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引爆全台BoboMall播播LiVE-直播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即將引爆全台BoboMall播播LiVE-直播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BoboMall播播LiVE 🔥打造自己的會員經湾被動收入 🔥您只要手機分享領紅包 🔥直播引流客戶源源不絕 🔥1.點擊連結(每週限量) 🔥手機號註冊VIP,享購物點300P(紅包) 🔥2.分享專屬推薦連結 🔥每新增一位VIP享購物點30P,分享越多領得越多 🔥購物點於團購群,直播…購物時,1點等同新台幣1元🤩🤩🤩 🔥🚩跟著東森,再度攀上高峰!

目前分類:A.I. 人工智慧 (69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後,即有預言:實體商店將會消失;現今行動商務熾熱,又有預測廣大的店務人員即將失業!?

實體商店到底有多少從業人員?以台灣為例,加計連鎖總部與單店創業老闆,保守估計有300萬從業人員,幾佔整體適合工作人口的四分之一。

 

所幸,誠如彼得‧杜拉克所言:「改變並非一夜之間發生!」無店舖販售由來已久,並非電子商務後才開始,電視購物、型錄購物等都屬無店舖販售,但貨送到府的商業型態,並不能滿足所有消費需求。

人們到百貨公司並非只為購物,更多是為了休閒與娛樂;到餐廳吃飯,也非只為填飽肚子,更多是為了商務與社交。

錄放影機的出現,曾引發電影院會消失的預言,但後來每家都有錄放影機了,電影院生意也還挺好,看來「多元價值並存」才是真理。因為在家看電影,跟在電影院看不一樣,現在科技更進步,家庭劇院很普及,電影院還是人山人海。

回到「商店」為何會存在?最有效率的就屬市集的出現,甚至形成實體的市場,交易類型不僅是B2C,更多為B2B。各式零售店舖興起提供消費者多樣選擇,商業街區形成,帶動都市繁榮,成熟的現代都市支持生活型態的商業配套進入社區。

商店的功能不斷進化,除銷售、服務,展示與體驗才是主力,隨現代生活進步,協助選購、享受滿意、生活啟發與交流感動,更是現代商店的嶄新功能,不必是電子商務,若只能承載銷售與服務功能的商店,早就被自己淘汰了。

與其說商店會消失,不如說商店會用虛實整合新模式存在。

1.嫁接虛擬服務:商店的部分功能必須被虛擬設置,行動網路加上萬物可聯(物聯網概念),使商店進入隨想、隨選、隨時的新時代,企業須將商店入口行動化,使之唾手可得,當資訊轉化為需求,到店體驗或試用後,直接購買或回到網路購買,因顧客透過手機永在網上(Always Online),接觸或服務顧客必須被「指尖化」。

2.網路創新事業:企業沒有聯網等於不存在!僅網站化、平台化,不能滿足行動上網時代,須進一步社群化、互動化,將顧客組織成群,不斷提供互動的主題,保持緊密聯結。此時企業會發現,僅部分功能虛擬不夠,須設想顛覆一切,也就是企業內部用相同主題的二次創業,換互聯網思維。

3.虛實價值並存:回到以顧客為中心的價值,聯結顧客的成本幾近於零,已不容企業繼續漠視,若不能及時面對顧客需求,被取代很正常,科技只是工具,重點還是顧客。虛實並用掌握、滿足並超越顧客的需求。

行動商務不是少數人才可應用的高科技,連實體業者也可快速應用、創新價值,透過企業流程檢視,用行動聯結更有效率的流程虛擬化,形成虛實整合模式,使實體商店進化為未來品種,徹底甩開「消失」的問題。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迎接八年級後時代帶動的行動變革商機,估計在今後3至5年,在檢索、社交、新聞、娛樂、購物等方面,都是行動網際網路新形態呈現出來的機會,將形成和PC網際網路分庭抗禮的局面。

現在行動呈現一個最明顯的商機,即新興族群、新興生活方式。PC端的網際網路是七年級那一代為主力族群所習慣使用的產品,行動端的網際網路則是八年級生的產品。

 

現在的行動端對PC端的衝擊,有點像過去5年PC端的電子商務對實體百貨的衝擊。10年前PC端電子商務剛開始,最初在網上購物的多是七年級年輕人,以購買小東西、低單價商品為主,這些人在網上購物習慣一路保留下來,購買金額也逐年上升。行動最終也將出現類似發展前景。

我有2個兒子都是八年級後半段,我把他們看成潛在客戶做分析,有幾個觀察可以分享:1.他們天天都在上網,但你問他上次什麼時候打開筆記型電腦,答曰:兩個禮拜前;2.我帶他們乘坐遊輪,兒子上船後先利用行動網路建了一個族群,2小時後這個族群已經有幾十個人,可以通過手機的行動社團組織活動了。

作為一個網際網路企業,怎麼去適應新一代的習慣,能不能運用經營判斷和能力從中產生商機?是最大的挑戰,也是微信(We Chat)成功的原因之一。

微信的切入點是利用本身具有聯絡平台的優勢,先天地具有很大用戶族群。但是連我能夠在短時間內成為行動端最普及的一個APP,下載量超過3億用戶,首要條件是因為實現了互動,特別是在熟人找、朋友圈的互動功能,形成一種社團方式,很符合現在年輕人交往需求和特徵。

看好媒體、電商、網遊應用

作為一個自主媒體的平台、通路,很多人不僅把它作為一種交友、社交的工具,可能還是傳播、推廣和分享的平台。除了微信,媒體、檢索、電子商務、網路遊戲,都是行動網際網路新形態呈現出來的機會。

這是時代給予創業者、新興企業的機會。以前做電子商務管理,今天做網際網路投資,我經常提醒自己,這個行業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成也快,敗也快。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說過:任何網際網路企業離破產只有18個月。你可以在很短時間形成足夠的市場影響力,但是如果對下一個熱點、下一個趨勢沒有把握好,別人會在下一個彎道把你甩掉。

我看好行動端的應用。行動代表未來消費者的消費生活習慣和偏向,很多商機會在這個新的網路形式得到更多呈現。

2012年中國手機上網人數首次超過PC端,但各種行動運用的開發還處於探索、零碎、小型APP的階段;淘寶網和天貓2012年行動端銷售是500億,只占整體交易額的4%~5%。這說明網際網路企業在行動端的運用遠落後於顧客的潛在需求。

關於行動的未來發展,一定會誕生全新的大型企業。就像PC業出現搜索的谷歌、電子商務的淘寶網,行動網路興起一定會推出新企業,改變行業格局。

例如有一款於行動端銷售的APP口袋購物,推薦精準,界面簡潔,值得關注。

如果PC端的運用,在電子商務方面有更多關鍵詞尋找、項目行銷、巨量商品展示,那麼行動端的做法,幾乎可以肯定會出現和PC端使用截然不同的特性,例如推送(push)、定位銷售(location based ),更適合行動使用特點的新概念、新功能。

很多人探討如何讓顧客在行動端上支付更便利、快捷,例如密碼、插卡,授權,這些探討其實都沒有脫離PC端的思維,行動端不應當存在支付工具的問題,行動的具名制,可追蹤性,本身就是一個自主支付工具,為什麼不把行動(手機)設計成一張信用卡,具有現在看到、熟悉使用的信用卡各項功能,而且更便捷,無紙化操作,更加環保安全。

行動電子商務大腕出列

在行動端實現購物延伸,一定要有思路上的突破,不能總是把在PC端碰到的問題再搬到手機上試圖開發一遍。

美國行動電子商務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借鑒,PC端電子商務大廠除了亞馬遜、ebay,還有爾瑪、戴爾、蘋果等傳統零售和數位品牌公司,而行動端的構成則明顯不同,2011年美國銷售量最大的10家行動電子商務企業是:ebay、亞馬遜、蘋果、萬豪國際集團(Marriott)、沃爾瑪、洲際酒店集團(InterContinental)、奧托(Otto)、希爾頓酒店(Hilton)、智遊天下網(Expedia)、在線旅遊、鍍金(Gilt)(引自Internet Retail、Mobile Commerce)。

在這十大行動網購商中,有3家是著名酒店集團,還有一家是在線旅遊公司,主要銷售機票和提供酒店預訂服務。從這個早期發展趨勢可以看出,行動端的運用具有更明顯的「在路上」特徵,吸引顧客產生類似酒店機票預訂這類的行動式購買,對於OTO的引導作用比PC端的網購更顯著。

這些對於很多在PC電子商務發展居下風的傳統企業,對於剛邁入網際網路銷售的新公司新模式,都是一個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眼睛盯著顧客,後腦勺對著供應鏈,是我從事零售業多年的體會。很多時候人們反過來考慮問題,成天想著我有什麼品牌資源,商品優勢,那是一種面對供應鏈,後腦勺對著顧客的錯誤站位。面對行動電子商務這個全新領域,需要更仔細瞭解年輕顧客關注點、行為特徵,從中尋找行動端商機。

