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何傳智

許多美國人奢侈成習,卡債高築;也有些省儉的人則是剪下周日報紙所附贈的大本折價券。會持家的主婦則在下周購買柴米油鹽等日常用品時,用折價券來節省不少購物支出,長久以來成了美國文化的一部分。以前超市業者亦針對消費者這種節省的習性,推出雙倍、甚至三倍折價券之折價值的促銷策略,來吸引顧客上門惠顧。時轉勢移,折價券雖仍還存在,已將成為網路化的折價券。

好康折扣網 寫紀錄

在此景氣蕭條期,商家為了刺激消費推出了各類的折價策略,網路業者更是怪招百出,網路上的折價、拍賣或購物網站展示了五花八門的廉價商品,一場網路折價大戰儼然成形。

最近大熱門的每日一件(one day one deal)的折價網站「好康」(GroupOn)在美國商史創下一個很難被打破的記錄,在正式營運後的短短兩年多,成為最快達到營收百億美元的商家。不過,讓「好康」網站登上商業新聞,是前年底回絕Google 60億美元天價的收購的商訊。在此討論此一消費者追逐折價的現象,並檢視一些針對此一利基的折價商業模式。

在景氣危機時推出折價網站,的確是占得了天機,網友踴躍支持似乎理所當然。須知,商家願以相當可觀的折扣換取顧客前來惠顧的主因,是要吸引新顧客前來一試。一般而言,吸引新顧客的成本是遠高於維持老顧客的支出。但如新顧客上門惠顧時立即察覺到劣質的產品或不周的服務而有受騙之感,應有加成的負面效果,這貪小失大的結果是參與商家必須深切體認而避免的。

「好康」網站是此一折價大戰的最大贏家,其索價的方式有別於一般入口網站在資訊仲介時僅收取些微的仲介費。「好康」網站是全額收取10美元以下的每日交易;至於折扣額高於10美元,則大多與商家對半分。毋怪乎「好康」網站營收三級跳的成長速度。

消費者的好處是五成左右的折扣優惠。通常一般消費者對新餐館或新服務頗有疑慮,如有折價誘因自有其吸引效果。 目前最大的疑問是為何商家要提供這麼大的折價,有時還分文未收(如10美元以下)地給予折價券?最大的原因無非是吸引顧客上門惠顧,尤其是新顧客。

此外,好康的折價僅是折價交易的折價金額。如顧客以100元買了200元的折價券,在上門惠顧後消費了350元,其實也祇有約三成的折價而已。如果此一商家提供了卓越的服務或產品而讓顧客窩心滿意地接受,這一潛在的商業利潤應是難以估計。因此,「好康」不但是為商家廣告促銷,而且提供了一個仲介新顧客的良機。

亞馬遜纏鬥 搶市場

目前,「好康」意氣風發地拓展至全球各地,在台收購了「電子地圖」成立了台灣的「好康」網站;由於「好康」簡單容易拷貝的商業模式,各式各樣競爭者紛紛設置。優渥的利潤、折價的吸引力加上消費者追求物有所值的採購習性,為這些折價網站創造無比的商機。

網路折價是一時風行,還是持久的商業模式呢?「好康」迅速成長的營收似乎代表了其商業模式的可接受性;但一般的顧慮是參與商家在假以時日能否維持好康交易的品質。另外,參與好康交易的商家是否會因景氣復甦而日漸縮減呢?

幾年前另一型態的「每日一物」折價網站——「武特」(Woots),為了維持網友的熱度,推出類似次品牌的T恤、酒品、孩童與「罄售」(Sell-out)的網站,採取區隔市場的策略,擴充到其他較受歡迎的零售項目。基於「武特」每天可觀的點閱率,網路零售龍頭亞馬遜(Amazon.com)最近斥資1億多美元併購了「武特」,並以數千萬美元金援「好康」最大勁敵「生活社交」(Living Social),雙箭頭攻勢直指此一「每日一交易」折價網站的潛力市場。

「好康」似乎很能掌握顧客的喜好,衛星定位消費者所在即時提供該地點所有折價交易的「好康 2」呼之欲出,技術難度頗高的「好康 2」已非一般所能輕易複製;不過Google 推出了「提議」(Offers)的測試beta網站,在美國東西兩岸的幾個大城市試驗類似的「每日一物」折價交易。

眾家爭先競爭,意味著更高的折扣,更好、更便利的顧客服務。網路龍頭亞馬遜與Google介入折價戰場,勢將推升此一市場競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