特性使然,壹蘋果網絡的討論區尤其熱烈。根據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的ARO指標顯示,二○○八年九月份,壹蘋果網絡的使用者單次造訪停留時間為二百二十七秒,大幅領先其他三報,展現網站的高度黏著性。

此外,網路沒有地域限制的優勢,更能讓平面媒體接觸到以往不會觸及的閱報人口。《自由時報》發言人蘇宇暉表示,國內外皆有許多研究證實,網路跟報紙的閱聽族群互不相同,網站的建立能擴大報紙能見度,尤其將閱報年齡層往下延伸,吸引更多年輕族群。

「虛實不是零和關係,而是應該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港商壹傳媒互動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健生指出。平面新聞網站由最早的內容提供,轉而整合內部集團資源、補足平面報紙的缺口,網站面貌更加多樣化後,進一步開發出新的商業模式。如此看來,網路是繼報紙銷售之後,另一個平面媒體的必爭之地。

四大報網站比一比

企業名稱

排名

企業創立時間

網站創立時間

網站特色

聯合新聞網

1

1951

1999

以聯合新聞網、聯合知識庫為中心,用網路帶出70%看不見的營收

壹蘋果網絡

2

2003

2003

運用大量照片,將新聞圖像化;討論區熱烈,黏著度高

自由電子報

5

1980

2001

以提供《自由時報》新聞內容為主

中時電子報

18

1950

1995

時報媒體集團的內容整合平台,加入中視、中天影音新聞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大發表全球最便宜省電的60GHz無線通訊晶片

前不久台灣大學研究團隊發表了現在全世界最便宜、最省電的超高速無線通訊系統晶片,以60GHz的速度傳輸數位訊號,因為60GHz是個不需執照的國際商用頻道,跟2.4GHz的Wi-Fi無線網路相同,但傳輸速度起碼高了一百倍,或是3.5G手機的350倍,可說是無線通訊技術的明日之星。

台大的研究結果相當傑出,不但在ISSCC(國際研究晶片技術的聖地)發表而且還獲得最佳論文獎。不過坊間一般雜誌在報導此新聞時,有些地方需要修改一下,像是60GHz的無線技術並不是台大發明的,國際上有好幾個學校早有研究產出,甚至還有商用規格早已制訂,台大的研究結果優勢是在以最小的面積、吃最小的電流、成本最低的方式製作晶片。根據台大研究團隊的說法,他們的晶片成本只要一美金,而其他研究單位動輒數十美金,而且更耗電。

也就是說,一樣以60GHz來傳送資料,台大的設計是全世界成本最低,而成本永遠是資訊產業的重點。只有成本夠低的技術,才能夠順利推廣到全世界,像是另一個大家關注的無線技術「UWB」,就因為成本與其他問題,看起來前途飄渺。

UWB與無線USB技術

UWB是Ultra Wide Band(超寬頻),要說他是某種無線通訊規格,倒不如說是某種無線通訊概念。如果我們打開收音機,要先轉到某頻率,才能聽到廣播,也就是接收對方傳送過來的信號。我們在聽廣播時,頻寬只要可以將人聲傳過來就好了,但UWB將頻寬設得很寬,一口氣將資料經過許多通道傳送過來。你只有聽到一部份是沒有用的,不足以拼湊出完整的傳輸資料。

UWB是很困難的技術,在以前冷戰時代,美俄兩國都在發展此技術,目的之一是要將資訊散開傳送,要竊聽的人除非也有能力接收整個寬頻,並且知道使用到哪些頻率,否則攔截到通訊內容也沒用。UWB因為可以使用很寬的頻道,沒做好會同時影響很多其他無線頻道,所以到2002年美國主管無線通訊的FCC才開放申請,讓UWB變成商用規格之一。

一般無線規格都會告訴你使用什麼頻道,像是手機使用1.8GHz,Wi-Fi使用2.4GHz,UWB比較特殊,他只會跟你說一個範圍,例如是3.1到10.6GHz。而且UWB有個很麻煩的地方,因為世界各國管理無線電波頻譜的單位並不相同,所以在美國可以用的設計,到日本去可能會出問題,就算調整到美國跟日本都可以使用,去歐盟的領土可能又不行了。

當初在無線網路技術普及後,英特爾下個目標是要將USB無線化,也就是Wireless USB (WUSB),而且速度不能降低,這其實很困難,因為USB 2.0的速度高達480Mbps,遠遠超過現有的無線網路技術,更不用提幾年前11Mbps還是主流,但英特爾還是選了UWB作為WUSB的核心技術。

