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引爆全台BoboMall播播LiVE-直播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即將引爆全台BoboMall播播LiVE-直播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BoboMall播播LiVE 🔥打造自己的會員經湾被動收入 🔥您只要手機分享領紅包 🔥直播引流客戶源源不絕 🔥1.點擊連結(每週限量) 🔥手機號註冊VIP,享購物點300P(紅包) 🔥2.分享專屬推薦連結 🔥每新增一位VIP享購物點30P,分享越多領得越多 🔥購物點於團購群,直播…購物時,1點等同新台幣1元🤩🤩🤩 🔥🚩跟著東森,再度攀上高峰!

目前分類:什麼是雲端運算? (35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縱使近幾個月以來的油價一再滑落,讓大部分民眾又不禁重新考慮是否該購買省能車輛的疑慮,但同一時刻在底特律盛大舉行的北美汽車展中GM、Honda、Tesla、Mercedes等車廠卻紛紛展出包含燃料電池、純電動、油電混合等各式汽車,插旗宣示在節能電動車不會缺席,國際產業看到的未來的機會到底是在哪裡?

事實上全球尤其在發展中國家面對經濟成長與都會化交通需求的增加,近期所遭遇到溫室效應、空氣污染與能源日益依賴他國等威脅極為嚴重,因此各國持續不斷的對車輛頒布更嚴苛的耗能與排放管制標準,而將傳統引擎車輛電動化以符合環境與政策所需已經是產業無形中公認必然的趨勢。

 

檢視車輛電子產業範疇,其實最大宗在於動力傳動系統,包含引擎、馬達、傳動的控制器、感測器等等,這些產品雖然大多不能為一般民眾直接摸到、看到,但實際上卻是一部車輛裏影響性能、耗能、排放與安全的最重要且高附加價值元件,也是臺灣廠商長期以來最想進入的轉型升級項目。

台灣車輛整車產業從在台組裝、在地化製造、自主化開發到建立自有品牌已超過40年的發展,同時零組件產值於2006年超越整車產值後年年成長。而新萌生中的電動化車輛產業之全球供應鏈,較有機會不受制於傳統汽車產業供應體系封閉性的限制,是台灣車輛、電子零組件產業提升至國際車廠ODM之機會。經濟部科專計畫因此投入研發自主的電動關鍵零組件技術,如動力系統、電力系統、附件系統等,以協助國內車輛、電子、電機業者藉此能開發系統模組,並進入國際車廠新興供應鏈。

除技術研發外,經濟部技術處科專成果也由工研院的計畫陸續應用在企業接駁與都會區物流業的電動商用車、果菜市場的搬運車等,直接投入改善我們生活環境的行列,也讓民眾有感。

以都會物流為例,統一速達、新竹物流、台灣宅配通、中華航空等四家業者均已部分使用電動商用車作為在台北、新北與新竹市的物流車隊,未來你我宅配購物,可能是這些電動車車隊所運送,也為這些都會物流車隊之節能減碳社會責任大大加分。另外以農產市集為例,全國最大的西螺果菜市場也已開始使用電動拖板車來運送蔬果,結果大幅改善市場內長期以來的空氣污染與噪音問題,作業人員健康以及蔬果的衛生也因此更有保障。

經濟部協助建立電動化車輛產業自主技術與發展體系,過去幾年透過科專的研發成果,利用台灣車輛零組件、馬達、ICT及半導體產業聚落優勢,產業已陸續發展出高技術門檻與高附加價值的馬達驅控器、功率轉換器、電池管理系統、車載資通訊等系統,將在未來的國際市場上展現出台灣的新價值。

日後,陸陸續續將會有更多各式各樣的電動化車輛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包括電動巴士、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電動蔬果運輸車等,而許許多多這些車輛背後都內含了科專的技術研發與產業推動成果,只是你未必注意到。在追求節能減碳與清新環境的願景下,科專除了會持續幫助產業發展之外,也同時默默地改善了你我的生活環境。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像一下這些場景:汽車自動到停車場找車位,駕駛人要取車時,再透過手機「呼叫」汽車,車子就會自動行駛到車主面前!車子四周布滿多重感知器,如雷達般掃射道路四面八方路況,遇有突發狀況時,自動緊急煞車;開車時,擋風玻璃上顯示路況、導航等重要行車資訊,不用擔心分神看導航螢幕資訊而造成事故。

這些智慧車輛新技術,如今不再是科幻片場景,隱身在彰化鹿港鎮的車輛中心,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已開發出多項先進的智慧車輛輔助系統,並陸續技轉國內廠商,不僅幫助產業升級跨足汽車電子,也讓駕駛人行車更安全。

 

車輛中心以光學、智慧、安全、潔能、資通五大領域為主軸,近年陸續開發出十三項先進的智慧車輛技術,分別是:自動停車導引系統與自動駕駛系統、感知融合自動緊急煞車系統、倒車防撞系統、翻覆預防系統、影像All in one系統、電動輔助轉向系統、智慧化屏幕抬頭顯示器系統、CAN BUS通訊軟體SDK技術、電動車行車監控與服務平台、電動車整車控制技術、電動車電池管理系統、電動車無線充電系統、電動車空調系統。

其中,又以與駕車安全息息相關的技術最受矚目。根據美國Nielsen公司調查,有高達89%的美國民眾認為先進智慧車電相關產品中,高科技安全系統最重要。例如國外研究,汽車搭載自動煞車功能,將減少27%的事故。

以智慧化屏幕抬頭顯示器系統為例,根據國外統計,低頭兩秒鐘發生意外事故機率大增。因此未來擋風玻璃可能取代導航螢幕,變成車用顯示器主流,以擴增實境方式,將行車、導航資訊與車外道路景物疊合,駕駛人不用低頭就能掌握路況資訊。以上技術將在3月27日「解密科技寶藏」創新科技專案展出。

事實上,車輛中心與安全相關的研發成果,例如輔助駕駛人停車、發生碰撞前或車道偏離時會向駕駛人提前示警的預警系統,都已陸續技轉民間企業。近年來,廣受全球矚目的自動駕駛、自動緊急煞車等新科技,車輛中心也已有自主研發的技術。

車輛中心開發出的自動駕車輔助系統,利用GPS定位、雷達、影像等感測技術,進行路徑規劃並引導車子行駛,再透過車身四周的感測器來收集現場訊號,偵測周遭動態。運甪在自動停車的情境時,可讓車輛即使遇到其他停偏的車輛,也會立即傳訊通知輔助系統,修正行進方向避免碰撞,幫助車輛順利到達空的車位停車。

值得一提的是,車輛中心開發的駕車輔助系統大量運用到「多重感知融合技術」,在車身上布下雷達、超音波、影像辨識等不同功能的感知器,藉由感知器收集到的資訊分別進行一連串的偵測、辨識與解析,相互補強各自的能力,例如雷達可探測出金屬物質,但它可能是前方汽車,也可能是路上人孔蓋、路旁的路燈桿,系統即可進一步借由影像辯識技術補強車輛收集到的資訊。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數人能記得「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的「諾基亞」(Nokia),但不太記得「易利信」(Ericsson)或「摩托羅拉」(Motorola)的口號或標語,這只是廣告創意上的偶然嗎?

主流設計爭奪,

 

牽涉各種不確定性

1998年生產4,000萬台手機占有全球手機市場23%的諾基亞,通過其手機讓許多人得以和各地的人溝通連結。諾基亞的崛起讓我們重新認識科技與經濟的世界版圖,從諾基亞發跡的歷史也讓我們遠眺地球另一端我們比較陌生、但在科技的前緣以及科技與人文的融合又做得這麼好的國家。

97年夏天到北歐參訪諾基亞及易利信,對這二家通訊公司印象極為深刻。還記得在易利信午餐時,特別問他們對隔壁的諾基亞有什麼看法,他們笑答說:「十年前他們還是賣雨鞋的。」從行前對諾基亞相關資料的研讀,特別好奇1992年他們把其他事業都賣掉的決策過程,諾基亞的人給我們一個較簡單的答案。如今看完了這本《溝通的夢想家》,對當時整個組織變革的來龍去脈、起承轉合就更清晰明白了。

這本書的作者史塔芬‧布魯恩(Staffan Bruun)和摩斯‧瓦倫(Mosse Walln)對芬蘭及諾基亞的歷史「膠底鞋、衛生紙、電纜線」、管理風格、行動電話興起的科技與政策背景、關鍵的事件與人物、董事會的沿革及股權的更替,都有詳盡的報導與說明。

這本公司傳記是同類書當中很有趣且較有特色的一本,除了它是當紅的行動數位通訊產業外,對這個小國寡民的芬蘭為何能產生領先風騷的企業(連芬蘭的乞丐都有行動電話),大部分的人應會有一定的好奇。

作者以約略相等的篇幅來鋪陳一個科技公司最重要的經營權、所有權及知識(技術)權的三個面向,以及其間的交互關係。從經營管理的角度來說,涵蓋了市場行銷、人力資源、製造與後勤、國際化等商管學院很熟悉的議題,是比較管理很好的參考素材。

特別是從技術策略及產品研發的角度來看,除了闡述從無線到行動,北歐如何在全球競爭、各國通訊管制中提早解禁,以北歐規格NMT闖出重圍;並說明了第一個買主對草創性事業,第一張訂單對交換系統DX200聲譽的關鍵性,帶出主流設計爭奪牽涉到的各種不確定性;此外也分析了未來產業標準之爭,從GSM到第三代WCDMA、GPRS,各家廠商卯足了勁,進行策略聯盟。

遊走資本主義,

轉型成頂級企業

「電視機無用論」一章凸顯了在不當的時候介入已近成熟的市場,又不能及時壯士斷腕,代價達一百億瑞典克朗的錯誤決策。至於後見之明的自圓其說,包括讓原以工業產品為主的諾基亞在消費品市場上打開知名度,及培養日後諾基亞在手機上對消費者的敏感度,是否真那麼重要則有待商榷。因為電視機部門畢竟在96年還是裁撤掉了,不同部門間的知識移轉能否那麼順暢,或者在董事會學到的經驗能否往下傳達到作業部門都是問題,或者只要幾個主要幹部心領神會就可移植過來,但百分之六十的幕僚早經過換血。另外,諾基亞在搖搖欲墜的91年沒與易利信併購成功,就是卡在電視機部門的去留談不攏,2001年諾基亞的市值反而是易利信的二倍,這是歷史上的偶然還是必然?

