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引爆全台BoboMall播播LiVE-直播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即將引爆全台BoboMall播播LiVE-直播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BoboMall播播LiVE 🔥打造自己的會員經湾被動收入 🔥您只要手機分享領紅包 🔥直播引流客戶源源不絕 🔥1.點擊連結(每週限量) 🔥手機號註冊VIP,享購物點300P(紅包) 🔥2.分享專屬推薦連結 🔥每新增一位VIP享購物點30P,分享越多領得越多 🔥購物點於團購群,直播…購物時,1點等同新台幣1元🤩🤩🤩 🔥🚩跟著東森,再度攀上高峰!

目前分類:A.I. 人工智慧 (69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蕭君暉

近期氣溫升高,夏天的腳步即將來臨,為了恢復曼妙身型,許多人開始在飲食上斤斤計較卡路里。位於竹科的面板大廠友達,始終關注員工健康管理議題。為了擺脫外界對科技人不健康的刻板印象,友達認為飲食改革是起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因此,友達利用自家生產的65吋透明顯示面板、65吋高解析面板以及觸控式面板等明星產品,打造一座「智慧型餐廳」(Smart Cafeteria)幫助員工輕鬆了解和選擇每日飲食。

友達利用65吋透明顯示面板,在員工餐廳內打造五個透明廚櫃,每個廚櫃擺放廠商當日推薦菜色樣品,同時秀出該餐點的卡路里指標。所有餐點會分成綠黃紅燈三種,熱量從高低都能從上頭一目了然,幫助員工為每日攝取熱量把關。

透明顯示面板具有高透明及高色彩飽和特性,除了展示餐點外,還會搭配可愛動畫來吸引員工目光,調適員工一日緊張心情,這樣高技術的面板應用於商品展示櫃或透明販賣機等,是未來商品展示趨勢。

友達也摒棄舊式的固定看板菜單,採用自家65吋高解析面板作成電子菜單,上頭除了每日菜色外,電子看板還會顯示每道餐點的點餐人氣和卡路里,成為員工點餐時的重要推薦與依據。

此外,友達特別設置了數台觸控式面板,員工可以透過面板來直接反應餐點口味,若滿意今日菜色還可以像臉書一樣按讚,數據化回饋幫助廠商成為公司的合作伙伴,一起照顧員工健康。

除了控制餐點的熱量外,均衡的飲食也是體態管理的一大重點。為了讓員工有更多蔬食和低卡路里餐點的選擇,友達的員工餐廳更另闢蔬食自助餐道,每日供應近30道素食蔬菜,秉持著少油、少鹽的原則,並禁止添加味素,讓員工可以美味與健康兼顧。

友達把自家明星產品巧妙應用在員工餐廳,利用高科技幫員工管理健康和體重,不僅展現友達對自家員工健康照顧的細心,同時也用面板發展出讓外界驚艷不已的好創意。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仁麟

拜訪北京的那幾天,我住在王府井。

王府井是全中國手機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手機展示場。摩天辦公大樓裡的白領菁英、精品百貨賣場裡的潮流男女,每個人手上拿的都是最時尚的手機。對這些人而言,手機不只是都市森林裡的求生刀,更是炫耀個人品味的風格信物。

而在王府井的另一些角落,那些來自中國各地的觀光客也把各自的手機帶到這裡。只要在這裡站個幾分鐘,就能一口氣看到那些來自大江南北的手機。來到這裡,內心總不自主地好奇著,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會製造出多少手機的可能?

我認真觀察王府井街頭的每個人和手中的手機,發現智慧型手機所占的比率並不如我想像中高。許多人的手機甚至都還是最傳統的按鍵式手機,也許是經濟能力考量,也許是種種因素,絕大部分的王府井行人顯然都還不是智慧型手機的用戶。

幾天的北京觀察之後,我發現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低頭族集中在地鐵和地鐵站附近的商圈,這些地方的無線網路環境顯然是整個北京最完整健全的。在這些人群裡,小米手機用戶(也就是大陸網民俗稱的「米粉」)顯然是極強大的一個族群。

根據出貨紀錄,整個2013年小米手機的銷售量是1,870萬台,但是市場需求的預估竟然遠遠高過這個數字。長期以來,小米手機一直利用社群的力量來操作「缺貨」的議題,也許賣的是平價手機,但是往往有錢還不一定能買得到,想買小米手機,你必須上網去「搶」。

這種「平價而不廉價」的市場定位,其實是中國社會裡某種合理又不合理的社經結構所造成。連年經濟的高成長造就貧富不均,在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情境下,中國成為一個贏家愈來愈少、輸家愈來愈多的地方。年輕人對自己的未來茫然無望,這些自稱「屌絲」的年輕人於是利用有限的資源來追求最小的尊嚴和品味與成就感,於是小米手機這樣的產品就成了屌絲們寄情的所在。

生產小米手機的小米科技公司創辦人雷軍曾說,小米手機的成功,是別家手機賣的是手機,而小米手機賣的是人。每個買小米手機的顧客,為的都是加入小米社群而成為「米粉王朝」的一員來享受「米粉人生」。

