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引爆全台BoboMall播播LiVE-直播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即將引爆全台BoboMall播播LiVE-直播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BoboMall播播LiVE 🔥打造自己的會員經湾被動收入 🔥您只要手機分享領紅包 🔥直播引流客戶源源不絕 🔥1.點擊連結(每週限量) 🔥手機號註冊VIP,享購物點300P(紅包) 🔥2.分享專屬推薦連結 🔥每新增一位VIP享購物點30P,分享越多領得越多 🔥購物點於團購群,直播…購物時,1點等同新台幣1元🤩🤩🤩 🔥🚩跟著東森,再度攀上高峰!

目前分類:什麼是雲端運算? (35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黃仲宏、王興毅

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及人口高齡化的現象,可與真人互動、支撐陪伴的智慧服務型機器人(簡稱服務型機器人)也將孕育而生。其中又以協助高齡者擁有尊嚴且安全生活的機器人為主要需求。
根據Freedonia的數據指出,全球服務型機器人市場將從2011年的35.6億美元成長至2021年的178億美元。日本經產省在2013年推估,到2035年,全日本服務型機器人的需求值會到達5兆日圓(約新台幣1.6兆元),屆時幾乎是工業製造用機器人的二倍。

目前美國矽谷或波士頓等企業重鎮也充滿一股機器人熱,許多企業和學界投入結合醫療、生化功能或強化肢體機能的機器人開發;而Google在虛擬世界累積的大量知識與人工智慧,將透過機器人走入現實。工研院長期致力於友善科技,在研發服務型機器人時,也針對行動不便人士及協助高齡者行走立場開發出輔助機器人,將致力於「輕型行動輔助機器人」,不但更輕薄、還可自行穿戴,讓行動不便或高齡人士可輕易站立、坐下、行走,同時強化行動穩定。

邁向先進智慧科技關鍵的服務型機器人,在開發上牽涉到機構設計、感控技術及人機介面,這些技術對台灣的學研機構或是電子廠商、精密機械廠商而言,已有相當基礎與某些技術上的優勢,台灣廠商確實有發展的空間,這也是產業轉型邁向高附加價值產品的契機。不過,現階段尚缺乏將這些優勢與機會整合的機制。

目前台灣電子產品製造大廠,包括華碩、和碩、微星等認為,加入智慧感測能力的機器人是未來趨勢。從日本軟體銀行結合鴻海推出搭配雲端服務的居家照顧機器人的案例可以看出,發展智慧機器人有機會驅使台灣製造業從Pay-by-Device的提供者角色,提升至Pay-for-Performance的創新改變。

工研院IEK認為,服務型機器人未來值得布局與產業轉型升級而衍生的效益,包括醫療與機電等二大面向。其中在醫療產業效益方面,根內政部統計,需長期被看護之人口,每年平均增加30萬人,已反映出醫療照護人力嚴重不足問題;如何透過智能輔具的協助,降低醫療與看護人力投入在重複、繁瑣、勞力密集的工作負擔,是值得關注的趨勢。

在機電產業效益方面,透過台灣產業的ICT技術與機器人技術,應用在醫療輔具上,可創造跨領域技術串連的綜效,再輔以機電產業上下游的資源整合,有助國內醫療輔具產業升級及傳統機電產業的轉型契機。大陸及新興國機電產業興起,國內廠商勢必面臨挑戰,長期以來,台灣在資通訊、電、機產業的基礎不惡,若能搭配智慧化的科技與服務型機器人興起的潮流,發展高值化的智慧機器人,將可使台灣擁有優勢地位。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Robot台灣區總代理來思比科技日前在台北寒舍艾美酒店最新發表榮獲iF或紅點等國際設計大獎的iRobot掃地機器人Roomba 800系列與Scooba 450洗地機共計三款新品,要以多樣創新設計與功能,讓消費者體驗獨到魅力。

目前iRobot掃地機器人系列在全球各地已有600多萬個家庭在使用,在台灣市占率也相當高,幾乎可用橫掃全球來形容。此次發表的新品包括掃地機器人800系列的870與880兩款,以及洗地機Scooba 450。其中,880掃地機器人更於今年度獲頒國際2014 iF產品設計獎、2014 IHA地板與地毯類產品最佳創新獎及2014紅點產品設計大獎,而Scooba 450也拿下2014紅點產品設計大獎。

 

來思比科技總經理辜一峰表示,新發表的iRobot產品,不僅在外觀設計上更為時尚有型,在整體結構與功能上也進行改善與創新,更貼近與符合消費者的人性化與生活化需要。

他指出,例如800系列結構性變化在於最新研發的專利「AeroForceTM」風動渦流強力吸塵科技,此專利結合三個突破性的技術,包括雙反向旋轉膠刷有效分解地上碎屑及灰塵、新版氣流加速器強化吸力、改款高功率密合馬達提高吸塵效率,經實驗室測試清潔力大幅提升50%;此外更具備iAdapt自動感應汙垢的能力,將灰塵、碎屑集中清掃。至於新款Scooba 450洗地機在創新設計上,則利用清水箱及污水箱區隔的設計,能一邊釋放乾淨的清水刮地,一邊將髒汙水漬刮起回收到機器裡。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ogle於2014年5月底發表了自動駕駛車的原型,此乃Google第3版的無人駕駛車。此次的原型車係採用微型車概念的全新設計,不同於先前改裝市售車款Toyota Prius及Lexus RX450h。而Google在自動駕駛車研發上戮力甚深,至今已進行超過70萬公里的路測,預計2014年夏天已有100部新版原型車投入路測的行列。

自動駕駛原型車使用的自動駕駛技術,與以往測試車最大的不同是,這部原型車取消了駕駛時操作關鍵性的方向盤、油門與剎車,意味著搭乘Google自動駕駛原型車完全不需要有駕駛,都是乘客。該車目前最高時速達每小時25英里(約40公里),未來目標時速可達100英里(約160公里)。以此次的技術配備來看,占整車成本比重最高的系統就屬資料蒐集元件,包括攝影機、前後測距雷達、360度雷射雷達、導航系統、圖資系統等單元,由車輛電腦資料庫蒐集車輛行駛所需資訊,經由車間溝通與中央控制台進行比對與確認,最後對車輛下達行車指令。

 

從Google在近幾年的重要事件可以推測,Google對無人駕駛車的發展策略乃是由Google Maps建立起的巨型資料庫為基底,進一步蒐集更多自動駕駛相關資料;另一方面,也藉由Android Auto智慧車載系統與各車廠結盟,進而達成Google的自動駕駛策略。因此Google在自動駕駛領域可以領先,首先是源自Google龐大資料庫與資料分析的能力及Google由於非車廠的背景,讓其在研發過程中不受一般車輛研發時的限制,跳脫框架直接進行無人駕駛研發。這是Google科技公司不同於傳統車廠的思維。

無人駕駛帶動新產業鏈

Google無人駕駛車的實現,讓默默發展已久的無人駕駛技術又再度受到各方關注,其無人駕駛需求的浮現及相關技術的成熟,進一步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無人駕駛應用之技術廣泛,預期帶動的產業包括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ADAS)、Telematics(車載通訊系統)、車聯網、車用感知器,以及智慧城市等。其中以ADAS與車聯網的發展直接連動影響無人駕駛發展的速度,也是無人駕駛帶動的2個重點產業發展。

現行各個傳統車廠的無人駕駛發展多是以ADAS為基礎建構而成,由早期的被動式安全系統(如安全帶、安全氣囊),發展至主動式安全系統(如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ESP;動態車身穩定系統),即是由車用感知器與影像系統蒐集行車資訊,再交由車用電腦判斷行車輔助之行為,進而達到最終無人駕駛目標,因此可以說ADAS是無人駕駛實現的一種途徑。

無人駕駛車必須在車輛行駛中,使用無線通訊進行大量的資料傳輸,因此Telematics與車聯網就需要完善的建置,才能確保車輛在任何行駛狀況下,依然能自動駕駛到設定之目的地而不受外在因素影響通訊品質。在安全性的前提下,聯網的穩定度與品質在無人駕駛將會受到極大的考驗,間接推動車聯網產業的發展。

因應高齡化趨勢

無人駕駛的需求隨著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遷已逐漸浮現。根據台灣警政署國道公路2013年交通事故的統計資料中,高達80%以上肇事因素是人為操作時的疏失,更有將近3,800人次死於交通事故,因此如何避免事故發生,就成了研發無人駕駛的其中一項動力。

另一方面,世界各地即將邁入的超高齡社會,則是另一項重要的推動因素。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年人為了生活必須開車上路卻因為身體機能退化與無法預期的病發,可能成為駕車時的不定時炸彈,危及自身與其他人的安全,而為了因應高齡或超高齡社會的來臨,加速無人駕駛的發展是維護駕駛或用路者安全的最佳辦法。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仁麟

人類的科技史,其實就是一部人和科技對決的戰爭史。1733年,英國人發明了紡織飛梭(Flying shuttle),改進了人類紡織的速度,這件事後來啟動了第一次的工業革命。