做一個大膽預測,行動的推廣普及速度會大大超過PC網際網路,因為很多周邊配套服務相同,且用戶使用習慣的轉移門檻低。估計在今後3至5年,行動在檢索、社交、新聞、娛樂、購物等方面,將會形成和PC網際網路分庭抗禮的局面。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智慧家庭概念是用一個系統平台整合家庭中各種裝置,並透過網路傳輸或雲端服務獲得整合資訊與下達指令,達到安全、健康、能源節約與舒適影音娛樂等目的。

穿戴式裝置在智慧家庭中,具備便利性、身體感測及身分辨識等功能,即使目前核心裝置仍以行動裝置為主,但透過與行動裝置的連線,提起手腕就能使用的穿戴式裝置還是能在智慧家庭中占一席之地。

 

於智慧家庭的3個發展面向

1.連網技術尚待整合:智慧家庭發展現在面臨到的問題之一,即是通訊技術尚未整合,包括AllSeen、ZigBee、Z-Wave等技術都有廠商在利用。以穿戴式裝置而言,現階段並不適合選定通訊技術,畢竟產品本身仍處發展期,用於智慧家庭的穿戴式裝置還是會以Bluetooth 4.0+當作主要通訊功能。

2.平台系統之爭:在智慧家庭作業系統部分,一般而言分為開放與封閉2個做法。在封閉部分,如Samsung、LG等具備消費電子與家電產業的廠商,只有自家產品能在此領域獲得收益,然後再透過不斷併購,強化自家能力。在開放方面,如對Google而言,免費開放的Android系統普及,代表著能影響的領域就增加一個,對其他廠商而言,不用綁在特定陣營,不同智慧家庭組合會讓消費者的選擇增加,也等同讓這些廠商有更多機會。

兩者都不具備的廠商則會走開放的封閉系統策略如Apple等,這種模式就是雖然有一個主導的系統或平台握在某個廠商手中,但卻不禁止其他願意投靠的廠商能分到一杯羹,會採取這樣做法的廠商多半是其中一個領域的霸主。

3.感應器的選擇:應用在智慧家庭的穿戴式感應器和以健康運動為訴求的穿戴式裝置不同;在智慧家庭應用中,穿戴式裝置需要具備的感應功能,主要有三類。一是個人身體資訊,用來判別該如何調整家電設定或提供相對應服務,例如體溫偏高就該調整冷氣強弱,需要的感應器會偏向溫度、心跳等。

二是身分認證功能,目的是提高智慧家庭的便利性與安全性,如Bionym推出的Nymi手環就能以心電感應器做出身分辨識。

最後是臨時性需求的感測,例如當杯子水溫過高時提醒使用者、剛吃下去的食物熱量有多少等,在智慧家庭發展前期,要達到這樣的功能需要穿戴式裝置代為感應。

將成智慧家庭要角

由於現在不論是智慧家庭還是穿戴式裝置的普及度都還不夠高,但隨著2個產業的發展,穿戴式裝置勢必會在智慧家庭中占據重要位置。對於智慧家庭的穿戴式裝置來說,為了成為智慧家庭的控管核心,就必須要具備觸控螢幕,並搭配語音輸入和實體按鈕,網路功能則利用Bluetooth 4.0+和行動裝置連接,透過行動裝置的網路功能連上雲端。

作業系統上,則會依各廠商不同的智慧家庭決定;而內建感應器則會以溫度、溼度、生物辨識,及其他額外輔助智慧家庭功能的感應器。此外,在穿戴式裝置的設計上也是重點,畢竟產品定位是讓消費者在智慧家庭中更加便利,所以要讓消費者穿戴起來舒適,願意隨身佩帶。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一天,我們邊吃早餐邊看著機器人寫的報紙、進辦公室時跟隔壁的機器人同事說「Hello!」,回家跟家裡的機器人一起聊天吃飯看電視,你我準備好了嗎?

今年以來,全球多項國際大展的主題、多家國際大廠的研發主軸,都很「無人化、機器人化」!

 

今年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消費電子展(CES),國際汽車大廠爭相推出無人駕駛車,奧迪的自動駕駛車,能從美國舊金山灣區出發,歷經900公里的路程,一路開到拉斯維加斯,沿途還能自動加速、自動剎車變換車道會車,真是神奇。

2月間,富士康集團在大陸山西太原,發表了可以幫師傅削麵條的機器人,一刀下去5根麵條入鍋,不到1分鐘,直徑1公尺的大方鍋已堆滿麵條,且號稱能削出與傳統師傅削出形狀和口感完全一樣的麵條,這對以麵食為主的山西,掀起了全城的話題。

緊接著,日本軟體銀行 (SoftBank)3月宣布,推出更聰明的人型機器人Pepper,會說英、日、法、西等4種語言,心情不好時會播歌給你聽,因為Pepper正試圖透過人類的臉部表情、聲調和語言來辨識人類的情緒,且做出適當反應。

更驚奇的是,美國科技公司AI(Automated Insights)日前宣佈,將與美聯社合作以機器人撰寫體育新聞,先從今年春季全美大學體育聯盟籃球分組賽事新聞報導開始,未來再擴大到足球分組賽事。AI認為,透過相關電腦軟體的執行,機器人撰寫體育新聞的速度與正確性,還高於人類智慧。

運動比賽新聞和財經新聞內容的元素,其實也有不少類似,都包含了許多數字、排名、歷年表現、統計分析,甚至預測等,照這種趨勢來看,哪天機器人撰寫財經新聞的時代似乎也將來臨。

身為財經新聞報紙管理職,對於機器人撰寫財經新聞這檔事,還真是令人吃驚且難以想像。不過,新聞業每天投入不少的人力資源,耗費在新聞報導內容的強化與錯誤的校正上,如果未來財經新聞報導某一些可以數據化的內容,也能模組化,撰寫的速度與正確度也更高,還真是改寫財經新聞業的生態!

科技文明躍進的速度,始終遠超出我們過去數十年的生活經驗所能認知,但這也是人類不斷快速進步的動力。隨著無人化、機器人化的來臨,代表未來我門的生活將更「智慧化」,這種場景,即將從電影院,走進你我的庭院、廳院,屆時,可能大家經常要面對的課題,是「你我今天更智慧了嗎?」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物聯網革命下的新世代消費者,正在重新定義「流動性的意義,將顛覆汽車產業的商業模式!Interbrand兩位高階主管Michel Gabriel和Dominik Prinz近日發表「Forget 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Mobility」,提出3個趨勢正迅速重塑汽車業,並提出趨勢下的新思維,以確保汽車業在未來獲利,供業界參考。

美國千禧世代的許多新觀點,會讓一些汽車高階主管晚上睡不著。過去幾年,「流動性」這個字的涵義很多。汽車業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假設,它提供產品的首選,帶人們從A點到B點,然後再返回。但近年,我們駕駛什麼和如何駕駛已經發生劇變,但「流動性」的基本概念保持不變:建立、行銷,然後銷售汽車和獲得消費者。

 

有什麼改變?你給千禧世代、Y世代、我們的世代貼上標籤,和他們定義「流動性」的方式截然不同。運輸並不完全依賴於擁有實體的產品,而是演變成更多以「取用」為中心。上一代使用的第一部汽車,開啟了流動之門;這一代最重要的事情是單純使用「行動」裝置招租車輛,擁有車子已變得不需要。

這對汽車製造商是一個可怕的現象,如果不賣車,能提供什麼?怎麼維持顧客和車商用行動裝置互動?如果大量成長的年輕世代相信,汽車可以「取用」代替「擁有」,汽車業將如何維持收入和利潤?

重新定義「流動性」

當然,挑戰中有機會。為了更有創意的思考這些挑戰,首先需要理解為什麼汽車的角色,和流動性的定義、正在發生變化。以下是3個趨勢正在迅速重塑汽車產業:

趨勢1:漸增的都市化

據聯合國報導,每周有130萬人搬進城市。估計2030年有3分之2的人口將是城市居民,到2050年,超過70%的世界人口將住在城市。城市人口密度增加,需要減少交通壅塞的運輸方案,包括改進大眾通勤者的交通方案,如城市自行車、投資良好的地鐵及巴士等基礎建設。

趨勢2:非所有權的社會

如果觀察一些成功和令人興奮的品牌,很快會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打破傳統觀念,不必為了使用而擁有產品。例如,Rent the Runway容許婦女為特別事件,租專屬設計師品牌的服裝,用完歸還,不必大肆採購;NeighborGoods租借服務,當你可能需要偶爾使用電動工具或庭院設備時,接洽你附近的人來承租,而不必購買這些物品。

還有像Zipcar、Lyft,Uber的汽車共用模式,使人們可以到處玩,而不必擁有一部車。

據Forbes.com報導,40%的千禧世代聲稱失去電話會比失去車子嚴重。喜歡還是不喜歡:協同(collaborative)消費一直在這裡,「共用」是新的購物型態。

