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傳達溝通方式的理論中,都會鼓勵學聽懂別人語言裡的弦外之音。我倒認為那是在是無法追問細節的前提下,迫不得已的做法,有可能的話,最好還是在聽完對方陳述後,適時以禮貌的方式提問,不要在心底瞎猜,以免自以為聰明,誤解意思。

千萬不要把「暗示」當成一種習慣,甚至還自以為是地認為這是一種「默契」。有時誤會大到天差地遠的程度,將會傷害彼此關係。曾經在咖啡館,偶然聽見一對男女打情罵俏。女孩說:「等等可以上去我家坐坐?」男孩捏了一下她的手臂,很情趣地回問:「做那個嗎?」女孩翻了白眼罵:「色鬼!滿腦就只會想那件事,我的室友在家啦!」男孩自覺無趣地說:「那我們在這兒聊就好,等等我騎車送妳回去,到樓下我就離開。」

「坐一坐」 變 「做一做」

無論他們今晚約會的真實目的如何,無論這樣的對話是否讓男方覺得掃興,因為溝通得清楚明白,就不會有錯誤的認知。

並非所有女生都無知;也並非所有男生都好色。但若沒有說清楚、問明白,光是幾個再簡單不過的同音異字,就已經足夠營造曖昧的想像空間。

別說是把「坐一坐」,解讀為「做一做」;很多男生會把「跟我回家」,當作「性愛門票」。即時對方的底線只到「喝咖啡;純聊天」就結束,他也會自我詮釋為從「蓋棉被啡;純聊天」開始,之後的發展就有無限可能。

無辜的女生,以為只不過是禮貌邀請男友參觀居住空間,最後連自己都沒有好好將底線把持住。從「浪漫約會」變成「意外強暴」;從「引郎入室」演變成「引狼入室」;「性事」變成「憾事」。最後鬧上法庭,彼此悔不當初。

吳若權《幸福人哈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