小米的傳奇,顯然已經成為中國移動服務市場最令人好奇且難以理解的科技神話。但是造就這神話的,並不是小米手機有什麼令人驚艷的性能和風格設計,而是中國社會此時此刻獨特的人文情境。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米勒

穿戴裝置已成為全球最夯科技話題,所謂的穿戴裝置是指奠基於行動裝置之上的「穿戴概念」之智慧裝置,這項科技未來有兩個主要的發展態勢。

第一,隨著「智慧化」深入傳統穿戴型態商品領域,「穿戴概念」的定義將會日益模糊化。因為以後穿戴裝置所著重的應是將商品導入「智慧化」而不再侷限於「穿戴化」,比方安全帽、衣物服飾等。

未來「無線化+智慧化」的「雲導向」會加速「穿戴概念」的模糊化,比如像是汽車、冰箱這些大型物件、非關行動裝置或穿戴裝置的家電,也都可以被重新定義並創新其商品使用功能。

第二,穿戴裝置的應用模式不只要做到「人機一體」,應該要朝「三弦模式」發展才算完整。

由於沒有好的顧客價值主張(CVP),才導致無明確的市場需求,以致穿戴裝置迄今猶未有殺手級應用的產品問市,現今所有號稱是穿戴裝置的商品,在定位上都只淪為是「支援」智能行動裝置的配角而已,這就是現今穿戴裝置所處立場,它還只是「附屬品」地位,離主流應用距離還很遠!

另一方面,目前各家發展穿戴裝置的製造商是以「產業領域」去劃分並訂定穿戴裝置的未來目標市場,例如醫療與照護、資訊與娛樂、運動與健身、保全與安保、以及專業與特殊市場,如協助盲人與肢障者的生物微晶片應用等,造成穿戴裝置應用上受限。

穿戴裝置未來發展應用方向不應該先自囿領域,而是要學會思考並重組「應用模式」。

其中關鍵點在於,穿戴裝置的第二個發展態勢不只要做到「人機一體」而已,因為「人機一體」只是穿戴裝置的其中「一弦應用」模式而已,我認為穿戴裝置的應用模式應該要有「三弦模式」,此「三弦模式」為:「機-機(裝置對裝置互動)應用模式」、「人-機(使用者與裝置互動)應用模式」、與「人-人(使用者與使用者互動)應用模式」,這樣穿戴裝置的應用模式才算完整。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動商務(Mobile Commerce)就是在行動載具上執行電子商務(E-Commerce),其關鍵在於行動網路的普及率和速度。台灣的4G LTE執照於2013年10月底公佈,共有6家廠商得標,預計最快2014下半年將可以正式啟用。

4G的優勢當然是網路速度的提升,不管是上傳或下載,都可以比現在的3.5G快上好幾倍(當然,若4G的使用者爆量成長,也會影響網路的速度),而網路速度快對於行動商務來說,就是可以有更多元的方式跟消費者接觸以及互動。行動商務的特點如下:

 

1、不受時間影響(Timeless):行動載具是隨身攜帶,只要能連上網路,就可以開始購物。

2、方便性(Convenience):行動載具體積小,開關機方便,只要想購物就可以立即使用,還可透過結合NFC形成電子錢包,以及透過QR Code等方式掃描購物,大幅提升了行動商務的方便性。

3、在地性(Localization):透過GPS定位,行動載具可以提供所在位置,讓行動商務更容易接觸到精準的客戶。

4、個人化(Individualization):行動載具多為個人擁有,可以記載許多個人的資訊及行為,若能在不違反個資法的前提下應用,可以提升行銷的精準度。

針對行動商務的特性,加上4G時代的來臨,操作行動商務有以下的幾點行銷建議:

1、大數據的運用:由行動載具的各項資料(購物時間、購物付款習慣、購物類型、購物地點等)可以作為客戶分類及行銷的依據。

對微型企業而言,若通路不在自己的手上,就要以「售後服務」的方式跟客戶蒐集資料,沒有客戶資料在手上,那就只能做一次的生意。

2、客製化的行銷:不是所有客戶的行銷方式都一樣,在取得客戶資料後,可以用下列的兩軸(購買金額/購買頻率)分類法,來決定行銷的方式。

基本上,購買金額高,表示消費力較高,可以多提供新品的訊息來刺激消費。

相反地,購買金額低,除了新品訊息外,要多提供促銷訊息以刺激購物意願;購買頻率高,表示對商品或品牌的認同感較高,可以增加行銷接觸的頻率,但若購買頻率低,就不要太「黏」,以免嚇走了客人。

當了解不同的客戶屬性後,就要分類行銷,才能創造最大的行銷效益。

3、互動的創造:當4G提升了行動購物的網路速度,就表示有更多的行銷方式可以執行,特別是跟消費者直接「互動」。互動的方式,可以藉由日本電通集團(Dentsu group)提出的AISAS model來分析。

