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引爆全台BoboMall播播LiVE-直播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即將引爆全台BoboMall播播LiVE-直播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BoboMall播播LiVE 🔥打造自己的會員經湾被動收入 🔥您只要手機分享領紅包 🔥直播引流客戶源源不絕 🔥1.點擊連結(每週限量) 🔥手機號註冊VIP,享購物點300P(紅包) 🔥2.分享專屬推薦連結 🔥每新增一位VIP享購物點30P,分享越多領得越多 🔥購物點於團購群,直播…購物時,1點等同新台幣1元🤩🤩🤩 🔥🚩跟著東森,再度攀上高峰!

目前分類:A.I. 人工智慧 (69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華裔天文物理學家馬中珮和研究生麥克康乃爾(Nicholas McConnell)在距離地球約三億光年的銀河系,觀測到兩個質量各相當於太陽一百億倍的超級大黑洞,轟動天文學界。

這兩個黑洞分別在NGC 3842和NGC 4889星系,屬銀河系的中心地帶。目前天文學家共發現六十三個黑洞,上一次發現最大的黑洞,是卅三年前在M87星系,但是質量僅有新發現黑洞的一半。

馬中珮在受訪時指出,因為黑洞是看不到的,必須依據離黑洞最近的星球軌道的反射來測量,觀測的星球必須距離黑洞一千光年之內。但是畢竟是在地球的三億光年以外,研究團隊必須觀察得非常仔細,才能準確測量黑洞的質量。

依據理論,愈大的星系會發現質量愈大的黑洞,當星系軌道碰撞爆炸時,黑洞會相互吸引合併,產生更大的黑洞。馬中珮說,發現到這兩個超級大黑洞,更讓人對宇宙感到不可思議。「就好像是看到一個人長到九呎高,你會好奇他怎麼能夠長這麼大」。

這項研究計畫在四年前展開,由馬中珮領軍,組成八人研究小組,小組成員包括來自柏克萊加大、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多倫多大學、密西根大學及亞利桑納州國家光學天文台的研究生和教授。他們利用位在夏威夷的雙子星和KECK天文望遠鏡觀測,再運用電腦模擬和數據分析輔助,才得到這項驚人的研究結果。

馬中珮表示,由於全世界的天文研究都必須借重這些高倍數天文望遠鏡,這項研究計畫在每半年之中只能排到三、四個夜晚使用望遠鏡。望遠鏡每晚使用費平均十萬美元,若天氣不好或需要維修設備,就等於半年沒有新資料,她笑說「這些數據得來不易」。

麥克康乃爾認為,這個新發現再度拓展了天文學的領域。馬中珮覺得,如今科技發展成熟,使用高倍數望遠鏡來觀察黑洞的形成和演化,令人更感驚奇。她目前手中仍有多項研究計畫,預計下個月將再發表一篇黑洞相關研究論文。


「媽媽,明天凌晨三點,陪我到屋頂觀星、看月全食好嗎?」前監委黃肇珩昨天回想女兒馬中珮從小就愛天文,認真夜觀天象,從來不是為了好玩或睡不著覺才臨時起意。

發表最新黑洞研究論文的華裔天文物理學家馬中珮出身新聞世家,父親馬驥伸是知名新聞學者,母親是資深媒體人、前監委黃肇珩。馬中珮曾就讀復興中學和北一女中,高二時赴美求學,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天文物理及宇宙學。

馬中珮從小就對天文學極感興趣,常去天文台看星星,讓她能夠一路鑽研天文領域。黃肇珩說,母女經常半夜起床,登上台北自家屋頂觀測。

黃肇珩說,「拉小提琴、觀研天文」,是馬中珮自小就專注的兩件事。拉小提琴原是馬中珮的優先選擇,還一度想走音樂的路。被學界譽為「左手做物理研究,右手拉小提琴」的馬中珮,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修習物理時,發現很多物理學家業餘也玩音樂,很多音樂家卻不能玩物理,馬中珮選擇拿麻省獎學金,一邊在新英格蘭音樂學院修小提琴,後來與麻省教授組樂團,夫婿是美籍音樂家。

黃肇珩與馬驥伸所學偏重社會科學,沒料到一對兒女的傑出表現都在天文物理,黃肇珩對馬中珮團隊這次在英國重要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掩不住喜悅。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宏達電經理登山受困南湖大山,他使用智慧型手機衛星定位的功能,讓搜救人員發現他的受困地點,台北市消防局專員葉青峰上午表示,持有智慧型手機的民眾,若登山受困,只要開啟GPS的衛星定位功能顯示座標,至於iPhone手機用者,則要藉由Google map點選定位,然後撥打全世界通用的112 緊急求救電話。

 台北市消防局專員葉清峰說,如果受困民眾的位置,是手機訊號無法涵蓋的深山,即使手中有智慧型手機也無用武之地,他呼籲民眾登山定要有萬全的準備,最好攜帶衛星電話,葉專員還說,如果並不經常使用,坊間衛星電話也能以租用方式,供山友使用。

 消防局表示,使用android系統手機的民眾,若要登山或戶外活動,而有迷失的危險時,事前可免費下載相關軟體使用,包括GPS STATUS或GPS指南針,提供經緯度座標。

 宏達電經理登山受困,以智慧型手機定位系統成功求救,但前提是,受困的地點是手機訊號能夠涵蓋的地區,否則空有GPS手機定位功能,也無法使用,如同持有一般手機者一樣。

 不過,葉清峰專員說,使用一般手機的民眾,如果受困地點是基地台訊號還能夠涵蓋的地方,經由電信業者的配合,透過基地台的發話位置,可以三角定位方式找到受困民眾,誤差範圍在20到100公尺。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許多媒體引用了一份網路流傳的研究報告,指稱「IE使用者智商較低」,雖然很快就證實為錯誤報導,並沒有這樣的研究,但從網友對這篇報導「按讚」的反應,也透露出IE在瀏覽器市場正面對極大的挑戰。
 


大約五年前,十個人裡有八個人用IE瀏覽器,現在問問身邊的朋友,會發現有人用Chrome、有人用Safari、還有不少Firefox的擁護者。從NETMARKETSHARE的數據來看,IE在桌面端市占率剩下54%,Firefox和Chrome分別為22%和16%,Safari則有5%;行動端則由Safari和Opera遙遙領先,IE連1%都不到。
 
「當年IE的全盛時期,微軟甚至想把IE部門取消掉,因為根本沒有敵手,」某位曾任職微軟的高層人士透露,當時誰也沒想到有天IE的市占率會剩下一半,甚至持續下跌。

 

開啟瀏覽器多元市場的關鍵,是極力推動開放原始碼不遺於力的Mozilla基金會所推出Firefox。2004年Firefox問市之後,三年間光是中國就有超過40家業者開始做瀏覽器。這三年多期間,Firefox市占率也持續攀升,2008年終於突破20%,是非IE瀏覽器史上最好的成績。
 


2007年,Google推出的Chrome則開啟瀏覽器的「速度」和「介面」兩大革命。當時Chrome在速度上的表現大勝IE,簡單直覺的介面也獲得不少使用者青睞,這迫使微軟開始改進IE的效能以提升競爭力,並朝向「標準化」的道路前進。
 


目前瀏覽器標準化指的是所謂的「W3C標準」,當年網際網路發明者柏納李(Tim-Berner Lee)為了解決Web應用中,不同平台、技術與開發者帶來不兼容問題,因此在1994年創立了全球資訊網協會(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組織,制定了一系列包括使用語言的規範、開發中使用的導則和解釋引擎的行為等標準。但是W3C制定的Web標準並非強制,因此部分網站仍然不能完全實作這些標準。
 


兩大重點:使用體驗和標準化

然而,Firefox和Chrome都是採行W3C準則,因此讓微軟感受到競爭的壓力。「瀏覽器有多元選擇絕對是好事,因為這才會產生創新,並促使最大頭(微軟)力求進步和符合標準,」Mozilla台灣社群聯繫長趙柏強指出,過去一家獨大的時代,業者不會在使用者經驗上追求創新,但在群雄並起的現在,已經成為發展瀏覽器的兩大重點項目。
 


「這三年來,IE的市占率的確一直往下掉,但我們已經看到市場需求,從IE 8就開始全力擁抱標準,」台灣微軟前端平台事業部副總經理葉怡君表示,微軟過去也曾經承認,以往的IE的確不那麼符合標準,但從IE 8開始,標準化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葉怡君指出,在六、七年前,還是所謂的「PC時代」,但現在網路應用起飛,微軟也會跟上新技術、新趨勢的腳步。例如未來最重要的網路標準HTML 5,就是微軟IE將全力支援的新標準。
 


微軟從Windows 7開始,就將瀏覽器和桌面做了更深入的整合,例如可以直接將網址釘在桌面工具列。「以前瀏覽器只是單純的上網工具,但現在已經變成進入各種應用的門,所以友善度、速度都比以往更加重要,」葉怡君指出,作業系統和瀏覽器的定位已經變成「一個視窗、一個門」,瀏覽器將從單一工具提升到平台層次。
 