那之後到今天,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是同樣的劇情:人不斷的用科技來取代人,愈來愈多人失去工作。但與其說是機器取代了人,不如說是人被人取代,因為發明機器的都是人。

再加上人口高齡化與少子化的大趨勢,直接觸動了產業轉型和升級,國家勞動力的持續衰退,人在工作上的價值被迫必須不斷提升,這也成了過去半世紀以來國與國競爭的主要劇情。

在經濟發展的工作上,所有的國家都在比賽一件事,用最少的資源來獲得最大的利益。簡單的說,就是人民的工作要更輕鬆,但收入要更提高。

以上這些劇情於是造成經濟學者所謂的「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也促使國民平均收入較低的國家輸出勞力到國民平均收入較高的國家,也就是今天遍布全球的「外勞進口政策」。富國人把危險辛苦的工作丟給窮國人來做,從人道的立場來看,怎麼看都不公平。

但是對富國來說,進口廉價勞力其實也有很高的有形和無形成本。從文化衝突、治安到人口素質的管理,種種無可避免的社會問題不斷增加,再加上人道的罵名,富國人其實也更不想要來自窮國的廉價勞力。種種的遠近因素,促成了一個「機器人時代」的到來,世人再一次重演過去產業革命的老劇情,用科技來取代人。

跨入21世紀之後,全世界的每一個先進國家都在全力研發機器人,一個機器人搶走真人工作的時代眼看就要到來。

只要試著想想,不久的未來,醫院病房裡的看護、工地裡的樓盤工人、工廠裡的作業員,甚至是戰場上的軍人,這些原本活生生的人即將被機器人取代。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當地球上愈來愈少人是贏家,而愈來愈多人是輸家,這樣的世界還能穩定和諧嗎?

也許,這個世界更需要的,是不斷的創造人的價值。讓每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都能發揮身為一個人最大的能力,並且聰明地利用機器人帶給更多人更美好的人生。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luxurydaily專欄作家Gregory Kennedy發表的「Ready or not , here comes the wearable app ecosystem」,對於可穿戴式應用程式生態系統未來發展有詳細說明。有信心在未來的3到5年,應用程式開發商的機會,會大過智慧型手機市場。

隨可穿戴智慧型裝置市場成長,應用程式的擴散無所不在。Pebble智慧型手錶及業餘愛好者、流行與早期消費者的indie Kickstarter專案,在店內已經有3,000個應用程式。

 

第三方應用程式生態系統也在Google眼鏡出現。許多受歡迎的應用程式被移植到Glass平台,包括Yelp、FourSquare和Facebook。

三星Galaxy手錶賣出超過50萬支,經由自己的作業系統支援應用程式。最近Google IO、LG和摩托羅拉宣佈2個新的智慧型手錶,使用Android應用程式。

隨著穿戴式裝置興起,應用程式連結使用者到網際網路,對業務有很大的涵義,不只是媒體和廣告。

受歡迎的應用程式,從網路建立一個全新的和不同的生態系統,受到最終使用者的愛戴。比較網路,應用程式有容易使用、高效率、更安全的聲譽。

重要的是注意到應用程式生態系統的內容,比它在Web上有更大的價值,平台營運商能夠讓使用者為音樂、電影和遊戲付費。

這使開發人員能夠建立純粹遊玩的應用程式內容服務公司,例如憤怒鳥(Angry Birds),建立成功的智慧手機遊戲加盟授權帝國。

可穿戴式應用程式會延伸這些趨勢,到種類繁多的裝置和智慧型手機。有新的功能、資料和從可穿戴裝置存取,讓新類型令人興奮的應用程式出頭。

Google眼鏡顯示,真正承諾於商業對商業的舞臺上,有各類醫療、烹飪和安全應用程式的測試。

例如,杜拜警方正在測試眼鏡應用程式做為交通執法工具。

在消費者方面,智慧型手錶已經發現,一個業餘愛好者和技術愛好者的核心市場,與專門為他們開發的成千上萬應用程式。大部分是遊戲和娛樂方面的應用程式。

FitBit、耐吉FuelBand運動手環和Jawbone Up時尚智慧手環,領先健康監控追蹤市場。它們整合、支援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和那些生態系統,與這些裝置介面的應用程式超過50家。

由於穿戴式銷量的增加,應用程式開發商呈現巨大的機會,就像在智慧型手機。

行動應用程式空間已可看到一些成功案例,例如WhatsApp 、Instagram等。

但挑戰仍存在:包括電池壽命、介面設計及穿戴式應用程式的配銷。

有信心在未來的3到5年,應用程式開發商的機會,會大過智慧型手機市場。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技巨頭Google、微軟、亞馬遜都看好機器人市場,美、日、中政府更扮演推波助瀾角色,台灣在機器人浪潮中也掌握3大發展機會。預估到2035年,進入每5個人就擁有1台機器人的「人機共存」時代。

「大家最好有心裡準備,」淡江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教授翁慶昌提醒,說不定3、4年後就有巨變。以後,你的住家、學校、辦公室、工廠、車子,可能都有機器人在身邊,成為你的傭人、助教、同事、司機…。近來引起全球熱絡討論的Google無人車,就是智慧機器人最新的演進。

 

近年,機器人的應用逐漸廣泛,不僅工業型機器人大量進駐工廠,愈來愈多服務型機器人也悄悄進入人類生活。

走向大眾化

今年4月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日本,參觀本田(HONDA)的機器人Asimo。兩人進行簡單英語寒暄後,Asimo向歐巴馬展示快跑與單腳跳,還互踢足球。

Asimo的本事不只於此,「她」也是接待員。訪客到達本田後,能立即說出對方名字,並引導至會客室,途中還會禮讓路過職員,甚至清楚記下點選的飲料,沒多久就將咖啡、紅茶精確地擺放在每位客人面前。

其實,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早在2007年2月就在《科學人》雜誌預言:機器人學將成為下個熱門領域,對工作、通訊、學習與娛樂帶來重大衝擊,就像個人電腦過去30年的影響。

Google也大動作布局,短短一年併購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等8家美、日機器人公司。7月底的德國《經濟週刊》(WIRTSCHAFTS WOCHE)報導,Google加入戰場是近年機器人產業最大震撼,如果Google成功讓機器人大眾化,將開創新紀元。

亞馬遜則收購倉庫機器人公司(Kiva Systems),發展無人直升機,保證客戶當天下單,30分鐘貨物就能送達。蘋果也投資11億美元在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簡稱智動化)。

美、日、中推波助瀾

科技巨頭為何都看上機器人市場?近幾年工資上漲、人口老化、低階勞力缺乏,促使業者積極尋找替代方案,發展智動化成為當務之急,「機器人正是智動化關鍵核心,」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副所長陳來勝說。

今年3月,《經濟學人》以研發門檻降低、企業投資升溫、及應用想像空間變大3大因素,主張機器人時代已經來臨,並形容就像「來自未來的移民」走進人類生活。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是全球產業界與政府努力的總合成果,美、日、中更扮演推波助瀾角色。

2009年11月歐巴馬提出「再工業化」重振景氣,並推出先進製造業伙伴計畫,投資重點之一,是建立美國在下個世代機器人產業的領先地位。

致力機器人研究的日本也扮演要角,預計在2011至2020年投入7.3兆日圓(約台幣2.1兆),研發人機共存的未來工廠。今年6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示全力發展機器人,希望2020年農業機器人使用量翻20倍,製造業機器人成長2倍。

還有大陸的強棒出擊,大陸從2009年起,面臨工資上漲、人力短缺,2012年勞動人口比2011年減少345萬,為緩解問題,十二五計畫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就有機器人自動化。據台商透露,今年鴻海集團大陸生產線的機器人(機器手臂)將達到100萬台,比亞迪、華為、中興隨即跟進改用機器人,中小企業也效法。

從事機器手臂貿易的展翼國際負責人劉春森說,以一台機器手臂40萬人民幣計算,可抵3個工人,最慢3年回本。有位深圳台商大量換機器手臂後,員工由3,000人降為1,000人,利潤反而增加3倍。

國際機器人協會(IFR)6月初的統計指出,2013年大陸總共採購3萬6,600台工業機器人,成長近6成,躍居全世界最大買家,全球每賣出5台機器人,就有1台被大陸買走。

台大電機系終身特聘教授羅仁權透露,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草擬十三五計畫(2016~2020年)中,據聞他親批計畫書,將機器人自動化產業稱為「皇冠上的明珠」。

其實,機器手臂30年前就被運用於汽車業,最近因大陸以及先進國家製造業轉型的迫切需求,才啟動第二波工業機器人成長動力。

技術成熟加上需求崛起,全球逐漸湧現「機器換人」風潮。

從今年7月底在南港世貿舉辦的第一屆智動化與機器人展來看,過去規模小到只能與其他產業併展,這次總計有200家產學研單位,攤位達1,000多個,為歷年最高。

智動化與機器人產業理事長卓永財甚至將2014年訂為台灣的智動化與機器人元年,開啟黃金10年序幕。去年台灣機器人產值為526億,今年將達550億,若計算智動化及機器人總產值,也會從去年的9,000多億,攀升至1.1兆,成為另一個兆元產業。

