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股票K線分析中,對量能的研判一向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也知道,任何技術分析指標的取材萬變不離於量和價,最原始的價毋庸置疑是即時行情中的分筆成交,最原始的量當然就是即時行情中分筆成交對應的單量了。
但是在量和價中,對我們投資行為結果起決定量的是價,量是在實現價格轉化過程中的一個必然條件。因此對於價格的研判,我們應該重視最原始的資料,而量——並不會在我們完成一個投資過程的初始階段對我們帳戶資金的增減有影響。
形像地說,在買進一支股票,到持有一段時間後賣出這一過程,只有買價和賣價才決定了我們帳戶上資金的增減。至於之間的價格是如何變化的,你可以去關心它,但它卻不會對你最終的收益有影響(當然依據價格變化來預測股票未來的賣價,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量雖然是完成價格轉換的一個必然條件,但股價在任何一個階段的成交量,也同樣不會影響到我們的資金增減。我們不必考慮我們買價所處點的市場成交量有多少,也不必考慮賣價所處點的市場成交量有多少,因為這與我們的帳戶收益率沒有直接關係(某支股票持股太多,在某一個時點價位上賣不出去怎麼辦?這同樣是另外一個話題)。
顯然,量和價在我們實戰操作中的地位不同。由於是價格影響我們帳戶的資金增減,因此筆者堅持認為,對價格的分析研判,最好重視其最原始、最真實的資料,這也就是筆者並不反對一些市場人士“摒棄價的技術指標”提法的原因。
而量既然是價格轉換的條件,並且不影響我們帳戶的實際收益率,為了降低我們的工作強度及提高我們觀察股票走勢圖時的視覺思維效果,我們可以對量的原始資料做一些技術處理。這也就是筆者並不排斥運用一些比較好的量的技術指標的原因比如K線分析中配合的OBV能量指標及我們以後將會詳細介紹的即時行情分析中的量比及量比曲線指標。
但是,對即時行情中分時線對應的量能分析,我們仍然要區分不同投資策略下的目標個股的實際情況。比如對於短線操作,我們一般選擇成交非常活躍的個股;而對中長線操作,可能是在股價縮量壓回時做一些所謂的逢低買納。這兩種不同的投資策略,在分時圖上對量能的研判就有不同的條件要求:
1、在中線策略下盤口逢縮量壓回時的吸納。
如果已確定了某支股票的中長線趨勢向好,並決定不在股價上漲途中追漲,而是採取在其縮量壓回時買進的策略,則在當日分時線上買進該股時,對當日量能不必做過多要求。比如我們不要求它的量比放大到多少倍,並且也不要求它的盤面成交資金流向排名第幾等等。通時分時線形態的特徵,在分時線上某些重要位置對其中長線吸納,是避免中線操作當日被套的最重要參考,而對當日分時圖上量能的分析就顯的意義不大。
2、短線或超短線。
對於短線出擊的股票,當日成交量可以說是其漲跌的元氣和血脈,沒有成交量的股價上漲就如無源之水,無木之本。因為量能是股價能夠上漲的源動力,其大小反映的是投資者購買股票的慾望及參與程度,並因此可以判斷當日股價上漲幅度的大小。
分時線某一時點處於底部與頂部,上昇與下跌,或充當阻力與支撐時的量價關係明顯不同,而正是這種不同的量價關係,才是我們正確把握臨盤理想買賣點的參考依據。
🔥🔥🔥即將引爆全台BoboMall播播LiVE-直播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目前分類:股林高手贏錢秘招 (586)
- Aug 10 Sun 2008 10:19
量價關係的實戰應對
- Aug 10 Sun 2008 10:18
如何逃離暴跌的旋渦
當股市處於快速下跌走勢中時,如何獲利、選股、找黑馬等等都不在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規避風險和如何減少損失。
首先、需要認識下跌的性質、理性應對下跌行情。只有在正確認識下跌性質的前提下,才能克制恐慌情緒,並盡一切可能將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對於調整性質的確認主要依據是:宏觀政策面因素;投資者的平均持股成本以及平均盈虧程度;技術面因素、資金供應情況等方面。投資者通過了解下跌的性質,才能認識下跌的級別和空間,以便對症下葯的採用正確的應對策略。
其次、在跌市中,投資者需要冷靜認真的檢查分析持股結構,根據個股的套牢程度,下跌空間的大小,個股本身的基本素質以及進貨價位輕重等情況分別採取不同的操作手法。跌市行情展開後,會首先對部分前期昇幅較大的個股構成較大殺傷力,持有這類股票的投資者一般都處於獲利狀況中,在調整初期階段需要及時的獲利了結。賣出後應以謹慎觀望為主,不要輕易再重新介入。此外,對於將來下跌空間大的個股可以適度做空;被套程度淺的個股可以停損出局;對於既不具有投資價值,又缺乏投機價值的個股可以尋找時機進行換股操作;反之,對於價格嚴重背離價值的個股,則要堅定持股信心。
最後、投資者要正確使用停損策略。一旦看見大盤下跌,就不計成本的盲目停損砍單,絕對不是好方法。停損如同是柄雙刃劍,它在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不受重大損失的同時也有可能會對投資者造成一定傷害。停損是利是弊,關鍵在於投資者如何正確合理的運用它。停損應該選擇目前淺套而且後勢反彈上昇空間不大的個股進行,對於目前下跌過急的個股,不妨等待大盤出現報復性反彈行情再擇機賣出。
- Aug 10 Sun 2008 10:18
疲弱市場中主力股如何出貨
在這個股市中,相信大多數人對出貨的主力股談股色變,對於這類個股快速下跌再出貨大家都敬而遠之或站在一邊看熱鬧,相信在第一次跌停鎖單之際很少有好事者去玩弄它們,跳水主力股的如此難看走勢逼得市場中參與者除了旁觀還是旁觀。然而對於一些非資金鏈等原因而主力自己想退出來的個股,也許許多人就不會那麼有警惕性了。
我們這個市場可以說無股不主力,大大小小主力充斥著存在於市場中的股票中,就目前而言其間有些主力股或大資金已對某只個股連續運作了幾年,已有幾倍的漲幅後現在他們想退出來了,非資金原因或其它因素確實是自願從某只個股上退出,而更多的則是由於經歷了一輪大的跌幅,主力也被深套,元氣大傷,一方面無力再把這只個股股價做上去,另一方面在該類個股之中,中小參與者、中小資金也有許多,一旦把股價做上去,使自己高位舉籌碼,他們也想把資金退出來。對於這類主力來說一味地打壓也出不了多少貨,換不回多少資金,而且時間長、效率低,有時還會形成低位被迫接貨。一直處於下降通道運行的個股也實在無法吸引場外資金的興趣,那麼是否有一種見效快的退出模式呢?有,很簡單,要做成場外資金底部大肆吸籌的感覺,經歷大換手,籌碼就可以流到各路搶“買進股”個股的資金手中而錢回到了主力手中,對於高位套牢的中小資金還有可能在大成交量中以“低位攤平,攤低成本”法則為指導,再度參與其中,幫助主力回籠資金。
以跌出空間為代價,在反彈過程中用籌碼換回現金,從而把貨出完。對於主力來說,雖然有損失,但畢竟換回了寶貴的資金,自由了。
採用這種辦法出貨的原因實際上主力抓住了市場中大部分人的心理。
首先,利用量能變化來迷惑市場。由於股價已相對較低,再次放巨量怎麼看都像是大資金買進行為,如此一來,先把大小市場參與者的目光吸引過來。
其次,利用媒體的推廣效應。一般而言,在一個疲弱市場之間或有一、兩支放量個股就會成為各媒體咨詢單位的口中肉,眾口鑠股,一時間不是黑馬也成了黑馬,再以二日以上放量上漲似乎更可確定為黑馬,即可號召大家買入。
再次,利用短期快速獲利效應。由於加權長期調整,許多人並沒有很好的獲利,普遍患有贏錢飢渴症,低位放巨量拉昇,快速盈利能力凸現,由此引發大量擁入者。
最後,利用從眾心態可達到傳一帶十的效果。譬如一個人買了當天放巨量拉昇的低位股票,第二天繼續放巨量上行,盈利增加,於是會向別人推薦有如此這樣一支底部放量股,參與進去就是抓到了金塊,由此一傳十、十傳百,廣大資金就會源源不斷地從主力手中拿籌碼。
今年以來,有許多個股出現了低位放量的走勢,而且換手率奇高,甚至達到了百分之百之上,也確實上漲了,隨之股價就步入綿綿跌勢,新低迭創。認為低位放量買進而介入者悉數被套。這樣只有一種解釋,主力股要變現,製造了假象,巨量反彈是大資金出跳的直接體現。
因此,對於參與其間的,在此想問一句話,許多個股的股價已被攔腰一半,甚至更多,在此位置何以會連放巨量甚至可連續幾日百分之十以上的換手?是否考慮過這些換手籌碼來自何處?對於中小散戶,股價被套百分之五十,籌碼幾乎不會停損砍單,這種大換手籌碼唯一的解釋是來自主力自己,突然而現的大換手預示著主力有想法了。在股市中,主力是不會自願帶小散戶去賺大錢的,這種低位巨量大換手似乎在明確告訴市場什麼,難道主力會在一輪大跌之後心智具失,想帶小散戶一塊兒贏大錢去了?不可能。低位放量是為了退,不放量就不足以引起市場關心,有量才能動起來,否則誰來理睬你,在成交量的配合下,於是有那麼一批資金去幫助主力了。