行動瀏覽器是下個戰場

在雲端時代,瀏覽器是前往各項網路服務的重要大門,重要性無庸置疑。然而各種行動應用也開始起飛,手機、平板等行動端瀏覽器成為下個兵家必爭之地。過去在行動市場沒有太多布局的Mozilla公司台灣執行長宮力就強調:「我們正要開始轉向,主從關係已經改變了,現在行動策略是最重要的事!」
 


雖然蘋果Safari在行動市場因為iPhone的熱賣而拿下五成市占,不過在行動戰場,布局最早的卻是五雄中規模最小的Opera。這家唯一不是美國公司的瀏覽器業者,這兩年透過獨有的網頁壓縮技術、節省上網費用,在新興市場以秋風掃落葉之姿拿下睥睨群雄的好成績,例如東歐、俄國、印度等地都有三到五成的市占率,下一個目標則是幅員廣大、科技應用成長力道驚人的中國市場。
 


「跨裝置、跨平台是我們獨特的優勢,」Opera執行長包禮森(Lars Boilesen)指出,Opera和微軟、蘋果、Google不同,這些大企業不但有瀏覽器,最重要的是它們有自己的服務,和瀏覽器完善緊密整合。「如此一來,其他網路服務業者,例如亞馬遜、eBay,就會尋求和Opera合作,因為我們能將它們在瀏覽器上的使用經驗發揮到最好。」
 


有人說,瀏覽器將取代作業系統,是否真會如此還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逐漸豐富的雲端應用正將使用者從封閉、單一化的作業系統中解放出來。如何讓使用者最快速、最直覺地接取網路服務,正是五大瀏覽器業者未來的共同目標。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過想法就能開窗、點燈,夢想成真!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三名博士生,共同設計出能隨人類思考而互動的感性建築空間,勇奪內政部「創意狂想巢向未來」創意競賽金獎;連校長黃煌煇聽了之後,都笑說「真是了不起的瘋狂」。

     獲獎的三名成大博士生專長各不相同,吳典育專攻建築設計,沈揚庭專長在腦波互動,潘晨安則是互動建築。他們獲獎作品「Spatial MUSE─繆思空間」創意發想後,三人便分工設計,並於短短兩個月內各自完成設計,再進行組合。

     沈揚庭表示,「繆思空間」的基地,位於台南市安南區和順寮重劃區,是一個環形的綠建築空間。其中最具創意的建築,是空間中有一個環形軌道,可以透過想法,集中意識,以腦波控制電腦,並利用無線傳輸移動建材,該互動建材更會根據需求,打開窗戶、開關電燈,引來微風。

     潘晨安也指出,他們的創作概念是在具高度適應性的智慧系統運作下,建築管理可以無為而治,人們依循所思各得其所,資源妥善運用減少浪費;這座以「智慧型高科技技術」創造未來趨勢的創意空間,希望能夠達到身心健康與節能永續的目標。

     吳育典還說,他們的設計案,最具說服力的就是「夢想成真」,當其他人都還停留在想像之際,他們已經把想法具體實現。他們自己設計電路程式,自己燒晶片,並且無礙地運作;決選之際,當沈揚庭戴起無線傳輸裝置,集中精神,無線點亮燈泡時,現場響起一陣陣的驚呼。

     他們的指導教授鄭泰昇則認為,未來的建築趨勢應是跨領域研究,此一設計案結合建築、電機、資訊、醫學等領域,許多人對於他們的創意及執行能力,都以「不可思議」來形容。

     其實,在出發參展前,三人就勢在必得,還開玩笑表示,如果沒有得獎就要「切腹自殺」;果然一舉拿下內政部「創意狂想巢向未來」創意競賽中「巢向未來」組金獎,並獲得廿萬元獎金。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仁麟

2011年5月4日,加拿大作家德瑞克.米勒(Derek K. Miller)在個人網站上發表了人生的最後一篇文章,標題是:「最後的貼文(The Last Post)」,向世人宣告,他已經死了。

這篇文章其實不是德瑞克親手貼到網路上的,而是他在生前先寫好,同時交代給朋友,說如果他走完人生旅程,就把這文章同步發表。

這件事到今天仍然是全球網路上的熱門話題,引起世人對於網路的社會和文化意義重新思考。相關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提到網路保存人類記憶的議題,另一類則提出了「數位靈」這樣匪夷所思的假想。

像德瑞克這樣,持續在網路上寫作的人愈來愈多,這些人早晚都會離開這個世界,但他們所留下來的隻字片語都將可能是珍貴的遺產。如何透過有效的方式找到值得保存的內容,並且系統化的長期保存?這件事到目前一直沒有人能找得到答案。

另一個問題是,幾百幾千年後,網路世界會愈來愈像個垃圾場和亂葬崗,我們可以想見那些主人已作古多時的個人網頁、部落格(甚至臉書)被湮沒在數位世界的荒煙蔓草之間。那不只是網路資源的浪費,也會同步為虛擬和實體世界的負擔,更嚴重的是,我們用什麼標準來評斷,說這些內容是社會的資產還是垃圾?

以上這些思考,長久以來一直被陸續討論到,但是,在這樣的思維之外,有人想到一個更讓人震驚的「數位靈」想法,這件事情一旦成真,勢必會改寫人類未來的歷史與命運。

所謂「數位靈」,是把人的思想和智慧長期保存在網路世界裡,這樣的想法的理論基礎是:資訊科技愈來愈進步,透過人工智慧,把一個人在生前寫過的文字當成材料來分析歸納,那即使這個人死了,他仍能在數位網路世界中持續思考甚至和生前的親友對話著。這個人也等於像個鬼魂,永遠活在數位世界裡了。

這樣的想法出現之後,在全球學術界造成巨大的衝擊,也引發了許多不同立場的討論,有人質疑這種用電腦人工智慧所創造出來的「鬼魂」的合法性和倫理性,這對活人的世界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

也有人認為,這樣的科技一旦問世,勢必會引發一場歷史性的知識革命,因為人類可以讓天才永遠不死,甚至在網路的世界中繼續用「數位靈」來工作,繼續生產更多偉大的作品。甚至,我們可以想辦法,讓孔子、李白、柏拉圖、達文西、莎士比亞這些已經過世多時的天才,以「數位靈」的方式在電腦世界中復活。

對於這樣的科技運用,各方的爭議到目前看來尚難以定案,但可以確定的一件事情是,人類的好奇心是永無止盡的。所以「數位靈」的出現,看來只是早或晚的問題了。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傳智

許多美國人奢侈成習,卡債高築;也有些省儉的人則是剪下周日報紙所附贈的大本折價券。會持家的主婦則在下周購買柴米油鹽等日常用品時,用折價券來節省不少購物支出,長久以來成了美國文化的一部分。以前超市業者亦針對消費者這種節省的習性,推出雙倍、甚至三倍折價券之折價值的促銷策略,來吸引顧客上門惠顧。時轉勢移,折價券雖仍還存在,已將成為網路化的折價券。

好康折扣網 寫紀錄

在此景氣蕭條期,商家為了刺激消費推出了各類的折價策略,網路業者更是怪招百出,網路上的折價、拍賣或購物網站展示了五花八門的廉價商品,一場網路折價大戰儼然成形。

最近大熱門的每日一件(one day one deal)的折價網站「好康」(GroupOn)在美國商史創下一個很難被打破的記錄,在正式營運後的短短兩年多,成為最快達到營收百億美元的商家。不過,讓「好康」網站登上商業新聞,是前年底回絕Google 60億美元天價的收購的商訊。在此討論此一消費者追逐折價的現象,並檢視一些針對此一利基的折價商業模式。

在景氣危機時推出折價網站,的確是占得了天機,網友踴躍支持似乎理所當然。須知,商家願以相當可觀的折扣換取顧客前來惠顧的主因,是要吸引新顧客前來一試。一般而言,吸引新顧客的成本是遠高於維持老顧客的支出。但如新顧客上門惠顧時立即察覺到劣質的產品或不周的服務而有受騙之感,應有加成的負面效果,這貪小失大的結果是參與商家必須深切體認而避免的。

「好康」網站是此一折價大戰的最大贏家,其索價的方式有別於一般入口網站在資訊仲介時僅收取些微的仲介費。「好康」網站是全額收取10美元以下的每日交易;至於折扣額高於10美元,則大多與商家對半分。毋怪乎「好康」網站營收三級跳的成長速度。

消費者的好處是五成左右的折扣優惠。通常一般消費者對新餐館或新服務頗有疑慮,如有折價誘因自有其吸引效果。 目前最大的疑問是為何商家要提供這麼大的折價,有時還分文未收(如10美元以下)地給予折價券?最大的原因無非是吸引顧客上門惠顧,尤其是新顧客。

此外,好康的折價僅是折價交易的折價金額。如顧客以100元買了200元的折價券,在上門惠顧後消費了350元,其實也祇有約三成的折價而已。如果此一商家提供了卓越的服務或產品而讓顧客窩心滿意地接受,這一潛在的商業利潤應是難以估計。因此,「好康」不但是為商家廣告促銷,而且提供了一個仲介新顧客的良機。

亞馬遜纏鬥 搶市場

目前,「好康」意氣風發地拓展至全球各地,在台收購了「電子地圖」成立了台灣的「好康」網站;由於「好康」簡單容易拷貝的商業模式,各式各樣競爭者紛紛設置。優渥的利潤、折價的吸引力加上消費者追求物有所值的採購習性,為這些折價網站創造無比的商機。

網路折價是一時風行,還是持久的商業模式呢?「好康」迅速成長的營收似乎代表了其商業模式的可接受性;但一般的顧慮是參與商家在假以時日能否維持好康交易的品質。另外,參與好康交易的商家是否會因景氣復甦而日漸縮減呢?