消費者在網路上的行為,從知曉(Awareness)到產生興趣(Interest),接著會有搜尋(Search)、購物(Action)、分享(Share)等不同行為,這3項行為若能發生,就能產生與消費者的「互動」。

在行動購物上的行銷,除了單向的「廣告」外,還要能讓消費者能接著搜尋(提供適合的連結網頁)、購物(導引到行動購物網站)、或分享(直接連結到臉書等分享工具),讓消費者在看到商品宣傳並產生興趣的那一刻,就能有立即的行動。

行動商務是由過去的O2O(Online to Offline或Offline to Online)轉變為M2O(Mobile to Online/Offline),因為行動商務本身可以是行銷的媒介,也可以是行銷的終點。

過去的O2O是透過不同的行銷方式,把消費者從線上行銷吸引到線下(實體通路)購買,或是由線下媒體把消費者帶到線上(電商購物)。

而行動商務則是在行動網路上,讓消費者在線上和線下交互影響,最終達成購物的目的。

簡言之,行動商務最重要的行銷觀念是創造「互動」,若能讓消費者彼此間傳播,效果會更好。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志仁

台灣行動設備購物的商機有多少?用一個數字來看,2012年底時,透過行動載具在我們平台購物的客戶,占整體客戶的比率約10%,到了今年3月底這個比率已跳增到36%,14個月內,成長3.6倍。

許多電子商務的商家都推出App,我們等了一陣子,才要推出自己的App。在這段期間,我們所做的是更加深入去了解用戶的行為,收集資料庫中各種習慣的用戶,去了解他們的想法。

例如我們的App最重要的改變就是,讓消費者「自己決定自己的首頁」,每一個人的App打開後,根據他們過去的購物習慣,提供的都是不一樣的訊息。

另外,台灣的消費者越愈來愈有個人的想法,那怕我們有1000個商家,但這個消費者只要他喜歡的那五家,所以要讓消費者自主決定想看到的商家與新品,不必東找西找,造成不好的消費者經驗。

消費者透過深度訪談讓我們發現如果不做個人化,還是依照我們賣東西的形式,堆很多的促銷新品、下廣告比較多的業者的商品,消費者不會有耐心。就像我們有一次訪談的對象,是一個年輕女性,她有幾十個昂貴的名牌包,但卻喜歡搭配平價韓風、日系的服裝。如果我們不知道她的這個習慣,光從她買衣服的模式推薦她搭配幾千塊、幾百塊的平價背包,消費者會認為我們根本不懂她。

過去我們常說消費者最大,但真做到的業者其實不多。消費者徹底改變經營者的概念,我們還要勸廠商「目的不變,手段要變」,也就是不能改變商品的本質,但呈現的方式、關鍵字的設定等等手法要完全不一樣,否則消費者可能注意不到店家。

我們研究、分析愈多消費者個人化資料後,就發現網路購物與實體購物愈來愈大的差別。

例如有些網路的潮牌服飾雖然業績穩定,但每個月的銷售量只有幾十萬元,跟一些女性服裝網路商店的營收根本不能比,這類商店或商品如果在實體店面或大賣場,可能幾個月就會因為其他新品上市就被下架,但網路商場的好處是,有永遠用不完的貨架空間,可以滿足所有消費者更個人的需求。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拍,現在可是熱門詞之一;然而,自拍對新光金控董事長吳東進來講,可真是「切」!幾百年前,他就在玩了!

「躲鏡頭」、「永遠拿東西半遮臉」,這是外界對吳東進最為熟悉的「影像」,其實,那只是表象,真實的吳東進超愛拍照的,被拍、也愛拍人,就是不給媒體拍。

從膠卷相機開始、到用手機拍,吳東進玩自拍已經玩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別人是用筆寫日記,他則是用拍照記錄生活,也因此拍出無數的作品,作品的量,已經不能用「G」、要用「T」來裝載。所以,吳東進最近要設「個人雲」,用雲端來管理他拍出的生活記錄。

有了「個人雲」,吳東進就能在雲端,看世界了。

可能有人會想:不管再怎麼愛玩自拍,有多到需要架設個人雲嗎?這問題,對吳東進來講,答案是肯定的。

吳東進有5台iPad,每台不是64G、就是128G,又有無數台的iPhone,每台與每部都有他自拍的作品,經過刪減後,還是都快要滿載了…,所以,問題不在需不需要設個人雲,而是要問是要設多大的雲?