有關所有權及股份更替的說明比我們一般財訊類報導的還要細膩,北歐也混和了一部分德國式的董事會及監事會的結構,讓我們複習了英美以外的萊茵資本主義。原以為「貧富差距」一章是要談科技產業帶來消費面的數位鴻溝,結果是談資方及金融市場的消長;即諾基亞一家公司或一支股票在整個芬蘭經濟中所占的分量,造成的不平衡。「金手銬」則討論有關股票選擇權問題,在諾基亞的應用實務中也很有趣,大部分的經營階層並沒有像在台灣被要求鎖住一段時間,多是獲利了結,落袋為安。這是居高思危,還是在高科技公司風險太大,個人財務反而應保守些。同時我們也瞭解到,諾基亞經理人的報酬相對同級或同樣規模的企業並不算高,因此吸引人才或激勵士氣,可能要多管齊下,金錢上不是唯一的誘因。

諾基亞目前的領導團隊都在四十~五十歲之間,也就是和我們同輩的人,也與我們同樣處在共黨鐵幕老大哥邊緣,他們也都經歷過六○年代末七○年代初的學潮、叛逆。和美國同期的嬉皮不同的是,雖然在高唱社會主義的旗幟下長大,但在資本主義世界中遊走,將公司轉型成為頂級的企業也毫不手軟。能巧妙地維持中立,同時與西歐有較多的接觸,使他們比稍後轉型的波蘭、捷克或匈牙利有更出色的表現。

這些領導人物都曾到過西歐念書,也在年輕時即有多樣的國際經驗,他們在同樣是白人的世界裡合縱連橫比較自然,歐洲的歷史跨國聯姻稀鬆平常,因此他們對自身的歷史與國際地理疆域的認識與我們十分不同。凱拉摩對芬蘭國際化的註解是每架飛機的乘客名單上一定找得到芬蘭人的名字。歐里拉認為芬蘭並非地處偏僻,而是紐約到北京的中途點。

諾基亞基金

超越諾貝爾規模

最極致的是現在的CEO歐里拉只有五十歲,在芬蘭的成就已到頂了,有人勸他去選總統,但他的野心使他覬覦更大的世界舞台(諾基亞在2001年時世界排名三十多),是否有更大的公司要邀請他去一展長才。在台灣長大,同等資質與成就的人,能在世界舞台做怎樣的夢想,或者在大中華地區想超越什麼樣的標竿?

一樣小國寡民,科技企業急速成長,人才不足,他們的因應之道,適時引進國際人才以及根留芬蘭的努力,也值得我們在戒急用忍、三通、及加入WTO之際,做為人力資源結構性或摩擦性失衡的借鏡。

最後的幾章,諾基亞成立的基金已「超越諾貝爾」的規模,「來自美國的信」係早期股東贊助老人的慈善捐款,上任董事長退休的「威尼斯舞會」,大家所稱讚的手機設計總監是來自「義大利設計風格」,雖然各有微妙的訊息要透露,但比起前幾章分量較弱,加上用緩和的節奏述說諾基亞「傳統部門的現況」做為結尾,顯得不能一氣呵成,像打拳最後的收尾無力。

不過總體來說,透過這本書展現在你面前的世界,其豐富性遠超過我們較熟悉的美、日世界,是相當有營養的精神糧食。本書的作者原是以瑞典文撰寫(在芬蘭說瑞典語的只有三十萬,是少數民族),我找過亞馬遜及邦諾書店網站都尚未有英文專論諾基亞的專作,英語世界竟然沒有人有興趣出版這家優異有特色的公司故事,倒是值得玩味。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目前智慧照明產品存在各家採用的通訊協議不同,且彼此缺乏相容性的問題,預計未來為實現智慧照明系統或物聯網目標,通訊協議將走向統一,或是將出現更多不同通訊協議的整合方案。目前智慧照明推出的功能大多僅停留在Nice to Have階段,且一般民眾對於照明的要求與預算皆很低,使高成本的智慧照明系統無法有效打動消費者,各廠商積極嘗試各種特殊功能,希望能創造出殺手級的應用以開拓智慧照明未來商機。

在2014年許多大廠皆展示其最新發展的智慧照明產品技術,例如Philips Lumileds的智慧燈泡Hue和Osram的Lightify;由國際照明大廠帶頭,強化智慧照明系統的概念,藉由系統綁定燈具及相關周邊產品,帶領未來的競爭重心從僅僅燈源、燈具本身轉移至整個智慧照明系統。在全球照明大廠積極推動智慧照明下,預估2015年智慧燈泡全球的市場規模上看2,000~3,000萬美元。

 

數位調光、ZigBee將成主流

隨著LED燈泡的節能效果、發光效率及可靠性日益受到重視,LED的TRIAC(Triode for Alternating Current)調光方式將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類比調光和數位調光方式;其中數位調光可改善類比調光開關電流應力隨電流下降而上升的問題,具有更高的調光效率,成為未來的主流方向。

而燈具的連網控制技術分為無線與有線2種,目前無線連網技術主要分為Wi-Fi、ZigBee與Bluetooth 3種方案。其中Wi-Fi因為具備連網速度快、傳輸速度快等特性,通常行動裝置操控介面多採用此種方案,但其耗電量大、可連結節點個數僅10~20個、連網安全性也相對低;ZigBee與Bluetooth,它們同樣都是成本與耗電量較低但連結速度較慢的方案,主要差異在於Bluetooth因發展歷史較長,技術相對成熟,而ZigBee具有可連結節點個數最多、可無限擴充的優點。

另外,若需要同時控制整棟樓層的範圍,或20個以上的裝置,只有採用ZigBee才可達到這樣的控制規模。為達成智慧家庭的目標,包含所有智慧燈具、日常家電,預估所需連結節點數目非常可能超過20個,因此ZigBee最有機會成為未來的無線連網控制技術主流。

提高民眾需求成發展重心

目前一般民眾對於照明品質的要求程度低,普遍僅要求燈具能正常點亮、亮度足夠使用,並不要求燈具必須具備調光亮、調光色、遠端遙控或訊息提醒等功能,這使得廠商即使推出非常多種附加功能,成功打動一般消費者的難度仍非常高。就新建的建築而言,水電成本約占整體工程款15~20%,其中15%為電氣成本,對一般建築的建商而言,他們通常不願意為增加智慧功能而提高成本。

目前LED燈具廠商雖然積極創造更多元且依賴性更高的智慧照明產品,但目前大部分功能仍停留在Nice to Have階段,還無法成為家家戶戶必備或非常想擁有的產品。而比較成功的,也僅僅打動少數族群,像是需要燈光閃爍提醒訊息的聽障患者、需要提供特殊燈光以提升服務品質的旅館或商家,或有定期自動消毒殺菌需求的醫療廠商等。若希望智慧照明功能走向Must Have階段,未來朝向家庭安全與住家監控發展,將有機會提高民眾對於智慧照明的需求與依賴程度。

拓墣認為,隨著LED照明的滲透率逐漸提高,廠商無不希望開發差異化、高附加價值的產品,LED照明發展由國際大廠Cree、Philips、Osram帶頭,逐漸將競爭重心從LED燈具轉戰為高附加價值的LED智慧照明系統,預計未來以系統進行競爭的模式將越來越明顯。目前智慧照明結合的功能種類眾多,但目前大部分功能僅停留在Nice to Have的階段,若希望刺激民眾對於智慧照明的需求,未來應朝向需求度高且重要度高的方向發展,融入安全性功能,以提升群眾對於智慧照明的依賴程度。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持續成長,惟成長幅度已趨緩,2014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突破13億支,年成長率為35.6%。展望2015年,在功能手機和智慧手機價差逐漸縮小之下,新興市場中低階產品成長動能,與來自成熟市場的換機需求,為2015年市場成長兩大動能。

估計2015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有機會挑戰15億台,不過在普及率已漸高之下,出貨量年成長率漸趨於平緩,估僅約達17%。

 

觀察未來3年智慧型手機終端市場發展趨勢,受到新興市場對於中低階產品之需求帶動,未來幾年將由產品單價200美元以下產品擔綱需求主力,到2017年,200美元比重將破7成,其中約有4成來自150美元以下價格帶,促使產品平均單價由2014的305美元下降到2017年的262美元。

LTE手機出貨占比上看4成

隨著各國4G商用網路持續推出,LTE智慧手機出貨量續高,2014年約達4.3億支,較前一年成長75%,2014出貨比重達32.8%,較前一年成長11.6%。預估2015年LTE智慧手機比重預估約達44.3%,與3G/HSPA比重接近。而WCDMA/HSPA在新興市場運營商持續進行3G網路布建之下,2015年出貨量可望小幅成長1%,不過在LTE出貨比重提升擠壓之下,估計將由2014年的50%下滑至2015年的45.7%。

新興國家市場為今年焦點

隨著新興市場消費力大增,中國、拉美、新興亞洲合計占全球智慧手機出貨比重,由2014年的68.8%,持續上升到2017年的73.9%,其中拉美和新興亞洲合計出貨量,預估在2016年超越中國所占比重,至2017年占全球4成。不過中國仍為全球最大單一市場,惟比重由2014的40.0%下降到2017年的33.2%。

值得關注的是,觀察2014年中國智慧手機出貨狀況,雖有運營商衝刺4G用戶目標,仍無法彌補3G手機換機需求下滑,預估2014年中國市場智慧手機出貨年增率約19.1%,較2013年59.8%下降。整體而言,2015年隨著中國智慧手機普及率漸高,輔以運營商降低手機補貼,可能致使用戶換機週期延長,中國市場轉入替換購機市場的趨勢將更為明顯。而運營商調降手機補貼費用,也讓手機業者須布局更多運營商通路以外的開放通路,以應變局。

針對2015年智慧型手機市場變化,以及台廠因應方向,工研院IEK提出建議布局觀點如下:

