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霏
當我們看到不想看的畫面,可以閉上眼睛,聽到巨大的聲音,可以用雙手遮住耳朵。只有味道,隨著空氣被吸進鼻子裡,大腦無時無刻都在處理各種氣味輸入訊號,因此人們無法關掉嗅覺,隨時都能聞到不同精采程度的味道。
所有感官中,嗅覺接收器在鼻腔內,是唯一外露的感覺神經,反應最直接。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也指出,觸覺的受體有皮膚保護,眼睛有角膜保護,聽覺接受器有耳膜保護,只有嗅覺受體暴露在外,所以是最敏感的感官。
<味道的聯想>同樣味道 帶來不同感受
生活中,有人喜歡榴槤的香氣,有人則掩鼻而逃。嗅覺帶給人們的感受,絕對主觀,而且直接,喜歡或不喜歡在聞到的當下就決定了,難以偽裝。
其實,大腦裡處理嗅覺的部位,就在杏核仁和海馬迴旁邊。杏仁核管理各種情緒,而海馬迴則管理長期記憶,包括過往情境以及空間的感受。因此,這些嗅覺的主觀感受,與情緒和記憶,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比如說,薰衣草的味道對於多數人會產生放鬆與安撫的效果,但芳療專家發現,二次大戰期間成長的歐洲男性,聞到薰衣草反而感受到很大的壓力。研究後發現,由於二次大戰時期物資缺乏,受傷時,薰衣草是最常見的萬用藥物。因此,對那個時期成長的男孩來說,薰衣草的味道喚起了對戰爭恐懼,與疼痛的記憶或情緒。
同時,我們也發現臺灣人覺得臭豆腐相當美味,歐洲人熱愛各種起司,日本人則鍾愛納豆。同樣是發酵食物,這些食物卻對不同地區與民族的人來說,往往是無法忍受的「異味」。
挪威有個以氣味創作的藝術家希希著.道拉斯(Sissel Tolaas),她有一系列作品稱為「氣味地景」,就是在柏林、墨西哥、巴黎、斯德哥爾摩以及底特律等城市,收集散布在都市裡的氣味。
她認為「整個世界等著我們透過嗅覺去探索」,每個人的鼻子都帶有偏見與主觀喜好,如果能夠理解其他人的氣味,就能更深入理解他的生長環境,心理恐懼以及文化傳統。那麼,就有更多相互理解與包容的可能性,更能以同理心看待與我們不一樣的人事物。
<成長重要學習>嗅覺 身體感覺的收藏家
喚醒習以為常的嗅覺,提升感官敏銳度,爸爸媽媽可以這麼做!在日常中帶入嗅覺的體驗,鼓勵孩子聞聞各種味道。例如:魚腥草,薄荷,九層塔……或者路邊的植物,只要確認沒有危險,讓孩子多方嘗試。
重要的是,先別帶入價值判斷,像「這好臭,一定是壞掉了!」而是讓孩子自己體驗每種味道的不同,說不定孩子會打破慣性思考,聞到一些大人從來沒有想過的新鮮味。
打開身體,帶動嗅覺的多元嘗試,是豐富生命的經歷與體驗的方法之一。嗅覺,默默地收藏身體的感覺,與種種回憶和經驗,如何感知、如何表達,對孩子來說,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學習,也是面對未來一項必要能力;對大人而言,也是如此,一起打開身體,感受生活,感覺自己!
<身體提案>嗅覺的比手劃腳
試試看,準備幾樣孩子熟悉的食物,戴上眼罩聞一聞,感受氣味,讓大腦去連結,讓身體去表現。
猜一猜,照片裡哪一個是芒果?哪一個是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