目前,吳東進的個人雲先設4T的量,T是GX1000,依照吳東進愛自拍的速度,4T,應該很快就會不敷使用了。

這時,可能會有人好奇,吳東進的自拍都是拍啥?答案是,凡是他覺得有趣的,當他試新的功能或軟體時,看到美好的事務,或是心血來潮時,都能自拍。

所以,當他早晨從箱根的山中湖泊的住宿處睜開眼睛、看到晨曦中的富士山美景時,是拿起手機「記錄」下來…。

在東京晴空塔(SKYTREE),吳東進不只是拍塔,更能運用滑鏡的手法,不但能拍出晴空塔的全景,人還入鏡…。當然啦,心血來潮時,在電梯裡也能和太太許嫺嫺來個「合影」呢~。

拍得多,也要會管理,智慧型產品的好處是,可隨手進行編撰,吳東進,現在是會先在自己的手機裡,先進行編撰後,再分別丟到iPad系列儲存,以後則是丟到自己的「個人雲」。

吳東進雖然不愛被人拍,但是拍別人、或自拍,卻是拍得很開心,而且,吳東進也常因洽公或旅遊而往海外跑,有了「個人雲」後,就他個人來講,真的是從雲端看世界:無論到世界各地,都能透過雲端存取資訊。

以前,吳東進出門在外,除了行動電話,還得帶著筆電,有時還得帶著數位相機…;自從有了3G與智慧手機、以及iPad系列後,吳東進往往只要靠一支手機,就能搞定一切,還能玩他喜愛的拍照。

以後,4G、5G陸續登場後,加上又有了個人雲後,相信吳東進也會玩得更加如魚得水,科技愈進步,吳東進也會拍得更開心,當然,不包括被媒體拍,「媒體止步」這件事,對吳東進可是不會隨著科技的演進,而有所不同的。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仲宏

人工智慧和語音辨識等先進科技的進展,將會助長讓外型像人、擁有一流智慧能力的機器人,幫助人類在未來創造出更有效率的工作及生活。隨人口結構的改變,包括高齡少子、世代價值觀差異等,工廠愈來愈難招募到勞工從事單純重複工序的製造工作。因此如何把機器人/智慧化(人工智慧、語音、手勢判別)導入生產工作中,以完成一些原本需要靠人力才能達成的工作,是近來中外企業熱門的議題。

機器人應用在汽車生產製造上已行之多年,在電子業(零件組裝,零件上下料)也有愈來愈普及的趨勢。除製造以外,生活上大小事情也將由機器人一手包辦。

新世代機器人最大的特點是多了智慧、可被快速教導和學習,可以執行人類想要的動作。美國資訊巨擘Google透過技術資源打造無人自動車、特殊神經網路系統,同時配合本身搜尋技術與語音辨識技術,打造更迅速理解使用者需求的應用,未來將實現在其大力催生的仿生機器人中,能夠模仿人工動作,進行自動校準與檢測產品品質等類神經網路軟體技術。

未來生產線普通工人使用機器人負責某個製造環節,只要展示給機器人如何操作,機器人就能將每個步驟組合、執行任務。美日研究單位實驗室已能運用語音對機器人下指令,雖然尚未成熟普及,但是須正視優異的語音識別軟體對未來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語音識別的改善,意味著能把你寫的任何東西加以轉譯,包括電子郵件、筆記、講稿等。這項技術可省下許多處理日常事務的時間,用語音操控機器人協助處理家務、遠距照護,甚至出現在工廠生產線,指日可待。

手勢識別技術也會更貼近生活;手勢介面不會只限於遊戲和娛樂,很有可能實現的是「社交機器人」,可辨識人的手勢而予以回應,就像小孩子對玩具狗做出「坐下」手勢,玩具狗就會坐下,這種互動式溝通也會導入智能工廠。

近幾年意念控制科技(靠意念就能指揮動作)方面的發展已經有一連串的突破。2012年,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研究小組成功讓一個人躺在核磁共振成像儀(對大腦進行連續掃描,以測量血流量的改變),想像移動身體的某部位,就能遙控數百里外的機器人。

機器人頭部裝了錄影機,受試者也可從機器人的角度看東西,當他想移動手或腿時,機器人幾乎同時就能移動相應的部位。這種發展可使意念控制科技應用在義肢上,對肢殘者或脊椎神經受傷、截肢者是一大福音。因應高齡化社會,醫療照護的用途,將是服務型機器人的一大發展方向。

美國調研機構Freedonia預測至2021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用量將逐年增加。金融海嘯後,產業自動化論點指出的「製造業導入以機器人為核心的自動化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但是當政者必須要面對機器人革命對各國、以至全球中低產勞動階級衝擊,應輔以可行的措施,幫助該階層適應並投入到這場變革。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胡蕙寧

台灣社會老化與全球同步,在歐洲幾個已經「老」得相當厲害的國家,開始紛紛祭出更實際的方法解決日益嚴重的「老」問題,值得台灣借鏡。

其中讓人眼睛一亮的是搭配高科技所出現的「機器人安老協助」案例,在丹麥跟英國都已經開始施行。

<丹麥篇>機器清潔 大大省開支

丹麥是北歐國家中最受金融危機衝擊的國家,女總理托寧‧施密特卻在這種環境下被推出來當家,她用一系列新措施來改革丹麥「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體制,搭配緊縮公共開支,意圖重振丹麥經濟。

