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特的「孝女白琴」登上了國際媒體。英國廣播公司(BBC)廿六日作了大篇深度報導,詳細介紹台灣特別的喪葬文化,並訪問以扮演「孝女白琴」為業的劉君玲。這篇報導深受網友注意,一度登上BBC即時新聞分享排行榜第二名。
BBC報導,雇請「專業人士」在儀式中嚎啕痛哭是台灣喪禮的一個特點,劉君玲就是從事這種「哭喪」職業。這個因應台灣傳統習俗而生的哭喪行業雖已式微,但因有劉君玲這些新生代的加入,有可能轉型並再生。
對西方人而言,哭喪是一種奇怪的文化,他們無法理解,在送別往生者的喪禮中,為何要找一個以哭謀生的人來痛哭流涕。劉君玲解釋,這是台灣的特殊習俗,希望為死去親人辦一個充分表達哀傷氣氛的風光儀式。
她並說,死者家屬有時哀傷過度,在喪禮中反而哭不出來;或在外地的女兒無法及時趕回,這時就需要雇請「孝女白琴」,在喪禮中帶頭痛哭,帶動在場人士的哀傷情緒。
BBC記者問到為何她隨時能擠出淚水時,劉君玲堅稱,她的哭都是真情流露,「參加每一場喪禮,我都必須把喪家當成自己家人,把自己的感情放進去。」
劉君玲從事哭喪行業可說是家學淵源。她的祖母和母親都以此為生,從小她就常跟著母親去哭喪,耳濡目染,她也跟著模仿。後來父母親都早逝,留下祖母獨力撫養三個孫子女,為了分擔家計,劉君玲十一歲(應為十八歲)那年就開始扮演「孝女白琴」。
如今劉君玲已卅歲,台灣喪禮形式也有了很大演變,不但要哀傷,更講究熱鬧,甚至請出電子花車和脫衣舞。但這難不倒從小苦練歌仔戲身段的劉君玲。在喪禮前半段,她以妖豔打扮上場,連唱帶跳,甚至劈腿、下腰、翻筋斗都來;隨後她再換上帶頭套的白袍,在死者靈前哭得像淚人兒一般,一氣呵成,絕無冷場。
劉君玲不但能趕上時代潮流,也有生意頭腦。她和哥哥已成立公司,招募廿個年輕貌美的女生加入,參加一場喪禮的表演價碼超過台幣一萬七千元。劉君玲說,她絕不會離開這個祖母留給她的行業,她會把祖母教給她的繼續教給別人,把這一切傳承下去。
網路上鍵入「劉君玲」三字,有一段劉君玲自述:「每一場每一場爬都要卅分鐘,然後又在柏油路上,所以腳一定會受傷 ,所以後來,就一定要用護膝。」在每一場喪禮上唱著哭調的劉君玲昨晚受訪時說,她的每一滴眼淚都是真的,年紀才卅歲的她,跨入這一行已十八年,而且已經是國際級的「台灣孝女白琴」。
劉君玲表示,BBC的訪約是由媒體同業牽線,因為之前她接受過台灣Discovery頻道的採訪,後來日本NHK及新加坡電視台都來訪問,四月新加坡媒體及國外Discovery頻道團隊說要來做紀錄片。
她說,自己從小在殯葬業長大,哥哥姐姐跟著阿嬤一起做。小時候雖然一度反彈過,畢竟這個行業不是「一般」工作,每天接觸生離死別,與自己陽光辣妹的形象很難聯想在一塊。
不過,一做到現在就是十八個年頭。竹聯幫大老陳啟禮喪禮上,她帶領著一群美女禮儀師,在莊嚴肅穆的告別式上,整齊劃一的動作,引領前來致意的來賓,成為儀式中的一個亮點。
她說,每天看著生生死死,自己年紀雖年輕,但感觸良多,沒讀多少書,卻深深體悟到「人生苦短,要把握當下!」
「這個行業收入比一般行業好,但工作真的很辛苦。」她表示,經常大清早三、四點鍾就要起床準備。過去景氣好的年代,傳統地區辦喪事幾乎都會請她們,現在因為景氣加上年輕一輩不懂得這種習俗,所以生意落差很大,差一半以上。
「我十八歲出來做孝女,曾經是最年輕的孝女白琴。」會不會擔心這個行業逐漸走向夕陽?她思索片刻後表示,總是有人往生,我們要做的就是增加自己的專業,其實很多人以為孝女白琴的工作只在中南部盛行,其實走出台北市,新北市、桃竹苗等縣市還是很盛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