這實在很容易搞混,一個是USB加個字母變成WUSB,另一個是UWB,這個差別好比是汽車技術,某系列的車子出到第三代之後,突然宣布要改用渦輪引擎作為提昇馬力的手段。

UWB就是引擎技術,而在引擎外加上輪胎跟方向盤,打造成的新一代汽車,就叫做WUSB,而且開車方式向下相容,都是用方向盤,一樣有四個輪胎。

除非是「住在非常巷子內的人」,不然你想翻開報紙分類廣告買一顆「渦輪引擎」,比買一台配備渦輪引擎的汽車難上許多。同樣的,你如果想買個「UWB通訊晶片」?還不如買已包裝好變成WUSB的電腦周邊,不但便宜且設計完善,最重要的是,人家已經用很便宜的價錢放在電腦賣場的貨架上,只等你掏出鈔票或消費卷就可以到手了。

同一顆引擎,安裝在不同的車身上就是不同的汽車,如果掛上不同的廠牌,還可以分別當日本車跟美國車在台灣銷售。無線技術也是這樣,UWB技術用在USB上變成WUSB,另一方面,UWB的開發工程師也試著推銷到更多的電腦應用上,當時找到的是藍牙技術(Bluetooth)。

推廣UWB不順利

以筆者的角度來看,電腦的無線技術中,最成功的是Wi-Fi無線網路,次之便是藍牙。藍牙雖然傳輸速度慢,但耗電量比Wi-Fi低了很多,所以電池可以小一點,系統也輕巧些。但制訂藍牙技術規範的Bluetooth SIG可不會認定自己一定是比較慢的,所以Bluetooth 2.0還是比1.0快了很多,從1Mbps提升到3Mbps,而下一代的3.0會升級到多快,這是大家所好奇的。當時UWB聲勢看漲,傳出Bluetooth SIG可能採納為3.0的核心技術,速度有可能提升到與WUSB相同的480Mbps,結果在今年年中時,Bluetooth SIG宣布為了諸多理由,變成採用Wi-Fi相關技術,而非UWB,起碼要Bluetooth 4.0才有可能採用UWB。

這新聞告訴我們兩件事,第一是做人不要高興得太早,UWB陣營吹氣球好一段時間後,當場爆開的感覺一定很窘。第二是,UWB成本無法有效下降是公認的事實,不然推廣UWB技術的WiQuest公司不會關門大吉。

WiQuest是位於美國德州的無線技術公司,專職無線網路技術的開發,包含當時很多人認為很難搞定的UWB技術。WiQuest公司的技術很好,很早就提供了基於UWB的WUSB控制晶片組,市場佔有率第一名,但難看的是,這個世界第一名的銷售量才十萬片而已,相對於一年全世界賣掉的一億多台筆電來說,銷售數字證明的是這產品很難賣,市場根本不買帳。

總而言之,WiQuest不但倒了,還把UWB的市場夢想一起陪葬,過不久之後,英特爾也宣布結束公司內部的UWB技術部門,連老大哥都不玩下去了。這並不是說UWB技術就此退出個人電腦市場,英特爾雖然自己不做,但仍表示需要時會對外採購晶片。事實上英特爾曾經放棄很多市場,例如生產快閃記憶體,不是說這技術不好,或是英特爾做不贏人家,而是英特爾的本業,也就是CPU太賺錢了,如果手下的產品無法做到一樣的高獲利,或者有即將「蟑螂化」的趨勢,他們會立刻將之了斷,避免降低公司的獲利率。

重心轉向60GHz

英特爾退出UWB事實上有些脈絡可循,在今年的英特爾技術論壇(IDF)上,可看出英特爾對新興的無線網路技術60GHz相當投入,介紹了60GHz無線傳輸的特性,甚至召集了各國研究60GHz無線技術的工程師,試著討論出共同的開發規範。

與UWB相比,60GHz也是個技術難度相當高的無線通訊技術,UWB著重的是將資訊散佈在很寬的頻道內送出去,而60GHz是將無線通訊的頻率再拉高數倍,以提供更高的通訊能力。

各無線通訊技術都試著往高頻走,其中一個理由是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我們看不見、摸不到的無線通訊頻譜已經相當擁擠,尤其是在較低的頻率,已經有各種無線技術佔據自己的頻道,即使不確定有多少古老無線電設備還在使用他的專屬頻道,你還是不能拿來用。如果使用了會怎樣呢?這就跟在台灣一些地方開啟收音機一樣,怎麼老是被蓋台,而且要蓋還蓋不好,一下子是原先的頻道,一下子又變成蓋台的頻道,根本不知道在聽什麼東西。