這之中的配套措施之一,就是派機器人到丹麥國營的老人安養中心做清潔工;機器人做不來的,則由可動的老人跟他們的家人分擔,大大節省開支。

所謂機器人毫不擬人,只是矮胖的類盤狀造型。它可以感受空間障礙,被啟動後會自行轉動吸塵。有些安老院一開始試用就相當成功,老人與機器相安無事。

但有些地方的機器人在清理臥室時,卻老是會絆倒裡頭的老人。所以院方改在夜間所有老人都上床了,才啟動機器打掃客廳、走廊等公用場所;白天老人出去使用公共場所,才進去打掃房間。

這項措施有人認為用機器代人將讓老人更與世隔絕,也增加清潔工的失業。但贊同的人提出反駁是機器大為提高工作效率,加入義工探訪制就可以減少老人的孤單。

有些喜歡隱私不願被人打擾的老人們,也贊成機器人進駐。理由是老年人的陪伴者本來就不是清潔工而是家人跟朋友,機器只是來打掃,還掃得很乾淨,為何不行?

<英國篇>看護機器人 幫忙獨居老人

同樣的老問題在英國也日益龐大。英國目前約有1千萬65歲的高齡者,占全英國人口的六分之一,預估到2050年老人數將衝達1千9百萬。今年80歲以上的老人就約有3百萬,到2050年將增加到8百萬。

最糟的是,根據慈善機構「終止寂寞」的調查,英格蘭約有800萬長期寂寞的老人,其中500萬人的日常唯一陪伴是電視。英國政府因此曾在年前大大讚揚亞洲敬老的文化與價值觀,呼籲英國人學習。

但就跟台灣社會一樣,並不是每家英國子女或親人都可能就近在旁照顧老人家。一個由7國參與的3年合作項目,在歐盟資助下就針對老人看護啟動,在英國是由布里斯托大學和西英格蘭大學合作,開發出能陪老人並提供照顧的機器人,以應付過去25年來英國85歲以上人口速增一倍多的問題。

這個看護機器人設計的主旨,是幫助老年人在家中可以獨居更長的時間,像是幫老人線上訂貨、提醒老人服藥時間、幫助中風老人復健等。甚至還研發出一款機器人可以模擬人類表情,用來傳達一點老人需要的「機器情感」。當然,這些機器人計畫也同樣遭受了批評,有認為機器永遠不能取代人類之間的接觸,除了欠缺人類擁有的歷史和文化素養之外,更無法理解人類語言中的深層含義。

但科學家的理由是,初期的機器人設計只是要取代一些老人日常必須的任務,更深層的,還是要靠人自己來處理。英國衛生部因此啟動新的監管委員會,計畫在2016年3月前,調查評比全國2萬5千家養老院。除了安排自願者親駐體驗外,甚至考慮裝架隱藏式攝影機,或不定期抽訪來深入了解照護品質。政府強調這些措施,是要讓計畫送年邁父母到養老院的子女,有更客觀的參考標準。

<守望相助>鄰有獨居老人 關心一下

另外因為2013年酷冬冷死三萬多英國老人,比前年增加了29%,其中2萬5千多人都高過75歲,英國醫療保健系統跟衛生部因此發起守望相助,以幫助健康欠佳的老人度過寒冬。

這項計畫呼籲了10萬民眾加入,在冬天除了更關心老人外,每週至少1天到鄰居的老人家,看看他們的暖氣夠暖、飲食是否正常、還有足夠的食品存放嗎?

此外還發動了帶鄰居老人去家醫診所接受流感注射疫苗、上藥房買藥或帶去戶外散步等服務。英國醫療保健系統歸納出有4百萬住在英格蘭的老人健康很差,因此安排家醫到府探視並提供醫療照護,用以減少大醫院急診室每到寒冬就有大批老病患送診的擁擠,並預防老人獨居凍死的危險性。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支手機,搞定一切:即時通訊、收發e-mail、照相、還有購物,這對生活在現代的很多人來說,是生活的一環,沒啥奇怪的。

但是,對年過80歲的長者而言,別說是看手機上小小的螢幕很吃力,即使是iPad等平板電腦多半也都看得會累。

然而,世上凡是有原則,就有例外,三三會長江丙坤與中信銀顧問鄭世松,這兩位年過80的長者就是其中的例外。

平時,因有秘書打理一切,所以,鮮少會看到江丙坤「低頭」滑手機,但是,一離開了台北,空檔時間,就會看到江丙坤也變成「低頭族」了。

江丙坤雖然不像其他年輕一輩的人那麼依賴智慧手機,不過,搞定行程、即時通與拍照,他就很拿手了。

像拍照,只要場合允許,江丙坤也是會用手機「打卡」,只是他「打卡」的對象,主要是家人,而且,使用的不是fb、更不是Line,而是Whats App,使用Whats App,讓他不管人在那裡,都能即時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與喜悅。