趨勢3:體驗追求者

較不渴求實際擁有實體產品,而是渴望體驗生活更充實來替代。該趨勢來自社會媒體蓬勃發展,和認知需求到讓自己的生活更有趣,熱切地到社交網路與人分享,並試圖感動他人及表現自己的優秀。智威湯遜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72%的千禧世代寧可花錢體驗,而不是買實體物品。

結論是越來越多人將搬到城市,在那裡他們不需要(或不想)擁有一部車,加上他們寧可花錢在很酷的體驗上。聽起來像是汽車製造商的末日!或許是,除非汽車業開始重新思考定義「流動性」的方式。

3大新商機

目前汽車品牌接受這新的現實,作為一個創新的場所,將會有明顯的機會。這些趨勢鼓舞新的思維,保證在未來的歲月中獲利:

商機1:無人駕駛車輛

汽車自動駕駛和連接到他們的周遭環境,將吸引新的消費群。早上通勤時,車子互相溝通和緊密移動,可以大量降低交通壅塞。Google等企業可望成為傳統汽車品牌的潛在競爭者,企圖搶先讓第一部自動駕駛汽車上路。

商機2:汽車共用計畫

可以提供流動性,而實際上不需擁有一部車。製造商已經開始探討這些替代的商業模式,例如Daimler's Car2Go、BMW's DriveNow、和VW's Quicar。汽車業嘗試提供計時出租他們的汽車,而不是出售汽車來獲得營收。

商機3.連接和高度個人化科技

可以提供有趣的體驗。想像一個世界,車子連接雲端,來訂製個人駕駛體驗、需求和喜好,讓科技豐富駕駛體驗,例如建議繞道至你最喜歡的歷史遺跡,或推薦你過去度假景點的路線。該機會使「流動性」更客製化,帶來無限商機。

所以,如果你碰巧在汽車業工作,並希望在晚上睡得好,回答以下的關鍵問題至關重要:

◆在變動的社會,如何重新定義產品或服務的價值?

◆為了流動性,銷售的是什麼?

◆誰是你的科技夥伴能協助你?

「流動性」的新定義將帶來新的汽車商業模型。對業者來說,目前的變化雖令人擔心,但是他們將面臨的對話和新的可能性,為個別駕駛者和整個社會帶來新的和令人興奮的體驗。

未來學大師兼經濟學家Jeremy Rifkin在去年出版的《物聯網革命》書中,指出物聯網將促成21世紀最具支配力量的「共享經濟」,所有人可分享一切,「取用」勝過「擁有」,「合作」凌駕「競爭」,「分享」徹底「取代」交易。汽車共用顛覆傳統運輸模式是一例。偕同共享可增加使用效率,降低浪費,鼓勵開發更優質產品,消除過度生產與消費造成的過剩,提供相當重要的環境利益。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動化技術問世雖搶走部分工作,同時也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

■From steam engines to robotic welders and ATMs, technology has long displaced humans─always creating new, often higher─skill jobs in its wake.

 

3月初上映的科幻電影《成人世界》(CHAPPIE)時間設定在距今不久的2016年,故事背景為南非引進一批「機器人警察」,掃蕩犯罪成效卓越。任職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從不覺得機器人會搶走人類的工作,這些都只是作家和編劇虛構的情節。

2010年谷歌宣布由豐田Prius的改裝無人車,已經安全在美國公路行駛逾100哩,布林優夫森才驚覺自己的想法可能有誤。想起機器可以和人類駕駛一樣處理路上各種突發狀況,他感到相當訝異,同時體認到「有些事情悄悄改變。」

改變人類勞動力供需

全球科技業者積極投入創新研發,從無人駕駛車到可辨識臉部表情的電腦,最新一波的科技進展已讓布林優夫森等專家開始重新思考,深入職場的自動化技術對勞動力的影響。

他們擔心自動化技術是否逼近臨界點,機器最終將掌握和人類一樣的工作技巧。布林優夫森表示,「用機器取代人工的情況逐漸增加,減少聘雇勞工應該可以提升企業獲利,但也可能造成有意願工作卻被機器搶走飯碗的情形。」舉例來說,礦業巨擘力拓利用無人卡車和無人鑽礦機,深入澳洲內陸的礦場挖礦,接著自動駕駛火車馬上將礦石運送到300哩外的港口。洛杉磯港口計劃安裝新的自動化設備,可讓碼頭工人數量減少一半。

電腦能進行法律文件檢索、撰寫股市分析報告,協助汽車經銷商產生線上廣告,幫助銀行監看潛在洗錢行為,這些工作不久以前都是人類執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2014年在華盛頓演說時表示,自動化技術威脅各行各業的勞工,包括駕駛、服務生和護士等,但「我不認為大家都意識到這點。」

科技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預測,10年內約三分之一的職務將消失。牛津大學經濟學家表示,在20年內近半數現有工作將會被機器取代。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奧圖(David Autor)說,「在我唸研究所的時候,如果你說科技讓你感到憂慮,別人可能會把你當成呆子,因為科技永遠在幫助人類。」

自動化帶來職業興衰

然而奧圖的研究發現,機器並非一視同仁的侵占人類工作機會,而是排擠中階工作,同時為市場創造高階和低階職務。他表示,「自動化最大的問題在於它讓不平等增加。」

從蒸汽引擎到自動櫃員機,其實科技早已取代人類的工作,但同時也創造出更多需要高階技能,過去前所未聞的新工作機會。芝加哥大學最新調查發現,88%受訪的經濟學家同意或強烈同意,自動化從來不是導致美國就業率下滑原因。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市場的工作機會有限,但截至目前為止勞動市場並非如此,新機器提升效率、壓低價格,帶動更多需求,也創造更多職務。汽車問世或許讓鐵匠失業,但產業也多了打造和銷售汽車的職位,總工作量從來沒有下滑。

力拓的科技創新主管麥蓋夫(John McGagh)表示,自動化設備讓公司裁減駕駛職務,但取而代之的是網路技術人員和電機工程師等新工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acebook收購Oculus、Sony發展Morpheus計畫、Samsung與Oculus合作推出Gear VR,以及Google的Cardboard,4大廠商紛紛搶進,都說明2015年虛擬實境頭戴式裝置的商機正處於火熱程度。

2014年3月底Facebook以20美元代價收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頭戴式裝置的新創公司Oculus;Sony也於2014年公布Morpheus計畫,期望開發VR頭戴式裝置與PlayStation 4主機連結;Samsung尋求與Oculus合作,於2014年12月中旬推出Gear VR Innovator Edition;Google也開發一款名為Google Cardboard的簡易虛擬實境眼鏡。

 

而Microsoft近期宣布的HoloLens融合擴增與虛擬實境頭戴式裝置,期望能提高身歷其境的遊戲世界。Apple雖沒有公開其對虛擬實境的野心,但其也曾經提出相關專利。這些廠商先後投入虛擬實境技術應用裝置,使得2015年的虛擬實境商機變成更具體且擁有可行性。

Facebook

2012年6月的E3及2013年1月的CES展覽,Oculus紛紛展示雛形的VR頭戴式裝置,由於吸引到許多目光注視,因而其銷售6萬5,000台的Oculus Rift DK1與DK2,也就是其銷售量的急速上升,獲得了Facebook的青睞。

一直到2014年6月為止,Oculus一共獲得超過10萬台的訂單,這也是有VR頭戴式裝置以來,賣得最好的機種。2014年9月Oculus舉行全球第一次VR的開發者大會Oculus Connect,一共吸引800多位開發商的參與,根據目前硬體技術與零組件的進程,預計2015年將可對外釋出第一款針對消費性市場推出的VR頭戴式裝置。

短期之內,Facebook將VR頭戴式裝置設定在遊戲與社交網站的領域。長期來說則視為運算技術的未來平台,因此Oculus於2014年12月11日宣布購併Nimble VR、13th Lab新創公司,且獲得動作擷取技術應用專家Chris Bregler(紐約大學Computer Science教授且協助製作獲得2014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提名的電影「The Lone Ranger」、「Star Trek Into Darkness」進行視覺追蹤)加入,除了期望讓使用者能夠以全景觀看四周畫面外,也加入更細微的手指或細膩肢體角度,讓虛擬實境頭戴式裝置的體驗更為完整。

Sony

Sony投入虛擬實境世界最早淵源於2011年的HMZ-T1頭戴式顯示器(Head Mounted Display),這項產品的最初用途是用來欣賞3D遊戲與HD電影之用。

隨著2013年見到Oculus Rift的發展,Sony則於2013年提出Morpheus專案,期望將VR頭戴式裝置整合於PS4遊戲機中,讓遊戲體驗進一步提升。

由於HMZ-T1與HMZ-T2頭戴式顯示器的零售價格都高達1,000美元,隨著Oculus Rift與Samsung Gear VR都將其定價訂於300~400美元,Sony未來如何定價其VR頭戴式裝置將對其銷售有一定的影響力。

Samsung

2014年9月3日Samsung揭露Gear VR頭戴式裝置計畫,這項計畫並非Samsung獨立完成,而是借重Oculus研發VR頭戴式裝置的能量,讓Samsung的Galaxy Note 4能與Gear VR進行整合。

