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Meetup.com的行銷口號是:「利用網際網路跳脫網際網路。」Meetup創立於2002年,是今日常見的混合型社交網路的初期開創者,連結網上與真實的生活,幫助人們依照共同的興趣和嗜好安排面對面的聚會。不到十年,全球超過一千萬人參與十萬多個聚會團體。

城市是社會的搜尋引擎,

 

幫助志同道合的人找到彼此

創辦人史考特.海夫曼回憶那段時期,透過下面這段話彰顯這個成就:「我以前總以為,只要有網際網路和電視,地方性的社區沒有什麼重要。我只有在希望不被打擾時會想到鄰居。九一一雙塔倒塌時,我發現自己在之後幾天和許多鄰居的交談,遠比以前都多。」

Meetup如此吸引人是很有力的提醒:讓人們聚在一起進行社交互動是智慧城市真正的殺手級應用。但都市存在的目的一直都是要促進人類的聚會,都市演化了幾千年,現在我們只是在演繹最新的篇章。經濟學家如哈佛大學的艾德.葛雷瑟指出,我們固然要頌揚城市的多元,但也別忘了城市是社會的搜尋引擎,幫助志同道合的人找到彼此,一起做事。他在2010年出版的《城市的勝利》(Triumph of the City )中主張:「住在城市的人可以較容易與興趣相投的朋友連結。」

談到都市我們總會聯想到高樓大廈,但這些建築只是促進這所有交流的支持系統。研究城市如何成長的物理學家喬佛瑞.魏斯特解釋:「城市是社交網路各種互動關係串連起來的結果。」城市也是從這些活動發展出來的文明與文化的寶藏。就像都市設計理論家凱文.林區(Kevin Lynch )所說的,城市是「保存集體歷史與理想的龐大記憶系統。」城市確實很有利於進行各種活動,因為基礎設施可以共享。但效率並不是我們一開頭建立城市的目的,應該說城市本來就能增進人與人的接觸,效率是很方便的附帶效應。

都市社交雖是自古有之,現在我們對這項特質更是有了不同層次的體驗。從古代城市的市場、宮殿與寺廟發展出溝通與交流的中心,人類聚居地的規模不斷成長再成長。今天,最大的巨型城市集聚了幾千萬人,他們形成無數團體一起工作玩樂,像Meetup(以及四方廣場)這類新科技恰可幫助人們好好運用豐富的社交互動機會。

「即時羅馬」計畫,

繪出城市人口的移動與通訊

電話在都市生活中扮演關鍵角色已超過一世紀。六○年代社會科學家受到模控學的激勵,率先開始研究電信產業在都市社交網路的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例如法國地理學家讓.高特曼(Jean Gottmann)便是繪出美國東北走廊各城市間的通話模式。他在六一年的論文〈大都會帶〉(Megalopolis)裡描述,從麻省阿靈頓到維吉尼亞阿靈頓形成不間斷的都市化蔓延(sprawl of urbanization),等同單一大城市的功能。有一章附了很多地圖,詳述整個東岸通話模式的起伏變化,指出大城市如紐約與華盛頓透過電話發揮全國性的經濟、政治與社會影響力。這些城市打出的電話遠多於接收的,因為居民要收集資訊並從總部發布決策到腹地。

八○年代,紐約大學的摩斯將這樣的分析擴及整個世界,利用類似的資料顯示,華爾街銀行與曼哈頓中城各大主要媒體如何將此資訊交流的失衡擴大到全球範圍,利用新的電信科技鞏固與主導整個全球市場。2008年,麻省理工學院的感知城市實驗室(SENSEable City Lab )將這些研究帶入超級電腦(supercomputer)的時代。其中一項計畫稱為「紐約對談」(New York Talk Exchange),視覺化呈現紐約在一年內透過AT&T的全球網路與全世界進行通話的情形。在3D的旋轉地球上,發亮的線條繪出通話量從大蘋果往上畫一個弧形,然後如下雨般散落全球各地的次級城市。

直到很晚近,專家才開始研究城市社交,檢視城市內部而非城市之間的電信流通。2006年,感知城市實驗室進行另一項稱為「即時羅馬」(Real-Time Rome)的計畫,繪出整個城市人口的移動與通訊。此計畫利用義大利電信集團(Telecom Italia)的行動網路取得的訂戶資料,可說是第一次對城市的無線網路巨腦繪出粗略的腦波圖,描繪出義大利2006年世界盃獲勝時,數百萬球迷在城市移動與通訊的情形。愈來愈多新的來源可取得地理標籤的資料(例如推特、四方廣場等社交網路),使得都市社交的這些判讀方式變得更普及也更吸引人。最扣人心弦的一項計畫以視覺方式呈現西班牙的推特流量如何導向2011年5月15日龐大的反撙節抗議活動。薩拉戈薩大學(University of Zaragoza )的一群研究人員製作了一支六分鐘的影片,即時捕捉整個國家的社交網路深陷數位熱潮的情形。

匯集各式各樣的才能與興趣,

強化都市的社交互動

都市社交不盡然都是好事。隨著城市成長,也會製造社會問題,常會出現較高的犯罪率和疾病發生率。但社會科技也讓我們更有能力處理大規模都市主義(big urbanism)的問題─社會科技的創造過程最能清楚凸顯這一點。不論是四方廣場的API研討會或DIY城的徹夜黑客松,智慧城市的草根駭客都有一種重要的特質─渴望連結、合作與分享。他們會充分利用大城市的社交機會─人們很容易面對面聚在一起,匯集各式各樣的才能與興趣─以便創造工具進一步強化都市的社交互動。這種做法讓他們明顯優於大型科技公司,在這些公司若要談開放,文化上必須經過幾乎不可能的觀念改變。

分享系統可以快速設置─唯一需要的額外基礎設施通常就只有網路,而且會附帶具體的環境效益。在某些飯店住一晚或許比在一般美國住家排放更少的碳,但一開始建造飯店就占了飯店存續期間總碳排放量的很大部分。營建是極浪費的經濟部門──根據聯合國的永續建築與氣候倡議(Sustainable Buildings and Climate Initiative),「建物的興建、整修與拆除約占已開發國家固體廢棄物的40%。」建築師法蘭克.達菲是工作空間設計的世界頂尖專家,他指出,(至少在已開發國家)我們已建造了人類需要的所有建築,未來只需要更密集地使用。社交可激勵人們分享,有效達到這個目標;社交軟體則可提供工具幫助我們廣泛落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蔡大哥 的頭像
    咖啡王子蔡大哥

    【東森消費聯盟元年】➡️東森ecKare➡️播播商城 boboMall直播電商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