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媒體報導年輕的生命因為種種原因而殞落時,特別讓人不勝唏噓。生命應該是按照一定的軌道循序漸進的,怎麼會是嘎然而止呢?尤其是面對因為自殺而離開我們的年輕孩子。我們有沒有能力去預防這些加工的死亡呢?
目前世界上最年輕的自殺身亡個案為6歲。這名美國小女孩被母親責罵,禁足在自己房間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件事讓專家學者議論紛紛。有的學者認為,學齡前的孩子對死亡還沒有正確的概念。意思是,這孩子可能不是真的想死。那這位6歲孩子的行為,是要表達什麼?她知道自己的行為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後果嗎?
有太多的媒體詳盡報導自殺個案,各式節目也不乏相關的情節。孩子變得早熟,他們看到的學到的,有時是超過他們可以消化或是理解的。
一般而言,自殺前,孩子還是會出現一些「典型」的行為變化,讓父母有機會及早採取措施。
言語行為透出徵兆
語言及行為的改變:開始出現與「死亡」相關的訊息,如說出「這個世界沒有我會更好」、「我好想死」這樣負面的語句。有的孩子會把自己心愛的東西做安排:「這些東西要給XX的,以後你們要記得喔!」
出現不同的情緒:從典型的憂鬱情緒,易哭、退縮、絕望、無望;到比較不典型的症狀,如:酗酒、危險行為(飆車、傷害自己)、上課突然不專心等等,都有可能意味著孩子的內心有困擾,以致舉止無法如平日般平穩。
父母最關心的應該還是:那我們要如何協助想要自殺的孩子呢?
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與孩子討論他們的情緒及想法,尤其是曾經有過自傷行為的孩子。曾有過自傷或是自殺行為的孩子,是自殺的高危險群。一旦發現他們的行為及言語透露出「想死」的線索,父母可以試著與他們討論這個議題。討論的重點在於了解他們的困難,不在於說服他們「不要胡思亂想」或是「過了就沒事」。
平時,父母可以多接觸孩子周遭的朋友,由他們互動或是口中了解自家的孩子。當然,這也是幫孩子建立支持系統的機會。孩子如果常有自殺念頭,父母也必須注意家中的安全。雖然加道鎖會增加一些麻煩,可是對於正在衝動的孩子,卻可以爭取好幾秒的應變時間。
人類的情緒如潮水,沒有靜止的時刻。我們總是無法理解人類思緒的繁雜。面對年輕生命的自殺身亡,更是讓人心痛、錯愕。
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