Samsung將這款初代虛擬實境頭戴式裝置命名為Innovation Edition,因為其在軟體與遊戲部分很多都是技術演示,而不是消費性類別的內容,Samsung目前期望這一款累積口碑且獲取回饋的產品,能夠為其智慧型手機帶來新一波成長的動力。

因為Samsung與Oculus是將Galaxy Note 4智慧型手機當成Gear VR的螢幕,並升級到最新版本且插入16G microSD卡於手機內後,就可以獲得虛擬實境的體驗。

Google

Google對於除了擴增實境的Google Glass有興趣外,也期待能在虛擬實境以Cardboard來爭取更多勝算,因為這種DIY式虛擬實境的頭戴式裝置,是用硬紙板組裝而成,一旦消費者拿到Cardboard,就已經嵌入式鏡片與NFC晶片,只要將消費者手上的Android智慧型手機放入其中,即可享受到虛擬實境的世界。

其他廠商

Apple於2014年底在應徵員工的需求上,透露對於虛擬實境技術正在內部秘密進行中;同樣的,Microsoft於2015年

1月展示具備擴增與虛擬實境之頭戴式裝置HoloLens,期望能夠強化在此領域的領導地位。可見得,虛擬實境將可能成為未來延伸智慧型手機使用者體驗,或提供遊戲機未來新玩法的手段,因為其給不同行業不同的想像空間,包含:旅遊、房地產、建築、醫療、零售行業對於3D虛擬實境的需求正在逐步發生,因此以虛擬實境為主軸的商機於未來幾年將成為廠商競逐的焦點。

拓墣認為,隨著Facebook/Oculus與Samsung都將於2015年針對消費性市場推出虛擬實境頭戴式裝置,預估今年包含軟硬體的消費性VR產值將可達到25億美元。初期,由於適合VR頭戴式裝置的消費性軟體、內容與服務有限,所以2015年的消費性VR產值將由硬體帶動。

隨著越來越多具創意的軟體、內容與應用程式出籠,以及VR頭戴式裝置平均價格下跌的刺激下,未來硬體銷售將不斷攀高,但軟體卻成為帶動消費性VR產值的動力,預估到2020年全球消費性VR產值將逼近100億美元。

全球12億的遊戲人口中,超過75%比例是屬於行動遊戲人口,而25%才是遊戲主機與PC遊戲市場。也就是說,許多智慧型手機使用者成為行動遊戲的主要目標市場。若Samsung Gear VR與Google Cardboard能夠滿足行動遊戲玩家的需求,除了能夠產生月暈效應,進而帶動Android智慧型手機的黏著性外,也可以帶動VR頭戴式裝置的需求。

除了Samsung與Google將焦點放在行動遊戲市場外,Sony的Morpheus專案或Oculus VR則是將目標市場放在遊戲主機與PC遊戲市場。可見得,這4大廠商初期消費性VR頭戴式裝置目標市場,都是遊戲領域,這也是為什麼Microsoft與Apple也於2015年紛紛搶進遊戲領域的VR頭戴式裝置市場之主因。

這一次虛擬實境技術的應用與1990年代最大不同在於內容、技術、平台與供應鏈都逐漸成熟,所以擁有許多成功的條件。未來虛擬實境技術不會單單應用在遊戲,包含前幾年失敗的3D電視機,有可能借助VR頭戴式裝置的成功而帶來重生的機會。3D電視機失敗的原因,除3D內容太少、電視機太過昂貴外,還有一個主因其並非家庭客廳的大眾化必需品。因此,欣賞3D電視一旦隨著VR頭戴式裝置而走進個人市場,加上其零售價格落在300~400美元,這似乎更能夠打動消費者的心。此外,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3D電影上映,這幾年累計下來的數目也很可觀,未來只要搭配具備3D與全景的VR頭戴式裝置,將可讓3D娛樂又再一次走進人們的生活中。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來學大師兼經濟學者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新書《物聯網革命》中指出,一種「協同共享聯盟」(Collaborative Commerce)的全新經濟體制,正取代已支配人類社會數百年的資本主義;由通訊網路、能源網路與物流網路組成,在全球智慧基礎建設物聯網支持下,正無縫整合各樣事物,可望推升生產力,讓許多商品與服務的邊際生產成本趨近零。

物聯網基本上是既分散又協同、高度整合的全球網路平台,透過感測器和軟體將人、機器、資源、產品、消費、休閒娛樂、物流、回收等活動連結,再透過持續對每一節點(如家庭、企業、汽車等)監控、捉供巨量資料、運用預測性演算法的分析系統來調整,大幅改善能源運用效率與生產力。

 

物聯網平台讓數十億人得以參與點對點(P2P)的社群網路,發揮橫向同儕生產、通用存取與包容的最大效益,共同創造新經濟機會和作業流程,將個人轉化成「生產消費者」(prosumer),結合大量社會資本,以分享為目標共享聯盟。

儘管提供商品或勞務所需各種裝置設備、師資、專業監控人力或軟體設計人才等,巨額固定成本需要時間回收,但在物聯網革命快速發展下,顯著的指數成長生產力,將資訊、能源、製造、教育學習、社群行銷等價值鏈活動邊際成本逐漸降到趨近於零,可望促成一切物品與服務都是免費、永續富足的協同共享社會。

─大眾製造的3D列印:隨軟體開放共享、3D列印技術發展,對外開放、配備彈性製造設備的數位實驗室普及,未來幾乎所有消費者或企業都能以邊際成本接近零的人力、流程、能源與行銷,自行製造或生產。

─網路教育:透過Skype和網路程式,讓老師共同創作課程、學生分組研習、幾乎都免費的大規模協同教室蔚然成風。例如,史丹佛大學的Udacity網路大學、課程世代(Coursera),哈佛和MIT的eDX,國內交大的開放式課程。

─免費能源:研發、設備與行銷的初期成本高,導致許多國家進展不盡如人意,但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都將遵循著指數成長軌道。

但物聯網還有一些可能阻礙發展的議題亟需解決:

─個人隱私:在物聯網社群,如何合理維持在虛擬空間中和其他人協同合作的自由,並保有適度的隱私權,相關的共識與解決方案會影響物聯網的發展速度。

─防範資訊安全與投機不法:在物聯網架構下,如何確認資訊存取權限、確保資訊安全、建立可以杜絕投機不法、保障成員利益的法律架構,都需要相關政府機構與參與組織跨國合作思考與規劃。

─智財權、經濟秩序與傳統價值觀的衝突:物聯網的協同共享聯盟理念植基於開放共享(例如開放原始碼、自由軟體或保留部份權利的創用授權條款),和傳統主張專利保護的智慧財產權相互矛盾、競爭。

─工作機會喪失:人工智慧、機器人、自動化設備與系統等,將產生科技取代人工的效應,如何因應這種生產力提升、就業機會卻流失的狀況,是未來各國政府、企業領袖、學者專家的挑戰。

物聯網的興起,不僅影響政府決策與法規、企業競爭與生存態勢,也將直接影響你我生活,深入了解物聯網將顛覆市場的發展趨勢和可能影響,以更開放的同理心,學習與大自然、全人類協同共享。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七、八年級這群「網路原住民」主導的數位生活型態,是四、五年級「網路新移民」須適應的,近來許多爭議與衝突,凸顯了新移民與原住民的行為差異與認知誤解。

「網軍」是近年討論網路使用行為熱門的關鍵字,去年底九合一選舉中,網軍更被認為是左右成敗的關鍵力量。

 

不少網路新移民對「網軍」的理解,以為他們是被特意動員的一群,確實「網軍」(Cyberwarfare)一詞原本是指基於某一政治目的,發動攻訐的網路駭客行為。例如,敵對立場的政治團體,透過具有高度網路使用能力之網軍,癱瘓對方的網路機制等。

然而,近來網軍意涵有了轉變,已經演化成一股非結構化、規模卻更為廣泛的「婉君」。產生這樣質變的原因,與聯網環境提升、行動智慧裝置成為生活必需品息息相關。

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的調查,88.8%的消費者有透過行動載具上Facebook的習慣,其中有1/3每日使用時間在1小時以上,若加上使用其他網路社群、網路影音等,行動上網時間越來越瑣碎化與頻繁化。

尤其社群網站更新快、篇幅輕量,成為常被瀏覽使用的網站類型。以Facebook為例,最早的功能是以交誼為主,隨著功能不斷擴充與進化,成為許多人最常利用的媒體平台,許多新聞報導與評論藉由Facebook分享而快速擴散,背後的大數據分析進一步推播使用者感興趣的新聞、廣告等資訊,進而強化其立場態度。

正如速食店的口號「我選我味」,是網路原住民資訊接收的方式,社群網站訴求的,除了交誼功能,立場、價值觀乃至生活品味,也成為社群網站差異化的功能取向。

網路新移民對網軍最大的誤解,莫過於認為他們是被利益團體所動員,其實動員的力量來自對某信念的認同,這群以七、八年級生為主要組成的網路原住民有著相似的成長背景,經歷相對富裕但經濟已顯疲態的時代,被剝奪感會比四、五年級生強烈,但在網路世界,這群網路原住民在資源使用上有絕對優勢,影響力也開始往真實世界滲透。