幾年前另一型態的「每日一物」折價網站——「武特」(Woots),為了維持網友的熱度,推出類似次品牌的T恤、酒品、孩童與「罄售」(Sell-out)的網站,採取區隔市場的策略,擴充到其他較受歡迎的零售項目。基於「武特」每天可觀的點閱率,網路零售龍頭亞馬遜(Amazon.com)最近斥資1億多美元併購了「武特」,並以數千萬美元金援「好康」最大勁敵「生活社交」(Living Social),雙箭頭攻勢直指此一「每日一交易」折價網站的潛力市場。

「好康」似乎很能掌握顧客的喜好,衛星定位消費者所在即時提供該地點所有折價交易的「好康 2」呼之欲出,技術難度頗高的「好康 2」已非一般所能輕易複製;不過Google 推出了「提議」(Offers)的測試beta網站,在美國東西兩岸的幾個大城市試驗類似的「每日一物」折價交易。

眾家爭先競爭,意味著更高的折扣,更好、更便利的顧客服務。網路龍頭亞馬遜與Google介入折價戰場,勢將推升此一市場競爭。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r. Ramin

拜科技持續演進之賜,現今人們已能利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瀏覽信件、拍照並記錄時間地點,或是從事社群活動。而手機如同手錶般可隨身攜帶的特性,讓消費者在使用行動裝置時,不斷在上面刻劃屬於個人的痕跡。如果隨意撿起一支智慧型手機,仔細瀏覽裡面的資料,就像是在透視其主人心思一般,看到他的人際網路、生活習慣,甚至是對某事物的個人觀點。有趣的是,這些資料混雜在各式各樣的App角落當中,目前還沒有人找到一套方法將資料完整地整合、過濾,並轉變為有意義的資訊呈現給使用者。

現有的智慧型手機,只能靠手指在觸控螢幕上的滑動在畫面間切換;其原因是因為現行的平板裝置或是智慧型手機,有著螢幕尺寸等物理限制,無法像個人電腦一般讓使用者同時看見不同視窗進行多個任務,但這不全然是缺點,因為透過單一畫面的呈現,使用者反而不會被其他背景進行中的App分心;但是當使用者進入需要查詢資訊的情境時,則最好能在同一個畫面呈現出全部資料,以免使用者迷失在App的切換裡,忘記自己原本計畫的任務為何。

目前手持裝置運算能力的成長產生了對應的影響力;預期2012年四核心運算晶片的產品即將上市,就能預見在行動裝置上可能形成更多像是影像辨識等這些大量產生資料的來源。而當智慧型手機能夠自動辨識物體時,便能提供更多敘述性資料,便於系統為使用者整合出更有用的資訊。

能看 能聽 能聞 能摸

在此同時,感測技術的演進也有機會將行動裝置帶入多感官互動(multi-modality)的新紀元。站在人類與實體世界互動的觀點,以視覺、聲音、觸覺、嗅覺等感官,提供人腦回憶的提示,可以提高人機互動的效率,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教導小朋友「球」這個物體的時候,會同時敘述「球」的形狀、紋路、拍起來的聲音、摸起來的觸感跟彈性等各種物體屬性。

未來裝置的可能性千變萬化,可從這幾年車載資通訊領域因運算能力提升帶來的進步程度觀察出來。看到各類型主動預防性的安全裝置推陳出新,就能瞭解行動裝置的潛力無窮,不過最終的使用方式仍然會由消費者決定。當開發者在為手機、平板裝置以及在個人電腦上開發應用時就將發現,目前使用者已經傾向為不同裝置做分工。智慧型手機是隨身攜帶的親密裝置,而平板電腦做為上網、收看線上影片的小工具;個人電腦則僅做為工作使用,同時在個人電腦上觀看影片的行為已經減少了—應用服務開發者必須要適應這些變化。

以普提資訊這幾年的經驗來看,能夠被稱為創新的產品服務,即是消費者無法以既有知識理解的產品。開發者要能夠讓目標使用者瞭解其用途,並且願意使用,才能成為最終贏家。想要創新,開發者可以先試圖解決自身的問題,先在開發團隊內部自行長期試用產品以發現問題點。接著透過不斷讓目標客群試用、反覆修改等途徑,確保消費者的的確確能夠瞭解產品,來達到最終上市目標。

開放共創 資訊互惠

除了垂直的技術演進之外,透過人機介面來水平整合多人協作是一個尚待探索,且不需依賴運算速度的領域。聽說台北市政府已開始跟進世界其他國家,以open data方式將北市即時交通狀態等公共資料提供給中小企業及個人開發加值服務時,我非常訝異。這些資料在德國或歐洲是屬於電信商持有,並且是以商業型態進行販售的。

公開分享,代表資料取得的便利性,加上裝置本身的資料庫,可以預見未來能夠產生更多創新應用的可能性。但應用服務開發者的關鍵仍在於著重於易用性(usability),以及將資料轉變為資訊的過程中是否能對使用者產生意義及價值。

現今使用者在行動裝置內創造的資料庫,已經足夠被窺探出使用者的行為與觀點,如果能進一步用更好的人機介面將眾人的資料整合,即可呈現出群體的個性與知識。接著再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分析彙整成為資訊,將可以是群眾知識管理的新便捷模式。

傳統知識管理平台受限於使用者無法看到分享資訊,讓使用者吝於透過此類管道提供資訊;如果能夠利用人工智慧減少輸入資訊的麻煩,再提供明顯的誘因,形成協作互惠的機制,那麼,將能形成群眾主動分享資訊的新商機。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今天上網購物了嗎?根據市場調查機構yStats.com所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今年美國B2C電子商務的營業額高達1700億美元,其中亞馬遜(Amazon)穩居線上零售市場龍頭,銷售金額來到240億美元,其次是最近市值攀上顛峰的蘋果公司。而根據資策會MIC調查,今年台灣B2C電子商務市場也可望達成新台幣3256億元的規模,較去年成長幅度達25%。
 


美國著名市調機構comScore聯合創辦人傅高尼(Gian Fulgoni)指出,科技徹底改變了消費者行為,線上通路展現前所未有的方便與價格優勢,許多零售通路也都看準這股全球消費趨勢,而進軍線上市場,電子商務進入全新的局面。
 


瀏覽、搜尋、比價到最後付款,目前當紅的行動加社群概念,正為電子商務帶來新的面貌及機會。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就非常看好電子商務的發展深度,他點出新模式如封閉式網路Outlet、介於社群與商務之間的機會正在發生當中。
 


趨勢1:行動商務

伴隨智慧型手機的風行,喊了多年的行動商務(Mobile Commerce)終於看到蹤影。根據美國時尚服飾品牌Liz Claiborne Inc.和SJR Group最近對801位年齡介於18至64歲之間的手機購物者所做的調查發現,在660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受訪者中,已有三分之一透過手機購物。另外,也有47%智慧型手機用戶及56%平板電腦用戶表態,計畫在未來透過手機等行動裝置來購物。
 


傳統的電子商務大廠如亞馬遜和eBay等企業,也開始深耕行動商務市場,亞馬遜不但推出iPhone和Android版的購物比價應用程式,也為平板電腦族群開發特定的購物瀏覽介面。而eBay也動作頻仍,更曾透過手機賣出7萬5千美元的雪佛蘭高級轎車。
 


電子錢包也成為行動電子商務的要角。有20%的智慧型手機用戶,目前已經開始使用諸如星巴克電子會員卡(Starbucks Card Mobile)等應用程式來支付款項。
 
由Twitter共同創辦人傑克.多爾西(Jack Dorsey)所創立的行動付款解決方案Square,透過一個讀卡裝置,就可以把iPhone和iPad改裝成行動刷卡機。今年5月,該公司宣布已出貨50萬台,當月交易紀錄也超過100萬筆。由於每筆交易僅抽取2.75%的費用,又便於掌握消費紀錄,迅速獲得商家的歡迎。
 


趨勢2:社交商務

網路購物雖然方便,但時常需要花很多時間挑選和比價,甚至看到琳琅滿目的賣場資訊,也不清楚商家的評價和信譽?此時若能引入社交的推薦、評價機制,便能有效解決購物的困擾。簡單來說,社交商務(Social Commerce)藉由網路社交媒體的傳播途徑,透過社群互動和用戶自製內容(UGC)等方式來協助銷售。
 