電子技術是直到最近,才能以合理價格使用GHz以上的頻道,在此之前只有國防或航空等荷包超深的事業才會用到。台大研究團隊就是將這部分的電路,都整合在同一個晶片內,而且預估成本低到一美金,我們是買不起一台戰鬥機,但明年就可以在電腦上使用到以前戰鬥機都不一定裝得起的通訊設備。

60GHz這樣高頻的通訊技術其實有些缺點,在應用上,這種無線電像是雷射光一樣有方向性,指向那邊就通到那邊。各位回想一下最初所提的新聞,台大是怎麼驗證他們的確用60GHz晶片傳送資訊?用手遮住發射器與經收器之間就斷訊,手拿開系統又連線了,這代表在使用60GHz時,無線基地台跟你的電腦之間不能有障礙物!在用2.4GHz Wi-Fi時,把基地台藏起來是正常的,你在用手機時也不需要抬頭到處找基地台吧,甚至目前因為對基地台的恐慌,還要把他們藏起來。想想這問題其實蠻大的,上一個這麼不好用的科技叫做紅外線傳輸,要把手機跟電腦放得很近,才可以傳送資料跟檔案,所以沒有方向性的藍牙出來後,在市場上已經很難看到紅外線傳輸的存在。

那為什麼業界還是要用60GHz呢?因為他傳送資料的能力實在是太優秀了,面對數位家庭無線化的挑戰,只有60GHz有機會把電腦與電視之間的HDMI線拿掉,變成無線傳輸影像信號。其他的技術未必不行,有其他廠商成功用UWB做到這目標,但是犧牲了一些影像品質才辦得到。60GHz可以把HD高解析影像傳遞到電視上,所以筆記型電腦不用拉線,就可播放影像到電視上。如果你的電視機接了Xbox 360、PS3、藍光播放機,要處理後面一堆訊號線實在很麻煩,60GHz的影像傳輸技術普及後,不用任何訊號線,直接用無線方式自動連結,再也不用在電視後面攪和那堆沾滿灰塵的電線怪物。

推廣60GHz技術

目前推廣60GHz的公司有好幾間,箇中代表是以英特爾為首的WirelessHD組織,該組織還有其他大公司,像是三星、NEC與Sony等,而這裡面技術最好的是SiBEAM這間小公司,他們的全矽晶片60GHz技術應該是全世界最成熟的,所以WirelessHD的規格也是建立在SiBEAM的技術上。

目前WirelessHD確定會有4Gbps的版本給電腦與消費性產品使用,速度距離理論上限25Gbps還遠得很,因此電視廠商可以盡情將面板再做大一些,顏色解析度做多一點,都還有可應付的空間。實際上來說,HDMI 1.3也才提供10.2Gbps的頻寬,現有的影音設備已經使用不完了,因此WirelessHD的升級速度的確可放慢些。

以上介紹的是工作頻率在60GHz的WirelessHD規格,用途是連線影音設備,取代VGA、DVI與HDMI信號線。那60GHz只能用在這上面嗎,這倒是未必,英特爾的技術文件中,對於60GHz的未來有下列說法:他們將60GHz的通訊協定設計為Gbps版本的Wi-Fi無線網路,最好還可以與之共容,一旦電腦發現60GHz傳不到這速度,可以自動下降到5GHz、甚至是2.4GHz以維持通訊連結,也就是說,未來60GHz不只會用在傳輸影像信號上,也有可能取代現有的無線區域網路標準。

其他廠商的動態

對於長期追蹤英特爾技術發展的讀者來說,看到英特爾放棄自行開發UWB技術大概不會太意外,英特爾在世界各地招募了許多工程師,開發的技術不知凡幾,但能做到最後並且宣揚給大家知道的並不多,如果把他們曾投資過的新創公司(Startups,賭新技術未來會有人買單的新興科技公司)也算在內,那更是難以盡數,據筆者所知,英特爾就投資過好幾間台灣的科技公司,但沒有做出什麼英特爾檯面上的技術。

我們可以說英特爾對科技研發很熱情,但換個方向,英特爾做到一半覺得鋒頭不對要放棄的更是多到數不清,反正他家大業大,UWB開發五年的費用還損失得起。但其他投入的公司就不一定了,像是已經可以量產晶片的WiQuest公司,說倒就倒,還有竹科內的公司瑞昱科技Realtek,更是皮要繃緊一點。