﹝1﹞產品結構轉換下,台灣手機出 口更加著重中階手機布局

台灣過去主力的歐美市場受到國際大廠的競爭壓力下,產品生命週期大大縮短,且銷售量也不如以往。因應產品結構轉換趨勢,台灣業者過去集中單一旗艦機的模式,逐漸轉換為針對中產階級需求調整產品設計。同時,中東非洲、南美需求崛起,為了針對不同區域市場推出中低階產品導致管理複雜度提升,因此委外代工比重將增加,一方面藉助ODM大廠的成本控制能力,於產品價格上取勝,也透過其全球運籌能力加快產品上市速度。

﹝2﹞泛智慧終端系統與智慧手機服 務整合為下一波競爭關鍵

觀察國際智慧行動終端大廠亦開始調整智慧行動終端的布局策略,以智慧手機、平板為中心,透過開放Accessory API的方式,推出更多影像電子配件與運動健身穿戴裝置周邊利基型產品,來搭配智慧行動終端,型塑使用者完整的生活服務應用體驗。

如Sony在今年CES大展上,發表「Smart Wear Experience」願景,推出智慧手表、智慧眼鏡及智慧耳機等,藉由開放API,擴大和智慧硬體(智慧體重計)、app(Habit Monster)及事件觸發平台(IFTTT)等業者跨業合作,讓合作夥伴的資訊都可以在Lifelog平台上整合呈現,希望藉此達到提升硬體銷售/使用量以及資料蒐集量之目的,為後續服務營收開創埋下更多可能。顯示終端大廠的布局策略,在單純的硬體銷售外,更逐漸強化布局開放平台的元素和理念。

可預期的是,泛智慧終端系統與智慧手機服務整合將為下一波智慧行動終端之競爭關鍵,影像電子配件與運動健身穿戴等周邊裝置,將成為下一步行動終端大廠發展重要方向。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科技大廠密切關注軟性顯示器的發展,工研院歷經近十年的時間,成功開發出軟性電子基板技術,並技轉給宇威材料科技公司,未來將可運用在醫療與飛航領域,市場發展潛力不可小覷。

不讓韓國三星與LG專美於前,工研院已將「多用途軟性電子基材」(FlexUp)技轉給宇威材料科技公司,未來可應用於醫療、車用、燈具、消費電子和腕帶式商品等領域。宇威公司表示,軟性顯示器相關產品最快將在2015年問世,預估將帶動新台幣10億元以上的投資。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林全能說,過去台灣在玻璃顯示器上已有深厚的發展基礎,面對全球化的激烈競爭,顯示器產業挑戰日益嚴峻、產業亟需轉型。在經濟部支持下,工研院歷經長期努力,終於成功開發出軟性顯示重要的關鍵技術「多用途軟性電子基板技術」,並建置完成國內首條AMOLED軟性顯示試量產驗證平台。

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以「十年磨一劍」來形容這項技術成果,他指出,「多用途軟性電子基板技術」曾於2010年,同時榮獲「華爾街日報科技創新金獎」(TIA)與「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等國際大獎肯定,未來可廣泛應用在電子紙、觸控、數位X光片、OLED照明等不同產業。

宇威材料董事長兼總經理王伯萍表示,未來將可提供由「硬」到「軟」的關鍵基材,協助客戶開發高附加價值、具差異化的產品,如輕薄可彎曲更能符合人體工學的穿戴式產品、「打開是平板、摺疊是手機」的智慧手持裝置,以及輕薄耐撞擊的電子紙應用產品。

王伯萍強調,對於既有的觸控產業而言,可利用軟性基板耐高溫的特性,應用在車用及醫療等市場,同時與客戶既有的產線合作生產軟性基材,減少初期導入產線建置的時間及成本;「宇威的成立預計將帶動超過新台幣10億的投資」他充滿信心地表示。

未來軟性顯示器的應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潛力相當大。就醫療用途而言,可運用於數位X光片市場,改善現行玻璃X光片過於笨重的問題,或是讓用於乳房、全口牙齒攝影的X光片壓板變軟,減輕患者不適。

若應用於飛航領域,可將座艙內的螢幕顯示器皆換成軟性面板,一來降低飛機載重,減少燃油,二來若發生撞擊時,軟螢幕不易破碎又可彎曲,可降低衝擊力道,以免傷及乘客。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往手持裝置的面板多以採用玻璃基板的TFT LCD或AMOLED為主,但近年來,因應消費性電子產品求新求變的趨勢與市場需求,顯示器不僅要「軟」,還要輕薄、耐磨、符合人體工學與使用情境的外觀設計,未來軟性顯示器的市場潛力更上看數百億美元,因此為搶占下世代顯示器市場先機,美、台、韓等均有廠商摩拳擦掌,蓄勢待發。

全球顯示技術由TFT LCD獨領風騷多年之後,隨著Portable Device的興起,對於面板的規格與功能特性的需求逐漸轉為輕薄、耐衝擊,能順應人體工學以及使用情境進行外觀的設計,Flexible Display的特性也因此受到業者的矚目。

 

在應用技術當中,TFT LCD因cell gap與背光模組設計的限制,造成Flexible化的困難,而不需背光源的OLED以及電子紙(e-paper)技術成為Flexible Display的解決方案。然再對應現今顯示器對於全彩化、動畫顯示的需求,Flexible OLED便成為業界在發展下世代顯示技術的重要選項。

2013年,韓國Samsung率先發表搭載Flexible AMOLED技術的限量版手機-Galaxy Round,爾後LG也正式發表曲面軟性螢幕手機LG G Flex,在這兩款手機上市之後,正式宣告Flexible AMOLED技術商用化的腳步正式啟動。未來顯示器為了因應未來產品的多樣性,以及達到「無所不在」的顯示器的境界,顯示器發展的腳步將從「硬」到「軟」,對應不同環境、不同形狀的設置需求,因此可在軟性基板上加工的顯示技術的發展變成為當務之急。

Flexible AMOLED面板出貨,初期應用產品先以Smart Phone做為跳板,隨後跨入Wearable Device。目前Wearable Device之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0至50億美元,預估未來2016年~2018年,市場規模將可進一步暴增至300至500億美元。IEK預估,未來幾年Wearable Display將會有愈來愈多的智慧手表、健身監視器與智慧眼鏡等穿戴式產品陸續面世。隨著Apple、SONY與Samsung推出Smart Watch,而Google則以Glass帶動市場,未來Wearable Display在逐步解決Needs 、Technology、Cost、Regulation等課題之後,將增加市場滲透的機會。

製程搭配材料 提升面板壽命

Oxide TFT技術,是結合a-Si TFT與LTPS TFT的優點,同時更能利用Sputtering的方式製造,應用時無需對現有生產線做太多變動等優勢。

而除了Sputtering外,採用IGZO材料的製程方式還能使用低溫塗布方式製造,這對於AMOLED的Flexible化帶來更多可能性。

當AMOLED技術跨入Flexible領域時,除需要克服TFT元件在Flexible Substrate上的挑戰外,採用能與玻璃材料相匹敵的高度阻絕水氣與氧氣的封裝材料,以延長有機元件的壽命,也成為製程上發展不可或缺之處,現行發展目標以薄膜(Film)封裝為重點。

健全供應鏈成我國發展重點

由於Flexible AMOLED技術需搭配材料與設備共同開發,才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與量產時程,因此在設備與材料發展上,扶植自有上游設備與材料商,建構屬於自己的完整供應鏈成當務之急。

唯有搶在競爭者之前建構出屬於本土完整的材料與面板製造的供應片,才有可能以first mover之姿,獨占前期的超額利潤,才能藉此強化台灣下世代的顯示技術競爭力的先機。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消費性電子產品展CES,Interbrand研究發現,被新奇科技驅策型的產品類所淹沒,卻少有品牌成功地解決人們實際的需求,或創造一個連接未來、富有誘惑力的願景。這也意味了新的品牌有很大機會,在未來的電子展上以消費者第一,發展新商機。

消費性電子產品展CES,讓企業有機會打造願景,提供人們需要的東西,清晰溝通偉大的願景故事。創新的產品通常屬於以下一個或多個的產品類別:新奇科技驅策型、利基需求驅策型、渴慕願景驅策型3種。

 

但CES 2015的參展廠商似乎太重視「電子科技」和「展覽」了,這意味著新的品牌有很大機會,在以後的電子展上將消費者放在第一。

當我們考慮Mecosystem(生態系統完全整合感應器,整合身上、家園和裝置,以新的方式交談)供應鏈,將重組個體周圍和生態系統,對製造商和行銷人員來說,在這種新聚合的情境下,新的想法也開始出現,指引出了未來一年主要成長方向。

CES 2015消費電子產品品牌顯示10種巨大機會:

機會1.混合店面

(The Hybrid Storefront)

「Fintech」是今年的流行語,金融品牌開始尋求創新空間的主導地位。出現新的、改善的服務,如無卡交易(cardless transactions)、先逛店後網購(showrooming ),與可能的競爭者夥伴關係的興起,將可看到購買趨勢和習慣已開始轉移。

例如在美國境內,Snapchat與Square合作推出簡訊轉帳服務,只要在對話框中以「$」開頭,後面接上你想轉給對方的金額,就能輕鬆搞定。

在連線和離線購物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這意味著品牌有著獨特的機會,創造無縫體驗,在人與人之間。

機會2.不含電池

電池和充電技術有可以更好的發展,但尚未獲得足夠重視,品牌有巨大的商機,長足的進步,讓我們擺脫需要充電的麻煩。

雖然形狀因素(form-factors)持續以驚人速度發展,從令人印象深刻的怪異彎曲螢幕,到無形的汗水感應襯衫,系統給它們能量來奮力跟上。

機會3.注意力貨幣

(The Currency of Attention)

從智慧型爐子(smart stoves)到汽車連接(connected cars),「智慧」裝置的成功依賴於,如何執行所謂的「注意力測試」(Attention Test):需要我更多的注意力,或會讓我更聚焦於關心的事情?