- Aug 10 Sun 2008 10:16
交易的真相
我在進場前看了很多書,盡管對技術和這個市場仍然一知半解,但我卻從前人的告戒中知道了兩個基本的生存原則:嚴格停損、順勢交易,並暗下決心一定要牢記這兩個原則。
順勢交易 知易行難
一晃三個月就過去了,再回頭看看自己的所作所為,停損做得還行,可是順勢交易卻是做得一塌糊塗。開始時還記得要順勢,頭幾筆都是順勢倉,可是從那筆持股滿檔虧損之後,我就像中了邪一樣頑固地認為行情“一定會跌”,順勢交易的原則早被拋到了腦後,所有的“分析”結果都一邊倒似的認為大跌一定還在後面。我不斷地放空,又不斷地停損,數筆虧損後終於發現我在一輪明顯的上昇行情中做空。我突然想到了三個月前自己還一次又一次地告戒自己:一定要順勢而為。看來,我早被行情和自己的“一廂情願”搞暈了。問題清楚了,一定要再次牢記“順勢交易”。
一晃又是三個月過去了,的確我嘗到了順勢的甜頭,可是我卻同時發現,我仍然有逆勢操作,而且有些時候很難分清究竟是上昇趨勢還是下降趨勢。問題解決起來很容易,我使用了一支均線來作為多空的分界線,價格處在均線上方則只做多倉,價格處在均線下方則只做滿手鈔票。相信嗎,逆勢交易的問題就因為這一簡單的規則解決了,從此之後,再沒有一筆逆勢交易出現,問題徹底解決。
停損要有明確的點位
還有停損的問題,在進場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只知道停損,卻不知道停損必須是一個明確的點。為此,我有幾次在發現自己可能錯了時卻由於猶豫而使本來應該很小的虧損擴大,付出了無謂的損失。我的性格是非常果斷的那種,可是為什麼會猶豫以致延誤了最好的停損時機呢?總結教訓,發現是因為我只知道停損,但卻沒有明確的停損點,發生浮虧時還在考慮自己錯了沒有,是該等等看還是該認虧了結,最終造成虧損的無謂擴大。
問題明確了,解決起來也很容易,當每一次進場時就設好停損點,不管這個停損是怎麼設置,但必須是一個明確的點,點到就必須離場,不要去想“是不是我出來之後行情又會繼續,讓我錯誤停損”這樣的問題。由於拖延而造成虧損擴大的問題也就這樣輕易的解決了。
交易的真相——規則
類似的問題有很多,但解決起來也並不難,為什麼呢,是因為“規則”的制定貫穿參與了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沒錯,我所要說的交易的真相正是——規則。
與“規則”相反的是“分析”。“分析”本是個中性詞,並無褒貶之意,但在期市中則有些不同。分析市場規律、分析自己的錯誤操作、分析優秀交易員的特點等等都是應用分析的正確方法。而我們幾乎所有人都犯了一個相同的錯誤,將“分析行情”作為自己的基本交易方法,可以這樣說,在進入期市的第一天起,我們就開始接受錯誤的交易習慣,我們所接觸的大部分傳統的技術分析手段都有其共同的缺陷就是“主觀性”太強,使用這種主觀性很強的分析工具和人性的情緒化特點結合起來最終造成了完全主觀化的判斷,判斷的結果被自己當時的情緒所左右,同時會帶有強烈的主觀意願偏向。這種錯誤的交易方法將絕大多數人擋在了成功交易的大門外,更遺憾的是,我們在分析自己錯誤時很難想到問題竟會出在這裡,以“分析行情”來作為交易手段無疑是最大的交易誤區。人性的情緒化特徵是交易的大敵,而制定並嚴格遵守規則恰恰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分析規則和使用規則
與分析師經常所做的行情預測相反的是,優秀的交易員只遵守規則而從不做任何行情預測。優秀的交易員不會是一個優秀的分析師,優秀的分析師同樣不會是一個優秀的交易員,二者由於所處位置的不同,在應對市場時所採用的方法也具有本質上的區別,使用分析和使用規則在這兩類人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所謂“會說的不會做、會做的不會說”大概就是在說這個道理了,從前還是個新人時就注意到這樣的一個現像:在公司裡大談“主力”,大談“行情走向”,能夠發表“精辟分析”的人通常操作是很糟糕的,而公司裡經常獲利的一個客戶卻總是很沉默,問其怎麼看行情,總回答:不知道會怎麼走。和我聊起來也總是在說一些諸如順勢之類的理念性話題,與其他人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時還以為他是不願意透露自己的想法,呵呵,後來自己經驗漸豐才明白他沒有撒謊,完全在說大實話。
大多數的散戶交易者都介於分析師和優秀交易員之間,操作中既存在一些規則但同時又充斥著大量的主觀化分析和毫無正確邏輯可言的“預測”,還有對所謂“主力”動向的臆想,而主觀特徵極其明顯的“分析”正是導致逆勢操作的主要根源,測底、摸頂的惡劣操作習慣無一不是來自“分析”的結果。錯誤的操作方法導致的結果必然是持續的虧損,對大多數散戶而言,資金是經不起折騰的,屢戰屢敗、虧多贏少,最終信心喪盡後出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能夠理解一些基本生存原則的老散戶盡管可以相對長時間的留在市場,但根本上錯誤的交易方式仍然將其排除在成功的大門外。
- Aug 10 Sun 2008 10:15
初入股市:通向高手之路
進入股市的人大多夢想盡快成為投資高手。許多人以為通過幾個月或一年的看盤,研究股市走勢圖,學會一些技術面和基本面分析方法,就可以在股市持續獲大利。而實際上通向股市高手之路並不平坦,許多人在學了一些基礎的股市知識後,投資的收益反而更不理想了,這是為何呢?
根據觀察分析,我們發現一個初入股市的投資者要想成為一名高手,大多要經歷這樣幾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初入股市階段。多數人在初入股市時對股市知識知之甚少,或雖看了幾本有關股市的書卻對實戰知識與計謀知道不多。其進場的動因大多是見周圍的親朋好友在股市賺了錢,自己也想進入股市搏一下。此時的股市大多處於一輪較大上昇行情的中後期,因為只有這個時候股市的賺錢效應才十分明顯,對場外人士的吸引力才較大。由於初入股市,不懂的東西太多,大多數人能虛心地向較熟悉股市的投資者請教,請他們推薦股票並提供買賣的意見,自己也小心行事,用少量資金試著投資。因為股市行情正處於熱絡時期,幾次操作下來居然小有收獲。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初入股門,對股市實戰毫無經驗居然還能賺錢,於是信心大增,以為自己天生就是投資股市的高手,在股市賺錢並不困難。
第二階段是反思階段。初戰告捷後,嘗到了股市輕鬆賺錢的甜頭,於是加大資金投入量,欲在股市賺更多的錢。但天有不測風雲,大量買進股票時正好是股市進入頂部的瘋狂時期,其後股價大幅壓回,又由於缺少風險意識且不懂得停損,所買股票全線套牢,這時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會在股市失利。
第三階段是似懂非懂階段。經過反思,投資者認為前段時間自己賺錢賺得糊塗虧本也虧得糊塗,根本原因還是缺乏股市分析的知識,於是買來有關股市技術面和基本面的書籍進行學習。看了這些書籍後,茅塞頓開,根據書上的經典例子,股市的每一次上漲和下跌其基本面和技術面的原因都是那麼清晰,而且都能及時分析出來,如果讀者掌握了書中所介紹的這些分析方法,就可以在股市無往不勝。投資者心想在掌握了股市分析技術後這下可以在股市真正理性地賺大錢了,於是把自己所有的資金甚至加上借來的錢全部投入股市。但股市就像是專門要與自己作對似的,原來不懂時虧錢,現在“懂了”居然還是要虧錢甚至虧得更多(因為投入的資金量大了)。其實處於這個階段的投資者只是懂得了股市的一些基礎知識,還缺乏綜合分析的能力,但自我感覺卻特別好,大膽操作,常被假突破和“騙線”所害,導致重大損失。
第四階段是逐步走向成熟階段。在屢戰屢敗後,相當多的人會消沉下去,但真正想成為高手的人會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學習,加之股市在經過長期大幅下跌後,往往也會迎來一波大的上昇行情。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投資者就會逐步走上盈利之路。
投資者知道這個規律後,在走向高手的過程中可以少走彎路。關鍵是要注意兩點:第一,初入股市就賺錢,那多半是因為碰上了好行情,而不是你的技術能力高,不可盲目樂觀;第二,讀了幾本書,在自我感覺特別良好以為已經掌握了股市運行規律時,要忍住立即大戰的慾望,繼續用少量資金在股市進行實戰訓練,只有在積累了相當的實戰經驗後,才能投入大量的資金。
- Aug 10 Sun 2008 10:12
K線之-點-線-面...