3月中,江丙坤率團到沖繩時,用手機拍下沖繩科技大學美麗的校園後,就用Whats App與家人分享,很快的就得到媳婦陳研嵐「好漂亮~」的驚嘆。

除了「自拍」-自己拍風景照外,江丙坤也會拿手機拍別人、或幫別人拍。不過,拍照,只是附帶的,3G手機對江丙坤除了通訊基本功能外,主要還是在行程的安排上。

行程安排,是江丙坤認為3G手機最為便利之處,而且因為與秘書是「連線」的,所以可以隨時查詢、安排行程。

所以,如果偶然看到江丙坤低頭滑手機,別覺得奇怪,他若不是在查行程,肯定是跟家人在「Whats App」。

比江丙坤年長1歲的鄭世松,不拿3G手機,但是,用iPad,手機螢幕再大,也不如iPad大,這是鄭世松不使用「智慧手機」的「智慧」:年紀大了,看小螢幕,眼睛會太吃力。

對科技產品,鄭世松總是跟他的同輩說:「如果,還想再活5年,最好學一下」,學了,至少還有選擇的機會,像他就選iPad,而iPad,除了不能通話,其他功能幾乎相差無幾,手機呢,就用來通話就好,所以,他用最簡單的那種手機。

鄭世松是老一輩中,少有的英、日語都通的企業人士,也因此,iPad,是他瞭解世界的櫥窗,他用它除了會看國內的新聞外,主要是看國外的包括華爾街日報、朝日新聞等美、日等國的電子新聞。

科技的進步,穿越了時空與年齡的障礙,看到江丙坤與鄭世松兩位年過80者,都能「滑得一手好3C」,誰還敢說,3C、低頭族,是年輕人的專利?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怡樺

坐在台北飛往巴塞隆納參加MWC 2014(Mobile World Congress 2014)大會的飛機上,座無虛席的機艙內,幾乎人人手上都有些手機樣板或新平板樣品,甚至是行李箱裡的全尺寸模型,電話中不是和公司討論最後一段的DEMO稿,就是新產品交期。感覺就像回到20年前,當我飛往PC EXPO或是COMDEX大展時被所有PC製造廠包圍的景況!

行動浪潮 聲勢浩大

在巴黎轉機時,更多人從全世界蜂擁至巴塞隆納,這些人來自日本、韓國、以色列、愛沙尼亞,印度,但最多的是,來自中國!世界各地的企業家正爭先恐後地飛向這個行動世界,向世人展示他們最新的發明、最新的工具,以及最新的應用程式。

我已經感覺到,這波行動浪潮,聲勢和影響力遠遠大過PC時代!

終於到了Mobile World Congress大會會場,八個大型展區充斥了無以計數的攤位及會議中心,我利用行動電話應用程式完成了註冊,進入第三展區後,放眼望去都是電信廠商、行動載具和骨幹設備廠,每個人談的都是頻寬、速度、網路通訊協定這一類的話題,我彷彿回到1995年的Interop大展,那是網際網路剛快速崛起,蓬勃發展的年代。

資安防禦 必須應變

令我玩味再三的是,PC Expo或是 Comdex與Interop這二種不同類型的大展,曾經各據山頭,有著截然不同的參展廠商,如今這二類型廠商卻出現在同一個Mobile World Congress大會中。

接著到了第四展區,令人瞠目結舌的竟看到了VISA、MasterCasd這些信用卡公司,以及各種類型的銀行參展廠商,這可是我在之前那些IT大秀中未曾見過的。

我開始了解到,行動,是一個全新的生態系統,它結合了電腦運算(不論是電腦還是行動裝置)、通訊(電信廠商以及骨幹設備),還有交易(信用卡及銀行)。這彷彿是由多首饒舌歌匯集而成的交響樂,一種我尚未完全領會卻已經愛上的新樂章!

在這樣的行動生態中,資訊安全的防禦同樣也需要改變,不論是商業模式還是技術!

先從使用者輪廓來看,這波行動浪潮正以更快更廣的力道席捲全球,不論是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年齡分布從5歲小娃到80歲銀髮,行動裝置成為許多使用者第一個、甚至是唯一的一個連網裝置。因此,資安解決方案需要變得非常簡單,非常容易使用,畢竟隨機搭載個代理人恐怕是個不太可能也不盡理想的方法。

三大面向 值得關注

再從商業模式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有幾個面向非常值得關注:

首先看到的一點就是,行動代表了位置識別!行動裝置不同於PC,因為你到哪都會隨身帶著它,一個簡單的例子,你是否曾痛恨你的Windows系統,只因為在你遊走各地時它沒法自動調整時間?我就是!WiFi已是Windows電腦的基本配備,沒道理它不能判別時區,我想微軟在桌上型電腦轉變為筆記型電腦,再到現在行動裝置的過程中,大概忘記做出改變了。

再來值得注意的是:零碎時間!行動裝置最常在零碎時間被運用,在汽車裡、在火車上或在等待中…。遊戲的設計可說是針對這種特質所發展的最佳實例,對其他軟體而言,這種特質當然也相當值得利用。此外,我們還看到相當有趣的一點是,行動支付將成為付款方式主流,尤其當你正在行進間!這意味著信用卡有可能被取代。