台商3大發展機會

台大土木系副教授康仕仲指出,服務型機器人具想像空間,吸引企業紛紛瞄準。一般推估,服務型商機至少是工業型4倍以上。

台灣在機器人浪潮中,也掌握到3大發展機會,分別是中小企業機器手臂商機、3C產業的機器人商機、服務機器人自創品牌與代工機會。

2003年就開始研發機器人的微星科技,初期鎖定全球代工市場,第一年訂單滿載,獲利可觀,近幾年業績穩定發展。微星科技研發本部副總經理鄧祺宏指出,目前看好空氣清淨機及割草機等機器人商品,大陸、歐美需求龐大。以台灣照護機器人為例,新光集團董事長吳東進月前才到日本參觀軟銀開發的Pepper機器人,還錄製與Pepper互動影片跟同仁分享最新發展。

今年8月,新保6號進駐花博公園的悠活村展覽,兼具用藥提醒、遠端監控、視訊等服務,年底要開始量產6S(6號迷你版)機器人,售價壓到1萬元以下,具有居家偵測、照顧老人、陪伴小孩功能。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網路書店起家的當當網面臨來勢洶洶的電商大戰,在中國大陸的市佔率不斷下降。為求生存,當當網除了積極轉型成為時尚電商網站之外,或可望與萬達電商合作。轉型和業界聯合這兩步能否成功拉抬當當網「起死回生」,外界都在關注。

儘管已上市4年,但以網路書店起家的當當網面臨電商大戰,市佔率不斷下降,面臨危急存亡之秋。為求生存,當當網從過去僅賣圖書,積極轉型成為時尚電商網站且已有成效。

 

除此之外,市場猜測當當網還將與萬達電商合作。轉型和業界聯合這兩步能否成功拉抬當當網「起死回生」,外界都在關注。

網購書市場三分天下

中國大陸電商發展迅速,近兩年來市場目光紛紛聚焦在京東、唯品會等電商新貴上,反觀當當網逐漸邊緣化,不僅發展步伐緩慢,就連其自豪的圖書市場也被京東搶佔。根據研究機構調查,2013年大陸B2C市佔率報告顯示,當當網僅列第8名,市佔率僅1.4%,遠低於天貓、京東、蘇寧易購、騰訊電商等電商。

電商行業分析師林荀淼認為當當網業績下滑有多重因素,包括品牌形象待更新、銷售管道缺乏優勢、行動網路銷售戰略不夠清晰、用戶重複購買率相對較低等。

據估計,大陸的出版物市場每年約可達300億元人民幣(下同),不過2010年11月當當網上市的前1個月,京東商城宣布開始銷售圖書,並以「圖書部門5年不盈利」的超低價格對抗當當網。加上京東自建物流的體驗優勢,對當當網圖書銷售構成巨大威脅。

2011年,蘇寧易購開通圖書頻道;2012年6月天貓書城上線。線上圖書電子商務市場競爭愈白熱化。這場耗時3年的圖書價格戰中,當當網敗下陣來,目前網購圖書已是當當網、京東以及亞馬遜三分天下。

從2010年底上市後,受圖書價格戰衝擊,當當網從2010年底上市後毛利潤率便不斷下滑,2011年第4季更跌至10.5%的谷底。2013年開始,當當網的毛利率開始反彈,但反彈力度並不是很大,僅維持在17%至18%之間。

為扭轉利潤下滑窘境,當當網CEO李國慶積極轉型,朝「開放性平台」及「百貨化」雙方面邁進。開放平台推出後當當網出版物和圖書更豐富且銷售品類也擴及服裝、母嬰、家居等品項,顯現百貨化雛形。

不過當當網轉型的過程不算順遂。由於消費者對於當當網的認知仍是圖書電商,品牌轉型十分辛苦。且百貨用品的品類過多且繁瑣,管銷成本增長,對於獲利無顯著助益。

新品閃購吸引消費者

從圖書轉百貨效果不大,於是李國慶又將目標鎖定在「時尚電商」。去年5月,當當網開始以低價銷售品牌服裝,今年6月,更推出「新品閃購」頻道,以正品、低價、限時搶購的賣點吸引消費者上門。 李國慶的「時尚電商」策略果然奏效。據當當網今年第2季財報顯示,當當網服裝及日用百貨等業務營收達14.3億元,比去年同期激增89%,增速遠高於圖書業務。

不過業界分析,儘管當當網的服裝特賣營收大幅增長,但在採購、產品包裝、物流、行銷等環節上還有進步空間。

但是李國慶顯然還在構思其他的轉型招數。近日大陸首富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之子王思聰,轉發了一條「當當網服裝3折瘋搶」的微博(微網誌),明顯為當當網行銷,也讓外界揣測當當網是否將和萬達的電商進一步合作。儘管萬達並未回應是否將與當當網「聯姻」,但外界都在期待當當網的下一步變身。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希臘街頭出現牛奶自動販賣機,這不是業者的行銷花招,這是保護奶農和消費者不受中間商剝削的自救產物。

■Among the reasons, economists say, are high mark-ups by retailers and high transport and distribution costs in a nation of mountains and islands, all factors that leave farmers with little benefit.

 

希臘中部城市拉里薩(Larissa)最近設置了幾台自動販賣機,裏面販售的商品非一般常見的汽水或零食,而是牛奶。利用自動販賣機銷售牛奶並不是業者的行銷花招,而是保護奶農和消費者不受超市等中間商剝削的因應策略。

推出牛奶販賣機的乳製品合作社主管高古利亞斯(Constantine Gougoulias)表示,「民眾排隊20至30分鐘,就只為了買牛奶!由於人潮太多,工作人員還向消費者高喊,讓我們先把牛奶裝進販賣機裏,才有東西可以賣。」

牛奶零售價 歐盟第4高

希臘的牛奶零售價在歐盟28個會員國中排行第4高,每公升平均要價1.28歐元,讓2009年爆發債務危機以來,平均薪資縮水3成的希臘人民大喊吃不消。自動販賣機的售價每公升只要0.9歐元,也難怪消費者趨之若騖。

現階段拉里薩共有14台牛奶自動販賣機,雖然販賣機的銷售額只占該合作社的一小部分,但業者打算在2015年前將該市的牛奶販賣機數量增加1倍。

希臘的債務危機暴露了官僚體系抑制創新、助長貪腐的弊病,導至農民發動排除中間商的產地直送自救運動時有所聞,例如2012年馬鈴薯農夫直接在鎮外的停車場,將新鮮農產品賣給消費者,不用被超市抽一手。

外界直指超市是剝削奶農的中間商,但超市業者駁斥這項指控,稱自己也是受害者之一。

向小酪農大量收購牛奶的希臘乳製品公司Olympos表示,公司業務並未受到牛奶自動販賣機影響,並樂見市場有更多牛奶販賣機。該公司也否認是高價牛奶的幕後推手,稱高運輸成本和法規限制,才是希臘牛奶價格遠高於歐盟的元凶。

給予希臘紓困貸款的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IMF),亟力敦促希臘放寬產品許可程序和法規限制,歐盟和IMF認為這2點才是推高商品價格,抑制經濟成長的主因。

牛奶販賣機 大受歡迎

經濟學家表示,希臘牛奶價格高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零售商加價太多,以及希臘的地理環境多山多島,使得運送成本居高不下。

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3年公布的報告顯示,希臘牛奶零售價和生產成本價差,較歐盟平均高出35%。

販賣機業者以每公升45歐分的價格向奶農收購牛奶,對卡拉弗里斯(Andreas Karafyllis)這樣的小型業者來說是一筆穩定的收入。2009年時他差一點破產,當時每公升收購價較生產成本至少低了6歐分。

卡拉弗里斯表示,「牛奶價格高不應該怪奶農,生產者以上的每一環節都有責任。」

在炎熱的夏季傍晚,來自動販賣機買牛奶的人潮不曾間斷,有年輕的夫妻和推著嬰兒車的爸爸。消費者自行攜帶容器,或是在販賣機購買塑膠或玻璃瓶後,購買「現裝」牛奶。

每天都來替2個女兒買2公升牛奶的校車司機帕弗里迪斯(Ioannis Pavlidis)表示,「自動販賣機的牛奶品質最好,我1天可省下1歐元,真應該給設立販賣機的人按1個讚。」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挪威政府特許電動車可行駛公車專用道,雖有利於環保,卻導致公車經常塞車、誤點及司機被罵。

■This is bad for drivers of buses who are trying to stay on schedule.