只是單純地去看K線圖。 看支撐壓力,和軌道趨勢線,這兩種。
道理很簡單。 行情在支撐上面,就是漲勢。
在壓力下面就是跌勢。 支撐壓力要看關卡。
關卡要看K線的交集與聯集。 是不是脫離關卡,要看是否脫離K線的聯集。
關卡的形成有沒有鬆動的跡象,要看是否有脫離K線的交集。
趨勢會不會持續,就要看軌道。 軌道愈平行,表示趨勢愈穩固。軌道擴散,或收斂,表示趨勢有變化。
軌道的寬度愈寬,表示趨勢的雜訊特別多,反彈或回檔的幅度比較大。 軌道的寬度愈狹窄,表示趨勢沒有雜訊,行情走勢專一,目標點很快就會到達。
軌道的角度愈陡俏,表示趨勢很明顯。軌道角度愈平緩,表示趨勢很遲緩。
就這樣,從點,線,面,三個角度,就可以窺見技術分析的堂奧。
也就是, 點=K線的交集與聯集,形成關卡,關卡形成ˋ支撐濫壓力。
線=軌道的角度代表趨勢是否明顯,軌道的平行與否代表趨勢是否將發生變化。
面=軌道的寬度,愈寬表示雜訊特別多。愈窄表示目標點很快就會到達。
整個技術分析的原理,就是這麼簡單。
接下來。就是資金控管的問題了。 最後就是看老天爺幫不幫您賺錢了。
k線的交集與聯集產生關卡 事情的真相,以不同角度去觀察,會產生不同的結論。
關卡是什麼? 如果您認為它是一個點,您可以這樣去認定它: 壓力是最高點集合中的最高點。支撐是最低點集合中的最低點。
換言之, 您可以取樣五天k線的最高價,找出其中最大值=壓力關卡。 您可以取樣五天k線的低高價,找出其中最小值=支撐關卡。
當然,取樣五天的收盤價,作成一個集合,最大值就是壓力,最小值就是支撐。
這種五天收盤價集合的認定方法,也可以擴展到五週,甚至五個月。
這種收盤價集合的認定關卡方法,稱之為price channel。
如果您認為關卡是一個面,那麼,下面所介紹的就是一種認定關卡面的方法。
所謂k線的交集,就是在任意選定的一堆k線,找出k線中彼此價格互相重疊的部分。
下列數據可以說明何謂k線的交集:
日期 最高價 最低價
2002/6/19.........5565.............5388
2002/6/20.........5445.............5264
2002/6/21.........5516.............5357
2002/6/24.........5467.............5361
2002/6/25.........5432.............5299
k線重疊的部分就是k線的交集。我們可以在最高價的集合中找出最小值=5432,然後在最低價的集合中找出最大值=5388。
則這兩個值5432~5388就是k線的交集。
換言之,在6/19至6/25五天之中,加權指數的價位每天最少都有5432~5388之間的交易紀錄。
換句話說,加權指數在5432~5388之範圍之間,形成一個未來的支撐或壓力關卡。
一但行情往上攀升超越5432,而脫離這個交集,可能就是一個漲勢的開始。
一但行情往下滑落低於5388,而脫離這個交集,可能就是一個跌勢的開始。
是的,脫離交集,就是跟原來交集沒有任何交集,也就是沒有任何重疊的部分,這種脫離交集的價格行為,就是趨勢的開始。
關於k線的交集,有一個不變的現象很值得觀察。 k線的交集只會愈來愈小,直到交集小到不能容納一天的波動幅度為止,這時候就會產生脫離交集的價格行為--也就是趨勢的開始。
就好像一滴水,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愈拉愈長,表面張力愈來愈薄弱,最後就斷裂而落到地面。
趨勢的發動,就像地心引力一樣,把k線價格重疊的交集,往某一邊牽引,愈拉交集愈小,直到交集的包容力量再也無法承受這種牽引力量為止。
事實上,趨勢的定義也可以由k線交集的完全脫離現象,來加以定義。
漲勢就是行情完全脫離膠著的重疊部分,往上攀升。
跌勢就是行情完全脫離膠著的重疊部分,往下滑落。
這種觀察一定比任何指標更即時,更不會delay。
但是,事情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因為,行情脫離膠著的重疊部分之後,有時候又馬上會折回原來的交集之中。
歸納其原因,大部分都是碰觸另一個關卡〔交集〕,而產生折回現象。 所以,趨勢為什麼難以捉模,原因就在於此。
所以,我們觀察交集現象,一方面可以把交集當作趨勢的起始點〔作為我們進場建立部位的起始點以及停損點〕,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交集當作趨勢的目標點〔作為我們部位的出場點〕。
以建立選擇權部位言之,行情脫離交集,如果您有把握,就買單方向的選擇權,如果您沒有把握,就買雙方向的選擇權〔call和put同時買〕。 碰觸另一個交集,就是我們部位出場或作動態調整的時機。
至於,k系的聯集,以同樣的邏輯來看,只會愈變愈大,以致行情可能脫離交集,卻未能夠脫離聯集,以致產生拉回的現象。
所以,我們可以把k線的聯集,視為一個濾網〔filter〕,過濾那些假突破交集的假趨勢。 不過,我們在建立跨式部位時,只要脫離交集就是建立部位的進場時機,因為脫離交集代表行情開始由靜轉動。不管會不會拉回,跨式部位都會因行情的大幅變動,而獲利。
技術面的學習是可以簡單扼要,但是心理面的建設卻是無遠弗屆。
就算個人的各種分析技巧多高竿,沒有優秀的操作心理法則當後盾。
- Aug 10 Sun 2008 10:12
KDJ指標在股票操作中實際的應用
定,具有很強的實用性,KD的波動範圍一般在0---100之間,以50為中位,50以上是強勢區,50以下是弱
勢區,.具體,以可反50--80分為強勢區,表示買方力量增強,80以上為超強勢區,為超買區,.表示買方力量巨增,大多數投資者看好此股,極少數投資者在賣股,也是高風險區,而20---50為弱勢區,為半數以上的人在賣股票,,20 以下為超賣區,即80%以上的人在賣股票,或說只有兩成以上的人在買股票,股價超賣.但是注意KDJ在超高位和超低位都會出現鈍化現象,即股價漲至了指標的80以上時,還會再漲,股價一漲不回,只要KDJ 不死叉,跌了仍會再跌,20以下時.一路下跌不反彈.
實戰操作時,當KDJ處於低位50以下時,,甚至是超低位20左右時,一旦金叉則宜速買入,仍需注意一點是:KDJ有效金叉,條件是K>=D20%,死叉則是K<=D20%.
當周,,日KDJ同時在20以下金叉時,則實戰重倉持有,中線持倉,一直持有到日KDJ死叉賣出,發然是指的高位區了.
若作短線則以30分鐘,60分鐘系統作高拋低吸,至日KDJ80以上死叉則有一較長的調整時間.
同理,當周,日KDJ衝向50以上回落至50左右進時,KDJ死叉後,或不死叉反轉向上,均線形態良好,為多頭排列,則意味洗盤結束,放量則買入時機.可以以70左右的倉位買入.
KDJ在70以上或80 以上金叉時,可能為短暫的洗盤後的快速拉升,有主力拉高出貨的嫌疑,宜快進快出,若根據30分鐘和60分鐘K線及指標系統,符合賣出條件的則速出,倉位控制在半倉以內.為三分之一為好.
1>.巨量長陽線,密切關注.
2.>.看周,日KDJ是否有效金叉,(日KDJ在低位有效金叉,周KDJ在低位拐頭就是進入時機).
3>.量比是否大於1,若大於1,越大越好,說明主力上攻的意願越強烈.
4.>是否有止跌信號是買入的關鍵.
如週日KDJ已經確實金叉則正是買入良機,應略高於市價掛單買入,因為真正的大漲還在後面.保證一定能夠買入.
如符合以上條件,可作中線持有,高拋低吸,當日KDJ死叉時賣給出,旦符合買入條件則可再殺個回馬槍,若周KDJ高位死叉,則中期調整展開,宜速出局.
一般選用(9.3.3),以KDJ(9.3.3)的參數的KDJ值較為敏感,做短線較佳.選KDJ(36.3.3)的好處能夠過濾掉雜波,能夠看得更清,做長線為好.而且一旦KDJ從低位50 以下金叉上來,一時半時,不會改變,某天該股票KDJ死叉就是賣給出時機.
如何用KDJ判斷洗盤特徵,當KDJ在50以上運行時,當J值上升過快,拐頭向下與K,D值死叉後快速金叉,則速買入,或當J值下探K,D值不交叉反轉向上,則表示洗盤結束,即將快速拉升,最好是均線呈現多頭攻擊排列的狀態.
當月KDJ在高位時死叉,則是長期賣出時候,大跌還在後面,要果斷賣出,不後悔.
30分鐘和60分鐘的高位死叉後回調的時間判定;
1).當30分鐘KDJ由高位死叉可能回調4個小時
當30分鐘KDJ處於高位時要倍加小心,一旦J值由上向下靠近KD值則賣出,等回調後介入
2.)當60分鐘KDJ處高位死叉時可能回調8小時左右,在下跌的第二天買入.
同理,若60分鐘KDJ處低位金叉則可能上漲8---12小時,持有至高位時賣出做高拋低吸,
3.)若30分鐘,60分鐘KDJ同時處高位死叉,則進行深幅回調,可有幾天(指交易日)的整理.當30分鐘.60分鐘處低位時買入.
但必須確定該股近期的走勢和中期走勢或大盤向好時可做高拋低吸.
當該股日KDJ已經有效金叉,KDJ數值分別是:
K:41 D:43 J:56 百分比: 22 從K值看明顯大於D值的20%金叉有效.
周KDJ值上分析
- Aug 10 Sun 2008 10:11
成交量變化八規律
許多散戶投資者對於成交量變化的規律認識不清,K線分析只有與成交量的分析相結合,才能真正地讀懂市場的語言,洞悉股價變化的奧妙。成交量是價格變化的原動力,其在實戰技術分析中的地位不言自明。在這裡為大家介紹成交量變化的根本規律——八階律。
將一個圓形的圓周八等份,依次直線連接圓周上的八個點,將最下面的一根線段標記1,然後再逆時針依次將線段標記2至8,加上橫坐標“成交量”縱坐標“股價”,這樣我們就得到一個完整的成交量變化,八個階段的規律圖。現在有些股票軟體,也帶有動態的成交量“逆時針曲線圖”指標,原理即是這個“八階律”。如果依股價運行變化軌跡“幾”字地四階段來看,第一階段皆相同為吸貨築底階段;股價運行軌跡第二階段為拉昇階段,相當於成交量變化八階段中的2增量拉昇,3等量拉昇和4鎖籌縮量拉昇段;股價運行軌跡第三階段為高位築頭階段,相當於成交量變化八階段中的5;股價運行軌跡第四階段為打壓出貨階段,相當於成交量變化八階段中的6縮量陰跌,7等量下跌,8放量暴跌階段。
現將成交量變化八個階段的“八階律”詳述如下:1)量增價平,轉陽信號:股價經過持續下跌的低位區,出現成交量增加股價走穩現像,此時一般成交量的陽柱線明顯多於陰柱,凸凹量差比較明顯,說明底部在積聚上漲動力,有主力在進貨為中線轉陽信號,可以適量買進持股待漲。有時也會在上昇趨勢中途也出現“量增價平”,則說明股價上行暫時受挫,只要上昇趨勢未破,一般整理後仍會有行情。
2)量增價昇,買入信號:成交量持續增加,股價趨勢也轉為上昇,這是短中線最佳的買入信號。“量增價昇”是最常見的多頭主動進攻模式,應積極進場買入與莊共舞。
3)量平價昇,持續買入:成交量保持等量水平,股價持續上昇,可以在期間適時適量地參與。
4)量減價昇,繼續持有:成交量減少,股價仍在繼續上昇,適宜繼續持股,即使如果鎖籌現像較好,也只能是小資金短線參與,因為股價已經有了相當的漲幅,接近上漲末期了。有時在上漲初期也會出現“量減價昇”,則可能是曇花一現,但經過補量後仍有上行空間。
5)量減價平,警戒信號:成交量顯著減少,股價經過長期大幅上漲之後,進行橫向整理不在上昇,此為警戒出貨的信號。此階段如果突發巨量天量拉出大陽大陰線,無論有無利多利空消息,均應果斷派發。
6)量減價跌,賣出信號:成交量繼續減少,股價趨勢開始轉為下降,為賣出信號。此為無量陰跌,底部遙遙無期,所謂多頭不死亡交叉跌勢不止,一直跌到多頭徹底喪失信心斬倉認賠,爆出大的成交量(見階段8),跌勢才會停止,所以在操作上,只要趨勢逆轉,應及時停損出局。
7)量平價跌,繼續賣出:成交量停止減少,股價急速滑落,此階段應繼續堅持及早賣出的方針,不要買入當心“飛刀斷手”。
8)量增價跌,棄賣觀望:股價經過長期大幅下跌之後,出現成交量增加,即使股價仍在下落,也要慎重對待極度恐慌的“殺跌”,所以此階段的操作原則是放棄賣出空手觀望。低價區的增量說明有資金接盤,說明後期有望形成底部或反彈的產生,適宜注意。有時若在趨勢逆轉跌勢的初期出現“量增價跌”,那麼更應果斷地清倉出局 !