所以,別期待信用卡會成為轉帳的基本設定!從資安層面來看,錢到哪,駭客就到哪,我想我們在密碼保護以及利用公開WiFi聯網時的防禦要更加注意。

最後最值得關注的一件事就是,所有提供消費者行動應用的公司,尤其是銀行、保險、醫療及相關產業,絕對應該要更注意開發及發布這些應用程式的安全。因為行動裝置的使用者年齡層更為寬廣,有銀髮族,也有初次接觸網路的使用者,因此,提供處理敏感資料的應用程式,應該主動保障客戶資料的安全性,而不是讓客戶想辦法自求多福

行動,是一個拓展運算能力與資訊分享的偉大發明,Mobile World Congress呈現了電腦運算、溝通以及交易交互作用的金三角,我相信如果企業再抓住行動的這幾個重要要素,將可趁勢而起,設計出更符合潮流與貼近客戶需求的新產品與新服務。

【註】Mobile World Congress簡稱MWC,由GSMA主辦,匯聚全球手機廠商、軟體、電信業者等無線通訊產業大廠參展,同時邀請各專家學者進行演說與論壇,向世人展現最新產品、服務、趨勢與技術。此大會每年2月於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辦。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希柯特

3D列印被《經濟學人》點名是第3次工業革命的先驅,業界也認為是革命性的劇變,例如製造業營運模式、專利保護機制等。

3D列印技術在台灣的討論已從概念、趨勢與技術,延伸至未來可能連帶發展的產業生態體系,包括電子商務、文創產業、金屬及塑料材料業等。許多知名3D設計軟體代理商如實威國際、大塚相繼投入3D列印市場。

隨著3D列印技術發展,使用者可透過軟體自行設計產品,以現實模擬(reality simulation)、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的功能徹底檢視,再用3D列印方式製出客製化產品。為因應雲端、行動趨勢發展,3D設計軟體商也順勢推出社群協作平台與行動App,加速開拓行動設計。

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要經濟動能,許多組織雖有創新想法,但卻受制龐大的建模成本而無法實現;未來3D列印技術普及後,搭配設計模擬軟體的擬真功能,甚至是虛擬實境方式,來呈現設計作品細節,可望降低實現創新的成本及門檻,對企業營運效率和產業發展,將有突破性的助益。

一名美國17歲少年,利用3D設計軟體開發一款利用腦波控制的機械手臂,再使用3D列印技術,將原本需要9萬至90萬不等的義肢,用250美元(約新台幣7500元)製造出來。這項技術不僅降低購買義肢的費用,幫助廣大患者,更可將機械手臂運用在其他產業,加速產能及提升效率,美國總統歐巴馬更在去年白宮科技博覽會上,親自表揚這名優秀青年。

「自己想要什麼,自己來設計」,客製化產品將是3D列印的初步目標,因3D設計軟體簡單好上手,且又能呈現真實細節,所以「人人都可以是設計師」。

經由自行設計最適宜產品,而設計流程也從企業普及到家庭與個人,當每家每戶都有一台3D印表機的時代來臨,3D設計軟體需求也將隨之提升。

不過,目前3D列印仍在開發、摸索階段,各大廠商仍處於觀望,尚未有先驅者走出一條明確的道路,甚至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曾表示,「3D列印技術無法量產,製造出的產品就只是製造噱頭,不會有穩定的商業價值」。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爾街日報報導,全球旅館業為了吸引愛用智慧型手機的年輕客群,近來紛紛升級館內科技設備,未來旅客到飯店只要點一下手機就能打開房門。

以喜達屋酒店與度假旅館集團(Starwood)旗下的精品旅館雅樂軒(Aloft Hotel)為例,今年第1季起紐約曼哈頓及加州庫比蒂諾(Cupertino)的雅樂軒將啟用智慧型手機鑰匙服務。

旅客只要事先下載喜達屋官方應用程式,就能在預定入住日收到內含虛擬房間鑰匙的簡訊,而旅客抵達旅館後可完全省去櫃檯登記的流程,直接前往預訂的客房,再透過手機藍牙感應房門裝置就能進房。

喜達屋表示,這項服務適用iPhone 4S以上及Android 4.3版作業系統以上的智慧型手機,將是全球旅館業繼提供免費Wi-Fi無線網路以來再次科技突破。另一飯店集團萬豪(Marriott International)也在全球350間旗艦旅館推出手機入住登記服務。旅客只要在入住當天透過手機完成登記,抵達旅館後就能直接領取客房鑰匙。

洲際酒店集團(InterContinental)也在旗下皇冠飯店(Crowne Plaza)試辦快速登記服務,除了在飯店大廳設置自助入住登記機之外,也有手拿iPad的流動性櫃檯人員協助加快登記作業。

儘管旅館業過去曾有不少嘗試科技服務失敗的例子,且某些旅客依舊偏好互動性較高的真人接待,但喜達屋高層認為現代人對智慧型手機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因此用智慧型手機開門終將成為主流。