科技媒體GigaOM的創辦人歐姆.邁力克(Om Malik),便看好社交商務的興趣圖譜模式(Interest Graph),意即可根據相似的興趣和品味來組織社群,並藉助推薦的力量來聰明購物。有一款iPhone的行動應用程式Fancy,便應用類似的原理,透過Facebook或Twitter登入之後,使用者只要對喜歡的商品按讚(Fancy it),即可將喜歡的商品連結起來。這對消費決策或購物推薦,都有莫大的幫助。
 


善用社交媒體的力量,也是電子商務的趨勢。Payvment公司就站在巨人Facebook的肩膀,幫許多人完成網路開店的夢想,平均每天有400家網路商店在Facebook上頭開張,目前已累積超過6萬家商店,成績斐然。而中國電子商務巨擘馬雲也注意到這個趨勢,為旗下的淘寶網加入社交元素。
 


趨勢3:共同創造

消費者意識抬頭,廠商該如何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呢?共同創造(Co-Creation),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利基。專門設計男性襯衫的Blank Label公司,讓客戶可自行訂做各種款式的襯衫和西服,藉此創造出風格獨特的服裝。同時還打出免運費和不滿意可退貨的服務,希望吸引白領男士族群的目光。
 


知名的巧克力點心網站chocri,也大打共同創造牌,吸引愛好甜食的消費者來設計巧克力棒。從挑選巧克力的種類開始,再到添加哪些佐料,顧客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創造風味獨特的巧克力棒。
 


不只是襯衫和巧克力棒,連洗髮精和筆記型電腦也可以共同創造!聯合利華旗下的洗髮精品牌Sunsilk,邀請七位世界頂級髮型設計師參與設計,希望打造出適合不同髮質的洗髮精,推出後果然大受歡迎。最近也傳出周杰倫幫華碩電腦設計新款筆電和開機音樂,搭上共同創造的熱門列車。
 


趨勢4:虛實整合

虛實整合(O2O,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將實體世界的商務發展和網路做一完整的結合,讓網路成為商務交易的前台。換言之,O2O的模式旨在網上尋找消費者,然後將他們帶到實體商店之中。它的好處在於每筆交易都透過網路進行,因此有助於量化統計,又可為商家創造客流量。對顧客來說,也可在了解購物內容之後再決定消費,從而減少困擾。
 


O2O促使電子商務網站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以Groupon為代表的團購,就是O2O模式中的一種案例。但O2O還有很多的應用和變化,好比Uber的面世,就給租車行業帶來新的契機。號稱提供私人駕駛服務的Uber,為美國廣大的通勤族打造一個行動應用程式,只要打開App發出租車的需求,該公司可立刻透過手機的GPS偵測和定位,然後在短短幾分鐘內就會有一台專車開來為你服務。
 


使用者也不需付現,事先透過信用卡即可自動完成支付和提撥小費。雖然費用略高一些,但便捷和舒適的服務卻是一般計程車所無法比擬的。Uber在舊金山取得成功的經驗後,將迅速拓展業務範圍到其他地區。
 


不只是租車,租房服務也將O2O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提供短期租屋資訊的Airbnb,一推出便受到旅客的歡迎,至今已為屋主和房客媒合了200萬間房間,並從預約租屋的費用中抽取服務費。7月底,他們剛募得1.12億美元,市場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
 


對的商品放在對的地方,自然就能為消費者帶來新的價值。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信用卡、紅利積點、電子發票,還有各式藝文活動票券,全部直接送到手機上, 我們手中的新台幣也將逐漸消失。

 

但消失的不只是新台幣,還有美元、歐元、人民幣⋯⋯。

 

我們正在走向雲端貨幣的大未來,有產業競爭,也有全新商機。

 

真正發酵的時間,沒人說得準, 但這已經是個不可逆的大未來,就發生在你我的手掌心間⋯⋯。

 

我們現在正站在兩個時代的分水嶺。一個是紙鈔、卡片與錢包的時代,一個是手機變身數位錢包,分擔紙鈔、卡片、鑰匙、門禁、門票,甚至是身分證的年代。

 

「身分證還是在錢包裡,只是形式不同了,」永豐銀行電子金融處副總經理陳亭如說。PayPal總裁湯普森(Scott Thompson)甚至大膽預測:「2015年時,皮夾會成為歷史的名詞⋯⋯,我們相信,2015年時數位貨幣在美國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被接受了!」
 


網路與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場通訊),兩種技術趨勢推動著這樣驚天動地的生活變革。

 

前者正在隨著網路使用的普及,和智慧型手機的熱潮來到手機上。網路全方位滲透進入消費者的實體生活,已經進入了不可逆的進程。強調雙向、互動資訊的NFC,則是在手機商強力搜尋差異化,與電信商急於尋找新營收來源的雙重壓力下,終於從試點計畫,開始走進每一支即將出貨的手機中。
 


兩股勢力在手機這個載具裡發生碰撞:一邊是網路上諸如PayPal與Google等支付行為與服務平台,開始隨著智慧型手機向實體世界挪移,試圖隨著NFC帶來的互動性,與消費者產生更多關聯;另一頭則是實體世界的金流支付工具,也想搭著NFC優勢,讓支付更加方便、強大、有效率。
 


更清楚的金錢流向

一時間,虛擬實體化,實體卻虛擬化。手機頓時成為實體與虛擬勢力最殘酷的競爭舞台,而行動支付就是兩方勢力針鋒相對的第一仗。手中具有實體握感的貨幣,將變成雲端上0與1的轉換。
 
一個雲端貨幣時代即將來臨。

 

什麼是雲端貨幣?如同我們熟悉的世界存在著包括紙鈔、塑膠貨幣及匯款、存款各種不同形式的交易工具,在廣義的雲端貨幣世界裡,也同樣擁有這些工具的分身。唯一不同的是,消費者將不必再帶著這些工具的「實體」,只要透過手機,就能進行交易。
 


想像一個未來:每個人每天踏出門都可以兩手空空、一派輕鬆拿起手錶、手環或是手杖就可以嗶一聲開門、嗶一聲付錢、嗶一聲上班打卡、嗶一聲讀出身分資料、嗶一聲又可以接電話⋯⋯。而手機就是通往那個未來的起點,在手機中直接存放著各種不同的帳戶、明細,消費者準備付款時,可以自由選擇使用哪個帳戶、哪張卡、哪種付款模式。唯一不同的是,消費者不再需要掏錢包、掏卡、拿筆簽名,一切都在一聲「嗶」之間就已塵埃落定。
 


覺得交易變得太過輕鬆而令人害怕嗎?其實並不需要擔心,因為當所有貨幣都上了雲端,所有交易不過就是資料的傳輸而已,所有的金錢(資訊)流向反而可以一筆一筆地記錄得清清楚楚,隨時都可以進行查詢。而且如同今日信用卡有盜刷保障機制一樣,未來的雲端貨幣也一樣會延續這個模式。
 


但也有網路業者認為,真正的雲端貨幣,其實應該指的是當第三方支付系統接上了NFC,藉由切入實體交易事業所帶來的貨幣革命。這位網路業者指出,「流通性是貨幣形式發生的關鍵。」因此當諸如PayPal這樣的交易工具隨著網路來到實體世界,增加流通性,就有可能改寫消費者對於貨幣的認知:「第三方支付就是雲端貨幣,結構上就是點數,但很多地方都可以流通。」
 


從這個角度出發,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就預期,像是Skype所掀起的網路電話革命,也將在貨幣世界中發生:過去Skype的出現,強化了語音服務的效率,也弱化了電信商的地位,通話服務中的國界分野消失了,也大幅降低通話服務的成本。
 


同理,詹宏志認為,關鍵不完全在於技術的引導,而是整體零售交易的行為出現了極大變化,買東西、賣東西,早就打破了國界的限制,但金流尚未有明顯的改變。

他觀察整體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指出,許多新型態的交易需求已經存在,例如露天拍賣開通可在便利商店取貨付款的服務後,在沒有大力宣傳的狀況下,就已經滾出驚人的成長曲線,「很多時候只是缺乏好的解決方案,因此一旦手機成為付款工具,流通性一打開,整個經濟就會快速動起來。」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潘俊琳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和演變,社群網站的定位和功能,逐漸區分開來。透過彼此的串接和分享,不論是部落格、臉書、噗浪、推特,互相加乘的效果遠大於單兵作戰。

在其他社群網站還未出現之前,部落格可說是一枝獨秀,囊括了內容提供和社交的功能。但在微網誌如噗浪、推特,以及臉書的興起之後,部落格的發展明顯趨緩。

奧美數位影響力副總監王俊人表示,要持久經營一個部落格並不容易,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好的文筆,並且言之有物,而部落格天生屬性,就是一個靜態的存在,網友必須主動連結。但臉書就是一個動態交際的平台,這裡不需要深度的文字,朋友間簡單的哈拉、互相按讚,相較部落格可說是輕鬆愉快。