過去媒體作為資訊的傳播者,有著時空傳遞的限制,現在資訊取得變得多元,尤其資訊透過網友反覆的討論與交流,逐漸形成輿論力量。如今每一位網路使用者都成為決定訊息是否繼續擴散的節點,每一位「婉君」透過按讚、分享、人肉搜索、製作懶人包、成立粉絲頁/募資平台,將資訊持續「加值」。

在資訊可及性高的網路世界,對於網路原住民而言,驅使他們行動的是價值觀,社群媒體等平台,是強化言論力量的工具;網路法制或許不見得完備,但歷經多年演化的網路「風俗」形成,新移民除了應該在生活模式上調適,也須認清典範已經轉變的事實,否則,婉君們也只能回你個「bj4」(不解釋)了。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日本311海嘯及高雄氣爆事件後,智慧防災成為相當火熱的議題,其探討範圍從天災到人禍都有,範圍之廣、商機之大難以想像,但如何順應智慧化潮流, 在這塊尚未飽和的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則是值得深思但卻不能緩慢進行的難題。藉由資通訊科技的導入,可以大幅提高人類對災害的應對能力,並透過更多感測裝置來進行環境場域資訊的收集與分析,並進行更精準的分析與建立預測模型。

即時資訊的應用

 

隨著行動裝置與網路技術的發達,整合資訊即時平台也快速發展,目前整合性高且民眾也最容易接觸的,就是2013年推出的Google災害示警資訊平台。

Google利用自身強大的地圖工具,結合各國家的開放資料,成為能夠在緊急事件或災害發生時的示警通報系統。以颱風為例,該平台可利用定位系統讓使用者在自己的行動裝置上,快速顯示鄰近區域的災情狀況及各地通報,包括颱風路徑預報、颱風侵襲機率、潮汐觀測、公路封閉狀況回報、土石流警戒、即時天氣更新等即時資訊。

實體偵測設備的導入

眾多資訊必須藉由各種不同管道進行收集,若是天災部分,必須收集各地區的氣候、地質等多種不同參數,這有賴於各種型式偵測器的大量鋪設。2014年初日本Fujitsu與台灣工研院共同研發的自律型防災感測網路系統,專注於改善大範圍部署及耗電問題的困難度,偵測器本身利用太陽能發電,解決耗電、更換電池等問題,通訊技術則是使用ZigBee無線通訊技術,能夠布建大量的網路節點;另外,感測器也能存於周遭惡劣環境,避免感測器故障導致系統失去功能。

在人為災害方面較受到市場注目的則為火災偵測解決方案,如煙霧偵測、火警系統等減災設備。目前最常見的防災系統是定址型火警系統,在火災發生時能快速偵測火源位置、周遭溫度、是否有煙霧等關鍵因素,並以廣播方式進行通報,讓建築物內的人可以即時疏散,目前台灣有廠商在智慧化上更進一步,也就是加入逃生路線的最佳化。

逃生路線最佳化是經由偵測器感知火源後,藉由無線通訊技術告知主機,並以演算法快速安排出最佳逃生路線,再利用動態指示燈指示用戶應前往的逃生方向。

雲端運算平台的建立

即時資訊及實體偵測設備的應用,都是專注在收集及傳遞資料上,但真正有價值的在於背後雲端運算應用平台的建立,例如Google災害示警平台除了收集大量Open Data外,更需要藉由雲端運算來進行原始資料的分析,並轉化為簡易、明瞭、精準的資訊給予用戶。

邊坡偵測除了收集大量土質與氣候資料外,更重要的是將這些資料進一步分析成為有用的資訊,不但能夠警示是否土質已有產生鬆軟崩塌的現象,更能夠給予當局進行全面性的環境監控模型建立,進而在不同環境下能夠擬定不同的防災策略與防護措施。

火災逃生路線最佳化的解決方案更是需要雲端運算的導入,藉由不同建築、不同場域的經驗,不斷收集各種原有演算法所算出的逃生路線,並與實際成效進行交叉分析比對,將能了解自身的逃生演算法是否能夠更精進。

目前中華電信在智慧城市的計畫發展中也有針對智慧防災相關的雲端平台,最具代表性產品為「eSAV雲端監測平台」。該平台包括監測、緊急通報、資料儲存與分享的功能,並整合視訊、水位、雨量及地震儀等專業設備,收集到的資訊都以中華電信的雲端機房進行儲存與管理。

拓墣產業研究所(TRI)認為,智慧防災已成為智慧聯網時代中不可或缺的一大產業,天然災害與人為災害或許難以避免,但智慧防災的應用可以給予在遭遇災害的當下能夠擁有足夠資訊,做出更明智的抉擇,甚至大幅提高生存機率。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暖身想像一下,30年後,汽車會有什麼新功能與新樣貌?BMW正在為新車款配置SIM卡,讓汽車不僅能夠連線上網,還可以即時收到交通情報。賓士則推出在時速60公里以下讓汽車自動駕駛的精密裝置,為您省去開車時的勞心勞力。 智慧型汽車裝置的問世,將劇烈改變人與車之間的傳統關係。進入本文前,請先想想如何表達以下單字:A.躲避 B.自動駕駛車 C.危險

In a generation from now, your journey home may go a bit like this: As you leave your office, an empty car (1)rolls up. On the way home, you (2)let your hair down and have a good time, like listening to pleasant music or watching a television show. You barely notice as the car slows down or speeds up to (A)shun other vehicles. Your journey time is much faster, even though the traffic is heavier than in 2014.

 

30年後,你回家的路途會有點像:走出辦公室時,一輛空無一人的汽車開了過來。回家途中,你放鬆心情來享受美好時光,像是聆聽美妙的音樂或觀看電視節目。當車子放慢或加快來閃避其他車輛時,你幾乎不會留意到。你的行程變快很多,即使路上車子比2014年還多。

Because of the rise of the “connected” car, the above scenario will sound realistic before long. The coming together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safety devices will provide vehicles with higher levels of sophistication and automation.

由於「連線」汽車的問世,前述情節不久後即會成真。通訊技術、資訊系統與安全裝置的結合,將為汽車提供更多的精密度與自動化。

Several car manufacturers are (3)jumping on the (B)autonomous car bandwagon. Mercedes-Benz’s new “Intelligent Drive” package has a feature which, in congested traffic moving at less than 60 kph, allows the driver to let the car steer, brake and accelerate by itself. Audi, part of the Volkswagen group, is working on a system that would allow a driver to use his smartphone to instruct the vehicle to park itself.

數家車廠正趕上自動駕駛汽車的潮流。賓士新推出的「智能駕駛」裝置,能讓車子在時速低於60公里的交通中,自動導向、煞車與加速。隸屬福斯集團的奧迪車廠則在研發一套新系統,可讓駕駛人以智慧型手機指示車輛停入車位。

By 2020, approximately a quarter of all cars will be online. BMW has been embedding SIM cards for mobile connectivity in all its new cars since April. By 2020, around 90% of all manufacturers’ new models are likely to have them, according to consulting firm Machina Research.

到了2020年,大約四分之一車輛皆能夠上網。今年4月起,BMW開始為新車款安裝SIM卡,使其具備行動連線能力。根據顧問公司Machina Research的說法,到了2020年,約9成車廠的新車款皆會配置SIM卡。

With increased connectivity between cars, driver aids will become much more sophisticated. A connected car would, for instance, receive not just information about a (C)hazard detected by its own sensors, but also alerts from a vehicle farther along the road. And better yet, there will be less need to have to own or drive these vehicles yourself.