瑞昱科技是以網路晶片起家的,晶片上那橫著走的螃蟹符號,出現在許多人的電腦內,而現在不只是網路晶片,音效晶片也相當普及。瑞昱科技在幾年前宣稱要投入UWB技術的開發,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看起來都是非常有膽量的決定,畢竟台灣的科技廠商這樣多,敢創新的卻很少。

瑞昱科技所開發的UWB晶片,都標示可以相容於WiMedia規格,WiMedia是另一個跟英特爾有關的組織,基本上這樣重大的產業創新,沒有大公司的支持是不會成功的,但除了大公司外,如果可以加上各地方角頭的支持會更好,所以英特爾才會與EPSON、HP、Sony…等公司一起加入WiMedia Alliance組織,以推廣UWB技術。

現在英特爾自己不研發UWB技術了,但還是參與WiMedia的規格制訂,目前也沒有風聲說WUSB會放棄採用UWB技術,只是現在USB 3.0的規格都發佈了,媒體都聚焦在USB規格時,另一邊的WUSB卻面臨UWB開發延緩的命運,只能說平平都是USB的新規格,怎麼命運差這樣多!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網路市場已開始發生變化,以往大家習慣用無線區域網路來連接家庭內網路,但在高畫質影音媒體資料逐漸盛行時代,無線區域網路的頻寬及通信品質無法因應高速資料傳輸的需求,於是家庭網路轉往有線發展。


有線線路建構骨幹
目前家庭用網路,不必提供品質保證多重媒體串流傳輸,現在家庭網路上傳輸是透過所謂Best Effort方式。Best Effort傳輸依網路負載狀況,以最佳傳輸量及速率傳送資料,也就是使用者無法被保證在特定時間內,以特定傳輸量收到資料。
在Best Effort機制下,資料封包(packet)可能被延遲、重覆及遺失,傳輸抖動量(jitter)及數位延遲(latency)也沒有加以處理。資料封包遺失時,只須將封包重送,網路通訊服務品質也沒保證,無線區域網路在此環境下已綽綽有餘,能應付家庭網路通信需求,因此無線區域網路佔有大部份家庭用市場。
但隨高畫質電視興起,透過網路傳輸高解析度高畫質影音資料,家庭網路品質須大幅提升。封包必須在指定時間內保證被傳送到,抖動量及數位延遲必須被管理,且資料傳輸速率須達240Mb/秒,這是無線區域網路無法達成不可能任務。解決方法是利用既有有線線路,作為家庭網路骨幹。大部份家庭都有架設同軸電纜、電力線及電線,某些新建住宅內甚至有鋪設CAT-5等級高階網路用雙絞線。這些既有線路都可用來構建家庭網路。


有線網路標準不同
目前全球電信公司全力追求新營收來源,透過高速高頻寬傳送網際網路電視是很多電信公司力拱的新服務,美國Verizon及AT&T兩家電信公司網際網路電視服務FiOS及U-Verse 是利用同軸電纜來構建用戶家庭內網路。歐洲法國及英國電信公司,則以電力線路來構建它們用戶家庭內高速高頻寬網路。
最值得一提的是,有線網路沒有統一標準,以上面提到4家電信公司而言,每家皆使用不同標準。Verizon使用MoCA,AT&T使用HomePAN3.1,法國電信公司使用HomePlugAV,英國電信公司使用UPA,每家標準不同,使得供應商數目變少,這對產業發展不利。
目前約6種不同標準被用於現有的家庭有線網路上,國際電信聯盟(ITU)及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也各自努力發展家庭有線網路標準,它們希望推出它們推出標準能成為業界共通標準。


5年規模逾70億美元
家庭有線網路時代即將來臨,透過家庭有線網路,可在家內不同地點,共享音樂、影音、遊戲等各種媒體及其他資料,一旦家庭有線網路標準問題解決後,家庭有線網路市場預估到2013年,全球市場規模將超過70億美元,這是一項不可忽視的發展趨勢。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業系統巨擘微軟下世代的新版產品Windows 7,其前期測試版日前首度在台灣Windows硬體工程大會(WinHEC)上亮相。由於新版產品具有不少創新功能,使得市場紛紛預期將引動下一波換機潮的發生。