 

挪威雖盛產石油,但其政府仍極盡誘因,促銷電動汽車(EVs),效果顯著。挪威已是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的全球第2大市場。挪威政府對電動車祭出種種優惠,包括稅負減免、市屬停車場可免費充電及停車、免收許多費用等,但最大的誘因,則是可行駛大眾運輸專用車道。

首都奧斯陸市(Oslo)的交通在尖峰時段塞到不行,促使該市民眾日益轉向美商特斯拉的Model S、日商日產的Leaf、法商寶獅(Peugeot)的iOn等電動車,享受行駛公車專用道的特權,但衍生的搶道及交通量激增,導致奧斯陸大眾運輸巴士頻頻塞車、誤點,司機更經常被罵。

電動車轟動於市

電動車在挪威銷售長紅。今年4月時,人口僅500萬的挪威已有約2.75萬輛電動車,目前新車銷售中約有10%是電動車。

今年3月,特斯拉在其全球第2大市場挪威的業績又錦上添花─其Model S電動車創下挪威(包含任何動力來源)單一車款歷來單月最高銷量紀錄。根據掛牌數據,特斯拉3月在挪威賣出1,493輛Model S。這不僅是特斯拉本身在挪威一般月銷量的2倍以上,也遠超過挪威平常月銷售冠軍車款的月銷量。3月挪威電動車銷量亞軍是德國福斯(VW)Golf的624輛,2月冠軍是日產Leaf484輛,去年3月冠軍是Golf555輛。

挪威的單一車款單月銷量舊紀錄,是福特Sierra房車在1986年內創下的1,454輛,再次是日商速霸陸(Subaru)Forrester在1992年內創下的1,328輛。但這2款車都以汽油為燃料。

特斯拉在去年9月、也就是在挪威開賣後不久,就榮登挪威車市的銷售王,之後一直廣受歡迎。

特斯拉,正如日本的日產、三菱等汽車製造商,都看好挪威將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電動車市場之一。特斯拉的發言人皮特森(Esber Petersen)說:「挪威是個小國家,對我們的汽車卻有龐大需求。」他強調,以電動車的人均需求來看,挪威是領先者。

與公車爭道 引發民怨

挪威的電動車大都集中在首都奧斯陸市。但奧斯陸市內,電動車「肆意切進、切出」公車專用道的亂象,則讓此一原本可引以為傲的趨勢,蒙上一層陰影,尤其令那些努力想要「按表訂時程開車」的巴士司機苦不堪言。

日前,奧斯陸市紅色巴士的一名司機霍史達(Erik Haugstad)邊開車邊抱怨:「電動車必得離開巴士專用道。」他雙眼不斷穿梭在面前道路、照後鏡及顯示當天行車時程的小螢幕上。他的巴士常常誤點,且他深知原因何在。他不斷用車上對講機向乘客解釋說:「我知道你們很不爽,因為巴士誤點了,再次說抱歉,但我無能為力。」發出抱怨的乘客中,有上班族,有趕著送小孩上學的父母,還有趕著轉搭其他交通工具的人。

對於該怎麼解決這個亂象,挪威政府和其他組織仍在爭辯中,尚無任何定論。最大爭執點在於,是否應繼續允許電動車行駛大眾運輸車道。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勵秀玲

網路世界可以透過社群網路平台、群眾智慧的方式,累積許多型態各異的巨量資料;但是網路以外的世界也會產生巨量資料,如安裝在生活周遭可見與不可見的感測儀器、設備所擷取到的資料紀錄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來源,例如配備GPS功能的智慧型手機、交通IC卡等。

在巨量資料時代裡,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被蒐集與記錄」,走過的路、到過的地方、看過的東西、消費過的商品。無所不在的感知裝置與資訊流動,不僅讓生活更便利,也更智慧化。

面對全球人口結構的轉變,預防醫學、健康照護、個體化醫療需求的增加,運用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可加速新藥、醫療器材開發,帶來健康管理與診治方式的改變。

同時也將提升人流、物流、資訊流的流通效率,並在應對極端氣候與災害頻率增加的轉變,巨量資料分析技術的提升,亦能提升氣象預測、災害模擬等的準確度與細緻度,提供人們更好的預警防災機制。

在提升生活品質方面,在醫院的早產兒病房和加護病房中,監控並分析病患身體狀態各方面數據,及早找出可能的感染跡象或預測病情變化,有助改善病患存活率。未來民眾可以透過路上的監視器、汽車上的感應裝置,分析交通的流量,引導駕駛轉換道路,紓解市區交通堵塞的問題,協助駕駛人找到停車位,免去塞車與停車的煩惱。

隨著智慧電網(Smart Gird)和智慧城市(Smart City)、M2M(Machine to Machine)、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發展的備受關注,感測裝置的安裝與資料產生,也為巨量資料快速增長,奠定良好基礎。

有許多人對於無意間累積下來的巨量資料,存在著所有權、個人資料保護的疑慮,也有愈來愈多犯罪行為是透過行動裝置、社群網路等的管道而發生,甚至遭遇財務上的損失。

但巨量資料也扮演保護者的角色,銀行可過詐欺管理軟體,從詐欺的交易中,梳理出詐騙指標,複雜且隱諱不明的資訊流動中,找出可疑的動向與犯罪者之間的互動。

新興科技的影響與商業模式的創新,持續改變市場遊戲規則,面對大量運用巨量資料,企業必須更加掌握其顧客的靜態(如年齡和性別)與動態(如購物紀錄、網路社群)資訊,從中挖掘和預測其喜好,在最適當的時機、以最恰當的方式和管道提供最適合的行銷方案,以及顧客真正需要的服務。

能夠懂得分析資料、擷取商業洞察力者,就有機會實踐過去未曾、也無從做到之事,全面瞭解業務問題的各個面向,更前瞻性的預測未來風險,掌握消費者的喜好和需求,進而發掘全新的市場商機。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雅玲

從個人電腦的發明、網際網路到雲端運算,電腦科技與民眾的關係愈來愈緊密,每隔三、五年就會出現一個新概念,並被各界期待,為市場帶來新商機。「巨量資料」就是在此潮流下出現,但其並非是這二年才出現的全新概念,而是資料倉儲之父Bill Inmon在1990年代起大力倡導的概念。

1990年代因資訊科技蓬勃發展與網際網路普及化,加速世界各地資訊的流通。隨著時代潮流脈動,近年來部落格、社群網站、雲端服務及企業資源整合等網路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帶動終端資料的產出量。

2011年時,全球網路人口突破20億大關、手機用戶達40億人以上,還有超過1兆個彼此連結的設備。在此環境下,數據資料也以前所未聞的速度快速增長。現代人每天都會用email,目前一天的寄送數量就高達2,940億封郵件;社群網站龍頭Facebook每天有100 Terabyte以上的資料上傳。由此可知,隨著社群網路與ICT設備的普及,各式數位資料的大量產生與運用也逐漸增長。

一般人聽到「Big Data」時,就會聯想到「巨量」資料是指數據資料的規模有多麼龐大。然而,資料的「數量(Volume)」只是Big Data所具備的第一個特徵與挑戰,另外兩個特徵與挑戰則是「速度(Velocity)」和「多變性(Variety)」。

在這三者的交互作用下,就出現現在一般技術難以管理的大量資料,不僅規模大,且內容及類型複雜,例如記錄生活的部落格、RFID閱讀器、感知網路、社交網絡、網路文件資料、網路搜尋內容、行動履歷、基因研究平台、生物研究、軍事監察、氣象資訊、圖像集與網路交易記錄等數位資訊,除結構化的資料外,還交雜許多非結構化資料。

巨量資料開始為世人所認識,網路上五花八門的未來情境影片也逐漸被技術實現出來,由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所形成的連網生活也即將展開,提供民眾智慧化的識別、管理、交通、環境監控、政府治理、生活安全等生活方式,民眾的一舉一動,都成資料被蒐集、累積與分析應用。

由巨量資料的蒐集、儲存、萃取、分析與決策的流程來看,物聯網上所傳遞的各式資料,搭配巨量資料的應用,讓資料的價值不只於現在的原始用途,資料本身也可能促進或迫使公司創新商業模式,帶來產業的革新。

一般物質性的東西若被使用,就會開始耗損;但資料卻不會,每使用一次,價值不會減少,相反的每多一次、每多一類資料複合分析,就可以從中解讀到不同以往的價值,發掘不同意涵。

資料的價值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初看只有一小塊,但很大一塊都在海面之下,等待人們去挖掘,企業若能理解其價值,就能從中獲利。

資策會MIC簡介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arket Intelligence & Consulting Institute, MIC)成立於1987年。

專執ICT產業各領域的技術、產品、市場及趨勢研究,並以「領航亞洲ICT產業情報暨顧問服務」之專業智庫自期,積極扮演「政府智庫」角色。

MIC研究範疇涵蓋電腦系統、行動通訊、數據網路、顯示器、多媒體與消費性電子、半導體、環保綠能、太陽光電、企業資訊應用、軟體應用服務、文化創意產業及前瞻研究。除致力於觀察全球產業發展趨勢,並對台灣、中國大陸、日本及南韓等地區深度的區域研究,

MIC多年為全球ICT廠商、金融投資界、學術研究等機構,提供即時的產業決策情報與顧問服務,也為本國及他國政府提供產業政策建言。

「400年前,發明顯微鏡,改變了測量的標準,人類研究物體的細微程度,從此不同。巨量資料分析將帶來的革命,就像400年前的顯微鏡一樣,我們能夠掌握事件、行為的精細程度,也將從此進入全新的境界。」-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班恩約福森(Erik Brynjolfsson)

