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仲宏、王興毅
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及人口高齡化的現象,可與真人互動、支撐陪伴的智慧服務型機器人(簡稱服務型機器人)也將孕育而生。其中又以協助高齡者擁有尊嚴且安全生活的機器人為主要需求。
根據Freedonia的數據指出,全球服務型機器人市場將從2011年的35.6億美元成長至2021年的178億美元。日本經產省在2013年推估,到2035年,全日本服務型機器人的需求值會到達5兆日圓(約新台幣1.6兆元),屆時幾乎是工業製造用機器人的二倍。
目前美國矽谷或波士頓等企業重鎮也充滿一股機器人熱,許多企業和學界投入結合醫療、生化功能或強化肢體機能的機器人開發;而Google在虛擬世界累積的大量知識與人工智慧,將透過機器人走入現實。工研院長期致力於友善科技,在研發服務型機器人時,也針對行動不便人士及協助高齡者行走立場開發出輔助機器人,將致力於「輕型行動輔助機器人」,不但更輕薄、還可自行穿戴,讓行動不便或高齡人士可輕易站立、坐下、行走,同時強化行動穩定。
邁向先進智慧科技關鍵的服務型機器人,在開發上牽涉到機構設計、感控技術及人機介面,這些技術對台灣的學研機構或是電子廠商、精密機械廠商而言,已有相當基礎與某些技術上的優勢,台灣廠商確實有發展的空間,這也是產業轉型邁向高附加價值產品的契機。不過,現階段尚缺乏將這些優勢與機會整合的機制。
目前台灣電子產品製造大廠,包括華碩、和碩、微星等認為,加入智慧感測能力的機器人是未來趨勢。從日本軟體銀行結合鴻海推出搭配雲端服務的居家照顧機器人的案例可以看出,發展智慧機器人有機會驅使台灣製造業從Pay-by-Device的提供者角色,提升至Pay-for-Performance的創新改變。
工研院IEK認為,服務型機器人未來值得布局與產業轉型升級而衍生的效益,包括醫療與機電等二大面向。其中在醫療產業效益方面,根內政部統計,需長期被看護之人口,每年平均增加30萬人,已反映出醫療照護人力嚴重不足問題;如何透過智能輔具的協助,降低醫療與看護人力投入在重複、繁瑣、勞力密集的工作負擔,是值得關注的趨勢。
在機電產業效益方面,透過台灣產業的ICT技術與機器人技術,應用在醫療輔具上,可創造跨領域技術串連的綜效,再輔以機電產業上下游的資源整合,有助國內醫療輔具產業升級及傳統機電產業的轉型契機。大陸及新興國機電產業興起,國內廠商勢必面臨挑戰,長期以來,台灣在資通訊、電、機產業的基礎不惡,若能搭配智慧化的科技與服務型機器人興起的潮流,發展高值化的智慧機器人,將可使台灣擁有優勢地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