由於汽車之間的連線能力提升,駕駛輔助系統將變得更為精密。舉例來說,一輛連線汽車不僅能夠獲知自身感應器所偵測的危險,還可以接收前方遠處另一輛汽車傳來的警告。更棒的是,你將更不用擁有汽車或自己開車。

參考資料:Economist

「做完簡報,送美國客戶走到門口的那30秒,是一條最艱難的英語路」。

這句話出自於一個外商軟體公司的副總。

開會等人到齊之前,等電梯那一刻,點完餐等上菜.......他說,那樣用得到英文的場合,聊天不難,讓聊天變成生意才難。

把艱難的英語路,變成一條希望之路,其實只你的決心,加上一年一對一。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年伊始,幾乎所有科技趨勢分析都預言,今年將是穿戴式裝置百花齊放、物聯網蓬勃發展的一年,當萬事萬物緊密相連、智慧運算無所不在,它對個人、組織與企業運作,都將帶來創造性破壞。換言之,人類社會為了迎頭趕上自己的創新,必須破壞既有運作模式;對於技術驅動端而言,這意味著龐大的新商機,對於消費端而言,這似乎又是項「跟不上時代就落伍」的單向選擇。

做為資通訊代工重鎮的台灣,更存在著汲汲於創新的焦慮感。不僅科技業擔心被後浪淹沒,從政治人物到芸芸眾生,至少在口頭上,大都認為「求新求變」才是進步的表徵。如果有人捍衛現況,就被斥為陳腐保守、袒護既得利益者。在這種氛圍下,我們不再鼓勵「聽媽媽的話」,而是要聽「婉君」(網軍)的話。

 

然而,科技無止盡地創新,就永遠是對的嗎?創新又是誰說了算?人類累積數千年的古老智慧,就真的不值一顧了嗎?在穿戴裝置的大好勢頭上,網路搜尋引擎龍頭谷歌近日決定停售第一代Google Glass,看似逆潮流,卻有如當頭棒喝,值得創新至上論者深思。

一年半前,當谷歌信心滿滿,視智慧眼鏡為下一個殺手級產品,我們即曾提醒,當開發者企圖將科技與人體合而為一,其潛藏的動機已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演化到「科技足以煽動人性」,其對於人類生活的「殺傷力」不容忽視。

無奈的是,標榜「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芬蘭國寶諾基亞,沒跟上網路大潮,敗陣於後起之秀的機海戰,2013年9月被迫將行動通訊業務賣給微軟。與此同時,牢牢發揮網路優勢的谷歌卻過關斬將,股價一度突破1,000美元,並在上市十周年的2014年4月風光分割股票。

根據統計,谷歌在2004年8月19日以每股85美元IPO,股價在2014年2月11日締造1,191美元新高,十年大漲13倍,同期間漲幅僅次於蘋果等10檔個股。儘管谷歌股票一分為二後,股價折半,但當時分析師普遍認為,隨著獲利不斷攀升,其本益比反降至20倍左右,遠低於上市時的52倍,後市大有可為。

谷歌如此亮眼的營運與股價表現,似乎打臉我們的示警。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在十周年分水嶺之後,該公司股價卻開始走下坡,由於缺席今年初的消費性電子展(CES),被譏為最大輸家之一,更導致股價在上周初一度跌破500美元關卡,較調整後的歷史天價大幅拉回逾17%,離下跌兩成的熊市門檻僅差數步。

缺席CES,並不意味谷歌停止創新。相反的,該公司近年創新不斷,從Google Glass、無人機,到無人自駕車,無一不是放長線的大投資,卻也無一不引起爭議。無人自駕車離商轉還有遙遠路程,暫且不論,Google Glass從一開始就挑戰個人隱私與安全性,儘管躍躍欲試者眾,但店家、律師到民代的反對聲浪亦不絕於耳,在實際銷售欠佳下,終於迫使谷歌停售第一代產品。至於無人機,雖已在澳洲展開實測,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以飛航和陸地安全為由,仍禁止境內私有無人機的飛行。儘管業者不斷以出走海外相逼,但FAA迄未鬆動立場,且就算願意此刻即啟動修法,恐怕也要耗費數年時間。

當然,有人會說谷歌只是不做眼鏡(硬體),未來把精力專注於系統平台(軟體)的建構,反而更有利於其他穿戴式裝置的連網運用。但我們寧願將此舉視為省思「科技vs.人文」的契機:有能力做,與該不該做,是兩回事;物役於人,與人役於物,更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以如今喊得震天價響的開放資料與大數據為例,兩者都是在網路全球化之後,各國才有能力做的事,政商學界論及其重要性,最崇高的訴求都在造福人群。但更貼近事實的潛台詞卻往往是,為了更精準地掌握消費者、選民,以便賺取更多錢財、爭取更多選票。因此,主事者在法規鬆綁的決策上,就該慎防被「創新」所誘,以免過猶不及。

同理,類似無人機、優步(Uber)這類創新應用,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或對既有運作機制形成干擾,或對既有業者造成威脅(況且受Uber衝擊的傳統計程車司機絕非具優勢的既得利益者)。因此,主事者在追求法規與時俱進的同時,也該慎防被「創新」所誘,以免戕害法制精神,得不償失。

再以引發熱議的「工業4.0」為例,用「人」的智慧去掉「人」的勞動,是智慧製造的精髓。理論上,當機器取代人力,機器間又可透過智慧對話,提高產銷效率,人力就可轉往更高階的運作。但在實務面,卻潛藏人役於物的風險,且絕非危言聳聽。這也是何以英國物理學大師霍金、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工智慧(AI)教授羅素、麻省理工學院宇宙學家泰格馬克、物理系教授威爾扎克,以及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從去年迄今會再三警告世人,AI在可見的未來就將難以被人類掌控,並可能釀成像電影《魔鬼終結者》般的大災難!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蘋果行動支付服務Apple Pay去年上市,成功引爆話題,台灣各業者看準趨勢、不落人後,也積極搶進行動支付商機;目前包括5大電信業者、32家銀行業者、財金公司、信用卡業者、悠遊卡公司、手機製造商都已相繼投入,正式宣告2015行動支付元年到來。

IDC預計,2015年台灣行動支付市場的規模可達新台幣890億元,年增率為42%。其中遠距支付的P2P與mCommerce仍屬大宗,占整體行動支付的98.2%;但近距支付的NFC與Barcode(QR-code)模式成長力道強勁,預計3年後可達新台幣138億元規模。

目前,台灣行動支付已有電信業與金融業兩大陣營,前者主要由台灣5大電信業者組成及悠遊卡合資成立「群信行動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建置信託服務管理平台(Trusted Service Manager, TSM)平台;後者則由國內30多家銀行業者及聯合信用卡中心、財金公司組成「台灣行動支付公司」,打造PSP TSM(Payment Service Provider TSM)平台。另外尚有成立最早的聯合國際行動支付公司。

其中,聯合國際將於本月21日宣布推出最新HCE (Host Card Emulation)雲端授信發卡平台,結合智慧型手機或行動裝置上的軟體與雲端技術,簡化付款流程、並可望取代TSM平台成為主流支付方式;聯合國際還將推出全新行動支付解決方案「Citygo」的mWallet電子錢包及mPOS行動收銀台,積極搶進支付商機。

群信指出,未來5年,消費者的手機將取代錢包,成為出門消費不可或缺的工具;隨著國內TSM今年服務陸續到位,後市發展潛力無窮。群信董事長林志盈預期,國內行動支付技術逐漸成熟、產業標準誕生、TSM平台興起及相關金融法規開放,還有同屬NFC技術的Apple Pay推波助瀾與4G助攻,相信全台行動支付用戶數有望優於預期。

台灣行動支付公司董事長趙揚清則以3年發行百萬張「行動金融卡」與「行動信用卡」、以及千億元交易規模為目標。趙揚清表示,今年將首先針對中華電信用戶提供10萬張支付卡免費下載服務,未來與群信公司串連後再加碼。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資訊科技的演進,包括衛星電視、有線電視的出現,使電視頻道生態歷經多次衝擊。新興的資訊科技將再改變電視產業,「網路」可望徹底的扭轉民眾的收視習慣,改變電視產業形貌。

經營網路媒體平台與電視頻道有相當的差異,傳統電視頻道需受管控,觀看設備、地點及成本限制較多,面對網路平台興起,確實不易抵擋;受新興媒體影響,電視頻道僅存優勢在於仍占據家中的社交及情感互動中心「客廳」;但隨著聯網智慧電視普及,此優勢恐將逐漸動搖。

2005年YouTube成立後,用戶可以錄製各種影片上傳。只要透過簡單的網路攝影機拍攝影片,就能與世界各地成員分享影片。

近年來多個影音平台進一步支援「直播」的影片分享模式。用戶可即時將畫面上傳到網路平台,讓世界各地的觀眾瞭解狀況,進而有實際參與的感受。

在網際網路世界,任何人都能勇敢、大方的表現自己,不須在意有無觀眾、是否能夠獲利等。有許多「怪咖」在網路上以無厘頭的表演方式,反而吸引許多訂閱;又或者過去牽涉政治敏感的議題或內容等,亦可以由「公民記者」即時透過網路轉播,使各地民眾得以獲得第一手資訊等,都是過去頻道業者未能想像的事。

電視直播內容還是有其品質、內容的優勢。網路UGC直播雖有諸多不足,但數量多、內容主題廣泛,還是會成為未來收視之主流之一,勢必以蠶食之勢瓜分觀眾族群。

由平台播放自行製作的專業內容,目前這類市場快速增長,隨著廣告商、用戶的持續關注,此類直播市場已相當專業化,製作團隊分工更加精細。熱門的遊戲直播平台「Twitch.tv」透過專業電競比賽的主播、專業電玩團隊,再配合熱門遊戲,吸引全世界的電玩愛好者。

實體頻道中,經營「專業直播頻道」相當困難。第一,不可能24小時皆有直播內容;第二,直播內容難以保證品質;第三,難以與政府監管單位、廣告商、節目企劃團隊討論內容。但網路的「直播表演者」來自世界各地,沒有時間、語言、地區及主題的限制,反而實現24小時直播理想。主題直播頻道經營不易。主因觀眾善變,一個頻道只有一個主題,很難滿足觀眾。