當我們有更多的連接,注意力將成為最有價值的貨幣。據網際網路分析師Mary Meeker在2014年5月的研究,美國人口平均每天有7.4小時盯著螢幕。想像一下,當科技讓人們更聰明地使用時間時,我們能獲得更多。

機會4.科技商品化和品牌的機會

今年最大的趨勢可以用一句話總結:飽和。

許多產品擴充現有類別,致力於建立差異化,甚至建立相對較新的產品類別,如感應器和無人駕駛的飛機。但在先進市場要成功,需是跨所有產品類別,想出一個真實和令人信服的故事,並說服人們。

品牌和市場行銷人員若能成功做成這件事,可以看到巨大潛力的市占率,讓競爭者望塵莫及。

機會5.不可避免的無形

去年的趨勢是生產時尚穿戴科技,品牌決定以新的方法,忽略社會障礙(societal barriers),讓裝置看似無形。

但產業界同意,谷歌眼鏡Google Glass從來沒有真正的起飛,因為該裝置具有社會障礙。為了改進採用,穿戴必須提供真實的效用,讓它看起來較少像是裝置,更像是自己的自然延伸。

機會6.低價理論

領先的消費電子品牌制定先例,要玩新的科技產品,必須花大錢。新的裝置聯結的資料計畫、配件和升級,讓消費者想跟上最新的玩意,是一件昂貴的負擔。在未來,我們將會看到提供低廉價格的尖端技術出現。

問題是:品牌是否需要持續訂高價來溝通品質?讓消費者負擔得起的價位,會降低產品的魅力嗎?不是的。我們相信口碑驅策Mecosystem經濟、效用和價值,可以推動成長,而不會犧牲品牌的認知。

機會7.要素品牌(Ingredient Brands)講他們的故事

今日許多最好的產品,是源自多個玩家的協同努力而完成,如英特爾、高通和Beats耳機。但接下來,這些產品背後的智慧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說自己的故事?要素品牌有主要的價值主張,必須是有選擇性的、結合適當的機會。智慧的要素品牌將知道,什麼時候是開發自己產品的最佳時機。

機會8.聰明的融入熟悉領域

(Smartening of the Familiar)

一個令人興奮的品牌趨勢是,選擇結合無縫連接的優點,納入熟悉的或類比的形狀因素。

舉例說明,從立體音響系統到珠寶、指出未來的基礎裝置應放棄炫耀,聚焦於單純的讓生活更美好的方式。

機會9.尋找更好解決問題的方案

消費電子產品展的特色是有數以千計亮麗的裝置,但很少能提供影響或解決人類重大的問題。科技的泡沫常常與當前的事件和問題不相連,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

我們相信,品牌選擇鼓舞它們的故事,經由創新處理文化議題,才會是最成功的。

機會10.民主化創新

開發、設計和製造過程,以前通常需要幾年的時間,如今有了特殊的工具和專業培訓,任何人有好主意,都可以容易辦到。

雖然這可能會導致大批「我也是」(me too)產品的出現,但它也提供了傳統在科技世界外的社區,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會,經由創新來表達自我。智慧型品牌會留意大眾正在想像什麼,告知他們未來的計畫。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Beacon首次亮相是在Apple 2013年WWDC發表iOS 7時,除了扁平化的新UI介面外,iBeacon也悄悄亮相,雖然當時較少人提及iBeacon的重要性,但未來幾個月不管是業界或媒體開始慢慢體會到iBeacon的未來性,甚至有媒體形容iBeacon會成為新一次零售業及O2O的革命,隨著越來越多零售廠商導入iBeacon,一旦應用模式的樣板建立後,iBeacon的成長相當令人期待。

所謂Beacon技術就是透過使用低功耗藍牙技術(Bluetooth Low Energy,BLE),Beacon基站可以創建1個信號區域,當設備進入該區域時,相應的應用程序便會提示用戶是否需要接入這個信號網絡,通過能夠放置在任何物體中的小型無線傳感器,用戶便能使用手機來傳輸數據。

由於Beacon是基於BLE協定開發的技術,基本上只要支援BLE的行動裝置都可以使用Beacon,而iBeacon指的則是Apple針對Beacon設計的協定標準,如果廠商的Beacon產品通過Apple的MFi認證後,即可使用iBeacon這個名字,所以許多Beacon產品除支援iBeacon外,支援BLE的其他裝置像是Android也可以使用。

靠近商品 折扣優惠跳出來

iBeacon可運用於商家中,偵測消費者在店內的精確位置,Apple曾為iBeacon的使用做了情境說明:當消費者走進店裡,店門口的iBeacon就可以得知有客人進來並傳送消費訊息,用3個以上iBeacon進行三角定位,可隨時得知消費者在店裡的正確位置,並在消費者站在某一類型的商品面前時,傳送該類型的促銷訊息、折扣商品、購物建議於消費者的iPhone中,可做到更精準的行銷,對商家來說也有機會節省人力成本、刺激消費;之後出店門時,通過掃描得知正確商品,再傳送到手機,消費者只要進行身分或密碼確認,即可進行付款。

Apple推出iBeacon後,也把此室內定位服務裝置於自家的直營店當作示範,目前已在Apple 254家美國直營零售店內啟用,可即時傳送消費建議及優惠訊息於消費者的iPhone中,消費者如果手持iPhone走到商品前面,手上的iPhone就會跳出訊息說目前在哪個產品前面,可以直接點開來看產品的規格及介紹,像是設計概念及功能等。

Apple 2014年iPhone 6發表另一重大應用則是行動支付,目前Apple在支付端的工具已齊全,如NFC、Secure Element、Passbook等,O2O的整個流程目前只剩iBeacon還未整合進去,猜測未來極可能會像是Touch ID般成為行動消費生態體系下的一員,未來1年內,Apple會將iBeacon納入Apple Pay體系中的可能性相當高。

如果iBeacon納入Apple Pay體系,則消費者一到零售商店,可即時接受到特定獎勵、折扣及推薦熱賣商品等訊息,這可以幫助消費者採用Apple Pay進行行動支付,也可以幫助商家進行相關促銷活動,這也是Apple最想要的結果。

MLB 給球迷全新感受

除Apple直營店外,另一個最大的iBeacon應用則是美國職棒大聯盟(MLB),據傳在iBeacon推出前,MLB原來打算借助GPS新功能來使用球場座位定位,但經過測試發現對室內定位並不精準,因此決定採用室內定位較精準的iBeacon,也讓使用者能擁有更多的互動體驗。

MLB在球場各角落裝置了iBeacon,觀眾只要下載免費的官方App「MLB.com At the Ballpark」,經過每一個地方都會出現不同的提示。當用戶搭乘地鐵下車後,只要往球場方向前進,App就會偵測到用戶正在前往球場,於是會先跳出一個球場簡單的指南提供參考,像是今晚的對戰組合、先發陣容與開球時間等。

當用戶接近驗票口時,App也會主動顯示您帶有條碼的入場門票,並且提供座位的相關地圖,而觀看球賽的食物方面,App也提供首次入場球迷餐飲部的優惠券,甚至還有集點的功能,只要集滿點數就可以兌換免費的汽水或熱狗,在紀念品的官方商店也提供折扣,球迷只要經過商店就會跳出優惠通知。

Macy's則是第一個比較大規模採用iBeacon的百貨業者,Macy's與Shopkick合作,利用其ShopBeacon技術,在iPhone藍牙功能開啟下,ShopBeacon裝置會依照顧客購物喜好,發射購物資訊給用戶,消費者在逛Macy's時可以透過Shopkick得知目前所在櫃位區域的產品消息與折扣或消費建議,消費者也可以在家中瀏覽店家優惠商品,如果喜歡某商品並給予標記,當走入該商店時App也會給予提醒通知,增加消費者的購物互動及體驗。

Apple在2014年推出Apple Pay後,Macy's也宣布將在店面中支援Apple Pay,是傳統零售商實現O2O的一個很好的例子。除了Macy's外,American Eagle、Target、Best Buy、Old Navy等廠商也開始於店內設置Beacon。Shopkick在最新一期的報告中指出,目前該應用已經累積5,000萬個消費者收到Beacon推播後步入店中,1億次的產品掃描及百萬次的消費交易。

拓墣產業研究所認為,目前Beacon同質商品少,若後台建置完成,可達到的應用範圍廣,未來發展可期,尤其是可以增加與消費者互動的功能,改善並重新打造整個新的消費體驗,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零售廠商都十分關注iBeacon的原因,且相信隨著應用流程的改善,除非有新技術誕生,不然在現有同質產品少的情況下,未來iBeacon技術之應用發展,會超乎大家想像。目前多家大廠已經推出iBeacon相關裝置,智慧型手機搭載BLE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隨著越來越多的零售商開始採用iBeacon,一旦好的應用樣板誕生後,相信iBeacon的使用率會快速拉高。

Macy's則是第一個比較大規模採用iBeacon的百貨業者,Macy's與Shopkick合作,利用其ShopBeacon技術,在iPhone藍牙功能開啟下,ShopBeacon裝置會依照顧客購物喜好,發射購物資訊給用戶,消費者在逛Macy's時可以透過Shopkick得知目前所在櫃位區域的產品消息與折扣或消費建議,消費者也可以在家中瀏覽店家優惠商品,如果喜歡某商品並給予標記,當走入該商店時App也會給予提醒通知,增加消費者的購物互動及體驗。

Apple在2014年推出Apple Pay後,Macy's也宣布將在店面中支援Apple Pay,是傳統零售商實現O2O的一個很好的例子。除了Macy's外,American Eagle、Target、Best Buy、Old Navy等廠商也開始於店內設置Beacon。Shopkick在最新一期的報告中指出,目前該應用已經累積5,000萬個消費者收到Beacon推播後步入店中,1億次的產品掃描及百萬次的消費交易。

 

拓墣產業研究所認為,目前Beacon同質商品少,若後台建置完成,可達到的應用範圍廣,未來發展可期,尤其是可以增加與消費者互動的功能,改善並重新打造整個新的消費體驗,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零售廠商都十分關注iBeacon的原因,且相信隨著應用流程的改善,除非有新技術誕生,不然在現有同質產品少的情況下,未來iBeacon技術之應用發展,會超乎大家想像。目前多家大廠已經推出iBeacon相關裝置,智慧型手機搭載BLE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隨著越來越多的零售商開始採用iBeacon,一旦好的應用樣板誕生後,相信iBeacon的使用率會快速拉高。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網是智慧家庭的核心要素,除對外的聯網必然對應的是目前既有的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廠商,內部聯網方式則可簡單區分為有線與無線2種方式。以無線傳輸來看,Wi-Fi普及率雖高,但能支援的節點數目少,能耗較大,而低功耗藍牙技術支援的節點數受限且為Star的網路拓樸較能成為主流,ZigBee相對而言會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因為無線通訊在物聯網的應用影響深遠,目前IEEE在努力制訂標準,希望在2016年推出統一的通訊協定(Protocol)。