人際關係大串連

雅虎社群發展部資深經理李全興指出,臉書最大的功能在於人際關係的串接,並將內容快速擴散出去。微網誌則可以讓網友單向連結,就算是不認識的人,都可以加入成為追隨者。而部落格就是深度內容的提供者,彼此各有功能,誰也無法取代誰。

李全興表示,深度的內容需要一定數量的文字累積,部落格不但可以讓網友盡情抒發,還可以連結視訊、上傳圖片和音樂,同時很容易被搜尋到。儘管不同的社群網站出現,讓社群生態產生變化,但部落格「內容基地」的地位,並不受動搖。

痞客邦營運長周守真認為,部落格是以質性內容為主,而微網誌和臉書,是以串接功能廣受歡迎。

內容分享更方便

以前部落客把文章寫好之後,就只能被動等人點閱,但當部落格推出分享的功能之後,部落客可以把文章,主動分享到微網誌或是臉書,增加網友的到訪率和點閱率,彼此間創造了密切的互動,和互相加乘的效果。

李全興表示,過去要分享部落格的文章,網友要自己剪貼,然後透過電子郵件寄出,但現在只要按一下分享,想要分享的文章就會貼在自己的臉書或微網誌上,所有社群上的朋友都可以看見,還能再進一步分享出去。根據奇摩的統計,一篇文章分享出去後,平均會帶進三個網友,進到部落格閱讀內容。

因此在社群不同面向的發展下,部落格就像是一個內容基地。

王俊人說,要在臉書上看朋友的動態很簡單,但如果要搜尋之前的內容,就是一項大工程。但部落格分類清楚,就像是雲端資料庫,部落客要查閱自己之前的貼文很容易,所有的網友也都可以透過搜尋引擎,用關鍵字查詢到相關文章,因此影響力可長可久。

臉書的強項在於傳播即時動態,卻不容易事後查詢,如果網友又在臉書上做層層隱私保護,那影響力就侷限在自己的小圈圈,無法像部落格那樣無限檢視。

李全興表示,部落客以前是靠累積內容,逐漸增加個人的影響力,現在微網誌和臉書等社群網站,則加速部落客影響力的擴散,只要懂得充分運用社群網站,彼此串接的特性,最重要的是加上優質內容,慢慢地部落客一家之言的態勢就會形成。

讓素人變成達人

王俊人指出,對一個沒沒無名的素人來說,要在臉書上竄起有相當難度,部落格到目前為止,還是素人變成達人的最佳管道。

有些素人成為達人之後,卻著眼於商業利益,慢慢喪失自己的風格,和值得網友信賴的公正立場。周守真表示,不管是商業客戶或是網友,眼睛都是雪亮的,當部落客達人喪失客觀之後,所有過去信任他的追隨者都會離開。

這是市場的自然淘汰,同時也會有其他的達人填補這個空缺,畢竟部落格裡不乏有料的寫手,因此愛惜羽毛,珍惜網友的信任,不要被一時的利益沖昏頭,是部落客達人最需要注意的原則。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是一個奇妙的數字,十月十日是國慶。打分數時,十亦代表完美,例如有一部電影就叫做「10」(中譯十全十美)。十年亦是一個人生的重要段落,兩黨總統選舉的政見就叫「黃金十年」或「十年政綱」。剛過世的蘋果電腦公司的前CEO賈伯斯生命中最後的十年將蘋果帶向輝煌,十年前蘋果剛推出iPod,還在谷底,如今已是市值數一數二的公司。

 陳奕迅有一首歌叫做十年,但細看歌詞,把十年換成一年或五年也都不失韻味,所以為什麼是十年?或許感情從認識、相知相愛到最後變回朋友需要十年。但在科技界,根據摩爾定律,積體電路(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效能也將提升一倍。所以十年之後手機的速度將會快三十二倍,就看有沒有另一個賈伯斯來利用此速度讓手機更聰明。

 十年之前,大家靠撥接上網,當魔電(Modem)傳來接通的聲音時,即使螢幕顯示速度只有9.6Kbps (bits per second),我們都要感激涕零。今天智慧型手機隨時隨地上網,三百多K嫌慢,10M不嫌快,十年之間網路速度增加超過了一千倍,感情瞬間傳遞,只是速度並沒有帶來濃度。

 十年之前,我們度過了千禧蟲的危機,電腦系統並沒有在二十一世紀當掉,銀行的存款沒有少掉或多了一個零,但網路已經開始流行,email變成常態,美國郵局搖搖欲墜,純真的手寫情書年代也一去不返。

 十年之前,部落格開始流行,有個人的部落格是時髦兼網迷。現在部落格已經非死不可(facebook),因為臉書當道,微博盛行,娓娓道來的部落格已經落伍。

 十年之前,二○○一太空漫遊的電影情節並沒有發生,雖然拍於一九六八年,四十三年後的太空技術進步仍然有限,人類依然被困在地球,美國影集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甚至早就停止拍攝續集。尋找外星文明的動作雖然繼續進行,外星人始終只是電影中的噩夢(或美夢)。

 十年之前,我們沒有iPhone、沒有臉書、沒有微博、沒有高解析度電視,那時我們有單純的快樂,我們不需要隨時上網、隨時打卡、隨時按讚。十年之後,科技產品改變人類之間的關係,在一個個螢幕上滑動的手指,產生了無數的人生的喜怒哀樂。杜牧在世也會嘆說:「科技江湖愛瘋行,HTC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換機夢,贏得網路薄倖名。」

 十年改變一切,重唱陳奕迅的十年,應該會是「十年之前我不認識網路,網路不屬於我,我們還是一樣,陪在一個真實人左右,走過漸漸臉書的年頭。十年之後,網路是朋友,還可以問候,只是那種溫柔,再也找不到激動的理由,情人最後難免淪為朋友。直到和網路做了多年朋友,才明白我的眼淚,不是為你而流,也為網路而流。」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Nuclear Research,CERN)團隊廿二日表示,他們對亞原子粒子微中子進行研究,發現微中子的速度每秒達卅萬零六公里,比光速還快六公里,如果實驗成果證實無誤,將推翻愛因斯坦相對論「宇宙沒有任何物質可以超越光速」的定律。

 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中提出光速是宇宙終極速度,諸多現代物理學便是奠基在沒有別的物質可以超越光速而發展。科學界曾進行數千次實驗,想更精確地測量光速,卻從未發現有任何粒子能打破光速極限。但CERN研究員艾瑞迪塔多博士與同事最近三年對微中子進行實驗,發現微中子比光速更快。微中子有多種型態,最近科學界還發現微中子會自發地改變型態。

 艾瑞迪塔多團隊進行實驗時,準備了一束「渺子微中子」(muon neutrino),由位在瑞士的CERN發射到遠在七百卅二公里外義大利的格蘭沙索(Gran Sasso)實驗室,擬觀察有多少變成「濤子微中子」(tau neutrino)。實驗過程中,研究員發現微中子在相同距離中,比光速快了六十奈秒(即十億分之一秒),雖然微小,但很恆定。團隊測量微中子速度約一萬五千次,統計意義上達到科學界認定為正式發現的程度。

 但CERN團隊也瞭解,通稱為「系統性錯誤」的情形很容易讓一項有誤的研究成果,看來好像真的打破光速極限,因此將研究數值出版並貼上網路,供科學界檢驗挑錯。

 艾瑞迪塔多表示,他的夢想是另一項獨立進行的實驗能產出相同成果,如此他才能釋然;他說截至目前還不能宣稱打破光速極限,唯希望學界能幫忙瞭解CERN「瘋狂的」實驗結果,原因是打破光速極限真是太瘋狂了。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高層大氣研究衛星」(UARS)即將墜落地球一事,這幾天成為美國熱門話題,不但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各大主流媒體也爭相報導,為此福斯新聞網主播史密斯炮口對準自家人痛批,這是本台做過最愚蠢的報導。

     儘管NASA一再強調,UARS衛星在通過大氣層時大部分都將焚毀,只剩二十六片碎片墜落地球,擊中人的機率微乎其微,但還是有不少人在網路上發表評論,擔心自己成為倒楣鬼,還有網友建議,這兩天乾脆戴頭盔出門。

     NASA本來宣布,UARS殘骸的落點包括北緯五十七度至南緯五十七度之間的任何地區,但之後將北美洲排除在可能落點之外,結果引發更多謠言。一位網友說,NASA根本知道確切落點,只是他們怕一旦公布,就會有上千白癡趕到那邊等著被砸,然後他們的律師就會控告NASA要求賠償。還有媒體正經八百地做起民調,MSNBC網站訪問約五千人對UARS的反應,一○%受訪者說,慶幸衛星殘骸不會落在北美洲,但有三四%為了「看不到衛星殘骸的煙火而懊惱」,四二%擔心「世界上其他地區怎麼辦?」

     其實UARS衛星引發的湊熱鬧現象早有前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九七六年七月「天空實驗室太空站」墜落地球時,美國人的反應遠比這次激動,當時有不少人為了迎接太空站返回地球而開派對,坊間還出現眾多相關的應景商品,包括防殘骸的頭盔。

     到目前為止,美國市面上看不到任何和UARS衛星有關的商品。不過有位網友在推特上面推文道:「本人出售反衛星殘骸防護傘,每把一百四十五美元。」

     大家今天醒來,如果發現一切如故,就是已平安度過衛星撞地球危機!國家太空中心昨根據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最新監測資料推估,UARS飛行軌道在今日凌晨三時五十五分到四時最接近台灣本島,距離北部外海約四百公里,涵蓋在衛星碎片墜落警戒區內。

     國家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吳岸明指出,如果UARS在今日凌晨三時五十五分到四時之間墜地,衛星碎片可能分布範圍是飛行軌跡方圓八百公里,台灣在危險區內。若真的人不幸被砸到或造成財產損失,美國都要負起全責。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信許多喜歡逛街購衣的女性朋友,對於在試衣間不斷換裝後,才能決定自己最喜歡、最符合自己Style服飾的作法感到十分不便。如果能透過虛擬試衣鏡,不必一一換裝,就能挑到自己喜歡的衣服,那該有多好?