班恩教授的觀點,無疑為巨量資料的商業運用下了很好的註腳。從企業運用資料的能力,以及數據資料的運用情形來看,在1980 年代,企業對於數據資料的運用,受限於資料的處理設備與技術,僅能藉由固定的報告形態與內容,去了解當時企業經營及生產線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隨著數據資料的取得日漸多元,至1989年,Gartner提出「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BI)的概念,各式資料的分析及應用也隨之多樣化。

從資料的型態來看,過去企業所能取得的資料,多為客戶端所填寫提供的個人資料,以及經營管理層面的交易資料。

但對於消費者購買商品的背後原因,消費者與企業間的互動(客戶關係、屬性分析等),以及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模式(採購路徑、關聯銷售等)等,則無法了解與運用。

現在,當消費者在Facebook上打卡、上傳照片,與朋友分享相簿的同時,藉由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的討論與推薦次數,網路商店中的商品點擊流量等資訊,企業可了解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互動情形,加以進行分析,區別消費者的類型,掌握其需求與使用行為,做為未來行銷活動規劃之參考,提升銷售量,增加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黏著度。

麥肯錫(McKinsey)2011年所發表《Big Data: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下一個新領域》的報告,明確指出巨量資料將成為競爭的關鍵性基礎,並成為下一波生產率提高、創新,和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的支柱。

事實上,巨量資料的運用,為許多企業帶來改變,如透過巨量資料的蒐集與分析,製造業採用可縮短20%至50%研發到上市的時間、提升供需預測精準度,增加2%至3%毛利。

金融業可降低10% 規劃和執行促銷的成本,客戶對行銷活動的回應率提高60%。

知名平價服飾品牌ZARA運用各店頭及時的資料回傳,可在最短三天推出一件新品,一年可推出12,000款時裝。

日本便利商店羅森(Lawson)運用社群媒體及網站討論區的大量數據資料分析,提升對客戶意見的回覆速度,調整店面行銷活動的策略。

除零售業大量運用巨量資料,製造業也導入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如中國大陸海爾集團透過數據資料的分析,洞見消費者資訊,改變策略研擬的方式,扭轉過去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調整公司生產、庫存、促銷活動的設計等方式。

以生活經驗為主體的影視娛樂產業,也因巨量資料出現而改變。

迪士尼電影公司解讀過去10年的銷售資料後發現,若在電影上映期間有連續三天氣候狀況不佳,消費者就不願意出門看電影,而影響電影票房,因此迪士尼開始在下雨或下雪天推出折扣活動,吸引消費者出門看電影,提振票房業績。

由此可知,企業若能養成解讀與運用多元資料的能耐,運用此類非實體的要素,將從數據、影音、文字等資訊中的內涵解析出來,可革新產品設計、經營模式與服務內容等,為企業經營帶來嶄新的風貌。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趙祖佑

穿戴式裝置被市場認為是繼智慧機後,最具市場成長潛力的智慧行動裝置;透過各種生理、健康及環境的感測資料擷取,以及更為便利的人機互動,讓人類在行動過程中達到更即時的智慧化與便捷化,包括對生理資訊掌握、即時資訊操控與互動等。

數年前少數電子廠商已推出類似產品,但未被消費者接受。現在穿戴式裝置市場成長崛起,其主要動力來自於智慧型手機的持續普及與滲透、高速行動寬頻及雲端應用服務環境逐步成熟,讓穿戴式裝置整體應用環境與生態建構完成。

由於產品型態、應用環境與商業模式成熟,穿戴裝置將逐漸被接受,2014年智慧穿戴設備市場將更加開放,據工研院IEK估計,整體市場在2014年約可達3,170萬台,至2018年可成長至1億9,120萬台。

據不同穿戴種類與型態,穿戴式裝置可區分為五類,包括眼鏡式、手表型、穿著式、配戴式及貼附式。這五種類型都有不同的功能定位與衍生的產品型態與使用價值。

智慧眼鏡以Google Glass為代表,透過近眼式顯示器進行資訊互動;而手表型多是以智慧型手機功能的延伸,包括來電提醒、接聽電話、查詢聯絡人資訊等。穿著式、配戴式及貼附式大都是以擷取人體各種生理訊號為主要功能。

目前市場以智慧手表和手環等產品最為常見;智慧眼鏡因隨時要帶在臉上,市場接受度仍有待克服。結合織品技術之衣著類和生物電子,由於牽涉跨領域整合,技術及商業模式門檻較高,利潤也較佳,今年已有少數運動及機能性紡織廠商推出商用化產品。

分析目前主要穿戴式裝置的核心應用與功能,智慧手表的關鍵功能在於與智慧機或其他智慧裝置進行資訊連結、來電顯示與語音辨識、運動監控等,在所有穿戴式裝置產品中,以智慧手表與智慧型手機架構最類似,所需的關鍵零組件也最複雜,技術需求包括高速藍牙傳輸,以利與其他裝置連結。

智慧型手表體積縮小,所需感測元件及各種零組件須進行整合,例如異質感測、電路板內嵌被動元件或感測元件等。為解決在戶外等環境下的顯示問題,必須使用高反射與低耗電顯示器等。

智慧手環與智慧織品功能定位皆在於生理與環境感測資料取得,進行運動與健康狀態的監測,因此主要零組件需求在於各種慣性、生理與環境的感測元件,並透過異質整合與嵌入式設計,讓產品在穿戴過程中降低違和感,以利長時間配戴。另智慧手環與智慧織品與人體皮膚及外在環境高度接觸,因此包括防水、防塵、環境耐受性、耐酸與耐水洗等,但又不能違背基本衣物在人體穿著舒適度的需求。

智慧織品相較於其他智慧電子產品,更須強調異業的整合,例如紡織業與ICT產業,包括解決紡織過程中把軟性感測及電極同時嵌入,都要有跨領域的思維。

穿戴式裝置應用市場很難獨立存在,須透過整個生態體系所構成的價值,包括各種感測、智慧行動裝置、高速寬頻行動通訊、雲端服務之連結,形成穿戴裝置整體應用市場規模。未來穿戴式裝置引發的商業模式,從零組件角度,要有不同與創新的思維,才能打破現有硬體角度的產業疆界與侷限。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宗惠

Google在2012年發表智慧眼鏡後,成功引發話題,同時解放大家的思維,讓穿戴裝置「智慧化」在短時間內蔓延到其他隨身產品。其中所搭配的照相鏡頭和微投影機,將人機互動的概念延伸至穿戴裝置上,也讓光學元件未來發展充滿想像空間。

光學元件應用於穿戴裝置上主要實現在「影像擷取」和「投影」等二大功能,讓穿戴裝置同時具備紀錄資訊和提供資訊的能力,以進一步實現人機互動。

例如學生將智慧眼鏡攝影鏡頭紀錄的單字/句子,經過雲端的資料查詢,由投影機即時將翻譯的結果顯示在畫面上,實現互動教學。遊戲機業者可利用穿戴裝置的投影機在空中創造虛擬畫面,以3D攝影鏡頭辨識玩家的手勢動作,增加遊戲的趣味性。

穿戴裝置的興起,讓光學元件從原先以娛樂為主的應用,如照相、攝影等,拓展至人臉辨識、3D攝影、虛擬實境、手勢操控、3D投影等領域。光學元件在不同型態穿戴產品扮演的重點也不同,其中以頭戴式、手表/手環式最具發展潛力。

光學元件受惠於智慧手持裝置市場成長,相關的技術規格相當成熟。尤其是光學鏡頭方面,智慧手持裝置的規格已遠超過穿戴裝置需求,對於光學元件本身的發展,幾乎不會有任何技術上的阻礙。

從規格需求來看,預期穿戴裝置會走出和手持裝置不同的路。智慧手持裝置重視娛樂,以高畫素、低光源攝影、光學防手震、光學變焦為發展重點;穿戴裝置重視專業應用,以Real Time、3D攝影為發展主軸。

以Google Glass為例,500萬畫素鏡頭、可拍攝720p動態影像,不但滿足日常生活的娛樂,也提供足夠的影像品質實現專業應用,如近距離手勢辨識。專業應用的差異,讓高規格的照相鏡頭,不再是穿戴裝置必要追求的目標。

相較於智慧手持裝置的型態統一、市場規模大,穿戴裝置產品會朝多樣性但量相對少的型態發展,這種特性對於光學產業的供應鏈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客製化的彈性」。不同型態的穿戴裝置有相異的體積、重量、耗電、形狀要求,光學元件也要因應不同的終端產品,而有不同的規格,廠商需要有足夠的彈性,以滿足各方面的需求,或者在產品策略選擇要更靈活。

穿戴裝置的要求較智慧手持裝置嚴苛,受限於體積和重量,通常無法配備強而有力的電池,因此續航力是很重要的問題。另外,穿戴裝置非常接近人體,安全性是一大考量。

經由攝影鏡頭擷取影像資訊後,再由後端運算單元實現不同的功能,包括3D辨識、手勢操作、社群分享等,都需要不同技術來達成。

以社群分享為例,有高頻寬或壓縮率通訊系統的支援,動態影像即時分享才能充分被滿足,高規格攝影鏡頭才有發揮的空間;如何平衡功能和功耗,是產品開發廠商需面臨的課題。

目前穿戴裝置仍處於應用創新的階段,現存的許多功能大多仿效智慧手持裝置,但卻面臨更嚴格的環境限制。隨著相關通訊、材料、電池、充電技術持續進步,預期穿戴裝置會逐漸走出自己定位,提供消費者更多獨特的應用。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孟玹