2006年年初,微軟在繼XP之後推出Vista作業系統。不過上市快3年以來,由於繁複的功能與過於花俏的介面,加上甫推出時與許多周邊硬體及應用軟體互不相容,使得消費者對於Vista大為失望,市場抱怨聲不斷,甚至不少使用者再購買新PC硬體後還降格回裝XP系統。

對於相關的市場反應,微軟記取教訓,對於開發Windows 7 的態度更是顯得開放,因此在正式版本上市前,日前率先在WinHEC硬體工程大會上亮相Windows 7 pre Beta版,期望與台灣硬體工程師溝通合作,以使產品未來上市時能與周邊配套做到完整且及時的服務。

據與會工程師表示,相較於目前市場主流Vista,Windows 7 更具有諸多優點,如電腦周邊硬體裝置管理、多點觸控功能、支援數位生活網路聯盟標準以強化數位家庭互連功能等,且在電腦開關機速度、記憶體管理、以及電源管理等方面都有明顯改善。

由於Windows 7是微軟作業系統發展上的大革命,因此市場預期對於低迷已久的PC市場,將注入一股強心針,也將引爆自2000年Y2K危機以來的最大換機潮活動,業界紛紛引頸期待;而台系相關資訊大廠以及零組件供應鏈等,均將是受惠的對象。

不過工程師也提醒,由於Windows 7對於記憶體資源的需求將較Vista減小,且強調語音與觸控技術,將使得傳統的輸入工具如鍵盤與滑鼠等成為非必要,因此對於此類產業而言恐將是個不好的消息。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pple於2008年7月推出iPhone 3G,由於支援3G網路服務,銷售範圍較原先2G產品更為擴展,並打入國際大廠始終難以打入的日本市場及屬華人圈的香港市場,並使其他競爭廠商必須更積極地推出足以與iPhone 3G競爭的產品,其中觸控面板及支援觸控介面的軟體服務,將是市場競爭成敗的關鍵。

二、iPhone 3G 掀起觸控風潮

iPhone 3G除將網路世代由2G到2.5G提升至3G到3.5G外,最重要的硬體改良是內建A-GPS功能,較上一代iPhone僅靠Wi-Fi定位更為精確且迅速。在上一代的iPhone已可透過Google Map 地圖進行「行車路徑規劃」,而在iPhone 3G上更可便利地利用多點觸控功能,將地圖放大縮小,瞭解自身所在位置及目的地位置。

至於軟體及韌體的改良方面,最主要的就是為了推廣亞洲市場而增加原先所缺少的手寫輸入功能。雖然iPhone 3G使用的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無法以觸控筆進行輸入,但新韌體的導入使消費者可使用手指在虛擬觸控板上進行手寫輸入。

另外,Apple並開放第三方軟體商或程式撰寫者開發可在iPhone上執行的應用軟體或遊戲,同時開始App Store的線上商店服務,讓消費者可自由付費或免費下載這些軟體。

目前已有部分遊戲支援多點觸控功能,使多點觸控的應用性更加提高。目前由於這些突出的產品功能,使iPhone 3G擁有超越舊機種的銷售力道,並在亞洲地區獲得超乎預期的銷售數字。

三、智慧手機廠 導入觸控介面

有鑑於此,其他主要智慧型手機廠商如生產黑莓機(Blackberry)的RIM、台廠宏達電( HTC)等廠商亦推出多款智慧型手機以對抗之。

另外,由宏達電生產,和T-Mobile合作開發的T-Mobile G1則是全球首支使用Google主導的開放手機平台Android的機種,也將於北美及歐洲上市,炒熱2008年下半年智慧型手機市場。

另外,韓廠三星藉由將年初導入量產的觸控手機F708更新為採用Windows Mobile 6.1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以Omnia i908之名進入市場,在年底旺季挑戰現有智慧型手機廠商。

由於觸控功能及人機介面將是這幾款智慧型手機能否獲得市場肯定的重要因素,各廠商都持續提升觸控面板實用性。由於宏達電Touch家族手機及三星i908均採用Windows Mobile 6.1版,作業系統本身並不支援觸控功能,故宏達電及三星分別研發TouchFLO 及TouchWiz觸控介面,並強化多媒體功能,以對應iPhone 3G的強大觸控介面及多媒體功能。

相較之下,RIM於9月初推出的新款黑莓機-Pearl Flip 8220未導入觸控面板,而以折疊式設計企圖吸引北美消費者目光,不過卻犧牲了鍵盤面積,因兩個字母須分享一個按鍵故降低操作便利性,直到10月,RIM方公布其首支配備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的智慧型手機-St rm 9500,其功能仍以商務應用為主,期待在商務消費者市場維持領先,免於因未提供全觸控面板手機,而遭競爭廠商迎頭趕上。

