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因金融風暴,許多人談論失業問題,媒體也多所報導,社會瀰漫著不安的氣氛;其實以宏觀的角度來看,譬如有些社會曾經繁榮富足,然而消費風氣旺盛,一旦人人習於消費而不勤奮,社會就會產生危機,值得引以為鑑。
我們不僅要提高警覺,還要見苦知福。在非洲的辛巴威,近半數人民面臨飢餓困境,有的人甚至三、四天才吃一餐;當地曾是非洲糧倉,卻因政策不穩定,人民無法安心耕作而懈怠,加上連年天災,導致大部分土地廢耕,經濟嚴重衰退。
2007年7月間,辛巴威的蔡居士回台灣,提起當地窮困的情形。
不久,南非慈濟人就近前往探視;平常已覺得南非民眾窮困,看到辛巴威人民的生活,才知道什麼是真正普遍的貧窮。
南非慈濟人深感不捨,發心立願要幫助這些窮苦無助的人。深入了解發現當地通貨膨脹十分嚴重──同年11月發放時,一條土司麵包是辛幣100萬元,隔年6月,就漲到辛幣70億元。
即使後來政府發行新辛幣,以100億元舊幣兌換1元新幣,希望控制住通貨膨脹;只是物價持續暴漲,物資仍然嚴重匱乏,即使有錢也買不到東西。
蔡居士帶動三位台商、20餘位華商及當地志工,數次幫助老人院、收容院;眼見窮困的人愈多,於是結合南非的慈濟人在2008年11月舉辦一次大型發放。
當地人普遍貧窮,台商與華商的經濟情況也不理想,但是大家仍然克勤、克儉、克難地承擔起愛心的使命。
為了解決物資缺乏的窘境,他們發揮粒米成籮的精神,從年中就開始採購;諸如有位志工四處探聽,哪裡的工廠生產油,再遠也趕往採購,如此一點一滴收集,花了數月才購買足量。
有次蔡居士採購玉米粉途中,等待紅綠燈時卻遭搶,車窗被擊破,雖然人平安,但是受到驚嚇。
回家後,不免有些心灰意冷──做好事不但要辛苦地收購物資,還會碰到搶劫。後來冷靜地想想:不能碰到困境就退縮,否則如何發揮慈濟精神,幫助需要的人?克服心理障礙,他又開始採購工作。
之前擔心大家長期飢餓,一見大量食物,容易引起紊亂;所幸當地人善良,安分守己,發放現場井然有序,令人感動。
此次共計發放700餘戶,給予玉米粉、油、糖、鹽、麵包,還有二手衣。
每戶發放的物資僅約新台幣350元,就可以供一個家庭度過一個月;反觀我們生活平安,物資充裕,真的要惜福,還要提倡節儉。
台灣俗諺:「晴天要積雨來糧」,提醒人人要居安思危,若能不奢侈浪費,家家克勤克儉而不缺,社會就能富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