在資料傳遞安全性上,撇開Hub被破解,有線網路相對是較安全的選項,有線傳輸相對安全的原因主要來自於一句古諺:隔牆有耳。無線傳輸基本上是沒有方向選擇性,且為了能夠讓Hub能支援所有房間的終端設備通訊,不論是終端或Hub端的信號強度都是能穿牆而出,雖然訊息可以加密,但所有資料都能讓有心人自由地擷取。

 

而有線網路因為有指向性(不論是透過網路線、信號線還是電力線),可以收斂訊號只有在某個封閉區間內發生,即使有擴及到外的部分,大部分會類似雜訊而非完整的信號,減低資訊外洩的風險。

要有效率的推動智慧家庭,則有必要依照建物的狀況進行分類,並採用不同的推廣策略。以新建案而言,亞洲地區多為集結式公寓大廈,家戶都會搭配一個主配電盤,以第一代智慧家庭設計而言,若將主配電盤上網並加入電磁閥開關,針對特定系統,如冰箱、空調、熱水器設置獨立的過電保護增加電流回饋機制,則很容易達到第一階段的智慧家庭設置。

第二階段的智慧家庭設置則需透過一特定閘道,譬如是ISP廠商提供的Modem或未來電力公司的智慧電表,所有家電都可以被開關,唯有連外的電力系統與網路會是常態型開啟。透過Modem或電力系統與智慧家電搭配電力線通訊(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晶片的方案,可成為相當好的智慧平台,同時兼顧網路通訊與隱私。

以舊房升級或歐美常見一戶一棟的生活空間來說,PLC能透過網路線、電話線、電力線傳遞資訊,可以在不影響主建物的情形下提供上網,也是不錯的考量,但信號品質與電路品質有關,若是舊屋有一定年紀,透過電力或電話線傳輸,雜訊相對較高,這時候無線傳輸模組則有較佳發展空間。

無線模組在一戶一棟的居住情境下,資安影響較容易管制,但若以集結式住宅而言,無線通訊在資安管控上還是有比較多的疑慮,使其應用多少有所受限。居住空間的狀態(集結式、獨立式、小家庭、大家庭)都會影響到智慧家庭的選擇方案,有線傳輸技術雖然看起來沒有那麼吸引人,但有較好的私密性質,在未來智慧家庭中或許會越來越重要。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米勒

「穿戴裝置」發韌自「行動裝置」,而「物聯網」概念則衍化出「聯網裝置」之廣袤市場,然而正如同穿戴裝置不等同行動裝置一樣,聯網裝置可成就的亦不僅僅只是物聯網而已。

未來世界的電子裝置早已跳脫「個人消費性電子產品」範疇,逐漸走入「萬物互聯」願景裡,這幅未來「電子裝置」藍圖,應該是以行動裝置為經、用聯網裝置作緯,交織而成的美麗織錦,此便是穿戴裝置與物聯網的進化論。

穿戴裝置與行動裝置在互動設計及應用上,除了「人機互動」模式外還有另外兩種互動模式,此即我所謂之「行動裝置三弦模式理論」。

「人機互動模式」是指「人性化操控設計」,為行動裝置需備的基本要求,像是穿戴裝置即是出於不必時刻藉由雙手觸控、更便於行動化的概念而來。常見的是利用腕表/手環/項鍊/指戒/眼鏡、耳掛式、卡片型…等各類穿戴形式或體積較小易攜之迷你、微型裝置,讓使用者的需求可以與該裝置或其他人的裝置進行連結者;此外像刷卡(購物、搭乘交通工具)、付款、轉帳、醫療或健康照護的智慧表…等,用於這類功能之行動裝置亦皆屬之。

舉例來說,從卡片金融到裝置金融,身分辨識的問題益顯重要,像是指紋感應或虹膜辨認技術的應用,能確保是否為裝置使用人或持卡人自己消費,這便是一種人機互動模式。

「人人互動模式」係指透過裝置的介面平台,聯結「人與人」的即時溝通。因此,才讓臉書、來往(阿里巴巴新推出的一款跨平台即時通訊工具)這些社群平台能活躍於當代。

個人行動裝置主要是為了可以上網或通信,而「與人交談」則是使用上耗費最多時間的,所以「裝置應用」的第二個模式當然不可漏掉「人對人模式」,也就是「使用者與使用者的互動」。

「人人互動模式」的意義是:裝置雖是死的,但卻能提供另類使用者間的互動行為,而強化該裝置的體驗滿足,所以除了互動平台提供的軟內容服務之外,在裝置硬體設計上也須主動考量到使用者在使用這些平台時所額外關注的便利性,像是內建合用的APP便是其一。

「機機互動模式」指裝置與裝置或機器設備間的連結應用。比如門禁與差勤打卡、尋物、定位等應用形式。

車上電話早已被行動電話取代,想當然爾車用導航裝置遲早也要能隨身帶著走,換言之各類裝置終將會踏入「人攜或穿戴」之途,此為裝置的最後依歸,這就是「行動化」。

所以「機機互動模式」其意為裝置整合,未來若是汽車這個裝置可由手機裝置互動控制,也不是奇怪的事。

經由行動裝置的三絃應用,我們可以在「人機」、「機機」與「人人」這三種互動模式架構中,建立起另一組反向對應三角模型,也就是未來「網網相連、大網包小網」之「互聯化」的真正雛型。

對於這個「大互聯化」模型,我認為不僅只有「物聯網」存在而已,應該也要包含「商聯網」和「社聯網」才夠完整,這就是「共聯網」的概念──個人行動裝置與眾聯網裝置「相互演化」,並構成人眾、商眾及物眾三大「聯眾網絡」體系綿密交錯互聯的「大數據圈」未來世界。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眼底檢查的種種麻煩令人卻步,甚至有些病人會因為不想接受眼底檢查而延遲就醫。
工研院與晉弘共同開發出滿足眼疾病患需求的「數位全彩免散瞳手持式眼底攝影機」,將顛覆眼部治療儀器的傳統面貌。

因智慧機使用人口日增,也讓罹患眼睛疾病的人口快速成長,加上糖尿病及高血壓病患需持續監控眼睛狀況,相信許多人都曾有接受眼底檢查的經驗。然而,傳統的眼底檢查需在散瞳之後才能進行,病人得忍受大型儀器攝影時的強烈光源、散瞳後數小時的畏光與視力模糊等副作用。

為了解決病人的這些困擾,免散瞳眼底檢查在這幾年開始興起,但是可惜的是,雖然免散瞳眼底攝影系統可以提供優異的影像品質,但是價格太高且體積太過笨重。
工研院「醫療器材快速試製服務中心」(RPC)與晉弘科技合作開發了可兼顧免散瞳、手持、低成本特性,且具有攝影功能的「數位全彩免散瞳手持式眼底攝影機」。此手持式攝影機之所以可以免散瞳,是因為它是使用紅外線光機制,人的瞳孔不會因為紅外線光照射而縮小,仍可維持正常大小,因此不需散瞳,並可進行攝影。

RPC是由經濟部技術處計畫支持,主要的工作是「服務」台灣具潛力的醫療器材,具體的內容就是要加速醫療器材商品化。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經濟部的支持下,工研院結合了各相關法人單位與外部廠商,一體規劃臨床、專利、法規、製造、檢測、查驗、登記及行銷等環節,務求讓商品化過程不致因為某一環節卡住,如此一來才能讓商品快速上市。

在開發手持式眼底攝影機的過程中,工研院同仁和晉弘員工不斷拜訪台灣各大醫院,醫師普遍提出的需求就是要能單手持拿,因為醫師的另一隻手必須空出來,或是要撥開病患的眼睛,或是要拿取其他工具等。

經過詳細的需求調查,工研院據以製作多個模擬品,讓醫師們可實際拿握體驗,然後再根據他們的回饋進行反覆修改調整,最後就設計出了可單手持拿的產品型式,且利用同一隻手的拇指及食指便能調整眼底攝影機的對焦環、錄影、照相、光源大小及選單等各項功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台眼底攝影機的功能可不僅止於眼底檢查,「我們仿照單眼相機的概念,將產品設計成可切換鏡頭的形式,」林展生描述這個產品的多合一功能,「所以若採用更確切的說法,這個產品其實應該稱為五官鏡。」

何謂五官鏡?也就是隨著不同鏡組的更換,這手持式眼底攝影機可以變身為皮膚鏡、耳鏡等,未來還將開發婦科內視鏡、腹腔鏡組、關節鏡、神經內視鏡、呼吸道鏡組等,甚至可以結合手術器具,用於內視鏡微創手術過程中的即時攝影和診斷檢查。

此產品至今已陸續獲得台灣、日本及美國等多項專利,並通過美國FDA510K、歐盟CE和台灣TFDA的認證,足證相關技術已具有與國外競爭對手相抗衡的實力。上市以來已經行銷全世界許多國家。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蔡秀娟副所長表示,「RPC結合產學研具潛力的醫材創意和研發能量,將創意轉化為有價值的產品,增加我國醫材產業的產值,並體現了工研院以科技關懷社會,為社會貢獻心力。」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年以來以智慧型手機為代表的通訊產業,成為全球半導體最大的應用領域。智慧型手機是拉動半導體產業成長的火車頭,然而在經過多年的爆發式增長後,將來要實現持續的高速增長非常困難,這部動力十足的車頭正在逐步減速,半導體產業的成長也因此產生了逐漸減速的隱憂。

萬物皆可互聯的物聯網產業,其相關的物聯網終端數量遠超手機、平板,未來不僅是電視機、機上盒、路由器等電子產品,連電燈、家具、衣物、汽車等,萬事萬物都是智慧終端機,既然是智慧終端機,就少不了資訊的獲取、相互溝通和處理。因此物聯網的應用或許有機會成為半導體下一波成長的主要推動力。