蘋果可望於年底推出iWatch,揭櫫穿戴式裝置的嶄新時代,蘋果近來在開發者大會力推的Health Kit,可以窺知其擬透過導入應用程式開發商的群眾智慧,於最短時間內建立創新健康管理生態體系的旺盛企圖心。

穿戴裝置可隨時隨地以貼身距離量測生理資訊,已成為個人生理監測應用的最佳載具,但要落實偵測生理訊號同步連結至智慧手表/手環進行健康紀錄管理,有賴於各式各樣感測器來體現。

若從使用情境衍生的產品功能與關鍵技術推演,可將生理量測應用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進行運動方位路徑、步行距離之量測;多透過加速度計、磁力計等慣性元件來執行。

其次是健康管理;諸如透過心跳、血氧、脈搏、血壓、汗水等生理資訊的量測,進行可能的健康異常狀況預防,量測工作多藉由光學感測器量測血管細微狀態偵測心脈變化,或溫濕度感測器來量測體溫汗水的異常狀況。也可經由壓力感測器來量測血壓、皮膚張力。

最後則是延伸至流行疾病或環境舒適度的量測;藉由氣體感測器、流量計或其餘多合一舒適度感測器來量測空氣中潛在病毒、成分濃度與流速流量,以判斷用戶是否處於流行疾病或環境汙染的潛在環境,進而對本身健康所可能產生的傷害預做防範。

除手表/手環等隨身配戴裝置外,近來逐漸興起的智慧織物,可透過穿著於身體方式進行全面的生理資訊監測。

一般青壯年族群可透過穿戴式項鍊的產品形態,在運動過程中藉由整合於裝置內的加速計、矽麥克風、壓力計同時量測運動距離、心律與血壓。或可藉由嵌入在智慧衣腋下之PH值感測器,量測汗水酸鹼值是否異常。另對於專業運動選手或復健的病患而言,可透過加速計與陀螺儀等慣性元件的整合應用,量測肌耐力是否正常,做為運動訓練與復健內容的調整。

對於患有慢性病的老年與幼童,可藉由安裝動作感測器於醫療級手環,量測帕金森式患者是否有動作紊亂現象,據此判斷病癥與病狀是否惡化,或可透過整合高精密度磁力計至帽子內的方式,經由腦波偵測,進行老年幼童專注力的鍛鍊。

而有氣喘或呼吸疾病的年長者,可將薄膜壓電感測器嵌入束腰/束胸式智慧織物,進行呼吸頻率偵測。

若進一步延伸至需通過醫療認證的醫療級深水區,除矽麥克風與氣體感測器可用於醫療級助聽器與智慧型口罩,以增強聽力並偵測病毒外,包括微探針、微流體與生物致動器等感測器,都是透過半侵入式方式,藉由貼片或表皮針刺方式進行藥物遞送與疾病檢測。

近來頗受矚目的智慧隱形眼鏡是透過感測電極、應變計、濕度計量測淚液、眼壓等方式,針對可能衍生的青光眼、乾眼症進行事前預防。

穿戴裝置在感測器的多元整合下,在生理監測應用方面已火力全開,初期預計將透過教育消費者形成自行量測生理訊號習慣,培養用戶隨身健康管理意識,或許在第一階段量測精準度未能達到醫療等級,但初步消費者可藉由每隔一段周期偵測記錄生理指標的變化,調整生活習慣以落實預防醫學目標。

隨著技術持續進步、雲端服務生態體系的日趨成熟,以及醫療認證法規的與時俱進,也可望帶動穿戴裝置生理監測應用大步向前,形成下一波可觀的潛在商機。

(作者是工研院IEK零組件研究部研究員)

工研院IEK簡介

成立於2000年的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為政府的重要產業智庫之一,是結合工研院強大研發後盾及關鍵領域分析師的優質團隊。長期以來根據產經環境脈動,提供政府與業界趨勢分析與服務,以躍升國家競爭力及產業附加價值。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五家電信業者及悠遊卡公司合資成立的群信行動數位科技,將於今年底推出信託服務管理平台(TSM),與電信、銀行、零售、票券等業者合作,讓智慧手機變身電子錢包,可望掀起一場新貨幣革命。

此舉宣告台灣正式邁入行動支付世代,第一波將主打電信、交通以及金融等三大應用,未來消費者只要將智慧手機靠近感應器,就能完成消費,預估今年底台灣使用行動支付用戶數可望達60萬到70萬戶。

群信資本額1.8億元,由中華電信、台灣大、遠傳、亞太、台灣之星及悠遊卡公司合資組成,未來規劃增資到3億元,將引進銀行、票券及資訊公司等新股東,將電信業者持股降至五成內。

目前行動支付應用採用不同的認證金鑰,有三種方式,即手機SIM卡、SD規格記憶卡以及手機內建。群信總經理許清宗表示,群信的平台是台灣首見共通開放平台,採用未來主流趨勢SIM卡作為金鑰,達到高便利、高安全及高效率的服務。

許清宗形容,群信未來就像軟體應用商店,未來所有電信、信用卡、會員卡等相關近距離傳輸通訊(NFC)應用都可在此上架,預估今年底推出服務,除讓手機成為電子錢包,更讓用戶一機在手萬事通。

電子支付服務將形成新的產業鏈,包含用戶手中需擁有支援NFC技術的智慧手機,電信業者的SIM卡做為身分認證功能,交通、銀行、零售等為服務供應商。

根據市調機構統計,2013年全球NFC手機銷售量約2億支,占整體手機銷售約18%,今年將成長到4.16億支,預估2019年達12.8億到13億支,占整體手機65%。

許清宗表示,根據電信業者統計,去年台灣擁有NFC手機用戶約420萬,預估今年底推出TSM服務之後,明年底使用NFC手機申辦行動支付用戶比例將達15%,約60萬到70萬戶,並持續成長。

加上iPhone 6可望支援NFC服務,預估2019年時,台灣擁有NFC手機用戶可望達950萬戶,使用行動支付相關服務用戶比例將達60%。現在台灣包含開南大學主導的聯合國際支付,財金資訊、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以及台灣票據交換基金會合資成立的台灣行動支付,加上群信,至少三家業者均積極發展TSM平台。

閱讀祕書/行動支付

行動支付是將信用卡、會員卡、交通票券等應用,集中在行動智慧終端裡,讓智慧手機化身為電子錢包,消費過程中,不需掏錢就可以完成付款的服務模式。行動支付應用需由信託服務管理平台(TSM)扮演公正第三方的行動付款系統的安全交易平台,提供電信業者、銀行等應用服務供應商,確保各系統的交易及整合運作。 (黃晶琳)

隨著行動支付應用以及近距離傳輸技術(NFC)發展趨於成熟,未來生活中的大小事都將與智慧手機等終端產品息息相關,民眾不用帶錢包出門,只要帶隻手機就能走透透。

例如林先生早上出門,使用具有NFC功能的智慧手機,進行門禁設定,搭公車、搭捷運、搭高鐵,通通可以用智慧手機,「嗶」一聲就搞定。

林先生到公司附近的便利商店、咖啡店買早餐及咖啡,也是「嗶」一聲就完成小額付款,進公司上班,不用打卡,「嗶」一下,智慧手機同時成為上班打卡與公司門禁的辨識工具。

中午林先生到牛排館用餐,智慧手機變身成信用卡,「嗶」一下,就完成刷卡程序。晚上搭計程車去唱歌,計程車費跟唱歌費用也可以用智慧手機結帳。

林太太在家裡看電視,也一樣可以享受購物樂趣,買衣服、保養品,只要用智慧手機跟家中擁有讀取NFC功能的機上盒感應一下,就完成結帳。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曾經遇到這樣的問題嗎:在風景區興高采烈地拍照或正透過行動電話談公事,突然電子產品電池沒電了,因而平白錯過了美麗的風景,甚至丟掉一筆龐大的訂單。

為了延長電池壽命,美國史丹佛大學和美國能源部國家加速器實驗室(SLAC)的科學家小組,近期已開發出全球第一款能夠「自癒」的電池電極,有望大幅增加電池的生命周期、讓鋰離子電池蓄電量更大。

所謂的自癒電池電極,是透過改善電池聚合物矽電極材料,讓鋰離子電池可以存儲更多的蓄電量,甚至達到自動充電效果。

這項研究有機會讓電池不必充電就能一直使用,初期鎖定手機等手持式裝置應用,並進一步延伸至電動車相關應用。

美國研究人員已開發出具有自癒功能的鋰電池原型,下一階段將朝手機充放電500次、電動車充放電3,000次之後,鋰電池容量皆不會下降的目標邁進,逐步邁向商品化。

自癒矽電極 電池免充電

台灣產研界對自癒電池都相當有興趣,兩大電池模組廠新普、順達科都正積極投入研發,但尚未達到量產階段。工研院先以開發長效型鋰電池為主軸,預計2015年達到產品雛形量產目標,並且持續進行工程優化研究,目標完成真正的「自癒電池」開發。