但根據「長尾效應」(the Long Tail),分散在各個地區的市場只要能夠彙整起來,就足以變成巨大的用戶基礎及商機。網路直播平台只要專心經營一個主題,也能夠獲取足夠的商業利潤。

隨著網路客群的快速擴大,如Netflix等業者看到網路平台原生的專業製作節目商機。直播平台原是傳統電視頻道保護立場的最後一道防線。

由於轉播所需要的設備、內容、費用等,非一般網路業者能複製的營運模式,因此電視頻道仍能尚存一息,不被網路直播平台擊垮。

隨著行動裝置、行動寬頻網路普及,以及收視群眾習性的改變,內容擁有者逐漸傾向多平台播送策略,將動搖電視頻道僅有的內容優勢。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景氣可以創造出來,但企業必須持續為顧客做出改變,一如許多商場、百貨公司,以前是零售帶餐飲,現在是餐飲帶零售,因為人天天得吃,是創造顧客上門的理由。

但需求若是只停留在生理需求(Need),層次低且容易被取代,如何進化為對產品需求(Want),進而提升為對品牌的需求(Demand),就具備競爭門檻了。

 

一波波O2O大潮襲來,連餐飲這塊最重體驗呈現的領域,網軍也正大舉搶進,從「大眾點評網」,一如台灣的「愛評網」,到阿里集團的「淘點點」,一如台灣的「EZ Table」,無論是挾民意自重,還是戰略性欲掌握餐飲消費的環節,都使得餐飲商業模式產生改變,甚或引起消費習慣的革命。人在大陸感受又比台灣深刻,對比兩岸餐飲業O2O的發展,台灣沒有資金的熱炒,相對清淡,也相形見趣。

餐飲O2O模式可分為4類型:

類型1.網軍下凡

線上營銷高手來到線下,特點是網路營銷一流,產品就稍嫌遜色,如何面對區域與規模的挑戰,目前看來沒有對策,代表品牌有鴨子、黃太吉和刁爺牛腩。

類型2.線下穿越

線下餐飲業者穿越線上打開通路,例如哈哈鏡,原是北京的滷味名店,像台北的上海老天祿,透過網路營銷,加上授權加盟經銷,使這家有著獨特配方口味的業者,僅靠一家店,加上經銷宅配,一年可做15億新台幣生意。

類型3.聯合外送

餐飲企業搞O2O,把舊貨「外賣」重新包裝成「網路下單、美食上門」,在上海、北京、成都等大城市,美食外送員騎著電瓶車走街串巷,到店家取餐,再為顧客送餐,廣納餐飲店群,成立送餐車隊,向業者收取15~20%的費用,成功分潤,並得到創投大筆注資。

類型4.平台營運

從訂位、團購、線上支付、點評、紅利集點等,一條龍服務平台,意在形成所謂「消費閉環」,大型運營商如阿里集團的淘點點,以及從消費者點評起家的大眾點評網,主要是從消費體驗分享與營運聯結切入,商業模式從廣告、行銷,到直接引流分潤,截取金流或槓桿餐廳業者做大產值,集團化資金操作,購併整合燒大錢。

台灣的冷靜,或者可為大陸的發燒現象降溫。網上營銷好比天龍,街頭營運好比地虎,天龍地虎配合才能做大規模,哈哈鏡沒有中央工廠、沒有經銷加盟,生意做不到15億台幣。

試想:生意好的餐廳不願或無法合作,所以一條龍也好、全網通也罷,美味才是最終的解答,必須回頭面對產品和產能這2項硬實力!輕資產操作、活化閒置產能,或資源槓桿不是萬靈丹,回歸營運建立紮實的操作系統,可複製、放量、大區域規模運轉,才會是真正贏家。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里巴巴集團與杭州市下城區政府在去年(2014)8月合作,打造中國第一個未來商圈「武林商圈」,第一階段鎖定女裝街,群聚400多家商店,雖以女裝為主,但有商場、電影院、美食餐飲、精品酒店等多元業態,消費者走進商圈以淘寶或支付寶介面掃描店家二維碼,即可進入武林的「匯聚」行動頁面,由線下導入行動入口。

「武林未來商圈」與台灣大多數「智慧商店」一樣,叫好有餘、叫座不足,原因有二:

 

1.體驗滿足未達

在武林未來商圈,消費者只要點手機即可點餐、訂位、購票、訂酒店、買衣服,然後貨送到府,對於人在武林的消費者而言,「匯聚」所有服務,除了在店行動支付、來店快的服務(叫計程車)之外,其實根本不用來武林,消費者在家中也可逛武林。這是體驗不滿足的問題。

2.消費實用性落差

不論是未來商圈、智慧商店,若只將商店或商圈搬進消費者的行動載具(如:手機、Pad)之中,其實並不夠,一味以強化科技體驗,或冀望將線下消費者逆向引入線上,最後都只淪為錦上添花。

比較值得期待的,反而是武林二期工程,即線下商店不必註冊淘寶商店,也能透過匯聚「輕發布」,熟悉行動工具的消費者,或許會問:這跟Line與微信上商家的廣告有何不同?其實大有不同。

例如,朋友的女兒在新加坡準備結婚,看上英國一家店的婚紗款式,若沒觸摸到材質進而穿上身,不可能線上下單,幸好這家店在新加坡也有,新人到店實際挑選、試穿,同時量身之後,再回到線上購買,節省將近一半。

回到未來商圈,商家透過匯聚發布商品訊息,消費者可以選擇在線購買,也可以回到店家試穿,留下尺碼資訊或行動支付,由於推播的對象都是消費者,效果比向不特定對象廣告更為精準有效。

奧美廣告創辦人大衛‧奧格威曾說:「我知道廣告主有50%的廣告費是浪費了,但我不知道是那個50%。」未來精準行銷將愈來愈能落實。

店的存在從交易轉換為體驗,因交易可隨時在行動中發生,但體驗須回到店中,畢竟寄到家中的實體呈現與商店呈現,在商品數量上,商店更勝一籌。商店在體驗也必須結合大數據,完整記錄個人基本資訊、喜愛、偏好與特性,為一波波促銷與新品主動配對、互動、遊戲、積點兌換。

將點點星光串聯起來,智慧商店升級為雲商體驗店,結合行動支付和大數據平台,新品種店舖隱然成形,一家店營收的想像空間也將無限擴大。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米勒

當行動裝置與物聯網碰撞 會激出什麼火花?

試著想像一個情境,當你用某個特殊的個人行動裝置(例如手機),掃了一下你的隨身物件(譬如包包或小孩),那個物件立即就被貼上一個無形的「電子數碼標籤」,你可以設定這個數碼標籤它的效期是一分鐘、數小時或無限期,然後這時你得完成做這件事情最重要的一個程序,那就是你必須設定它離你的主裝置(就是你當初掃瞄這物件時所用的那個指定裝置)的警示距離,也就是你得設定這個「被貼上」數碼標籤的物件離開主裝置達多遠距離之後,它就會被鎖定、並且發出鳴叫聲或啟動其他功能。

當然你還可以設定「指定轉接」裝置,也就是把原來設定時的主裝置作為接收器的功能,指定轉接到另一個行動裝置上。

以上,我稱之為「數碼標籤裝置化」應用,而你剛完成的這個動作行為,可以幫你做定位、尋物、鎖定或啟用標籤物件功能,重點是這些「數碼標籤」並不貴。

我們來到另一場景,你驅車來到公司上班,在停車場前下車並啟動車子的無人駕駛模式,然後由停車場的中控聯網接手,它會引導你的愛車到停車位置。

在你進入公司大門時,掛在胸間的識別卡震動了一下並發出一聲嗶響,表示已與公司的聯控網絡連結,而且記錄了到勤時間。

你走到電梯時無人電梯自動開啟,你對著它說要到15樓,然後它掃描你的虹膜,過一會電梯開門時你已置身在15樓,任由電梯出口的輸送帶將你領到辦公室門前,這時你看了一眼左手的手環,它剛接收到一組新的電子鎖密碼,你只須將右手姆指按在手環上的指紋感應位置,掃瞄器即能辨識出你的身分並自動為你開門。

中午你預約好取車時間,等你走到停車場外時愛車同時抵達,接著你開車來到一家餐廳外,然後將愛車「數碼標籤裝置化」後,你安心進去用餐,在用餐的這段期間若有人試圖靠近或破壞你的愛車,它會發出響叫示警;如果你的愛車被人侵入啟動,它也會主動關閉動力並緊閉車門、並發送視訊到你的表型手機上、同時把警報發送至最近的警察局及愛車保全網公司。

雖然到此為止這跟高級汽車的晶片智慧防盜裝置沒兩樣,不過接下來可就有趣了。

如果你的愛車最終還是被人駛離,當它一旦離開你所設定的半徑距離時,車子會再次關閉動力並發出更大的響叫,而且你的表型手機上會顯示你愛車的GPS定位位置,甚至你可遙控它自己開回來,而車內的行車導控儀會助上一臂之力,因為你能遙控指示愛車啟動車內行車電腦的「無人駕駛模式」。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米勒