 

物聯網體系結構可分為感知層、網路層和應用層三大塊,每一塊都會產生巨大的半導體需求:

感知層半導體

各類半導體Sensor風光無限,帶動MEMS商機大爆發

如果把整個物聯網系統比作人的身體,感知層就類似於人的神經末梢,是影像、溫度、能量等各種資訊的收集機關。感知層的關鍵半導體器件主要有CIS、矽基麥克風、陀螺儀、加速度計等各種MEMS感測器。

CIS和MEMS在智慧型手機時代得以飛速的成長,而除了手機和平板外,CIS和MEMS還大有用武之地,每一個物聯網終端都需要感測器來收集資訊,這將是非常龐大的需求量。儘管隨著量產規模的加大,感測器的成本會有明顯的下降,價格也隨之下滑,但出貨量的快速增長仍然帶動營收的倍增。

網路層半導體

信號的智慧傳輸和識別,根據具體應用有多種技術方案,PLC和低功耗藍牙最被看好

網路層起到資訊通道的作用,感知層Sensor收集的信號通過網路層傳輸。信號穩定性、傳輸速率、功耗、自動識別能力、網路節點支援能力、成本等因素都需要考慮,需根據具體應用場景確定最適合的方案。

有線技術中,PLC(電力線載波通信)機會最大。只要是有電力線通達的終端,PLC都有應用可能,智慧電網正在普及PLC,未來智慧社區、智慧家庭是PLC的主要應用方向。

無線技術種類繁多,但低功耗藍牙適合最廣泛的物聯網應用場景,且有非常成熟的標準和技術聯盟,最被看好。其他技術中,NFC受制於傳輸距離;RFID受制於傳送能力;Wi-Fi功耗和成本相對較高;ZigBee則是沒有成熟的商業應用模式。

近幾年來,無線連接晶片領域發生過多起併購。2014年前Qualcomm收購Atheros、聯發科併雷淩及Samsung買下CSR的無線連接技術等,都是為了手機、PC、電視需要較高速率的無線傳輸,重點在Wi-Fi和經典藍牙。但在2014年,國際大廠併購的重點已經轉移到低功耗藍牙,為的是布局物聯網應用。

最典型的兩大案例就是Microchip和Qualcomm分別併購創傑和CSR。Microchip通過併購,嘗試提供整合網路層與應用層的SoC方案,瞄準超低功耗、超小體積的物聯網應用。

Qualcomm已經是經典藍牙大廠,但並不滿足於手機晶片霸主之位元,未來的物聯網大市場也要用錢開路,搶先卡位。通過併購CSR,Qualcomm獲得低功耗藍牙業務,尤其是其中的Mesh技術,可以使得藍牙在組網能力上比肩ZigBee,進一步鞏固低功耗藍牙在物聯網應用中對比ZigBee的優勢。

應用層半導體

整合嵌入式記憶體和射頻等關鍵周邊模組的MCU SoC是主控平台的主流

應用層是物聯網系統的中樞,負責處理感知層收集到並通過網路層傳輸過來的資訊。應用層的核心是CPU或MCU,一般要求極低功耗、計算能力要求不高、無複雜顯示的系統,主要採用MCU平台,反之則需要用到性能更強大的CPU(包括嵌入式的應用處理器)。

大多數應用場景下,終端和系統的主控平台都不需要特別強大的計算能力,而是對功耗要求更嚴格,因此搭載比CPU更具成本和功耗優勢的MCU即可滿足要求。

而物聯網需考慮的是終端範圍廣度和無人操控環境下自動反應的智慧程度。一般要求主控晶片達到10~100MHz主頻,因此對於32位的MCU需求最多,增長最快。跟移動處理器一樣,MCU也需要整合更多周邊功能模組,如嵌入式記憶體、射頻、電源管理、各類介面等。從Microchip併購創傑一事來看,未來應用層的主流產品MCU與網路層的主流產品低功耗藍牙,甚至有可能整合到1顆SoC。

物聯網終端數量龐大,對半導體產品的需求種類豐富。隨著人類生活智慧化程度的不斷提升,物聯網成為最熱門的科技概念之一,是繼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之後,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眾多半導體產品中,拓墣產業研究所(TRI)最看好MEMS感測器、PLC、低功耗藍牙和32位MCU在物聯網應用中的前景。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普及,新一代的付款方式-「行動支付」,也越來越受廠商重視,從信用卡公司、銀行、科技公司、電信業者與通路商等,莫不積極搶奪新一代支付工具的主導權。在Apple Pay尚未推出之前,並沒有一家公司在行動支付領域上能說服消費者採用其行動支付工具,然而具備了Apple基因的Apple Pay,已開始掀起新世代的支付方式,悄悄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什麼是Apple Pay呢?

 

Apple Pay是由Apple研發出來的行動支付與數位錢包的服務,消費者可以透過Apple公司旗下的iPhone 6、iPhone 6 Plus進行線上與實體商店之行動支付活動;亦可透過Apple Watch與Apple Watch配對的iPhone機種(iPhone 5、iPhone 5S與iPhone 5C)進行實體商店之行動支付活動;亦可透過iPad Air 2與iPad mini 3進行線上商店的行動支付活動。

同時,商店必須擁有Visa的payWave、MasterCard的PayPass或American Express的ExpressPay終端機,才能讓消費者透過Apple Pay進行行動支付服務。

Apple Pay無論從資安、隱私權保護、使用者體驗來說,可以說是目前全球最佳的行動支付體系。因為其不違背人們習以為常的支付習慣,有能夠達到簡易操作的目的,這對於一般大眾來說,十分重要。

使用者習慣的設計 讓科技更貼近人性

Apple的企業基因就是期望在不改變人們自然使用習慣的前提下,將科技以簡易操作模式帶到人們的生活層面。無論是Google Wallet或其他行動支付的最大問題就在於付款過程過於複雜,且讓消費者感覺不易操作,所以即使Google擁有龐大Android族群,也無法說服消費者願意採用其行動支付服務。而Apple Pay在Apple吸取許多廠商失敗的教訓及秉持Apple基因的原則下,從使用者體驗、隱私權保障與資安防護等三方面著手,讓Apple Pay能夠逐步滲透消費者的心,接著再透過渲染力讓原本不是iPhone與iPad的族群能夠進入iOS家族。

那麼消費者要如何以Apple Pay進行付款呢?首先,消費者必須建立Apple Pay所使用的信用卡(Credit Card)或者記帳卡(或稱現金卡,即是Debit Card)。無論是沿用iTunes帳號中的信用卡或記帳卡,或者新加入一張信用卡或記帳卡,其加入方式都非常簡單。

消費者只要在Passbook下,以iPhone 6或iPhone 6 Plus照相信用卡或記帳卡卡片,其就會將卡片上的名字、號碼與使用期限都記錄下來,消費者只要將卡片上的安全碼輸入,再透過TSP(Token Service Provider)進行認證,即可完成記錄卡片資訊的程序。

接著,消費者走進可接受Apple Pay付款的商店,購買商品之後,在不需要打開Apple Pay應用程式的情況下,將自己的手指按在內建Touch ID的Home鍵上,不到幾秒鐘交易就完成了。這種使用者體驗比起其他行動支付服務來說,方便許多,也符合消費者購物的原則。

Apple Pay目前與既有的支付體系十分相容,在美國六大銀行支援下,已經有高達83%的美國信用卡與記帳卡都支援Apple Pay,不像之前Google Wallet只跟花旗銀行合作,而Softcard也只跟3家銀行合作,這讓消費者更容易透過Apple Pay使用信用卡與記帳卡來進行支付。

如果Apple Pay使用者頻率增加,則對於商店支持Apple Pay服務的意願就會跟著增加。以現在美國有22萬家以上商店支持Apple Pay行動支付服務的情況來看,Apple仍需要說服更多商店支持Apple Pay,未來3~6個月只要Apple Pay使用者頻率快速增加,則升級POS(Point of Sale)終端機的商店就會跟著成長。

設計更嚴謹 保障隱私、防護資安

再來談談消費者最擔心的,就是消費過程中的隱私權保障與資安防護這兩方面。在進行Apple Pay服務時,為避免消費者隱私資訊被Apple與第三方獲取,設計上不會將消費者的信用卡、記帳卡等資訊儲存在iCloud或遠端伺服器之內,而是透過DAN(Device Account Number)加密且用安全碼的方式記錄在手機內之Secure Element中。

藉由這種技術,消費者透過具備Touch ID之iPhone 6或iPhone 6 Plus進行行動支付時,手機發送給商家的是一個安全碼而非信用卡卡號;另外,每一次交易都還會生成一個密碼來驗證這次支付,且每一個交易所產生的密碼都是唯一的。即使駭客竊取安全碼或者交易密碼也無用,因為信用卡或記帳卡資料並不在其中。

此外,商家也不會因為這次交易而獲得消費者的信用卡或記帳卡的卡號或其他相關資料,這對於消費者來說,可以減少被盜刷的風險,而完全達到隱私權保障及資訊安全防護的作用。

目前行動支付市場包含:電信業者、零售龍頭、電子商務業者、網路公司、手機大廠甚至信用卡公司等,在各方都想要獲得好處的情況下,很難說到底未來行動支付市場會變成什麼模樣。簡單來說,如果沒有一家廠商能夠帶動行動支付市場的熱情,則未來幾年人們依舊只會依賴現金、信用卡或記帳卡的方式進行購物。

就如同十幾年前,隨著網路的興起及電子商務模式的崛起,要不是亞馬遜(Amazon.com)以健全的購物系統與建立資訊安全防護網的方式,讓消費者願意在網路上以信用卡進行消費,電子商務也不會如此快速發展。