存儲力更強 能量密度高

工研院材化所總計畫主持人張介威表示,工研院掌握獨步全球的機能型高分子技術,已獲得兩項美國專利,開發出有機高分子膜,可應用在鋰電池的陽極材料表面成膜,這款具備高還原、高導電特性的膜,讓鋰電池的陽極壽命大幅延長。

一旦自癒電池商品化,將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人們不必再為了因為行動裝置沒電,要在咖啡店裡跟陌生人搶插頭充電,或是隨身攜帶行動電源因應,若能進一步擴大至家庭應用,未來家家戶戶透過能自己回復電力的電池,不再受到停電所苦,甚至有機會向插頭說「拜拜」。

自癒電池也將改變汽車工業生態,現階段電動車往往礙於電池續航力不夠長,導致市場接受度偏低,民眾還是傾向買汽柴油為動力的汽車。

電動車搭載自癒電池之後,電池航力將不再是問題,民眾開再遠都不必擔心沒電的問題,將帶動「換車潮」,有效降低人類對汽油等傳統資源的依賴,降低汙染問題。

主要電池技術與應用

鉛酸電池

應用:近十年應用在電動自行車上,中國大陸有上千萬台。

特色:危險性不高、技術很成熟,從1859年研發至今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

串聯電池

應用:可串聯高電壓模組化電池。

特色:因應大型工具或家電耗電量需求大,透過串聯方式可增加電池模組供電量,但無法避免體積與重量變大的問題。

磷酸鋰鐵電池

應用:電動車對電力供給穩定度、安全性要求極高。

特色:可供電動車使用,但仍須定期充電。

自癒電池電極

應用:仍在研究室階段,初期將鎖定手機等手持式裝置應用,並延伸至電動車等領域。

特色:讓鋰離子電池可以存儲更多的蓄電量,透過能夠自癒的聚合物,達到自動充電、甚至不必充電的效果。

鋰離子電池

應用:手機、筆電。

特色:性能比鉛酸、鎳氫和鎳鎘好,且蓄電能量密度高;1991年日商Sony正式推出鋰離子二次電池商品。

依隔離層系統的不同,又區分為鋰離子電池與鋰高分子二次電池,兩者均以碳材為負極,配合鋰鈷、鋰錳或鋰鎳氧化物等正極活性物質。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電話響兩聲,不等對方接起,就掛斷。在印度,「未接來電」不是個奇怪行為,而是個普遍現象。由於電話費昂貴,網路通訊又有限,許多用戶為了避免花電話費,而利用留下未接來電的方式溝通。

有時候代表「我已安全到家」,有時候代表「我已到你家樓下」,響兩聲就掛斷可以代表的訊息千變萬化。想要對方用家用電話回撥?一樣留通未接來電。許多原本會透過通話或簡訊溝通的內容,都可以如法炮製 。

印度邦加羅爾的新創公司即普達(ZipDial),即利用當地這項獨特手機使用習慣創造商機。

創立不過四年,該公司已經透過四億多通未接來電,為企業客戶進行行銷和溝通,客戶包括吉列、迪士尼、寶僑等跨國公司。

 球賽試水溫 一炮而紅

故事的發端是2010年3月,在某架由邦加羅爾飛往新德里的晚班班機上。曾擔任eBay 行銷主管的華戈納(Valerie Wagoner)與朋友斯瓦密(Sanjay Swamy)兩人,在班機上思考當前零售業者所面對的難題,例如,很難對消費者忠誠度進行追蹤調查,以及缺乏個人化的消費者資料。

ZDNet網路媒體分析,印度的市場因為多元化之故,若要成功進行行銷,就非得要對消費者的個人偏好有更深入細微的掌握。但因網路與智慧型手機普及率低之故,公司難以透過這些管道蒐集相關資訊。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也因為缺乏個人化行銷,他們所收到的訊息不見得符合他們的需求。這也就是說,在印度的各大品牌需要更好的行銷與分析的工具。

華戈納與斯瓦密腦力激盪一番後,提出了用未接來電作為解決方案的想法,並創辦了即普達。即普達提供的服務就是為公司準備一組電話號碼,讓他們能擺在自己的廣告界面上。

民眾若有興趣獲得進一步的資訊,就能撥打該電話,並留下未接來電。接著就會收到由對方傳來的簡訊,內容可以是優惠方案、比賽活動,或是任何相關內容。

對於終端用戶來說,留下未接來電與後續接收簡訊都是免費的,但卻能讓他們獲得自己想知道的內容,這使得他們更主動而樂意參與行銷活動。對即普達的客戶來說,他們能透過該平台接觸大量消費者,蒐集更有助於未來行銷的資料與洞察,大幅拉高行銷成效。

在印度,板球超級聯賽(Indian Premier League)是一大盛事,如同美國的超級盃一般,即普達便決定於2010年超級聯賽時試水溫。他們推出的服務是,手機用戶只要給即普達某個號碼留下未接來電,就可以得知板球比賽得分。這個試驗相當成功,有400萬名用戶向即普達查詢板球得分,使他們立刻打入了手機市場,不過幾個月之後就有了上百萬名使用者。該公司一炮而紅。

挖掘潛在顧客 商機大

如今,華戈納擔任該公司執行長之職,斯瓦密是董事長。該公司也獲得了諸如孟買天使(Mumbai Angels)、布魯姆投資公司(Blume Ventures)等種子基金的投入,並且擴展國際版圖,特別是在新興市場。

該公司目前的客戶除了企業行銷部門與廣告主以外,還包含非營利組織。即普達的服務與行銷手法結合的方式也千變萬化。舉例來說,業者可以將即普達所提供的號碼隨產品附上。消費者購買該產品,再用手機輸入該號碼,就可參加活動,或獲得免費手機儲值金等。

即普達也可協助業者更有效挖掘潛在顧客。比如說,同一家公司可在不同媒體管道使用不同的即普達號碼,藉此衡量每個管道的投資報酬率。若業者是透過網路蒐集到顧客手機號碼的,即普達也可以代為驗證,這些人所輸入的號碼是真是假。

此外,即普達的未接來電也可用來獲得顧客回饋與進行調查。

如預料中的,這四年來許多仿冒即普達的競爭者也逐漸出現。面對新挑戰,它努力維持服務品質,並持續創新。例如,該公司最近推出即普達推特快速追蹤(ZipDial Twitter Fast-Follow),讓沒有智慧型手機或推特帳號的手機用戶,也可以追蹤各品牌或品牌代言人的推特訊息。這對廣告主來說,也免除了在不同管道得用不同溝通方式的麻煩。

「我們做的不是賣未接來電的生意。」華戈納表示,隨著即普達在東南亞的市場逐漸擴展,客戶認為即普達扮演的角色是「非網路世界的谷歌分析器(Google Analytics)」。即普達希望憑藉創新,走出新的路。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氣取代光纖,未來運用手機上的紅光雷射,就能輕鬆享受高速網路服務。台灣團隊打破光傳輸技術瓶頸,研發超高速率可見光網路傳輸技術,一部1.5小時電影透過超高速率傳輸,僅需0.45秒下載完成,傳輸速率為4G的100倍。

科技部昨(16)發表最新研發成果,由國立台北科大光電系教授呂海涵領軍之研究團隊,突破「傳輸速率」與「空氣中自由傳輸距離」之極限瓶頸,成為世界首件利用紅光雷射光建構超高速率可見光通訊傳輸系統。未來可望取代RF無線通訊傳輸系統,避免電磁波輻射,讓生活環境更加舒適、安全。

科技部表示,此計畫已有部份成果技轉給國內光通訊相關公司,預計今年6月完成技轉,明年可量產上市,市場預估產值可望破億元。

呂海涵指出,超高速率可見光通訊傳輸系統,以空氣取代光纖做為傳輸媒介,可取代微波無線通訊傳輸系統,減少電磁波干擾。不過,紅光雷射通訊傳輸具指向性優點,仍會因紙或物品阻擋無法傳輸訊號,未來可透過加裝擴束器改善,技轉廠商也會以室內應用為主。

簡單換算,若以一部1.5小時電影容量為4.5Gbit,在超高速率10Gbps可見光傳輸僅需0.45秒。若以即將在今夏上路之4G技術換算,下載一部電影約需2分鐘時間,傳輸速度比4G快上百倍。

研究團隊指出,此項技術優勢主要是速度快及減少電磁波干擾,未來可運用在醫院、飛機機艙或煉油廠等室內地區,彌補微波無線通訊之不便。

據了解,不少手機廠商對此技術相當感興趣,未來手機只需安裝約莫台幣1千元之可見光接收器,在有光源處即可享受高速傳輸服務。

研究團隊指出,一旦未來可見光通訊技術可突破傳輸速率上限至400Gbps,將可應用於雲端伺服器巨量資料交換與傳輸。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潘俊琳