至於首支Android手機-T-Mobile G1,除支援Google多項網路服務如YouTube、GMail、Google Chrome瀏覽器及Google Maps等外,觸控面板的導入也將為其加分,以提高其相對於既有智慧型手機廠商的競爭力。例如智慧型手機GPS導航功能目前已相當普及,但Android手機則更上一層樓,支援Google地圖街景(Street View)功能,配合觸控面板,使消費者更易利用。

而手機龍頭大廠Nokia推出的5800則是Symbian S60第五版作業系統首度使用支援觸控介面的手機,則採用傳統電阻式觸控面板以降低成本。

值得觀察的是,Nokia將5800歸類為代表音樂手機的XpressMusic家族,而非頂級智慧型手機的N家族,也不是歸類到商務手機的E家族,可見Nokia期待其首款觸控手機以較普及的價格、比iTunes更便利的音樂下載服務,欲將自己和iPhone 3G或「iPhone 3G killer」區隔出來。

另外,Nokia5800除配備傳統觸控筆外,尚附贈如同手機吊飾的「琴撥式觸控筆」,未來可能支援音樂遊戲軟體,在手機上虛擬撥弦動作,和目前已在iPhone 3G上推出的虛擬鋼琴軟體分庭亢禮。

四、觸控經驗 左右消費意願

根據美國地區統計,2008年前二季手機機種配備觸控面板比例已由2007年同期的2.5%提升至14.3%,且這些配備觸控面板機種銷售量比例已達40%,可見觸控面板手機已普遍受消費者接受。

尤其是iPhone掀起熱潮後,其他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如宏達電、三星、Nokia等)或作業系統開發商(如微軟、RIM、Google、Symbian等)均不能不正視此趨勢。

目前,除Apple仍執觸控面板手機牛耳地位外,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市佔率最高的Symbian、在商務市場長期占有優勢的RIM也分別推出最新支援觸控介面的作業系統,並已先後將首款全觸控面板手機量產上市;而微軟現階段的Windows Mobile 6雖未支援觸控介面,但下世代的Windows Mobile 7則是重新規劃觸控介面體驗,相信未來智慧型手機配備觸控面板將成必要,方能在嚴格的生存競爭中勝出。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年來,瀏覽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的影片,是無數網友的最佳消遣。現在,為YouTube製作影片,已成為謀生的一種方式。

     紐約時報周四報導,YouTube邀請會員成為「夥伴」、並與這些影片原創者分享廣告收入已有一年的時間,最成功的用戶已自該網站賺進6位數美元的收入。現在有些人已將拍攝滑稽可笑的影片當做正職。

     麥克.巴克利(Michael Buckley)正是其一。在他的線上獲利遠超過擔任一家音樂傳播公司行政助理的薪水後,巴克利於9月辭掉了白天的工作。

     巴克利說他一周三次的線上名人胡扯秀根本是瞎搞,但卻幫他解決了信用卡債務。

     33歲的巴克利曾在2006年夏天擔任過一個每周一次、在康乃狄克州一個公共頻道上播放的節目的兼職主持人,他的表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把該節目的片段放在YouTube上供人瀏覽。巴克利語帶戲謔地評論名人,吸引大量網友上線觀看他的影片。

     沒過多久,巴克利就為自己量身打造了「What the Buck?」這個節目放上網路。他說,「在YouTube,我的點閱率是1億次。真是瘋了。」

     他只需準備一台2,000美元的佳能照相機、一塊花6美元買來的背景布幕、以及一組從家居修繕大廠家得寶(Home Depot)買來的工作燈。

     像YouTube這樣的網站,可讓任何一個人只要高速連結上網,將影音檔案上傳,就能找到知音。

     不過,前置作業相當耗費精力。巴克利說,「在我一周花40個小時在YouTube上長達一年後,才能營生。」但至少就某些個案而言,這種辛苦是值得的。

     巴克利是YouTube夥伴方案原始會員之一。隸屬於Google的YouTube在夥伴提供的影片置入廣告,並將所得與他們分享。

     YouTube不願提供這些夥伴們平均賺多少錢,但該公司發言人札莫斯特指出,「有數百位YouTube夥伴一個月賺進數千美元。」巴克利說他從YouTube廣告所賺的錢已超過10萬美元。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