眼下Apple Pay就是扮演行動支付市場的火車頭,先行取得消費者對於資訊安全與隱私權保護的信任,再透過簡易的付費模式讓iPhone 6與iPhone 6 Plus使用者願意嘗試,經過幾年之後,其他廠商的複製Apple Pay的模式,才能夠真的帶領行動支付成為未來付款的主流方式。然而還是必須說Apple Pay即使有這些優點與特性,Apple Pay要成為行動支付的統一標準仍是不可能的。畢竟,全美甚至全球消費者不可能只有購買iPhone智慧型手機,只能說Apple Pay的確可以幫助行動支付變得更為可行,但是要成為全球統一性的行動支付標準,仍然有相當高的困難度。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拉丁神燈」與「芝麻開門」的故事,應該每個人在孩童時期都讀過或聽過,對多數人來講,那就是個「神話」故事。

然而,金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卻是從30多年前開始,就把它當成可以實現的「理想」。

 

30多年前,許勝雄就以「芝麻開門」的概念人與工研院合作,想要創造出以「聲控」就能開、關門、發動車子...的生活環境,就像故事裡,喊一聲「芝麻開門」,門就開了。

當時,「聲控」技術對工研院不是個問題,但是,工研院問許勝雄:「當對著門或車子喊『芝麻開門』時,一旁若有人剛好錄下了聲音,那該怎麼辦?」也就是說,問題在:安全性。

許勝雄發現,這確實是問題,但是隨即一想,問題不大,「有指紋辯識器啊」,而金寶集團是當時台灣第一個做指紋辯識器的廠家。

可是,當聲控加上指紋辯識器後,許勝雄又發現,門與車子的握把的構造都長得「怪怪的」,而且會增加很多成本,於是,「芝麻開門」就存放在許勝雄的「人腦記憶體」裡。

直到3G時代來臨,「芝麻開門」再從許勝雄的記憶體中跳了出來,過去無法辨識、安全性的問題,在3G時代不但都迎刃而解,再搭配物聯網,還沒回到家,電視、冷氣、微波爐,甚至是洗澡用的熱水都已經準備好,就等著人進家門。

3G到來時,許勝雄說,他真的是高興的要死,因為「芝麻開門」逐漸成真。

在神燈的故事裡,只要摩擦神燈,就會跑出精靈,精靈會完成主人的願望;3D列印,在某種程度就像神燈,可將創意變成成品,而3D列印,許勝雄相信也會帶來改變。

他認為,3D列印將催生個人工作室的時代很快來臨。

3D列印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許勝雄撇開藝術性的創作,純粹就商品來看,過去個人別說設計100個杯子,甚至是10個都不可能,因為工廠開一個模子,起碼得花上7、80萬的模具費,況且,模子開出來後,也不能確定是成功的,還有通路的問題,所以只有大廠牌有那個資本和機會。

但是,許勝雄說,有了3D列印後,個人就能設計各種不同的杯子,再透過網際網路的通路,個性化的商品就出來了,現在連巴黎的時裝展,都開始運用3D列印衣服。

當3D列印普及化後,他相信,個人工作室會相繼出現,而物聯網的銷售通路的改變,將進一步催生個性化產品的發展,然後,很多人就可以去創業。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電腦中央處理器龍頭英特爾無線充電事業部總經理Kumar Chinnaswamy昨(12)日指出,首波應用A4WP無線充電技術的手機將在明年初問世,平板電腦和筆電則會在明年下半年登場,供應鏈期待能藉此提振無線充電的市況。

目前無線充電分為PMA、WPC(即Qi)與A4WP三大聯盟,其中,前兩大聯盟最早展開認證,今年市售產品多屬前兩大聯盟;A4WP雖然起步較晚,預定今年底展開認證,但因有英特爾、高通等大咖加持,國內的聯發科、品牌廠雙A和宏達電、代工廠鴻海亦紛紛加入,成員已超過135名。

為力拱無線充電市場,並號召更多廠商加入A4WP聯盟,英特爾昨日在台舉行無線充電技術論壇,除邀請A4WP主席與會外,市場上主要的無線充電晶片供應商愛迪科亦與同聯盟的高通、無線模組廠微端、台景達等到場展示產品與技術。

針對支援無線充電的終端產品上市進度部分,Chinnaswamy指出,使用英特爾的無線充電解決方案的產品已經準備好,終端的手機產品將於明年初率先登場,要求較高功率的平板電腦和筆電則等到明年下半年上市。A4WP無線充電聯盟主席Kamil Grajski強調,將會持續推展認證機制「Rezence」。

無線充電市場尚未明顯提振,主因缺乏手機、平板電腦、筆電等主流產品帶動正向循環,消費者使用經驗亦有待改善,供應鏈期待明年市況能一掃陰霾。

無線充電晶片廠指出,今年下半年無線充電市況不如預期,較早投入無線充電的Google確定在新一代平板電腦Nexus 9不再納入無線充電功能,蘋果新款手機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同樣不支援,暫時缺乏激勵人心的終端產品號召買氣。

不過,美國連鎖飯店Marriott(萬豪)甫於10月下旬宣布與Kube Systems合作,將在美國的29家飯店大廳安裝高階的無線充電站,未來還將逐步擴散至集團旗下。另外,日本、歐洲多家車廠已計劃明年導入,成為汽車內裝的一部分,加上美國兩大電信營運商亦對無線充電表示支持,將成為明年市場的主要推手。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佳賢

從人類掌握機械技術以來,能自行運作、滿足人類需求的機器人,始終存在於夢想家心中。如今,隨著製造業大舉引進機器人,服務業也在探索使用機器人招待客人的可行性,這個歷久不衰的夢想似乎成真近在咫尺。但在聰明絕頂、手腳俐落的形象之下,機器人到底會如何改寫重塑人類社會的面貌?在享受機器人大軍帶來的便利之前,人類必須先搞清楚這個問題。

機器人時代將至,但機器人不會都像星際大戰中C-3PO一樣金光閃閃,說起話來也不會像蘋果個人助理Siri一樣有時讓人摸不著頭緒。未來出現的機器人,不僅外型將五花八門,功能更是包山包海:有用腳走路的、搭載推進器的,或是裝上輪子的機器人,也有手腳俐落的人形管家機器人,還有隱身於家裡隔間的智慧家庭機器人。但這些機器人都會有一個共通性:它們將把線上數位經濟領進實體世界。

你的每個決定 都被記錄

部分社會評論家先前已預見Google會積極收購機器人公司。他們指出,在征服數位領域後,企業正把愈來愈多的注意力轉至實體市場。但更大膽的學者看到的是更激進的轉變:企業如今不單單用機器人「殖民」實體世界,打造出所謂的「物聯網」,還打算把數位和實體世界融為一體,使人們的每個肢體動作都會產生數位結果,同時在數位世界的每個動作也會影響實體世界。

想像一下,由於每一家店的內部都被掃描上傳至網路,供瀏覽、購買及完成交易之用,消費者可以從世界的任一角落買進位於愛丁堡禮品店的一件小飾品;在庭院濕度監控系統的提醒下,屋主可以手動或語音下達為草坪澆水的指令。人們的網路瀏覽紀錄在今天會指引每一筆搜尋結果,到了2035 年,包括口頭語言、視線和肢體語言等實體紀錄,都將影響機器人做出的每一個行銷決定。

但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諾巴卡西(Illah Nourbakhsh)表示,機器人大發展帶來的也不全是正面影響。他認為,為了方便,人類行為將被商品化、詳實記錄、分析、出售和轉售;當這個無所不連的世界無縫滿足了人們的真正及認知需求時,他們會覺得自己像是無所不能的魁儡師:從機器人咖啡師、機器人仲介商到機器人業務都完美滿足你的需求。然而,當每個行銷機器人都對消費者的喜好和購買紀錄瞭若指掌,且無時無刻不在爭取他們的關注眼光時,人們將被難尋心靈平靜的無助感所吞沒。諾巴卡西將這種機器人帶來的刺激超載稱為「機器人煙霧」。

監控環境能力 改善生活

諾巴卡西指出,「機器人煙霧」最終涉及的是社會中機器人勞動力無窮盡的增長。由於機器人勞動效率一再刷新紀錄,最終機器人將遍及全球各個角落:生產力逐年上升、同時成本減少,人類的優勢隨每次機器人革新逐漸消失。

但諾巴卡西認為,機器人仍能對人類社會帶來龐大助益。就像機器人幫助企業實現不可思議的生產效率一樣,機器人技術也讓各社群取得前所未有的巨量資料蒐集及使用能力。追根究柢,機器人創新的核心即為重新定義市場的超低價感應器、網路和資料處理器。正是這些工具讓社群能監控空氣汙染、地下水質,並探索數百萬項環境和社會指標,藉此決定未來行動方向。

由此而生的未來將是巨量互動資料的大時代:社群對豐富資訊的蒐集、視覺化、解讀及傳播能力將不亞於政府和企業。在開放溝通的時代,民主化得以進一步強化。為此人們需要做好準備:屆時公民能自由取得巨量社會和環境資料,這些資料截至目前還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路的發明與應用,徹底顛覆了人類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雖然一度造成21世紀初全球資本市場的科技泡沫,但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型態。網路的應用升級使得電子商務變成現實,網路購物逐漸取代實體店面,上網購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隨著智慧型手機主流規格從原本的3.5吋一路放大的5吋以上,除了放大螢幕視野,也釋放了行動商務的龐大商機。短短不到20年的時間,PC上的購物行為已變成「傳統」購物模式,手機所帶來的「行動商機」不知不覺中已滲透到你我的生活中。

今天,不論是在辦公室、捷運公車上還是等待紅路燈的空檔,只要手指動一動,滑一滑,就能完成購物。

以智慧型手機龍頭iPhone來說,全球目前iPhone的總量約有5億支,這些手機正是行動商務最好的平台。

試想,利用智慧型手機,即便你身處在辦公室,也可以收到各種百貨的促銷簡訊,利用在茶水間煮咖啡的時間,你不必拿著信用卡手忙腳亂的輸入卡號,只要輕觸幾個按鈕,你就可以完成搶購。

還有下班等捷運公車時,你可以利用手機搜尋附近餐廳的訊息,或者先看看家裡附近的超商有哪些食材特價中、有哪些食譜可以參考,選畢後到超市,你也不用拿出皮夾,只要拿出手機,在收銀台前的機器輕輕感應一聲,就完成付款。

這些購物資訊甚至還整合成個人的資料,經由分析處理,手機將會自動提醒你該補貨的時間以及你是否在消費上過了頭,等同於個人管家服務,這樣的場景已經慢慢出現在我們身邊。不過要整合手機軟硬體、打通行動購物付款機制的關鍵一步,能夠讓一支手機就能搞定你的生活大小事的重點仍在於行動支付。

這也是Apple Pay被鎂光燈關注的原因之一,以台灣而言,消費者預計年底就能全面啟動行動支付生活,因為未來Android作業系統手機,可望搶先一步,透過電信業者申請感應式手機信用卡!