事實上,英國品牌Topshop服飾公司,就引進了一套由俄羅斯AR door所開發的虛擬試衣鏡,想試穿衣服的顧客,只要站在虛擬試衣鏡的螢幕前面揮動雙手,就可以隨心所欲換上店內所展示的各式各樣衣服,再決定是否購買。如果顧客不滿意,只需揮揮手,模擬觸碰「虛擬試衣鏡」中的虛擬按鈕就可以換裝,讓顧客省卻試穿每件衣服的麻煩,協助顧客決定購買的衣服。

虛擬試穿戴 省卻換穿不便

另外,在日本,於眼鏡網站上也推出虛擬配鏡服務,消費者只要安裝業者所提供的虛擬配鏡軟體,再利用webcam及網路傳輸,就可以輕鬆配戴各式眼鏡,並可拍下試戴眼鏡照片,直接分享到twitter及facebook上,與自己的朋友分享試戴心得及討論要購買哪副眼鏡。除了消費者的便利性外,連鎖商店面臨滿街削價促銷手法的零售紅海市場,經營者應如何提高客戶來店數、提升消費者購買次數及金額,或是提高購物效率等,結合虛擬試衣的「連網商店」,或許可以提供解決方案。

由資策會創研所研發出「連網商店」的創新服務應用,從消費者的挑選、試穿、結帳及加買其他物品等購物流程來設計。

首先,開發輕鬆購的手機App,讓消費者在家裡也能像在店裡看到所有的商品,直接先行挑選或查詢到相關活動的促銷內容,商家也可以針對商店內有安裝App的個人裝置再一次發送活動通知。之後,消費者可由Smart Phone或Pad在家中先上網擬定Shopping List,就如同有一個導購購物車,將購物清單都列在你的手持裝置中。

虛實結合 享受不同的購物體驗

在進入大型量販店或購物中心之後,最麻煩的是選購衣服,連網商店會主動提供消費者適合的衣服,不同性別的顧客,提供不同衣櫥有趣互動的虛擬試衣間,透過簡單、直覺之3D虛擬手勢操控,就可以選擇衣櫥的衣服,同時挑選樣式及顏色。

最厲害的是,在買完東西準備結帳時,當行動導購購物車接近POS機進行結帳當下,POS機立刻可接收導購車購買訊息,結帳後主動通報後端打包再取貨。讓消費者既可以享受到便利、迅速的購物流程,又比網路購物多了一份Shopping的享受。

另外,既然客人都到了門口,商家豈能放過這做廣告宣傳的大好機會,透過結合人臉辨識系統技術、性別、年齡屬性分析技術及看板播放平台,商家可以利用販賣機或電子看板進行購物消費人流屬性分析,配合每筆消費清單,同時辨識客戶屬性(性別/年齡) ,可以採取加價購的行銷方式,刺激其衝動購物,藉此所收集到客戶的相關資訊,也可以作為後續商品行銷的基礎。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聚嘉年華 展現庶民經濟活力

早從1995年左右網際網路迅速發展開始,或是從更早的點對點撥接式BBS算起也行,不管名稱或型態怎麼改變,在網路上的人們總是喜歡群聚在一起。這當中經歷了一波波的當紅浪潮,不論是在台灣或是全球性的社群和論壇都不斷推陳出新,也不斷湧入大量的使用者融入成為其中的一分子。從PTT BBS、Mobile01、MySpace、LinkedIn、Second Life,一直到這幾年竄紅的Twitter、Plurk、Facebook(根據Facebook官方會員統計,目前全球使用者已達7億5千萬人),以及最新的Google+,都各自擁有其死忠使用者。

與其說是跟隨科技腳步,倒不如說是尋找有相同嗜好的夥伴是人們的天性。網際網路和行動寬頻這些科技,只是用來滿足人們在這方面需求的工具和手段,就算推出更新的工具,相信也會同樣被運用在人際關係的連結上。

滿足社群生活需求

讓人們從虛擬走向實體聚會,同樣也是在這過程當中伴隨發生的現象。從最早的BBS網聚、網路同好聯誼,到後來發展成大型部落客聚會如Punch Party;這幾年更進一步發展成為利用Facebook召聚專業領域菁英聚會,像是appWorks Startup Mixer創業人同樂會等,虛擬社群透過實體活動強化成員間彼此關係,也已化為社群生活的一個部分,難以分離。

日前由葡萄藤在地生活網和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所合辦的「七夕踹共園遊會」,則是嘗試整合虛擬社群與新北市林口區在地實體社區兩股力量的大型實體網友聚會,同時還結合社區園遊會、區域農場市集、社區商店、中國七夕情人節未婚青年男女聯誼等多項社交元素,吸引了數百名左右林口各社區的在地家庭及台北附近的青年男女到場共同參與。

主辦此活動的大碩知識庫營運長洪俊誠說,大碩與葡萄藤在地生活網共同發起這項同時結合虛擬與實體的網友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在於打破虛擬環境在現實社區環境中所形成的人際冷漠及疏離感。往往前幾分鐘還在網路論壇上熱烈討論的社區鄰居,出了門卻未必相識,連招呼都不一定會打。參與這項活動的立法委員吳育昇也表示,林口在這短短幾年內,從原本的6萬人口,一口氣成長到8萬5千人,其中大多數是新移入的居民。洪俊誠強調,在這種人口迅速增加的同時,更需要透過地方社區網路打造一個溝通平台。透過這個平台結合實體聚會,讓所有居民都能融入地方,產生向心力及認同感,豐富生活內涵。

體現「共享經濟」

洪俊誠說明,葡萄藤網友向心力強,非常樂於彼此分享。在舉行活動之前,就曾自行舉辦假日啤酒吧等網聚活動。活動當天,也有網友申請龍貓咖啡攤位免費提供現煮咖啡,但事實上它不是一個店,只是受到其他網友鼓勵而熱情分享而已。這種由虛擬走向實體經濟的社群活動,與國外目前流行的「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接近,透過網路推動網友互助,同時促進在地經濟活絡的一個良好範例。

在園遊會攤位當中,也能發現其他同樣是結合虛擬與實體經濟活動的範例,像是在地農產品和加工食品的銷售。洪俊誠說,其中有一個攤位是林口台地農夫市集(http://52786.blogspot.com),它一開始是由網友所提供收費的假日農地出租服務,假日農夫們就把耕種多出來吃不完的農產品拿出來銷售,但後來網路口碑傳開就形成品牌。除了假日農夫市集這個例子之外,另有網友晚上從事中央廚房工作,而白天則透過「阿傑手工包子&水餃坊」網路販售現包水餃(http://www.putao.com.tw/blogHome/11749),並在下單後就近宅配至鄰近社區,讓網友不必出門就能享用新鮮水餃。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處Web 2.0時代,相關軟硬體技術與環境的飛速發展,正迅速而徹底地改變我們的生活,解構我們的觀念。Web 2.0時代的特色之一,便是整體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

觀察軟硬體環境的發展,促成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的背景之一,是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的影響範圍越來越大。如Facebook在短短幾年內快速成長,累積到7.5億的註冊用戶(2011年7月中旬數字),在實體世界,這個人口規模僅次於中國大陸(13.4億人)和印度(12億人),可視為世界第三大國。而透過Facebook平台,在其上可發展的商業模式越來越多,持續吸引使用戶加入,也因此使得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Facebook的本質是開放的,但當它的社群商業模式越來越成熟,也將對既有的資訊環境造成極大的衝擊。

促成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的背景之二,在於「第二台PC」風氣的帶動。由於個人電腦(PC,personal computer),不再限於傳統桌上型電腦,還包括筆記型電腦(notebook)、小筆電(netbook)、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和平板電腦(tablet)等,尤其是具備便利的行動上網功能的裝置,已蔚然流行,相關的應用(如各種Apps產品服務),也如雨後春筍般湧出,正對企業管理造成新的衝擊。如2年前,一些企業及政府機關頒布禁令,配合MIS執行封鎖,禁止成員在上班時間內連上Facebook網站;但企業職員只要透過行動裝置(第二台PC)上網,照樣能夠任意上網,這些封鎖根本是無效而可笑的。

