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度飽和的競爭市場,如果要給業務員一句忠告,我會說:「什麼都可以賣,就是不要賣你的產品。」
雖然大部分公司網站和型錄上展示的,是實體的產品和具體的服務,但是客戶心中真正要購買的並不是這些項目。
在工業市場,企業客戶需求不超出三個範疇:一是「增加營收」,二是「減少成本」,三是「提升效率」。
當採購人員已經接收了太多供應商的資訊,還在照本宣科販賣產品的業務員,註定要被歸類為比價的對象。更壞的消息是,不管這種業務員的報價是高或低,企業客戶都不會有太大的興趣。
要從競爭廠商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是你的產品和服務如何幫助客戶增加營收,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或是提升個人工作、組織運作和企業經營的效率。
聰明的業務員將銷售對話和服務提案的重心,圍繞在這三件客戶最關心的事情上。那些繞舌的技術名詞、瑣碎的產品規格,都只是為了達到目的的過程。
而在消費市場,消費者需要的三樣東西是:趨吉、避凶、夢想。
不管業務員賣的是汽車、房屋,亦或是無形的保險、金融商品,最終的目的都是讓顧客享受更高的生活品質、遠離可能的傷害和風險,或是朝一個美好的夢想前進,無論它是否真有實現的一天。
抓住這三個關鍵的元素,才能夠真正抓住顧客的心理,用「同理心」打造成功的銷售流程。
我還記得年輕時出社會的第一分工作,在業務技巧的教育訓練課堂上,授課主管不斷強調他所傳授的,不是銷售產品的技巧,而是做人處世的態度,還有協助別人更上層樓的方法。
初出茅廬的我,只覺得那是虛無縹緲、倚老賣老的高談闊論。直到後來幾年累積更多歷練,我負責管理大型專案也參與採購決策,發現自己在評估業務員和供應商的時候,就是在找溝通圓融、合作有效率的夥伴,這才體會到銷售行為的精髓。
原來當關鍵的元素到位了,採購決策就會在客戶心中形成。那些產品型錄、簡報投影片、報價單,只是在整個銷售流程中,從旁陪襯的配合演出罷了。
所以你說,那些真正成功的業務人員賣的是「產品」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