行動裝置與穿戴裝置,未來產品面貌令人非常期待,但轉換之間不能只著眼於「將行動裝置變成穿戴裝置」,而是要擴大使用物件的互聯及形變各種使用可能。

想像一下2018年世足賽時裁判戴著智慧眼鏡,同一瞬間看見場邊攝影機與其他連結裝置傳進眼裡的視訊,1秒即能做出明智判決。

但智慧眼鏡的魅力還不只如此,回到家想要解除保全密碼,GPS已完成定位同步傳輸,經由智慧眼鏡接收到智慧安全碼,透過虹膜同步掃描傳輸即可啟動電子門鎖裝置;一應智慧家庭的裝置皆能以智慧眼鏡視控,開啟或關閉。

智慧表不只是「腕計時器」,得進化成「表型手機」。

中國之所以能在智慧手機和網路電商領域取得超高速發展,其中一個很大原因與大陸有線電話不甚普及有關,所以他們才能跳過這個階段,全力衝刺行動裝置。

智慧表的盲點亦復是,由於離不開智慧手機,使得智慧表無法擁抱市場。

設計智慧表的廠商只肯將它視作智慧手機配件的一部分,當然僅能成為畫蛇添足之作;當有朝一日智慧手機完全變身為一款手表機型,甚至不必舉手靠近嘴巴和耳朵也能進行通話,還可用「擴增投影」看視訊,那樣的智慧表才真正吸睛,大家會說:哇,真酷的手機!

到時誰還肯多看手持式智慧手機一眼呢,對著手機說話這事簡直遜到爆了。

第一波殺手級應用:電子數位鑰匙與GPS定位搭配。

在旅店投宿時不需用到電子鑰匙,只要利用任何你登錄的個人行動裝置,就能隨時取得「數位化電子鑰匙」打開房鎖,訂房及結帳也利用個人行動裝置完成交易;當投宿者離開後,飯店中控電腦立即傳送房間打掃指令到清潔組人員的行動裝置上。

省了面交鑰匙和收取費用的舊式流程後,以後旅店興許便無須設大廳櫃台,這下子徹底改變了旅店、旅人和旅店經營的風貌,再無午後2時才能入住、退房不得超過中午12時的無禮規定,24小時無時入住服務當然更令人滿意。從旅店體驗,到食宿與行旅,無不皆可引發革命。

如果不把焦點放在穿戴裝置的形式上、也不預設應用「產業領域」,像劃分為醫療與照護、資訊與娛樂、運動與健身、保全與安保、專業與特殊市場,這些無意義的目標市場反形成阻礙穿戴裝置應用的框架,那麼廣義行動裝置(包括平板、智慧手機與穿戴裝置)及物聯裝置的應用商機將會無限大,光是電子數位鑰匙與GPS定位搭配的應用市場就令人超乎想像。

未來,穿戴裝置在物聯網的架構下,隨便跺幾下都能引發產業生態圈大地震,電子數位鑰匙與GPS定位搭配應用,除了上面說的旅遊業以外,還可輕易取代差勤打卡、防盜保全、定位尋物、搭乘交通工具、電子錢包、刷卡購物轉帳…,總之從智慧家園、智慧辦公室、到智慧城市,幾乎無所不能包、無所不能變。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彭慧明

最近O2O(online to offline)話題正熱,我認為明年是這項服務真正流行的時間。過去電子商務在網路上交易,但現在結合行動服務的在地簡訊服務(LBS),配合台灣完整的實體零售環境,O2O改變虛擬與實體世界的零售業,將創造更大商機。

以Yahoo奇摩的購物App為例,下載這項服務的用戶,只要打開手機定位系統,接近特定的店家,App就會以LBS技術即時提供用戶各項優惠訊息。

O2O服務當然不只於此。過去,我們想去一家餐廳用餐,會考慮購買宅配到家的商品,或是網路上買餐券,再透過網路或電話訂位。但未來O2O的服務,是讓消費者透過App購買宅配餐點或餐券,直接訂位去用餐,還可以透過地圖導引消費者前往,整合成一條鞭式的服務,才是將網上商機帶到網下。

O2O在台灣能成功的原因,是因台灣零售環境成熟,實體店面多,容易接近消費者。我更看好的,是O2O觀念成熟後,服務業也因為O2O的關係,更容易將「服務」化為商品。

例如一套護膚或美容,過去一定要到店裡詢問,現在我們將這些服務量化,做成一套商品,透過網路就能了解服務內容,透過手機或電腦付錢後,下載一個條碼,就到店消費,連寄發實體票券的步驟都省了,而且不會遺失。

O2O服務讓很多原本沒有辦法提供「票券」或將商品「實體化」的業者,現在也能跨入電子商務。透過行動服務和App的協助,甚至可以帶著原本不認識路的消費者直接前往,完成一個成功的服務。

台灣零售業每年有新台幣三兆元的市場,但電子商務其實都是銷售一般實體「看得到」、可運送商品,在O2O的服務加入後,將使服務業也可以加入零售業,服務業估計有三兆元的商機,相加之下,O2O坐大市場,等於有五、六兆元的市場,電子商務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行動」與O2O還具備加成效果。2012年時,Yahoo奇摩的電子商務營收中,來自手機的流量才占整體流量10%,手機交易只占整體交易的7%。短短一年多,我們的超級商城中,有超過五成流量、四成的交易量來自手機,不得不說,行動服務將促成O2O發展更快,帶來商機更大。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清文

電子科技的應用已經在你我身邊遍地開花,創新範例幾乎無所不在。2015年起,電子科技應用的範圍與深度還有遼闊拓展空間,可望有五大應用亮點。

第一應用亮點:全球全民全天候滑動行動裝置。

Google剛剛提出「Mobile First邁向Mobile Only」的行動宣言,當今已是行動網路應用服務貫穿整合的年代,而個人全天候的生活幾乎離不開行動智慧裝置。在行動支付NFC與iBeacon短距通訊的快速普及下,線上到線下(O2O)的行動商務、社群通訊、休閒遊戲、影音娛樂、閱讀學習、商務工作等等的應用,全面深度滲透全球每個人生活與工作的各層面。

美國知名的線上影音服務廠商Nexflix,一年內股價曾飆漲50%,有鑑於行動專用影片供需失衡,特開創自作影片,專攻行動裝置的觀賞。Netflix所推出超高收視率的「紙牌屋」(House of Cards)行動影集,更是結合巨量資料,「以客為尊」而製作的成功案例。HBO也緊跟推出自己的App,帶動應用行動裝置收看線上影片與影集的大熱潮。

第二應用亮點:WiFi網路無所不在。

「飛機上WiFi嘛也通」,明年越來越多的飛機會提供WiFi服務,基本計費半小時5美元,已經是親民價格且具實用價值。WiFi上網服務已經在公共場所、旅館、餐廳等民眾最常駐留地點,幾乎無所不在。此外,加拿大多倫多國際機場的餐飲商店,桌面上每人都有一台平板電腦,從點菜、上網、結帳,全部在桌上小電腦自己搞定。

第三應用亮點:汽車科技進展神速。

美國長途開車奔馳,衛星導航GPS已經是必需品,外掛、內建與智慧手機GPS,消費者的選項很多。汽車的電子科技化比重激增,從倒車影像、行車記錄器、輔助自動停車、雷達偵測防撞、胎壓偵測、17吋螢幕的車內通訊娛樂系統,進而推進無人自動駕駛等高度整合型科技,這些都是汽車科技應用普及的必然趨勢。

第四應用亮點:室內行動通訊與定位開始普及。

在全球,WiFi的應用幾乎無所不在,4G LTE基地台的建設也趨近全面覆蓋,可是室內行動通訊卻是被高聳的大樓所遮罩,成為行動通訊的截斷區,也是通訊應用面最須優先突破的領域。上班期間高達90%的4G通訊量來自室內,因此滿足室內4G通訊的DAS將大行其道,帶動巨大的全球商機。

台灣只重視生產,不擅於搶先應用,如果政府有心並採取快速行動,DAS正可以讓台灣成為全球DAS應用先驅與典範,引領台灣廠商爭取全球巨大的DAS室內行動通訊商機。

Google等大廠已開創室內定位的新紀元,指標性公共建築的室內地圖,將陸續公開,提供創新的室內定位與加值應用服務。

第五應用亮點:國際光年驅動光科技擴展應用範疇。

2013年12月20日,聯合國宣布2015年為「國際光年」,光科技可望大幅擴展應用範疇。聯合國指出:光科技對世界民眾的生活以及全球社會未來應用發展極重要。其應用對醫療健康、能源、資訊和光纖通信、天文學、建築、娛樂和文化藝術的進步至關重要。

科技應用已經遍地開花,而且革命性的應用,絕對超乎你我的想像。例如,一台如同自動販賣機的機台,就可以取代傳統錄影帶出租店的所有工作與功能。3D列印機也開始走進廚房,結合多功能麵包機的揉麵、發酵與烘培,就可在家中製作色香味形俱優的獨特麵包與食品,讓科技與家居生活融為一體。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