- Aug 10 Sun 2008 10:09
空頭市場避險策略
第一,跟著經濟規律走,比跟著管理層走更重要。目前管理層的確是在護盤,從新股配售方案就可以看出。可是加權指數還是連續下落,每次出利多全成了逢高減磅機會。奧妙就在管理層之上,還存在經濟規律、價值規律。目前存在上市公司年報滑坡、市盈率偏高等等問題,不僅壓制了加權指數的上行,相反要求股價回落。經濟規律是不以人意志、包括不以管理層意志為轉移的。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投資人需要按照經濟規律辦事,而不僅僅是按照管理層的意願行事。
第二,人不可以同趨勢相抗衡,不可以逆勢而為。只要業績滑坡的趨勢不改變,則加權指數下行的趨勢不會改變。任何盲目樂觀、逆勢做多,都是不對的。必須看清現實,看清趨勢,順應趨勢。如果中長期看業績繼續滑坡,或者存在繼續滑坡的風險,如果加權指數下降區間形成並已經清晰,則只有業績滑坡的情況終結、加權指數見底信號發出,才能抄大底。
第三,長痛不如短痛,空頭市斷腕要有決心和勇氣。對於已經“身陷股市”、甚至“深陷股市”的投資人,與空頭市為伴是最壞的選擇。不懂得割肉的散戶是不成熟的散戶。割肉是痛苦的,但是,如果空頭市的中前段不割肉,則等於身上背著一個肉瘤、越背越沉;相反,割肉之後、股價繼續下跌了則心情是輕鬆的。千萬不要一熬再熬,到了空頭市盡頭的時候,終於熬不住了、割肉割在最低點、地板上。
第四,空頭市裡面每次利多都是逢高減磅的機會。最近兩周行情中就是如此。出台新股配售細則、出台精倫配售,帶來的每一次反彈,事後看都是逢高賣出的機會。尤其是在空頭市下跌的中前段,更是如此。
第五,想測底的投資人要善於休息不要盲動。原則上,大資金不見大底不進入股市。因為如果是抄了短底,則大資金進出不便,“進去容易出來難”。而對於小資金來說,不善短線搶帽子的、不能快進快出、打了就跑的,也不要參與抄短底。相反,空頭市中無為正是一種有為。等待、忍耐正是一種進取和主動。做好“冬眠”打算,善於休息的人,才善於捕捉大底。
- Aug 10 Sun 2008 10:07
控制好自己的貪慾
股市操作必勝的關鍵在於控制好自己的貪慾
在股市裡,可以聽到人們的一片反貪聲。股評、書刊,談到貪字不加以指責就像無話可說似的,好像貪就是罪魁禍首或虧損之源,好像人真能做到不貪,也好像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著不貪之人。
其實,我覺得貪也不見得全是壞事。更重要的是,人一點不貪也是不大可能的。我認為,人一旦不貪了,要麼就是成了菩薩,要麼就是圓滿了。但只要是活著的人,都免不了有點貪心,只不過有多有少而已。你看,小孩子一生下來就是握著拳頭------要想抓東西。人活一世,直到死亡的時候手才完全放開。這裡的抓,實質恐怕還是貪。如果你還不信人皆有貪的話,請再聽我講一個故事。
有一位法師一輩子做好事、做功德、化緣蓋廟、講經說法,自己雖沒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太大。年紀大了,有一天看到兩個小鬼來捉他。那兩個小鬼在閻王爺那裡拿了拘票,還帶著刑具手銬。法師說:我們商量一下好不好?我出家一輩子,只做了功德,沒有修持,你給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們兩個,再度你們老板閻王爺。真的,閻王我也會去度他。那兩個小鬼被他說動,就答應了。法師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萬念放下了,廟也不修了,啥也不干了。三天以後,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什麼都沒有,有的只是一片光明。
那兩個小鬼到第七天時真來了,但只看見一片光明,找不到法師了。"完了,上當了!"兩個小鬼說:"大和尚你說話一定要有信用啊!,你可說過要度我們兩個的,不然我們回到地獄是要坐牢的呀!"法師大定了,沒聽見,自然沒有搭理。兩個小鬼商量著怎麼辦。忽然,一個小鬼看見光裡還有一絲黑影。
原來那法師功德很大,皇帝聘他為國師,送給他一個紫金缽盂和金縷袈裟。法師什麼都無所謂,但很喜歡這個紫金缽盂,連打坐時也端在手上,也就是說,萬緣放下了,但只有缽盂還拿著。兩個小鬼看出來了,他什麼貪都沒有了,只這一點貪還在。於是兩個小鬼就變成老鼠,去咬這個缽盂,"卡啦卡啦"一咬,和尚動念了,一動念光就沒有了,就現出了身子來。兩個小鬼立刻把法師銬上。和尚很是奇怪,還以為自己沒有得道呢。聽小鬼說明經過,和尚把紫金缽往地上一摔,"好了!我跟你們一起見閻王去吧!"就這麼一摔一說,兩個小鬼也突然開悟了。
如此功德的和尚還有貪念,我們作為俗人,沒有貪念,可能嗎?還有,散戶當然是俗人,因為如果不賺錢,八抬大轎也請不動你我散戶。也就是說,我們肯定是有俗氣的,或有賺錢的貪念的。
換句話說,說我們散戶不貪是假話。但在股海裡泡久了,貪念少多了,這也是事實。因為不少貪念讓我們得到了虧錢的教訓或經驗。這好像在說,貪是人性,不貪是經驗。我們吃虧的經驗愈多,我們的貪念就愈少,特別是那種把人逼上絕路或幾乎讓人破產的經驗,把我們心中的貪念蕩滌得寥寥無幾。據說,絕大多數作家都沒有多少貪念了,因為,他們大都曾有一段因貪而破產的刻骨銘心的經曆,所以他們才能由作手昇格為沒有多少貪念的作家。
而作家,據說個個都會"截短虧損,讓利潤奔跑"("華爾街家訓"或投機箴言)。這句話是說,一見股票情況不對,即刻停損,把停損的距離縮得愈短愈好,或把損失縮得愈少愈好;一旦有了利潤,就大膽讓利潤奔跑,讓利潤從小利潤跑成大利潤,從大利潤跑成巨利潤。即在虧時能夠少虧,能賺時多賺甚至賺個夠------這不是貪又是啥呢?
股神巴菲特說得好,人要有點貪念,但不能太多。太多的話,貪念就會控制人;但太少的話,人會失去動力,失去好奇心。巴菲特的意思似乎是說,作為投資人應把自己的貪念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或者說應控制在很小的範圍內。
- Aug 10 Sun 2008 10:06
6個“低買”的條件
傳統穩健的投資者都喜歡採用低買的方式進入證券市場,那是因為低買符合“低買高賣”的商業法則。在同一時期,相對於高價的風險似乎更低一些,其價格也更接近價值一些。但低買並不像想像的那麼簡單,因為低買的概念很容易讓人誤入歧途,比如安全和價位高低是沒有關係的,還有價格低未必就是價值低等等。我們時刻要記住的是,低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適宜的風險回報比才是我們進場買入的必要條件。
低買前提條件
1.標的在之前已表現出了止跌或者抵抗的態勢。
2.價格所處的位置是某個支撐位置,如果在同一個位置上交匯了很多支撐更好(支撐的效用從長期到短期呈遞減狀)。
3.目前價格和下一個壓力位之間有足夠的獲利空間。
4.指標的確認作用,越是長期的指標越是有效。
5.如果標的是個股,那麼大盤不能處在急速下跌過程中,最好是大盤處於上昇趨勢中,其次是大盤在沒有趨勢的橫向震蕩。
6.以上各種適用於各種周期,但越是長周期可靠性越高。
這些限制條件的制定其實都是為了實現較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風險回報比,要記住,證券投資的核心就是風險回報比。
- Aug 10 Sun 2008 10:05
最重要的操作環節是什麼
買———有的投資者這樣認為。只要買的價位低,就可以先立於不敗之地。賣———有的投資者如此認為。在股市中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
其實,他們的說法都有合理的成分,但股市中還有更加重要的操作環節,那就是:等待。
投資者在股市實際操作中的每一筆交易,可以簡易地划分為以下操作環節:
買入→持股等待→賣出→持幣等待。
投資者在買入前,為了捕捉最有利的時機,需要等待;買入股票後,如果該股還沒有啟動,需要耐心等待;如果啟動了,也要等待它漲到一定位置時再賣出。即使賣出後,穩健的投資者也不會馬上買入,還要耐心等待大盤和個股的壓回。
等待自始至終貫穿於整個交易過程,伴隨著投資者所有的操作行為。
等待是一種不操作的操作技術,等待的決策需要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修正和強化。
股市中有無限的投資機會,但不是每時每刻都有投資機會的,當股市整體趨勢向上運行,而投資者錯過了最佳買入機會,這時,需要耐心等待下一次壓回;當股市整體趨勢惡化時,則要堅決離場,等待加權指數徹底調整到位時,再重新進場。
惟有善於等待時機的投資者,才能領悟股市中不敗的真諦。
股價的漲漲跌跌是股市中永遠的現像,起伏變化是股市中永恆不變的規律,有漲就一定有跌,有暴漲就一定有暴跌,沒有只漲不跌的股市,更沒有只跌不漲的股市。只有堅持等待到最後的人,才是能笑到最後的人。
在當前股市低迷之際,投資者無論是空手的還是持股滿檔的,無論是沒被套牢的還是已經被嚴重套牢的,都不應該輕舉妄動,既不要恐慌性地斬倉割肉,更不要隨意地加碼換股,現在最重要的是要等待,像古龍筆下的劍客一樣,在晚冬寒風和鵝毛大雪中屹立不動,等待……等待最後那一擊必中的有利時機。
- Aug 10 Sun 2008 10:04
找準自己的位置
散戶投資者常犯的一個錯誤,是模仿別人。看某個“高手”買了什麼,就跟著買;看某個機構什麼股票重倉,就跟著也把錢投進去。這樣做的結果,常常不如人意。
為什麼會常常不如人意呢?一個根本的原因,是不同的投資主體有不同的投資策略,成功的投資者都有各自的投資體系。不懂得這些,輕易地模仿人家的一兩個投資行為,很難取得理想的投資效果。
那麼,怎樣區分不同的投資主體呢?