「管不住」的需求 激盪出新商機

社群媒體與第二台PC,這兩個重大影響正衝擊企業內網路,使得企業資訊環境面臨被迫開放的壓力。也讓我們了解到,如今我們正面臨一個「管不住的社會」。

當前,有兩股勢力正在彼此拉扯:一股勢力是約束力,想控制;另一股勢力則是不願受管束的力量。具體表現的衝突,就在於──父母想要管小孩、老師想要管學生、老闆想管員工、企業想管住消費者等。不過,從當前發展態勢可觀察到,由無線寬頻網路、智慧型手機等產品所建構的軟硬體環境,將是日益蓬勃、低廉、便利,這使得不受管束的勢力越來越龐大;於是乎,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管不住的社會」:父母管不住小孩、老師管不住學生、老闆管不住員工,消費者更不是我們所能左右。

這股管不住的勢力,正在重塑世界,改變世界樣貌。

或許,我們應該思考如何以開放的思維來看待改變,面對並接受舊規則的顛覆,並認真思考:應該如何滿足這群「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受管束的消費勢力,他們有著如何的需求樣貌?這些需求的特色和細節為何?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又將在既有的產業價值鏈中產生哪些持續性創新(sustaining innovation)與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這些創新將帶來什麼樣的商機?

完美產品與服務 顛覆產業價值鏈

體認到前述的社會變化趨勢,《創新發現誌(ideas)》相信大環境改變,將對既有的產業價值中產生持續性創新與破壞性創新。《創新發現誌(ideas)》運用社群議題產生機制SIG(Streaming Innovation Group),試圖掌握在劇變環境下,透過跨領域、多元意見整合的方法論─TrenDNA,邀請產業相關利益人(stakeholders)參與,激盪產生出可能的持續性創新及破壞性創新。

在這次的SIG會議中,我們採用TrenDNA裡的3組方法:以Functional Table、IFR(Ideal Final Result)及Value Chain這3項工具,進行腦力激盪;並從目前受到衝擊最大的4個領域─金融、教育、網路服務(資訊安全)、電信,進行討論分析。

採用Functional Table的理由,在於我們主張須以消費者需求出發,必須先藉此得到在該領域中的深度需求樣貌。採用IFR,則是藉此觀察這些需求在當前的解決方案與各種可能的改進方向,並藉以了解距離「完美點」還存在多大的落差。最後我們以Value Chain歸納出未來「完美點」將重組出怎麼樣的產業價值鏈。各種持續性創新或破壞性創新的可能方案,就從這整個腦力激盪的過程中產生出來。

持續性創新對產業價值鏈的改變相對有限,破壞性創新則必然顛覆原有產業鏈。這也是我們強調從消費者需求出發的原因:因為滿足需求的方式,可能有許多彼此可替代的方案,例如書寫的需求,從毛筆、鉛筆、粉筆、鋼筆、原子筆到直接電腦列印,都可以滿足,可想而知,這些產品的產業價值鏈是截然不同的。又如閱讀的需求,過去我們習慣以紙本為載具,但當電子書、電子閱讀器和平板電腦,甚至寬螢幕手機等載具和內容產品出現,也一舉顛覆了紙本出版與紙本媒體的產業生態。數位相機取代了傳統相機與底片,數位裝置取代了錄音帶、錄影帶,也是同樣的道理,都讓消費習慣改變,而重組了產業價值鏈。這些都是滿足相同需求下,產生的破壞性創新。

又如社群電視(Social TV),其原型在1995年即已問世,為什麼近年才突然竄紅?主要也在於Web 2.0環境的成熟,它恰恰整合滿足了新世代對於社群媒體的需求,因此爆紅;若框限於傳統電視領域的思維,絕對無法整合出社群電視的概念。

我們整理SIG成員的發想,對金融、教育、網路服務和電信4個領域中可能發生的持續性創新和破壞性創新,鋪陳在後續兩大篇中。這些預言,也許在2020年才會發生;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成真!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路影響力愈來愈大,企業在做品牌或產品行銷時,也不敢忽視網路行銷的力量。但企業為網站進行優化,利用搜尋排名,往往會忽略掉中文域名的重要,交通部郵電司長鄧添來表示,許多搜尋引擎會先過濾網域名稱,再去搜尋內文,擁有中文域名的企業,搜尋結果排序會有很大的優勢。

 企業針對公司品牌及旗下產品進行網路行銷,多半會運用刊登橫幅廣告、成立活動網頁、在社群網站成立粉絲團跟消費者或特定族群溝通等方式,當然不少企業也會選擇購買關鍵字,或者聘請網路行銷公司為企業官網進行排名優化,希望消費者進行關鍵字搜尋,官網或活動的網址,可以排在搜尋結果的第一頁。

 網搜關鍵字 先過濾域名

 不過,有不少企業忽略了中文域名的重要性。交通部郵電司長鄧添來表示,許多搜尋引擎獲得關鍵字的指令後,最先找的是符合該關鍵字的域名,接下來才會針對網頁內文去尋找符合關鍵字的文章或網頁。

 試想,一家企業擁有中文域名,另一家僅有中文網頁內容,在關鍵字搜尋結果排名,採用中文域名的企業官網常常會優於沒有中文域名者。像是以最多人使用的Google來說,中文域名對網站搜尋排名的幫助就十分明顯。

 企業若忽略了中文域名的重要性,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關鍵字廣告,才會獲得較佳的搜尋結果排序。而且關鍵字搜尋的結果資料往往太多,會超過消費者所需,真正的企業官網經常被淹沒在眾多資料當中,不僅官網的功能及效益大打折扣,許多商機也可能因此流失。

 鄧添來建議,企業若能先申請一個中文域名將是較聰明的做法。這樣不但幫助搜尋者快速找到企業的網站,還可以省下一筆關鍵字廣告的費用。中文域名本身就是搜尋優化的最佳利器。

 申請中文域名 省錢又好用

 或許有企業會問,ICANN(網際網路名稱與號碼指配機構)今年開放法人機構可以自訂、自創頂級網域名稱,企業可以將品牌名稱或是企業名稱,申請頂級網域名稱,舉例來說,相機品牌商佳能可申請「.canon」為頂級網域名稱,蘋果也可以申請「.apple」。

 但頂級域名的申請資格有相當高的門檻,而且費用高昂,動輒要新台幣數百萬元以上,除非是國際性的企業及品牌,否則自訂頂級域名的費用對於一般中小企業來說將是巨大的負擔。

 鄧添來表示,申請「.台灣」中文域名一年的費用僅800元,並且可以同時獲得簡體「.台湾」及「.tw」等三種形式的中文域名,完整佈局一次到位。無論是對於企業還是個人來說,透過這種幾乎不必成本方式,卻能帶來龐大的行銷優勢與操作空間,何樂而不為呢?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你facebook了嗎?對於年輕世代來說,現在已不流行交換部落格或私人網址了,一個facebook帳號馬上就能讓彼此的距離更接近,留短訊、看照片、邀請朋友加入線上遊戲、分享文章或影片連結……我們有大半的社交行為,都在網路上完成,而且還可不受時空限制,隨時發生。對於7-ELEVEn這樣深入社區服務的企業來說,facebook便成為品牌和消費者真心搏交情的最佳場域。

好康互相報 訊息馬上通

7-ELEVEn的facebook粉絲團於2009年10月份成立,觀察數位行銷趨勢多時的知世.安索帕總經理邵懿文表示,當時國外已有許多社群和相關的行銷案例出現,而台灣那一年夏天的莫拉克風災,網友在facebook揪團救災的現象,以及當時出現的種菜遊戲熱潮,都讓本地的使用人數在短時間內直線上升、突破百萬。有鑑於社群網站的發展已臻成熟,眾人亦見社群傳播訊息的速度和力量,長期為7-ELEVEn策劃網路行銷活動的知世.安索帕與客戶達成共識,率眾企業之先,開啟facebook粉絲專頁,在13個月內就達到100萬的使用人數,相當於當時台灣facebook總使用人數的13%,近似於可口可樂或星巴客粉絲的全球facebook比例。

7-ELEVEn粉絲人數得以快速成長的原因,來自於經常性的專屬優惠和創新活動,其間有不少具指標性的里程碑。近期的參與熱潮當推從2010年11月初開始,為期近兩個月的7-ELEVEn - OPEN小將戶外擴增實境秀facebook大串連,活動分為台北西門町和高雄夢時代兩個戶外梯次,共有25場拍攝戶外大頭貼的日期。參加者只要前往定點,站在螢幕偵測區裡,就能看到自己和OPEN小將圖案的合成影像,選定自己想要的效果之後,拍照留念並將影像貼在個人facebook頁面後,即可獲全套OPEN小將聲光公仔的抽獎資格。未能親至現場的網友,也可透過facebook活動網頁,上傳合成自己的照片,獲得Jolin親筆簽名icash的抽獎資格。

