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之臉書》裡的貓臉,很快讓我想到英國作曲家韋伯音樂劇《貓》裡那30多隻男女(人類)演員飾演的貓。此劇據20世紀大詩人艾略特寫給小孩的貓詩集及其夫人提供的艾氏遺稿改編成。經典曲《回憶》(Memory),則是融遺稿中《貓》劇女主角「魅力貓」Grizabella的故事與艾氏早年另一詩〈風夜狂想曲〉中之意象而成。
生之歡愉何其短暫
離貓群浪蕩在外,歷盡滄桑企圖回歸的Grizabella,在劇中兩次唱了此曲:第二次在全劇近尾聲時,另加上最年幼的母貓Jemima兩段迷人的演唱。20年前,來到我家客廳的朋友、學生,都會看到我拿出一卷錄自日本小耳朵,莎拉布萊曼1992年東京演唱會的錄影帶。當時DVD錄影機、燒錄器尚未問世,從我家錄影帶上看到美聲、美貌,仍未發福的她演唱《回憶》,大家無不驚為天人,紛紛要求拷貝。那樣一種「唯我獨有」的專寵,的確帶給我們祕密的喜悅。到21世紀,電腦與影音軟硬體日新月異,資訊取得相對容易,這種快感就漸降低;等YouTube出現,所有影音一搜即得,什麼私房、祕藏、自以為珍貴的東西,都全數破功了。
布萊曼1960年生,1981年《貓》倫敦首演唱Jemima一角,1984年與韋伯結婚,1990年分手。《貓》劇的獨特處當然是劇中全數以貓為角色,無「人」參與。我不知道能否叫一隻真正的貓登台,回憶其「貓」生(而非人生)。相對於Grizabella的滄桑,每次聽到露出大半(人)奶、年輕豐胸的Jemima在《回憶》中明亮的歌聲時,就覺得,啊青春、夏日多美好……不管對野貓臉的人,或野人臉的貓。生之歡愉,人╱貓之野性,何其短暫:「陽光,穿過夏日林間,永無終止的化妝舞會。像一朵花面對拂曉之光,回憶正逐漸消逝……」
陳黎《客座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