一、資金規模不同,投資者有大中小之分。機構投資者是“大鱷”,巨量資金進出不方便,所以他們格外重視投資組合,投資策略比較周全。散戶很難全面向他們學習。他們的一兩個投資舉措,對總體業績影響不大。散戶輕易模仿,一旦失敗,則遭受重創。中等資金規模的投資者,如股市裡的大戶,通常也都有自己的一套打法。散戶資金量最小,在股市裡是弱勢群體。
二、工作身份不同,有職業和業余之分。投資機構中的資金管理人、一些資金大戶,還有一些整天泡在證券營業部裡的人,是職業投資者。他們靠投資為生,投資交易就是他們的全部工作。大多數散戶是業余投資者,只是在業余時間進行投資研究。這兩類人的投資策略不可能相同。
三、投資偏好不同,有穩健和激進之分。投資者因為個人特質不同,獲利期望值不同,在投資風格上差別很大。有些人崇尚穩健投資,每年賺10%就很滿足了。有些人喜歡冒險,賺了20%還想冒險賺更多。他們是兩類投資者,他們的想法和做法很難兼容。
四、資金性質不同,有從容和無奈之分。投資者的資金來源不同,直接影響投資策略。如果是自己的閑置資金,套牢就套牢了。如果是向別人借的錢、典當來的錢,包括替別人理財的錢,就有一定要盈利的壓力,一旦虧損壓力更大。到期該還錢時,可能被迫割肉平倉,倉皇出逃,這時如在股市底部,倒為散戶提供了買入的好時機。
如此等等,還可以分出好多類別。
股市是個大舞台。這裡有不同類型的人,有多種多樣的賺錢方法。要想在股市中獲得成功,首要的一個課題,是找準自己的位置。要弄清自己的盈利預期,確定自己的投資理念,形成自己的投資風格和策略。然後,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不要輕易模仿別人。
你是一個獨立的股市投資人。
- Aug 10 Sun 2008 10:03
時間交易系統 V.S 空間交易系統
在市場上的交易者95%都以空間交易系統作為主軸,而其中一部分的交易者搭配時間的轉折來操作,但其操作仍舊以價位(空間)為主軸,相對的市場中僅有5%的交易者,以時間交易系統為主軸,而以價位(空間)為輔的操作方式,因此在坊間的書籍或資料中,鮮少有關於這方面的深入探討,除此之外,深入研究且有所得者也不願輕易示人
就我個人過去對期貨或股票市場的研究與實戰經驗的心得,以時間交易系統為主的操作確實遠優於以空間交易系統為主的操作,當你深入其中你將發現“時間是期貨股票操作的最大秘密”,縱使是作手雖能操控線型,操縱股價的上下卻不能操控時間,換句話說在一定的漲升或下跌週期裡,價格可以見壓過壓,也可以遇撐破撐,但一但時間到了就必須轉折,而這個道理不難懂,為價格有上有下兩個方向可以上下波動,時間只能有進無退的只有一個方向波動,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作手在操控指數或股價時,在價格的部份可視其市場狀況,買盤大小賣壓輕重,消息好壞…等,順氣勢決定漲跌幅度,但作手資金並非無限量,因此必須考慮到作價成本(如利息,或機會成本..等),而作價成本主要因素受制在“時間”,這也是為何時間到了要轉折而價位到了不一定要轉折的原因之一,也在此提出新的思考邏輯。
- Aug 10 Sun 2008 10:02
5%的贏家特質 V.S 95%的輸家宿命
華爾街有一句名言,當你使用95%的人使用的工具,你絕對不會成為5%的贏家,同樣的當你跟95%的人做相同的動作,絕對是站在輸家這一邊,而使5%的人去重分配你的財富,金融市場是絕對的殘酷,這是個零合競賽意味著有人獲利時,代表著另一方的虧損,這也是極少數的人能透過金融操作,分配多數人的財富,快速的獲取可觀的報酬的原因。
俗語說:西瓜偎大邊,這句話卻全然不適合用在期貨的操作上,而在期貨市場要操作的好不只是”操作的年資”,而是能不能從實戰經驗中體會與95%的人不同的全新操作邏輯,有幾個問題不妨可以想想,全市場的人都使用均線,KD、RSI、MACD、DMI….等等,當你使用這些工具時,有沒有再一段時間以後幫你大幅累積財富,或者發現效果不彰時賺時賠,到最後白忙一場?當你按照過去技術分析”教科書”上所跟各位陳述的,見到紅棒突破或者黑棒跌破訊號去買或作空時,你真的有獲取暴利嗎?還是常常為騙線所騙?當你”確認”所有多方或空方訊號後去下了單,你所獲取的利潤是蠅頭小利?還是鉅額可觀的報酬?而所承擔的風險是真的很小還是把自己暴露在大風險下而不自知?當你看到全市場一片樂觀搶進而去追買,全市場一片噤若寒蟬的悲觀氣氛中而去追空,這樣做你真的獲利了嗎?
如果你明白你能體會,我相信你已經拿到一張擠身千萬富翁,億萬富豪的入場券,期貨的操作比現貨的難度更高,主要在期貨操作上不只對趨勢的研判要正確,更進一部對轉折的掌握更要精確,你可以發現在現貨只要趨勢正確,獲利絕非難事,但在期貨上並不適用,不論在資金控管,風險評估,轉折的細膩度,期貨都比現貨必須要做到更加精確,因此你常會發現一個怪現象,趨勢看對了市場走多你作多或者市場走空你做空,到頭來卻仍舊賠錢,往往抓轉折細膩度不夠,對風險掌控不足,常會發生被砍倉或先反向破停損在朝原趨勢前進的情況,這也是說明,在期貨上看對趨勢不見得能讓你獲利,更要抓對轉折的主因,而轉折的兩極正好是人性最恐慌與樂觀的兩極,在期貨上不論在月、週、日,時甚至在當天的TICK圖上無時無刻都不斷發生,也是對人性更加嚴苛的考驗,因此對“順勢操作,逆向思考”要有更深一層的體會與行動才能擺脫95%輸家宿命和擁有5%贏家的特質。
- Aug 10 Sun 2008 10:01
研判行情工具+策略設計+停損機制
在金融市場的的操作,有95%的人所關心或在意的是行情看的準不準,但事實上行情看對與實戰獲利並不能畫上等號,就真正的操盤人而言,我們除了花時間在行情研判外,相對的更重視或花更多的時間在策略的設計與停損機制的建立上(而此兩種能力也是我們在衡量是否勝任操盤手的重要因素),我們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我們投資的總資金為100萬,每個人在行情看對的情況下,或許在行情結束後,有人獲利5%,有人獲利20%,有人卻可獲利50%,其重要的差異便是我上述所說的策略的設計與停損機制,因為金融市場操作要有突出的報酬,一定是在關鍵的底部或頭部,積極進場佈局,但是往往在關鍵的底部或頭部往往風險與利潤都是最大的,如何平衡兩者反而是關鍵所在,透過停損機制與策略的設計的搭配可以去改變風險與獲利的結構(一個良好的設計可由高風險高報酬轉換為低風險高報酬),因此可以安心的操作,多數人操作的盲點有兩個,第一個等確認但一般等確認之後,利潤就不高看似安心但事實上背後隱藏更大風險,第二每次看對大行情所賺都是蠅頭小利,因為真正底部或頭部出現後,因為怕怕所以進場資金只有10%甚至更少,但縱使讓你看對30%的行情,但對總資金而言,是10%的30%所以以總資金報酬率而言,不過是0.1*0.3=3%,而不是30%的報酬,所以在實戰要獲利除了要有研判方式外,不要忽略停損機制與策略設計的重要性,這是一般人沒注意的地方,也提供各位不同的思考模式,就如我先前有提過操作獲利的人必有一套完全屬於自己的模式,此模式不只是研判行情的方法歐,還要包括停損機制與策略設計三部份,是三部份不是一部份歐,因此看對行情只不過是1/3,大家也可以藉此機會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也檢視一下自己是否具備這三部份,還是只有1/3!!!!