不過,在中國早已發展多時的支付寶則是已經滲透一般人的生活當中,例如使用「易淘食」App叫外送食物並付款、「哈哈拼車」則建立了有銷率的單便車服務。近期喧騰一時的Uber其實也是行動商務的概念之一,只要透過手機叫車,你可以清楚知道車的位置、何時到,同時付款也不需要現金或信用卡,直接由第三方支付來付款。

因此在行動商務的時代,「傳統」PC上的網站購物模式已經被顛覆,取而代之的是更快速、更隨時隨地、更流暢的購物和付款方式。

這波的社群網站潮流以及行動商務不免讓投資人再度憶起2000年的網路泡沫,但是在目前網路購物已經成真的前提下,這個泡沫其實也不是那麼嚴重,畢竟經過了多年的消化,所有民眾對於網路世界已經不是那麼陌生。

由於網路無遠弗屆,手機普及率極高且擁有超過6億網民的中國,無疑將成為行動商機最具爆發力的市場。

投資面而言,我們看好的是行動商務相關的網路服務商以及物流廠商,預期上述兩大族群將會在這波滑經濟浪潮中大獲其利,相關標的值得投資人長期關注。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tel 開發者大會在參考設計中納入無線充電功能,並將與IDT合作,預計2015年上半年完成規格制訂與生產鏈布建,2015年下半年推出第三代超薄筆電即可內建無線充電感應模組;不過日盛投顧認為,品牌廠的無線充電產品仍處試水溫狀態、充電時間較長、標準規格不統一,成長性非一蹴可幾。

研調機構IHS樂觀預期無線充電數量,將由2013年的2,500萬個裝置暴衝至2017年的7億個,待至2023年更將跳增至17億個,不過日盛投顧認為基於以下幾點,可再觀察:

第一、品牌廠處於試水溫狀態:依據IHS統計,2013 年無線充電接收裝置出貨量僅2,500萬台,由於主要為手機搭載,若假設全部均為智慧型手機,則無線充電搭載率僅2.5%而已;即使Intel 推廣無線充電搭載,目前亦僅是將此納入參考設計,仍須視品牌廠是否將搭載。

第二、無線充電時間較長:以過去Samsung Galaxy S4 i9500 無線充電模組為例,在未開啟WiFi與3G時,有線充電僅需耗費2小時充電完成,但無線充電時間較有線充電時間長一倍至4小時,無線充電相較有線充電並未有利基;第三、標準規格不統一,以及公用設施仍僅少處具備無線充電設施,使無線充電的便利性打折扣,無線充電成長應非一蹴可幾。另外,Intel與IDT均屬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Power)成員,惟市場較大宗的規格標準為WPC聯盟(如三星、Nokia、HTC 手機均屬該聯盟成員),若手機與NB採行的無線充電標準規格不同,消費者無法進行充電。

日盛投顧認為,Intel的無線充電規劃是希望充電無所不在,並應用至其Tablet、laptop和耳機等裝置。目前無線充電晶片市場八成是由TI和STMicro掌控,而台廠IC設計無線充電技術普遍以WPC之Qi為主,應用於小功率充電的行動裝置。

然而,WPC在無線充電距離較短,僅能支援10mm 以內的充電距離,加上只能對單一電子產品充電,故技術上和應用面上仍有一定的侷限性。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年,Meetup.com的行銷口號是:「利用網際網路跳脫網際網路。」Meetup創立於2002年,是今日常見的混合型社交網路的初期開創者,連結網上與真實的生活,幫助人們依照共同的興趣和嗜好安排面對面的聚會。不到十年,全球超過一千萬人參與十萬多個聚會團體。

城市是社會的搜尋引擎,

 

幫助志同道合的人找到彼此

創辦人史考特.海夫曼回憶那段時期,透過下面這段話彰顯這個成就:「我以前總以為,只要有網際網路和電視,地方性的社區沒有什麼重要。我只有在希望不被打擾時會想到鄰居。九一一雙塔倒塌時,我發現自己在之後幾天和許多鄰居的交談,遠比以前都多。」

Meetup如此吸引人是很有力的提醒:讓人們聚在一起進行社交互動是智慧城市真正的殺手級應用。但都市存在的目的一直都是要促進人類的聚會,都市演化了幾千年,現在我們只是在演繹最新的篇章。經濟學家如哈佛大學的艾德.葛雷瑟指出,我們固然要頌揚城市的多元,但也別忘了城市是社會的搜尋引擎,幫助志同道合的人找到彼此,一起做事。他在2010年出版的《城市的勝利》(Triumph of the City )中主張:「住在城市的人可以較容易與興趣相投的朋友連結。」

談到都市我們總會聯想到高樓大廈,但這些建築只是促進這所有交流的支持系統。研究城市如何成長的物理學家喬佛瑞.魏斯特解釋:「城市是社交網路各種互動關係串連起來的結果。」城市也是從這些活動發展出來的文明與文化的寶藏。就像都市設計理論家凱文.林區(Kevin Lynch )所說的,城市是「保存集體歷史與理想的龐大記憶系統。」城市確實很有利於進行各種活動,因為基礎設施可以共享。但效率並不是我們一開頭建立城市的目的,應該說城市本來就能增進人與人的接觸,效率是很方便的附帶效應。

都市社交雖是自古有之,現在我們對這項特質更是有了不同層次的體驗。從古代城市的市場、宮殿與寺廟發展出溝通與交流的中心,人類聚居地的規模不斷成長再成長。今天,最大的巨型城市集聚了幾千萬人,他們形成無數團體一起工作玩樂,像Meetup(以及四方廣場)這類新科技恰可幫助人們好好運用豐富的社交互動機會。

「即時羅馬」計畫,

繪出城市人口的移動與通訊

電話在都市生活中扮演關鍵角色已超過一世紀。六○年代社會科學家受到模控學的激勵,率先開始研究電信產業在都市社交網路的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例如法國地理學家讓.高特曼(Jean Gottmann)便是繪出美國東北走廊各城市間的通話模式。他在六一年的論文〈大都會帶〉(Megalopolis)裡描述,從麻省阿靈頓到維吉尼亞阿靈頓形成不間斷的都市化蔓延(sprawl of urbanization),等同單一大城市的功能。有一章附了很多地圖,詳述整個東岸通話模式的起伏變化,指出大城市如紐約與華盛頓透過電話發揮全國性的經濟、政治與社會影響力。這些城市打出的電話遠多於接收的,因為居民要收集資訊並從總部發布決策到腹地。

八○年代,紐約大學的摩斯將這樣的分析擴及整個世界,利用類似的資料顯示,華爾街銀行與曼哈頓中城各大主要媒體如何將此資訊交流的失衡擴大到全球範圍,利用新的電信科技鞏固與主導整個全球市場。2008年,麻省理工學院的感知城市實驗室(SENSEable City Lab )將這些研究帶入超級電腦(supercomputer)的時代。其中一項計畫稱為「紐約對談」(New York Talk Exchange),視覺化呈現紐約在一年內透過AT&T的全球網路與全世界進行通話的情形。在3D的旋轉地球上,發亮的線條繪出通話量從大蘋果往上畫一個弧形,然後如下雨般散落全球各地的次級城市。

直到很晚近,專家才開始研究城市社交,檢視城市內部而非城市之間的電信流通。2006年,感知城市實驗室進行另一項稱為「即時羅馬」(Real-Time Rome)的計畫,繪出整個城市人口的移動與通訊。此計畫利用義大利電信集團(Telecom Italia)的行動網路取得的訂戶資料,可說是第一次對城市的無線網路巨腦繪出粗略的腦波圖,描繪出義大利2006年世界盃獲勝時,數百萬球迷在城市移動與通訊的情形。愈來愈多新的來源可取得地理標籤的資料(例如推特、四方廣場等社交網路),使得都市社交的這些判讀方式變得更普及也更吸引人。最扣人心弦的一項計畫以視覺方式呈現西班牙的推特流量如何導向2011年5月15日龐大的反撙節抗議活動。薩拉戈薩大學(University of Zaragoza )的一群研究人員製作了一支六分鐘的影片,即時捕捉整個國家的社交網路深陷數位熱潮的情形。

匯集各式各樣的才能與興趣,

強化都市的社交互動

都市社交不盡然都是好事。隨著城市成長,也會製造社會問題,常會出現較高的犯罪率和疾病發生率。但社會科技也讓我們更有能力處理大規模都市主義(big urbanism)的問題─社會科技的創造過程最能清楚凸顯這一點。不論是四方廣場的API研討會或DIY城的徹夜黑客松,智慧城市的草根駭客都有一種重要的特質─渴望連結、合作與分享。他們會充分利用大城市的社交機會─人們很容易面對面聚在一起,匯集各式各樣的才能與興趣─以便創造工具進一步強化都市的社交互動。這種做法讓他們明顯優於大型科技公司,在這些公司若要談開放,文化上必須經過幾乎不可能的觀念改變。

分享系統可以快速設置─唯一需要的額外基礎設施通常就只有網路,而且會附帶具體的環境效益。在某些飯店住一晚或許比在一般美國住家排放更少的碳,但一開始建造飯店就占了飯店存續期間總碳排放量的很大部分。營建是極浪費的經濟部門──根據聯合國的永續建築與氣候倡議(Sustainable Buildings and Climate Initiative),「建物的興建、整修與拆除約占已開發國家固體廢棄物的40%。」建築師法蘭克.達菲是工作空間設計的世界頂尖專家,他指出,(至少在已開發國家)我們已建造了人類需要的所有建築,未來只需要更密集地使用。社交可激勵人們分享,有效達到這個目標;社交軟體則可提供工具幫助我們廣泛落實。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