高科技的產業發展趨勢,攸關人們將來的生活型態,趨勢分析業者表示,在2014年手持行動裝置仍為主流,穿戴式科技將成趨勢,而網路門診服務,將提供更即時的居家醫療照護,線上課堂新科技模式也將大幅成長。

勤業眾信高科技、媒體、電信產業負責人林鴻鵬會計師指出,穿戴式科技未來的發展雖存在不確定性,但由於消費者對於穿戴式科技的興趣逐年提高,因此預測消費者的興趣,將引領智慧眼鏡、健身帶和智慧型手表的銷售,在2014年可達30億美元。

穿戴裝置 發展超迅速

在這些穿戴式數位裝置中,智慧眼鏡以平均售價500美元來說,約可賣出400萬副,創造的營收應該是最高;智慧健身帶的平均售價140美元,應可賣出400萬條;智慧手表的平均售價200美元,可望賣出200萬支。

另據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觀察發現,2014年年初除了LG、Sony、Intel、Qualcomm等大廠紛紛發表穿戴產品之外,眾所矚目的Google Glass與Apple iWatch也為今年度重要焦點,因此2014年是產業正式大力發展穿戴裝置的元年。

基於產品技術發展成熟度與市場清晰度,2014年將會以手環、手表類為主,眼鏡類與生物電子類將占極小部分。

由於廠商今年發展態度為迅速投入市場,而非精研市場需求,因此今年產品應用仍將以手機配件與運動健身為主,這兩類市場的發展較為明確,但市場規模有限。

因此工研院IEK預估,今年穿戴裝置仍將無法大量普及,今年全球出貨約3,170萬台,到2018年可成長到1.9億台。

網路門診 醫療更便利

工研院IEK經理侯鈞元表示,穿戴裝置對產業技術發展將帶動破壞式創新,傳統ICT技術發展多以追求高效能為目標,但也帶來高功耗與其他缺點,穿戴裝置的需求則並非高效能,而是低功耗、小體積、低發熱、防水等高度環境容忍性,因此產業勢必須因應穿戴需求調整研發方向與布局。

穿戴常用之重要零組件市場需求開始成長,如半導體產業可應用較成熟製程,以較低成本生產穿戴電子專用晶片 (輕巧、價廉、省電),並降低終端成本;零組件朝向以軟性基板嵌入或內埋主被動元件、各種慣性/環境/影像感測之融合、新型態顯示技術包括微投影機、軟性或透明顯示等技術,而這些技術之發展經驗,也可能會影響到其他智慧裝置。

在高齡社會的需求下,老人家不用出門就可以看病的網路門診,可提供更即時的居家醫療照護,對老人及其家人都是一大福音。

林鴻鵬表示,2014年會是網路門診實際應用的轉折年,主要原因是科技與電信基礎設施的提升,部分原因是減少醫療支出與提升醫療照護品質的壓力。

預計在2014年,全球會有1億人次的網路門診,與傳統親自就醫的花費相較,可望省下50億美元,比2012年成長了400%,逐漸成為未來門診醫療的趨勢。

此外,教學模式也可能因為網路而產生新的樣貌,林鴻鵬表示,儘管今年還看不出太大的變化,但大規模開放線上教學,在中長期有成為主流的條件,將占高等教育和企業教育所有課程的10%以上。

因為新科技、教學的替代模式、必須持續更新很快就過時的技能,這三項需求引領著線上教學的趨勢,這讓大規模開放的線上教學,在中長期將有大幅的需求和成長。

智慧手機 用戶分層化

此外,手持式行動裝置包括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未來也將朝用戶分層化發展。

林鴻鵬分析,螢幕小於8.5英吋的小型平板電腦用戶數,在今年第1季將首度超越螢幕大於8.5英吋的傳統平板電腦;在第一季結束前,小型平板的用量約有1億6,500萬台,比傳統平板的1億6,000萬台略高一些。

而大螢幕的智慧型手機也非一時潮流,所謂的「平板手機(phablet)」也就是螢幕大小介於5到6.9吋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占智慧型手機總銷售量的四分之一,達3億支之多。較2013年成長一倍,並比2012年高十倍。

不過,平板手機在消費市場歷經快速成長後,可能於2014年達到高峰,因為僅有部分智慧型手機用戶願意用這麼大型的行動裝置。

至於智慧型手機最大的成長動能,將來自於55歲以上消費者的換機潮,預估今年有45%到50%的55歲以上的消費者,將擁有智慧型手機,雖然低於18歲至54歲的70%普及率,但將比2013年成長25%。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潘俊琳

行動通訊4G即將在今年開台,5G也在緊鑼密鼓地規劃中,在頻寬驟然躍升的基礎建設下,工研院表示,「感測」裝置加上「創新」等於「行動商機」。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電子與系統研究組研究員紀昭吟表示,根據國際消費電子展(CES),所觀察到的趨勢,寬頻行動通訊將為個人、居家和城市應用,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感測加上創新等於商機,這已經是國際科技大廠爭鋒的領域,穿戴式裝置加上行動運算的智能家電,將在五年內深入尋常百姓家。

所謂的行動感測裝置,就是將人體動作、環境訊息等大量資訊,轉換為使用者所需要的服務。

穿戴裝置 陸續登場

以現今人們大感興趣的智慧手表為例,它既是電話也是手表型感應器,目前可以看到的主要訴求,為健身和健康領域的應用。`

智慧手表可說是穿戴式裝置的入門產品,它除了具有智慧型手機的全功能,也能記錄個人活動,並進一步生理監測,例如記錄心跳、血壓、計步,甚至與照護中心連線,價格多在100美元左右,可說高貴不貴。此外,智慧眼鏡也將陸續登場,它的主要訴求為資訊娛樂,錄影和顯像為主要的功能。

在CES中,日本科技大廠愛普生展示了EPSON BT-200這款智慧型眼鏡,它配備有攝影鏡頭、陀螺儀感測器、加速度感測器、GPS和麥克風輸入。

BT-200可利用攝影鏡頭讀取QR代碼,利用陀螺儀感測器和加速度感測器,讓「虛擬影像」追隨脖子的動作和身體的移動,不但可以錄影也可以放映。

這款產品計劃在今年第一季上市,售價約700美元。

同樣來自日本的Sony也展示了Smart Eyeglass,它可搭配電視節目,提供更多訊息。例如觀看足球比賽時,眼鏡可以顯示球員、球隊相關訊息,產品預計將在世足賽時登場亮相。

除了智慧手表和眼鏡,3D科技的發展未來也舉足輕重,其中3D照相機的應用頗受矚目。

紀昭吟指出,SONY的智慧手表、Google眼鏡、任天堂的Wii,和目前的高階智慧手機,都可以做到慣性感測(加速度、陀螺儀、磁力計)和環境感測(光、溫度、濕度)。

下一波智慧手持終端潛力應用重點,預計將在3D照相機身上,開啟3D應用新世代,並成為電腦的標準配備,且整合3D印表機,由手持裝置 產生3D影像,提供電腦3D的應用。

智慧家庭 生活變革

在智慧家庭的應用方面,由於國際晶片大廠紛紛投入戰局,工研院預估這將加速市場的成形。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電子與系統研究組研究員陳豫德表示,從CES可以看出未來智慧家庭的樣貌。手持式的終端設備和智慧電視,將成為家庭的智慧核心,打造智慧家庭更自動、人性化的生活。

在未來智慧家庭的領域,「客制服務」是決勝關鍵,透過海量資料和雲端運算,電視或電腦等家電可以即時掌握家庭成員的喜好,帶動精準行銷的實現。

由智慧家電所構成的智慧家庭,儘管已經喊了很久,但過去一直停留在概念的階段,但隨著網際網路、智慧手機、寬頻的一一進步,以智慧手機做為遠端或近端的遙控器,將連線運算功能保留在雲端,家電只需一只小小晶片建置聯網功能,就能串接起整套智慧家庭系統。

以往在連網的功能上,以電腦為主流,但是在智慧家庭系統中,預期電視將贏過電腦奪回主控權。

目前家電大廠推出的智慧電視皆已具備連網的功能,使用者只需要在高階智慧手機裡下載QR Code(快速反應二維條碼)辨識APP,就能掃瞄智慧電視並與之連線,讓手機變成遙控器以及文字輸入器。

客製服務 創造收益

好比想要在電視上收看YouTube,利用手機的手寫輸入或觸控鍵盤,就可以叫出YouTube裡的內容。

對使用者來說,這是「化繁為簡」的重大進步。

現階段收看影音以及玩遊戲,依然是智慧電視最主要的應用,但到了頻寬更寬廣的可見未來,快速且方便的「智慧推薦機制」,將加快商業在智慧電視領域的拓展。

現在手機族會下載的各種APP,未來也將在智慧電視上發生,包括Samsung、LG、Google TV、Panasonic,都已朝這個方向發展。

陳豫德指出,要掌握智慧家庭,提供客製化服務為成功關鍵,因此掌握使用者需求,讓「資料」轉化為「資訊」才有機會創造收益。

當家電聯網成智慧家庭後,如何強化產品本質設計,把複雜操作簡單化,將會是市場銷售的致勝點。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