- Aug 10 Sun 2008 09:58
時間轉折六大特色
此方法是最基礎且最簡易的方式,但其效用不彰,其原理在藉由市場大眾慣用的工具,先行一步推敲該指標未來再何種時點產生多空交界變化,而領先市場預知未來多空的轉折,此種方式亦受限於指標參數的設定不同,或市場慣用指標太多,而不能導引出較正確的結論。而以過去我本人的經驗,與其用來研判轉折,不如用來推敲市場群眾多空心態的變化來的實際,使用的大項包括,均線的扣抵,指標未來轉折時點計算,型態或趨勢線的行進比例推測。
2.時間週期法<篩選多空循環>:
此方法的重心主要在於找出多空週期的循環,其層面包含較為廣泛,包括基本分析,技術分析,甚至五術玄學都包含在其中,時間週期法是我在初期常用的方式,但其最大的缺陷在於無法提供一個肯定精確的答案,操作時常有一個疑問,到轉折週期時,到底在此次的時間點上就會出現轉折,還是會等到下一個時間點,甚至下下個時間點而難有定論,此外比對資料過於龐大而需耗費時間不斐,也是後來我少用的原因,其使用大項包含景氣循環週期、指標統計週期、指標背離週期、費波南茲與萊卡斯係數、黃金比例、螺旋曆法、占星與五術,節氣。
3.時間標定法<找尋多空背景>:
此方法運用的重心在於基本面的時間轉折,藉由標定未來基本面多空因素發生的時間點,作出經濟行事曆,為行情的轉折提供強而有力的背景因素,並研判此因素持續的時間,其使用大項包含基本面未來發生時點定位法。
4.時間對稱法<定義多空強弱>:
此方法利用漲、跌、盤整,的比例關係推斷多空雙方勢力的消長,藉以尋求多空平衡的轉換點,時間對稱法簡單且易用,對於直覺式研判時間轉折有相當的幫助,但此法用的好壞與否關鍵在於對漲、跌、盤整區塊的切割,其使用大項包括多空時間比值(走勢vs走勢,走勢vs盤整,盤整vs盤整),斜率時間轉折。
5.時間對應法<精確定位轉折>:
此方法從節點間對應的方式,藉由數學公式的計算,可以提供精確的時間轉折,其使用大項包含,甘氏時間方陣,天時交易系統。
6.時間落差法<找出多空臨界>:
此方法從走勢觸發點到轉折點的落差,藉由數學公式的計算推算或歷史經驗的統計找出轉折臨界,多為市場經驗法則的統計與累積,其使用大項包含,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歷史經驗統計法則,天時交易系統
- Aug 10 Sun 2008 09:58
股市十大致命觀念
50%的技術,50%的策略再加上200%的信心是股市獲利的方程式,這是我常告訴學生的觀念,除了追求技術之外,別忘了操作策略的學習,更重要當你兼具兩者,自己能否有絕對的信心相信你所學而果斷的執行,這本書是我從過去對股市一無所知,從研讀,實證,反證到創新,一直到具備個人完備操作邏輯與獲利的歷程,其中破除許多市場慣有錯誤的觀念,相信本書已可以提供正確的技術與策略邏輯,接著便是讀者的執行信心了,此外,在附錄的部分特別加入標竿法則,與個人在留美期間完成的時空切割,特別提供有心研究的朋友一個全新的思考邏輯,要戰勝股市並不難,難的是人心,投資朋友往往受到外界錯誤觀念的導引,屢屢陷入不堪虧損的宿命,要破除宿命的糾纏必須先從破除觀念開始,在本書的最後個人特別寫出股市十大致命觀念供投資朋友引以為戒。
(一)做空不好:很多人對作空有種莫名的恐懼,因此視之如狼虎避之唯恐不及,這是一個致命的觀念,股市就如潮汐一般有上必有下,若沒有做空觀念,常常或落入死多頭陷阱,在空頭行情逆勢而行往往粉身碎骨,多空速度比3:1意思是多頭三個月的行情可以在一個月的空頭跌完,換句話說,有做空觀念不只讓你跳死多頭陷阱,積極的更可創造更大的獲利速度。
(二)專家(基金)會幫我賺錢:又是一個致命觀念,投資人最喜歡的是聽聽專家在說神麼,把錢交給基金好了有專業的經理人幫我理財,仔細想想當你聽了所謂專家意見,把辛苦錢交給基金後,賺了多少?只不過是陷入行銷的陷阱罷了(擷取片段放大績效的手法),當你冷靜的看看經過一個多空循環的歷史數據,絕大多數的基金在多頭行情報酬相對大盤漲幅來的低,一但到空頭淨值腰斬的比比皆是,關鍵在於經理人空有高學歷紙上談兵在行,但了解市場脈動的有多少?此外基金不能做空的限制,一但空頭降臨便成了俎上肉,如此每個人都可以是專家,只是他們多你一張畢業證書,多一個頭銜,但和你一樣都在虧錢,因此自己學習才是獲利的關鍵。
(三)長期投資一定賺:這一個致命觀念讓許多人頃家盪產,許多人對長期投資的定義有所誤解,加上數年前一直買不要賣的聖經觀念,經不起一輪的多空循環屍橫遍野的慘狀到處可見,投資朋友並非要與企業共存亡的,賺取經營獲利的主事者,我們所要獲利的部分在於價值與價格的不平衡利潤,若心態混淆必有大禍,主事者以後者心態經營公司,勢必終日以炒作股價為目的公司經營如何成長,相對的投資朋友以共存亡的心態,當遇到公司經營有變時,仍以拗拗看的心態對待終將血本無歸,因此投資朋友應該是階段性投資取代長期投資的致命觀念,因為你並非企業經營者,所謂長期投資只是碰碰運氣,或是賠錢不認賠的藉口罷了。
(四)基本面是萬靈丹:自外資進入台股後,基本面就成了說服投資朋友買股票的萬靈丹,在看了一堆頭頭是道的報告後,相信大家都獲利不少,但事實是如此嗎?我相信你的心理最清楚,舉個例子好了以dram股為例,當Eps超高市場大肆預估未來成長性的同時,你去買買看絕對是血本無歸,原因在於基本面致命誤用,景氣循環股股價與獲利的反比特性只是基本面致命的冰山一角,而所謂利多獲利空出盡也只是事後用以解釋,股價出乎預期的不對稱現象,此時萬靈丹都變成一顆一顆甜蜜的毒藥,股市重視的是邏輯而非事實的呈現,有時看看一些法人預估的Eps覺得可笑,能估算的不只今年明年甚至三年五年的都有,連經營者本身都尚且難以掌握更何況是局外人?國內很多人對技術分析視之無物,在於所見有限,若你看看美國技術分析的研究報告嚴謹的邏輯與實證,我想會因此而改觀,此外美國亦有技術分析協會的團體等,在此提供投資朋友一個新的思維。
(五)股市有密招:相信許許多多的人都希望找到所謂的股市密招,越奇怪的越好越複雜的越難懂的越棒,所以一些奇奇怪怪的如倚天線,屠龍標……等等,看似奇怪威力無窮的名詞充斥市場,往往只是一種行銷技巧,我很肯定的告訴各位股市沒密招只有邏輯,50%的技術,50%的策略再加上200%的信心才是唯一股市獲利的方程式。
(六)見紅追漲抓飆馬:我相信這是市場技術分析99.999%的基本法則,卻又是一個傳統技術分析致命的礁石,這個原則再市場遵行了許久,也正是主力大戶玩弄投資人於手掌的利器,當日線拉出一個7%的長紅你去追,你的成本已經多出了7%,週線一根14%長紅你去追你的成本多了14%,更何況美國無漲跌限制的市場,這種大戶與散戶貓捉老鼠的遊戲一直上演,你可以看看這本書前面成本篇,的實證,你就會明白了,當一個市場遵循已久的法則不能讓你獲利,是不是該想想看另一種邏輯。
(七)個股表現,逆勢而行:第七個致命觀念,這個觀念一半關係到死多頭的觀念,基金不能做空選股的邏輯多是bottom-up,試圖尋找逆勢股,這都是致命關鍵猶如螳臂擋車,如此不僅事倍功半,也因此常常在逆勢中當英雄不成變烈士。
(八)複雜,多重資訊一定好:投資朋友最常的想法是看看哪個股票法人推薦重複的最多,基本面的資訊是看越多越好,至於技術面呢,則是要找好幾個指標來比對看是不是有出現同樣的訊號,乍看之下似乎這些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事實上卻不可行,因為當你比對法人推薦股時剛好主力好倒貨,基本面看一堆卻不知道哪個是關鍵因素,技術指標比來比去得到的是這個叫你買,另一個卻叫你賣,反而無所適從,這樣無謂的垃圾資訊往往讓你猜猜看哪個是對的,當然你也陷入重重陷阱之中,找出唯一的關鍵因素如同再千軍萬馬中直取大將首級才是致勝之道。
(九)不賣就不賠,賠錢就攤平:多少人葬送在這個觀念下,不服輸,賭賭看,自我安慰都是讓這個觀念毒害你的主因,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不賣就會賠,你所賠掉的不只是股票跌損失,更賠掉轉虧為盈的機會成本,而攤平則是越攤越平最後躺平,停損的心理障礙是你喪失反敗為勝的魔障,人不是神不要怕輸才是關鍵。
(十)股市很難:因為覺得股市很難,所以不想學想靠別人,所以最終的結果是”死”,另外就是每天都找不一樣的藉口來解釋不能獲利的原因,可能說自己運氣不好,也可能說大環境不好怎麼賺錢,這都是一個又一個失敗的藉口罷了,事實上不能獲利的原因只有你自己,因為一個能在股市獲利的人,一定是任何原因都不能成為他不能獲利的理由,你說是嗎?十大股市致命觀念個個致命,願與各位投資朋友引以為戒。
- Apr 02 Wed 2008 14:45
穩健投資必備好牌
投資沒有不冒風險的。風險愈高,意謂未來績效波動愈大(i.e. 不是大好就是大壞);風險愈低,意謂未來績效波動愈小(ex. 放定存利息很低,但銀行倒掉的機會也很低)。
任何投資在未來出場之前,都沒人敢保證結果是好是壞,即使是績效卓著的哈佛大學校產基金,一樣會踩到爆掉的避險基金(該筆投資在 2007 年中虧了 50%,不多 -- 3億5千萬美元,合約一百多億台幣)。但是,這並不會動搖哈佛的"國本",因為其經理人做到「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這個風險分散的動作(哈佛校產基金約 290 億美元)。阿拉伯王子瓦里德的投資裡,即使遇到虧損的筆數比獲利的筆數多,他的長期獲利依然可觀。他們的投資動作積極,卻同時做到,受傷時只傷皮肉不傷筋骨。
怎麼做的?在凱利方程式這個公式中,顯示出虧損控制良好的操作,可以克服勝率低於五成的缺陷。對非專職投資人而言,精進本業可預期的報酬率絕對是最高的,而投資的部分,我們傾向在規劃上取得較簡單但預期又比定存豐厚的投資策略。
但是,方法再怎麼簡單,當進場點不漂亮時,投資績效也較不理想(但長期預估還是會比定存好)。例,在景氣高點進場買股票,即使虧損控管良好,整體績效也會差上一個景氣循環(短則一~二年,長則三~五年)。
所以,一個穩健的投資在出手之前,手上能先拿到好牌是最好不過。下面是投資必備的三張好牌:
一、瞭解市場大循環的週期
二、資金配置與停損
三、時間與耐心的拔河
【瞭解市場大循環的週期】