負責7-ELEVEn粉絲頁的客戶服務經理賴盈羽表示,這一個活動僅於南北梯次的活動日期之前,在Yahoo!奇摩的首頁購置一至兩日的活動Banner,並在不同的頻道放置訊息,相較於如此有限的媒體宣傳,這項擴增實境的活動訊息在粉絲頁上一出,馬上就出現兩千則的留言回應,戶外活動現場收得約3萬張的照片,新進粉絲團的人數則達20萬,網友之間的擴散效應實在驚人。

深入經營 打動網路世代的真心好友

這項活動的成功,與粉絲頁的歷時不短的深入經營有關,7-ELEVEn粉絲團當初預設的使用年齡層約為20~35歲的男女性,相較於40歲以上僅以訊息接收為主的網路族群,這一個年齡層的年輕人還具備喜愛傳播的特性,只要看到有趣或好康的訊息,都喜歡互丟訊息。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facebook使用者的平均朋友數約為150人,過去企業主欲利用其他媒介精準行銷有其不易,但在這個平台上,只要能夠打動影響力特別深遠的一群人,僅需一個按鍵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在這個族群裡便得以迅速傳播。7-ELEVEn粉絲頁的經營團隊,便是以半年的觀察期,丟出各式活動和訊息不斷探測,了解特定族群對於訊息和商品的偏好及溝通習慣,最終才能培養出具有默契的互動關係。

創造驚喜和交誼的平台 讓企業與網友交集

邵懿文強調,粉絲頁的定義特別要緊,這裡並非客訴的平台,facebook粉絲頁作為訊息的快速散播工具,應該開放更多的發言空間,7-ELEVEn粉絲頁採取無版主的方式,讓網友主動交集,便能創造出許多的火花,言論也能自然平衡。她認為,讓網友能在這個頁面持續發現驚喜是很重要的事,除了不斷提供優惠資訊之外,如何創造企業和個人交集,也是重要關鍵。大家上facebook就是愛看朋友的照片或留言,網友在實體和虛擬交錯的活動裡獲得了全新的體驗,不但滿足了彼此觀看的慾望,放在粉絲團裡的活動照片,也讓參與的網友和企業產生關聯。

雖然近期facebook在國際上的使用人數已有下滑趨勢,但本地的使用人數依然呈現穩定的成長狀態,網路的社群行銷就其即時和精準的特性,仍有無可取代的重要角色,只要累積一定的人數,長期經營就可能成為品牌的自有媒體。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都知道,愛情公寓交友網站,是台灣最大的交友網站,但少有人知道,在2002年愛情公寓開始創業時,只有一百萬資金,靠著這微薄的資金、幾台主機,和對於台灣交友網站的理想,四位創辦人合開了這個網站,到現在每年都有近億的收入。一開始的時候,愛情公寓的推展並不順利,同年,雅虎奇摩交友網站也跟著開張,但是愛情公寓的一百萬資金,燒了一半,卻還沒有甚麼成績。

憑著對於市場的靈敏嗅覺,在定位上他們決定和雅虎奇摩交友網站走相反的路線,也就是鎖定以女性會員為主,提供女性會員「網路同居」的虛擬互動服務,終於順利在2004年募集一萬名會員,並且在2005年之前,就達到50萬的會員數!在這之後,他們的會員數就一直以階段爆炸性成長的方式,往上增加,若加上大陸地區,目前全球會員數已經超過2,800萬。

經營社群網站生意的人,都知道有一個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也就是說,網站要成功,重點在於吸引一群需要網站服務的會員留下來,越多人願意留下來,就越有可能吸引到其他人進來,而讓網站越來越大、服務越來越好。綜觀愛情公寓的成長史,會發現他們除了定位非常清楚、和其他網站有區隔性之外,在幾個重要的成長關鍵點上,非常懂得使用「線上同居」,或是「情人節虛擬玫瑰」等話題,來炒熱品牌,因此能夠順利讓會員數不斷攀升。

網站成長的過程中,經營者最大的任務,是如何吸引足夠的會員數,當會員規模達到一定的數字,就能夠繼續穩定成長。相反地,假如沒有到達預定的規模,網站就有可能陣亡。因此,只要是以會員為主體的網站,都會在網站推出的初期,想盡辦法招攬會員入會,同時思考如何讓會員願意長期駐留,使用網站服務。這個時候,如何找到正確的市場定位、行銷手法,並善用與企業本身相關的幾股消費勢力,也就是網絡效應,在過程中以小搏大,考驗的就是創業者的智慧。

一般經營者,比較容易去思考好的市場定位,及行銷手法,比較少注意到網絡效應在企業成長中所帶來的影響。但是,網絡效應影響之大,不僅在臉書(facebook)、MySpace等社群網站的成長歷程中可以見到,像是eBay這類購物網站,或像是104人力銀行的工作配對網站,都可以看到類似的效應推波助瀾。

像是愛情公寓這樣的婚戀交友網站,可以說是所有商務網站中,最容易使用少量的人力和資金,來滿足網友需求,做到最大生意者。婚戀網站若是管理和宣傳得宜,更是容易脫穎而出,立於不敗之地,成為長期的好生意。很多婚戀網站在初期,就是靠著好的宣傳,讓會員願意上來註冊,並藉由了解使用者的需求,進行多種配對機制的研發和施行,促發網絡效應持續不斷地發酵,一步一步打造出成功的商業服務模式。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其實包含了非常複雜的反覆測試、改版的過程,成功之後,就算其他網站想要複製抄襲,也不見得追趕得上。

新利潤模式—雙邊網絡效應

一般來說,婚戀網站大致可以分為免收費網站、收費網站,以及先免費後付費的分段式付費(Freemium)網站三種。這三種網站當中,只有分段式付費網站,會產生免費會員和付費會員之間的雙邊網絡效應(two-sided networks)。

免費的婚戀網站會吸引一群對於網站服務品質期待較低的會員,因此網站的設置都相當簡單,所提供的管理和加值服務也很有限,並以廣告收入來維持網站營運。

收費式婚戀網站假如會員越多,會費就能夠更為經濟實惠,而能造成正面的網絡效應,吸引更多會員來購買服務,服務也能越做越好。但是,假如會員過多,則有可能造成負面效果,會員會對配對服務品質更要求,也有可能對付費制的保障產生疑慮,減低註冊的慾望。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科技大亨日前宣布,三年內將導入上百萬台機器人到他工廠裡。

這則消息的背後,其實並不只是「地球上至少有100萬人會失業」這樣的劇情,以一天三班制的工時來計算,那至少等於300萬個工作機會。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如果這家公司真的成功的導入100萬名機器人,未來的地球上出現1,000萬甚至1億名機器人,也是可以預期的事。

機器人可以24小時全年無休工作,可以做人不能做的各種危險和高難度工作,工作效率甚至比人更高,不會領薪水也不需要退休金。更重要的,機器人不是人,不需要休假、不會鬧情緒、不會要求加薪、更不會罷工,對資本家來說,比起活生生的工人,機器人看來是百利而無一害。

英國BBC電台曾經以「The ethical dilemmas of robotics(機器人的兩難)」為題,對機器人時代所可能面對的風險做出忠告和預言,包括:

1.安全議題:機器人如果被壞人控制而且拿去做壞事該怎麼辦?該如何預防又該如何補救?

2.法律議題:機器人如果對活人造成傷害,那法律刑責該如何追究?是該去追究生產廠商、購買者或是使用者?還是要去思考機器人有沒有罪?

3.道德議題:機器人能用來殺人嗎?國際公約是不是該如同禁止使用生化武器和核武來規範機器人在戰爭時的使用?要不然大家都發展機器人來殺人,難保有一天會把地球上的人殺光。

回顧人類的產業歷史,科技一直是勝利者,人類的工商業歷史其實就等於是一部科技發展史。為了強化競爭力,人類不斷借助科技來提高效能,18世紀的工業革命讓資本家開始嚐到了甜頭,那之後,一連串的劇情便停不下來了,人類用科技來競爭,也因為競爭而不斷的推動到科技。一直到今天,走到資訊科技革命的年代,人類依然樂此不疲(或是迫不得已)地不斷使用科技來弱化人的價值。

當地球上有愈來愈多的機器人,什麼樣的難題和風險會跟著出現?當一個社會裡的機器人愈來愈多時,也自然意味著愈來愈多的失業人口會增加。機器人慢慢搶走了活人的工作機會,從工廠裡的工人到垃圾清潔工甚至警衛或是老師,站在競爭的視角,沒有一家公司或一個社會抗拒得了這可預見的機器人大浪。

但回過頭來看,目前台灣社會意識到了這即將來臨的機器人危機嗎?我們無法抗拒使用機器人,也無法預防和解決機器人對我們造成的傷害。那將是一場無止盡的社會階級對抗,高知識的富人將使用機器人不斷拉高自身的優勢,低知識的窮人不斷失去工作機會並飽受剝削和壓迫,一個社會如果一直這樣失衡下去,最後的劇情將不難想像。

機器人的難題不止屬於台灣,更將是全世界有一天要共同面對的,而且,那一天看來已經不遠。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