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有閒錢,不少有錢人寧願買保險,也不願意放在銀行賺取定存利息。專家指出,根據現行的規定,透過保險節稅的風險雖然增加,但仍具備資產配置的功能,因此是許多富人的首選。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許祺昌表示,購買保險的目的,不外是為了自己或家人,在自己的部分,因為有年金給付的商品,可作退休的規畫;投保具有投資性質的保單,希望有獲利;在家人方面,則有保障和日後節稅的作用。
舉例來說,如果某甲的遺產總額是一千萬元,以遺贈稅稅率百分之十計算,必須繳納一百萬元稅金,但如果將這筆現金購買保險,可達到轉換的效果。未來某甲往生以後,除非達到三千萬元的最低稅負課稅門檻,要不然,因為屬保險給付,繼承的子女可免課所得稅,以及遺產稅。
不過,稅務專家也表示,根據最近的法院判決,有些案例即使投保時間較長,例如死亡距離投保時間超過兩年,但保險金理賠也不見得可免繳遺產稅,也提高節稅的風險。
壽險公司業務員指出,保險同時兼顧保障、照顧退休,以及資產配置的功能;在資產配置的節稅方面,雖然每人利息所得有二十七萬元的免稅額度,但與其放在定存部位,不如購買保險,還有保障功能。
由於每人每年有兩百二十萬元的贈與免稅額,父母可以藉由購買儲蓄險,合法贈與子女。
另外,如果是企業主為員工投保,由於團體保險,每人每年有兩萬四千元的額度,也可列為費用,做為收入減項。
「七年級生」的高欣宜,將熱愛的咖啡轉化成「六樓咖啡」工作室,以副業方式經營,沒有實體店面,運用網路在家築夢。她表示,除了網路,EMAIL、簡訊也能讓客戶知道新產品。小本經營以客製化經營,除了能知道客人的喜好,也可少量訂貨,減少盈虧,遇到淡旺季更要想辦法留住客戶。
高欣宜除了喜歡喝咖啡,也因曾在咖啡店工作過,藉此更深入認識咖啡。因此也有了開店的想法。
沒有開店經驗的高欣宜,為了降低風險,暫時將咖啡事業當副業經營,並把自己的家當成工作室。以5萬元的資本,採購工作室所需的一切,包括磨豆器材及咖啡豆。除了販賣瓶裝咖啡(300CC,50元),也賣咖啡豆及相關器具來增加收入,她說:「沒有每天一定要賣出幾瓶,只要每星期超過1,000元就不會虧損。」為了不耽誤正常上班,她利用平日下班時間及周末來處理客人的訂單,由於位處六樓,因此命名為「六樓咖啡工作室」。
雖然沒有店租問題,高欣宜表示,咖啡工作室一開始經營並不順利,由於沒有實體店面,所以必須架設網頁介紹自家產品,原先打算以社區的客人為主,在自家社區發傳單宣傳,但她發現客源不足,仍需要開發,於是利用E-mail推廣咖啡,反而有效果,有興趣的客人開始與她接觸。
通常她先讓客人試喝咖啡,客人滿意產品,自然會跟她購買,也會有人告訴她試喝後的感覺,讓她能夠做產品上的微調、改良,也能留住客人,客源穩定後,一有新產品,高欣宜就會使用電子郵件和簡訊告知客人,除了要滿足客人想嘗鮮的口味,更可開發新客源。
高欣宜的咖啡工作室並不大,由她一人處理客人的訂單,所以若需要購買咖啡必須於前兩天預定,也形成客製化訂貨,較沒有虧損的問題,「少量訂貨,客人訂多少做多少,豆子即時購買,也沒囤積問題。」客製化需靠人力製作,而非連鎖公司是機器大量生產,高欣宜反而能更靠近客戶,也能跟客人交流喝咖啡的心得,跟客人不只是賣咖啡,更是「賣情感」,熟客更容易回流。
她發現咖啡也有淡旺季,淡季反而是冬天,因為客人希望馬上喝到熱呼呼的咖啡,但她的咖啡卻必須先預定。
為了留住顧客,她積極開發咖啡「掛耳包」的市場(已經磨製好的咖啡粉製作成小包裝,包裝外有兩條「耳朵」可掛在杯上沖泡。)讓顧客能便利的即時喝到研磨咖啡。她和家人創立的「六樓咖啡工作室」,經營已經滿一年,也因為認真經營,一年後第一個月就開始獲利。高欣宜說,她最愛做的事,就是開發新產品,以及四處跑咖啡館尋找靈感。「懷抱熱情,就能一直經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