諸葛孔明能借到東風不是因為他有神力,張良「運籌幃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也不是因為他有千里眼、順風耳,牛頓更不可能異想天開靠著一顆掉下來的蘋果就推導出萬有引力公式,他們靠的是紮實的基礎科學、靠的是正確的情報、靠的是對局勢的正確認知。
農夫有本事看天吃飯,因為他們掌握了一整個完整的節氣週期。同樣的,投資要有穩健的收成,抓大循環波段獲利是最基本也最容易,只是,這也要投資人對該市場有簡單但正確的認識。雖說未來市場的走勢和過往絕對不同,但在人性貪懼與人類世界有重大變革之前,物極必返是千年不變的,漲多必跌、跌深必漲。
什麼是簡單但正確的認識?我們先舉個例子。
趨勢在轉變之前,相關的徵兆會出現(所謂「國之將興,必有祥瑞;國之將亡,必有妖孽」)。不知各位有無觀察過,如果每下一次雨,之後的氣溫明顯感覺漸次比前一次高,那表示春臨日暖,夏天快到了。相反的,如果每下一次雨,之後的氣溫明顯感覺漸次比前一次低,表示秋臨天涼,冬天快到了。農民曆上廿四個節氣,講的就是徵兆。廿四個徵兆就能做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穩健投資更簡單,金融界上百種指標,我們只要找幾個適合自己用的即可。非專職投資人要化繁為簡,把重心放在自己本業,犯不著和專業經理人較量,用下駟對上駟是不智之舉。
投資要有春天,就必須看到寒冬。對投資人而言,有各式各樣的金融指標當做市場溫度計,我個人慣用四個簡單的觀察指標是:利率、匯率、人力資源分佈與流動、政府政策,其他的衍生參考的則是:「市場的市場」、產業龍頭股的財務支出動向、散戶人氣變化…。下面是我個人對這些指標的看法,如需更精確的定義,請自行閱覽專業書籍。
一、利率:
政府用來對付通貨膨脹的工具。利率上揚有二種可能,一種是景氣好、百業興旺,這時期的股價也是隨步上揚。這種時機,當利率停下一段時間不動時,表示景氣熱度開始放緩,這對股票投資而言是種警訊。美國是全球龍頭,所以 FED 對利率的態度是很重要的指標(我的觀察期是利率離上次調高後再隔一年後無上揚跡象時,已開發國家的股票拋掉,剩下的魚尾留給別人)。相反的,當景氣不佳時,政府就會降息刺激生產與鼓勵消費,我在這個時候是在挑市場,準備逢低佈局(物極必返,跌深必漲,便宜貨此時不撿更待何時?)。利率上揚的另一種可能是反應原物料嚴重短缺產生的通膨(ex. 以往的石油禁運、現在新興國家搶資源),以目前資金與物流全球化的開放程度,我個人覺得這部分可以參與投資,但無須擔心嚴重惡化(未來另文說明,主要是美國在重新配置全球資源)。
二、匯率:
政府用來控制國家生產競爭力的工具。靠出口維生的國家莫不利用壓低匯率增加該國商品的競爭力,先有日本、繼有亞洲四小龍、現在的大陸都因此獲益興起。但後來皆遭國內通膨與國外抵制,日本被亞洲四小龍取代,四小龍又遭大陸等新興國家取代,同時,被取代的國家也進行產業升級。從匯率的變動,我們可以推估產業價值鏈的移動趨勢。例,大陸生產成本提高、低價值產業受匯率波動影響就大,這些產業很自然就往更落後的區域(ex. 越南)移動。同樣的,對四小龍這種半舊不新的開發中國家(匯率已經被強迫"升級"過的),匯率的變動可以看出該國競爭力處於何種狀態(景氣不好時,自然是把匯率壓低;景氣好時,熱錢大量流入,匯率自然拉高)。
三、人力資源分佈與流動:
一個國家的競爭力與它所仰賴的人力素質有密切關連。美國靠的是各種技術與服務的創新(i.e. 腦力工業),如何每年從各個國家吸收來的大學生、研究生加以培訓並讓他們留在美國為其所用是很重要的。所以,只要高級人力繼續往美國流動,我就不會擔心美國競爭力一蹶不振(連大赦邊境非法移民對美國都是短空長多)。近幾年的英國經濟之所以這麼熱,也是因為它大量開放薪資便宜的外籍技術人員。而勞力密集產業,則靠年輕人力豐沛的新興國家撐場(所以,不用擔心大陸跌倒就爬不起來…13 億人口就算有八成無工作能力,它也還有 2.5 億個勞工)。至於日本這類國家,腦力工業強卻面臨人口老化與新生代不足,且它有人口鎖國的政策,等於是人口資源停止流動,這是一個缺陷。另外,像已開發國家也有景氣蕭條的時候,這時身處該國的外籍腦力因裁員而歸國發展(i.e. 所謂的海歸派)的話,也能帶動該落後國家的進步。
四、政府政策:
一個國家的政策對其國力影響之大,不可不知。例,美國仰賴國外高級人力甚深,則它對外國移民的態度就很重要。德國是太陽能發展大國,那它對太陽能推廣補助的態度就很重要。大陸的新勞工制度則會把低價值的產業鏈趕到更新興的國家及其內陸(這也是大陸為何要大力發展其公共運輸系統 -- 沿海富起來了,如果不把內陸拉拔起來,大陸會內亂)。至於從共產鐵幕解放出來的國家,只要不回到鎖國狀態,其市場大跌都是撿便宜的地方(它們的各種資源相較於已開發國家而言,實在是太便宜了。輸出的人力會匯錢回國、在當地發展的工業會帶動經濟、未來在國外學到技術的人又會把技術帶回國、…)。只要注意這些大政策即可,剩下的,在該國發展的人自然會幫投資人想辦法(想致富是舉世皆然,你藉由投資幫他出資,未來他自然會幫你賺錢)。
五、「市場的市場」:
對東歐、拉美、東南亞這些靠出口維生的國家(i.e. 輸出國),只要它們的"頭家"沒事,就不用擔心這些輸出國的未來。例,之前從泰國開始爆發的東南亞金融風暴,股匯市貶到不行,但是歐美這些頭家並沒受到多大影響,所以,後來東南亞國家又站起來了。近日,馬來西亞的選舉動盪對投資人是好是壞?它的人口結構沒有因此改變,它的各種天然資源也沒變,它的出口市場也都在,那它會因政爭一蹶不起嗎?同理,一旦歐美已開發國家景氣衰退時,這些靠出口維生的國家也難免遭池魚之殃(反映在股市則會先經歷暴衝再重摔的振盪,新聞會看到股債平衡的論點)。
六、產業龍頭股的財務支出動向:
當景氣熱的時候,類似台積電等全球性大廠宣示要建廠擴張,你不要理這種報導(宣示不表示一定會動工)。可是景氣正熱,它們卻講要降低支出時,你要注意(所謂春江水"冷"鴨先知)。支出擴張有損盈餘,如果景氣反轉,反對股價不利。至於小公司的宣示,除非你要跟著炒股,不然碰都不要碰!(威盛股價最高超過五百元、博達有三百多、益通、伍豐破一千、…,各位可以查它們現在的股價。) 產業龍頭與上游產業算是很敏感的市場溫度計,因為全球市場資訊都會往它們匯集,它們的動向甚具參考價值。
七、散戶人氣變化:
這個是比較沒有系統根據的指標,但卻很容易從生活週遭就可以觀察得到。當週遭的人談論投資的比例提高時,市場絕對不會在谷底,這時候配合市場指數的位置可以驗證。當人群與新聞媒體開始快速炒作產業輪動時,表示市場資金已經出現短缺,必須分著玩(這時候就算不離開市場,也得提防成為最後一隻白老鼠了)。當平常不碰投資的人也開始問起基金、股票時,腦袋裡的警鈴一定要響起 -- 連沒經驗的人都認為可以投資的時候,這已經違反常理了,物極必返。
上述七個指標的影響並非獨立運作,短期有可能有加成效應,也可能互相抵制,但長期上的趨勢則是八九不離十。
也就是講,這些市場溫度計雖然不能讓你預測短期是漲是跌,卻能明確讓你知道市場的春夏秋冬(i.e. 景氣循環週期),這時候即使在秋天看到一群人還在穿短袖(ex. 各種股票市場熱炒、散戶瘋狂搶進),你也會記得要準備冬衣(i.e. 從高風險標的逐漸轉進低風險標的),能做到這點,重感冒的機會就比別人低(i.e. 高檔套牢,多殺多的時候,三年的漲幅有可能在一年內跌完)。之前的「擦鞋童理論」只是讓投資人看到市場瘋狂的程度,而這些市場溫度計則是讓投資人更明確看到市場風向球的變化。同樣的,當市場仍是風聲鶴唳、氣氛一片低迷時,投資人也可以根據這些市場溫度計的變化,早一步佈局。
所謂逆市操作(or 價值投資…),並不是指富貴險中求(大部分散戶而言是這麼看的),他們是有所本、是已取得好牌才動作。他們能透過市場溫度計去掌握好牌,非專職投資人也能。
瞭解市場大循環的週期,只要掌握一個精神 -- 物極必返。不用刻意去死記那些數字,而是去習慣那幾個指標的存在,並在數字反轉時做反應即可。如何反應?且留待未來論述。
【資金配置與停損】
承上篇「穩健投資必備好牌一」,即使感覺得到市場週期的變化(季節的轉變是一連串漸進的轉換,而非一覺醒來由冬天的 15°C 變春天的 25°C),也不表示萬無一失(夏天難免有冰雹,冬天也會有颱風,大多數人也料不到美國的「911 事件」)。
投資敗在人性面對虧損的試鍊,不下於對市場的無知。我們可以按加法,增加一連串專業訓練對市場做更精確的掌握(i.e. 除平時本業工作、照顧家庭外,再擠出額外時間進修),也可以轉個彎,按減法從出手的方式降低鉅額虧損的發生(ex. 降低單次出手金額與學習賺大賠小,總比面對「套牢卻無計可施」這種壓力來得輕鬆)。
這個系列是針對非專職投資人而寫,與其按加法難行,倒不如按減法易成,因此實務做法自然往後者設計。所以,這篇要介紹如何規劃資金配置,一方面節制虧損,另一方面有策略性進場。
一、停損金額的量化:
投資案例上,有一種狀況會讓投資人進退唯谷,就是進場後面對帳面虧損,不知要停損或向下(愈)攤(愈平?)。停損是實現虧損,讓人狠不下心,要向下攤平卻又沒多餘資金。例,某甲只準備 100 萬的資金,趁某股王衝破 1000 元大關後回檔修正,此時投資人在 700 元買了一張,沒料到一凹還有一凹低,觀望到最後股價只剩 450 元,帳上虧損 25 萬,要出不出都不是,夠尷尬了吧?不要以為只有股票會這樣,基金被清算的比比皆是。
再想想,某個標的長期看好,可投資了一百萬卻賠掉五十萬,這樣賠多不多?對只有這一桶金又月入五萬的人可能會成天焦慮難安(要漲一倍才能打平虧損,要等到何年何月?),甚至影響工作(如果又是借貸投資…)。但對於有數千萬資產且有固定收入的人,他的氣就可以比前者還長(就跟哈佛校產基金一樣)。
一般鼓勵客戶把錢拿出來投資的理專或業務員,會從市場遠景與預估報酬率有多少來加強投資人出手的決心,但卻少有強調投資失利的下場。我們對停損金額的量化,也就是在衡量自己對帳上虧損的忍受度。
在量化之前,有幾個名詞要解釋,分別是「預估最小基本支出」、「預估可投入資金」、「預估最大可虧損金額」。
例,如果規劃三年後必須買車,60 萬的車就能用的話,自然 120 萬的開起來更舒適。那在規劃上,再怎麼賠都不該讓本金低於 60 萬,這 60 萬就是一種「預估最小基本支出」。如果投資人在出場之前,預估可投入的資金是 80 萬的話,那「預估最大可虧損金額」 = 80 萬 - 60 萬 = 20 萬。當帳上損失額度已到達「預估最大可虧損金額」時,沒有第二句話 -- 停損出場!
