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外界視為權貴子弟的市長候選人特別跑去參加手工割稻活動,網路上一堆酸民就開始攻擊其過於矯情。話說夏天到了,一期稻作已將收割完畢。許多農業單位紛紛舉辦安排親子割稻體驗活動,讓家長帶著小朋友參與。與此同時,一向善於收割他人成果的政治人物也喜歡湊熱鬧,一起捲起褲管、挽起袖子、拿起鐮刀,體驗古樸又傳統的手工割稻。而每當舉辦割稻活動出現時,主動單位必定會表示,活動目的是要讓大家體驗農民的辛勞,讓小朋友搞懂「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不過,現在台灣稻作早已全面機械化,這類割稻活動對農業的發展究竟是好是壞?還真讓人看不懂。
一支手機就能種田
講起來一點也不誇張,現在種稻,基本上只要一支手機就夠了。種稻從最早的整地、育苗、插秧、施肥灑藥,一直到收割,都有專業人員可代為處理。
過去農民得自己養牛犁田,但現在只要打通電話,就有專人開著耕耘機來幫你打田整地;過去農民得自己培育秧苗,彎腰插秧,現在有專業的育苗中心,也有專業的插秧機代耕人員;過去農民得自己施肥灑藥,現在只要打通電話,就有人幫你代勞;過去收割是件大事,需拜託鄰居與親朋好友前來協助,香菸茶水點心當然不可少,但現在同樣也只要打通電話,收割機就會幫你處理好這一切,收完後稻穀立即輸送到俗稱的「太空包」內,直接由卡車載送至農會或糧商的米廠,再由機器烘乾、乾燥、碾製。
沒錯,從頭到尾只需要拿起手機打一打,就有專人協助處理。你只需定期巡田水,注意稻子的生長情況即可,真的不需要花太多氣力。這也是為何我們在電視上看見的「老農」,幾乎都是稻作農的原因。
現代農業的進步,不只已經機械化,各個環節都可外包,有專業人員可代勞。劉志偉提供復古製造錯誤印象
當然,農業絕對有它辛苦的地方,但各行各業其實也有不為人知的苦楚。我們要大家體驗農業的價值,好像也沒必要刻意走復古風,製造錯誤的印象。這就如同大家早就用Excel記帳了,我們卻拉著小朋友去參加打算盤、翻傳票體驗營。就算參加後,小朋友可能也還是弄不懂會計這份職業到底在幹啥,甚至會覺得現代的會計就是得把算盤打好才行。
同樣的,未來台灣的農業勢必得朝向機械化、技術密集的方向發展時,我們卻不斷宣揚農業古老的辛勞面,你覺得這樣能吸引優秀的人才投入農業嗎?
劉志偉《鳥事如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