至於「預估可投入資金」,則是投資人為此需求而節餘下來的錢。這部分有可能來自第 n 桶金、每個月薪水固定存下二~五萬、從信用擴張出來的額度(i.e. 借貸)、…。上例的 80 萬「預估可投入資金」的組成可能是現有資金 50 萬 + 未來存每個月二萬元持續一年半(2 萬 * 18 個月)。
當然,我們都希望 80 萬本金可以因投資而變成 120 萬,但如果現實失利而帳上虧損達 20 萬的話,我們必須為那 60 萬基本需求而停損出場,因為在策略上,我們不該影響「預估最小基本支出」,否則違背我們所設定的目標。
我們賺的每一分錢都有其用途(ex. 開門七件事、交通運輸、居家置產、兒女教育、退休支出、…),這些用途就是這裡所謂的「預估最小基本支出」,每個人的未來就是藉由填滿許許多多的「預估最小基本支出」來豐富自己的人生,並藉由本業加薪與投資等管道適時向上修正(有幾分能力過幾分生活)。當投資人在心態上是「先求有、再求好」時,就不該被"叫猩猩送早餐、用象鼻盪鞦韆"的廣告催眠而涉入過度的投資風險,也不該對停損猶豫不決。
二、資金配置:
資金就像圍棋的棋子,投資是要佈局的,不是錢投得比別人快、比別人集中就一定會贏(棋子撒下去,不是吃人,就是被吃)。所以,佈局之前得對指數盤勢有基本的瞭解,而這就涉及到我們在前一篇講到的,要對市場大循環的歷史週期(i.e. 相鄰二個指數高點間隔的時距)有所認知。
逆市操作講的就是在相對低檔進場,假設某個市場的歷史週期平均是五年(多三空二),期間最長的一次是七年(多四空三),而你觀察到指數離上次高點大跌三成且時間點過了一年,市場的溫度計(ex. 利率)卡在相對低點很久也沒往下調的跡象,這時如果要投資的話,資金要如何規劃?
這裡提供幾種大方向給讀者參考,各位可以從中修正找出適合自己習性的做法。
配置一) 單筆梭哈,多次停損:
這適用於身上已有一筆資金又手癢想玩梭哈的人。將「預估最大可虧損金額」分成 n 筆較小停損金額,帳上虧損達較小停損金額時出場觀望,待下個時機再進場。
配置二) 定額定期,按時距規劃每次投入金額:
這個適用在每月有固定收入的上班族或有一筆大資金卻不想玩梭哈的人身上。因該市場的歷史空頭是二~三年,我們處於空頭第一年,則資金分配成 12 ~ 24 次/筆來投入,以期市場續跌時可將成本有效壓低。如果擔心市場的空頭大於歷史週期的話,則可再放大投資的月次(i.e. 每月投入的金額更低)。
一樣,帳上虧損達「預估最大可虧損金額」時,該規劃停損。
配置三) 定額不定期,按跌幅規劃每次投入金額:
這個也適用在每月有固定收入的上班族或有一筆大資金卻不想玩梭哈的人身上。前面提過,根據以往的歷史,以已開發國家或大型股指數為例,向下大修正約可達歷史最大波段漲幅的二~四成。以新興國家或中小型股指數為例,向下大修正約可達歷史最大波段漲幅的三~七成。如果這個市場的歷史跌幅修正達七成,則我們可預估現在進場,未來可能還會往下修 歷史七成 - 現有三成 = 四成。
所以,我們可以把資金分配成 8 ~12 筆,每往下跌 5% 即投入一筆資金,以期市場續跌時可將成本有效壓低。同樣,帳上虧損達「預估最大可虧損金額」時,該規劃停損出場。
上述三種配置例子是舉例說明如何節制虧損,其中第二種與第三種更適合需要每天好眠的非專職投資人,因為市場愈跌,他的投資成本可以壓得愈低,未來市場上揚時,他可預期的獲利會更漂亮。事實上,這是提供非專職投資人在初次進場時,能夠有一個比較有利的切入方式。逆市場操作比的是投資人那口氣,當投資人的氣長時,屆時景氣翻揚,市場指數會還你一個公道。
港商大富李嘉誠在接受商業週刊專訪時,提到他有 90%(的時間)在考慮失敗這件事。所以,進場之前,我們也是先量化預估可虧損金額 -- 先想想我輸得起嗎?我能輸多少?因投資產生的虧損,絕對不能影響未來生活,因此導致家庭失和是最不划算的。這篇強調一件事:「輸不起的錢,絕不投資!」
相較於「勝率分析」的觀點,這篇反其道而行,想贏之前先想輸,我們先評估自己對預估虧損的承受量 -- 連輸多少都在投資人的掌握之內時,還有什麼好慌的?
萬一,投資人這二張好牌都沒拿到,怎麼辦?沒問題!往後會再介紹如何透過時間的加持,把一盤沒有好牌的局玩到贏!
【時間與耐心的拔河】
投資用時間長短來區分的話,基本上可以分成二大類:到處撒網與到處設魚筌。
一、到處撒網指的是投一筆錢進去,隔個三、五個月還沒獲利就出場再找下一個標的,或者小有獲利就出場,然後再重新撒網(i.e. 拉回再買)。這種方法在賺錢的時候叫配合產業輪動賺價差,在賠錢的時候叫追漲殺跌。這種方法,資金週轉率較高。
二、到處設魚筌指的是同時投資許多標的,平時不去管它們,一開始有魚在裡面也不抓(魚小獲利也小),放著魚長大(獲利可觀)時才回收。這種方法,資金週轉率較低。
對非專職投資人而言,短線操作容易,抑或長線操作簡單?我想,從「20/80 法則」裡,我們很清楚多數散戶的結局 -- 短線操作老淪於追漲殺跌,長線操作又常常耐心不足。這裡想要引導非專職投資人往輕鬆的方向獲利,所以,穩健投資必備的王牌之三,則是我們的耐心。
因為我們可能會面臨指數的長期盤整,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態最是消磨人心。當長期處於無法獲利的狀態時,往往是投資人放棄市場,而非市場放棄投資人。然而,一旦離開市場就表示你放棄獲利機會。
以台股指數為例,民國 89 年初台股自萬點崩盤,其後約有五年的時間,指數盤桓於 4000~6000 點之間。以我們在第二張王牌中的規劃方式,從指數高點下跌三~七成後開始定額定期下來,我們的平均成本粗估在 5000 點左右(實際上會更低,因為淨值愈低,買到的單位數愈多)。如果這五年熬過了,從 95 年開始脫離盤整到近萬點,7 年下來報酬率約 100 %(年化約為 10%) 。
前面提過,透過市場指數的自動汰換機制與時間的加持,市場會還給你一個公道。台股指數是魚,我們下一個魚筌,更甚者,我們把魚筌(i.e. 資金)分散到其他連動性負相關的市場的話,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大魚可收。
茫茫大海裡撒網是主動找魚,但魚不一定乖乖等你。可到處放魚筌,景氣循環會自動將魚筌裡的魚養大。對非專職投資人而言,方向對了,就請耐心等候,時間將會為你的獲利加持。
- Feb 09 Sat 2008 09:03
主力常用的欺騙手段
一般而言,主力做作股票,都是為了低位買進,高位賣出,從而獲取買賣差價。這就要盡其所能在股票低價時誘騙散戶賣出;在股票價格被拉高後,使散戶高位接貨。股價處於低位時的主力手段
當股票價格居於低位,或者說被相對低估時,主力可能採用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以利益均沾為誘餌,拉攏上市公司及相關中介機構,要求其發佈不利於股價上漲的消息。
二、製造騙線。當主力買入的股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股價形態將呈現一定上昇趨勢。為進一步降低成本,減少短線跟進者,主力可能集中力量,大量拋售,使股價迅速下挫,甚至跌穿重要支持位,再在下面掛上買單,盡收散戶因恐慌而虧損賣出的廉價籌碼。
三、製造虛假成交量。主力可能結合騙線,在低位製造價增量縮、價跌量增的假象,誘騙散戶賣出。
四、利用散戶的慣性思維,操縱股價走出與當前廣泛被關心的高位下跌股票類似的圖形,使散戶誤以為股價將大幅下挫,從而低位賣出。
五、利用目前技術分析方法被廣泛使用的市場氛圍,在低位因為收集籌碼而股價小幅推高,或者股價小幅反彈時,將KDJ、RSI等被廣泛使用的技術指標做高,使散戶以為超買,低位出局。此時,投資者要做的主要是對上市公司的報表進行認真分析,並與同類上市公司的股價進行比較,確認股價是否被相對低估,而不應被股價走勢的一時表相所迷惑。股價處於高位時的主力手段而當股票價格居於高位時,主力已經有了足夠的獲利空間,其考慮的將是千方百計地脫手股票,可能採用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在共同利益的驅動下,上市公司配合主力做作要求,發佈利多消息,使散戶以為該上市公司的股價仍將上行,從而高位接貨。
二、利用形態。在高位營造漂亮的上昇形態,如上昇三角形、向上突破等,使一般投資者誤以為股價將加速上揚,而一旦追入,可能很快被套。
三、主力要達到高位順利出貨的目的,更多是在大幅、快速拉昇(股價可能超出其目標位很多)之後,主動下調,在其出貨目標位附近盤整,較長時間的盤整之後,很多投資者可能已經忘記其所處價位仍然很高,誤以為通過長時間、較大幅度調整之後,已經處於低位。這時候主力若再通過對倒,使成交量放大,並輔以價昇形態,則會使眾多的投資者以為底部放量,匆忙買入,正中主力下懷。
四、主力可能在拉高股價之後,要求上市公司配合,適時推出高送配方案。由於除權之後,表面價格下降,使一般投資者誤認為價格不高,風險較低;如果主力再連拉幾根陽線,營造所謂填權氣氛,則較易誘騙大家高位接貨。
五、借圖。如果在前期曾有某支股票的走勢倍受市場關心,主力可能模仿該股走勢,從而吸引大量的跟進盤,從而達到高位賣出持股的目的。
六、有些主力可能在拉高股價之後,高位窄幅箱形整理,在一段時間之後,再通過對倒,製造向上放量突破的騙線,而一旦突破之後,可能很快就是下降趨勢來臨之時。
七、利用漲停板出貨。主力先以大單鎖住漲停,然後不斷把前面的買單撤走,再新掛買單,而這時候再將籌碼以小單接連賣出,使跟進追漲停的資金高位接走籌碼。
八、此外,主力還經常利用較為誇張的走勢,如跌停、跳水等,吸引投資者注意,通過較大幅度的股價波動,吸引短線客,從而達到出貨的目的。
此時,投資者更多地是要做好成本分析,找出主力吸籌階段,並估算出平均成本,如果當前股價已經在成本上方很多,如100%以上,風險就已很大,不宜在如此高價區間買入。此外,主力往往會通過股價或成交量的異動來吸引市場注意,此時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來看問題,切忌衝動。
當然,主力在洗盤、拉昇過程中也會詭計多端,但從投資安全角度出發,一般投資者最重要的是要避免高位被套與低位砍單,要提防主力的欺騙手段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