喜達屋預計在2015年前旗下雅樂軒及W飯店將全面改用智慧型手機充當客房鑰匙。

喜達屋執行長陳盛福(Frits van Paasschen)表示,雅樂軒經營者對這項新服務的反應「相當熱烈」。他稱相關設備升級的「投資金額不算太大」,且喜達屋也對上述2家飯店提供龐大補助。

產業分析師認為,雅樂軒和W飯店都是以年輕客群為訴求的新品牌,但對較老舊的飯店來講,類似的設備升級恐怕所費不貲。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潘俊琳

  產品做到讓使用者「無感」,將是未來產業能否跳級的關鍵因素。

所謂的無感,並不是指沒有感動,而是指「沒有操作障礙」。無感產品的典型代表,就是蘋果的i系列產品,直覺式的操作介面,無論是三歲小兒或是70老嫗,不用學習就能上手,蘋果的產品是大家知道的現在進行式,預期未來產品,以穿戴式裝置來說,甚至可能不用操作,透過「體感」就能自動反應。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顧問洪春暉指出,2014年高科技產業仍處在不確定性較高的大環境中,但在雲端科技和海量資料的帶動下,行動軟體 APP的廣泛運用和穿戴式裝置,很明確地將成為未來的指標性產業。

穿戴裝置商機蓬勃

這些高科技的應用,將讓使用者毫無感覺地,被包覆在科技智慧生活中。例如現在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加上穿戴式裝置,兩者之間可以相互傳訊,直接蒐集使用者的「體感」,然後做出必要反應。

例如,使用者的血壓突然飆高以致昏倒,不必操作,手機就能夠直接打電話叫救護車,並透過衛星定位,引導救護車正確抵達地點,醫院還可以利用穿戴裝置的紀錄,直接對症急救。

這些便利生活的願景,現在已經是科技產品設計的核心方向,預料將帶動「短距無線通訊」技術的蓬勃發展,如藍牙與感測晶片等市場商機。

洪春暉指出,2014年無線藍芽市場可望躍進智慧手持裝置、醫療照護、家電控制、車載產品、安全監控及穿戴裝置等市場。感測器中樞(Sensor Hub)將結合應用處理器(AP),透過感測式晶片、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24小時偵測使用者狀況,將功耗減至最低,帶動感測晶片的發展商機。

除了未來的大趨勢,資策會也提出了科技產業立即會面臨的問題,洪春暉認為,未來主要成長動力,仍將以新興地區市場為主,高科技業者除了在高階領域競爭,也不能忽視中低階新興國家的需求,才能獲取較高的成長空間。

大陸消費能力提升

亞太地區是新興市場的發展焦點,科技產業的布局重心仍著眼於此,其中又以東南亞為主,畢竟相關地區經濟成長潛力高,商機值得重視。

洪春暉強調,在中國大陸總體環境持續穩定發展下,大陸的消費能力也將持續提升,傳統山寨產品已經轉型為優質平價的白牌商品,包括平價智慧型行動電話、平板電腦等。

不但產品規格快速提升,定價又具有市場價格破壞力,大陸白牌商品已經逐漸成為國際市場上不可忽視的新勢力。而優質平價產品的發展,又進一步驅動對供應鏈成本降低的需求,導致既有供應鏈產生更高的價格競爭壓力,因此大陸供應鏈廠商可望趁勢崛起。這是台灣科技業者,不能不重視的一環。

4G行動上網的布建和開通,將是今年資通訊產業的發展核心,進入4G時代後,頻寬飆速,雲端的發展趨勢將愈趨明顯,訴求使用者經驗的多元行動應用,將如雨後春筍般浮現,相關硬體終端、軟體與應用服務的商機,對於巨量資料相關技術需求也將逐漸提升。

此外,行動裝置的應用軟體APP已經開啟多元應用的想像空間,從行動閱讀、行動影音、行動購物、行動商務等領域,持續向智慧行動生活延伸,並從消費市場拓展至商務市場。

創新技術跨界整合

洪春暉表示,隨著全球4G技術成熟、終端產品操作更加直覺,以及有線通訊業者持續整合各項服務,通訊產業歸納出「4G擴散、直覺親民、跨界整合」等三大關鍵。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林柏齊指出,由於4G高速上網能取代傳統固網寬頻搭配Wi-Fi上網的空間限制,在智慧型手機搭載Wi-Fi 連網持有比重持續上升的趨勢帶動下,預期虛擬行動網路(MVNO)業者為爭取使用戶,將會催生出「新營運模式」。

這些新營運模式,將會朝「新應用突破、新市場拓展、新功能整合、新價值解構、新技術架構、新效能標竿、新直覺體驗、新競爭對手、新生產區位」等方向發展。

除了4G行動應用,有線電視業者也正積極推動「新功能整合」,從傳統影音服務轉型為數據服務商,透過整合數位光纖寬頻設備,將能提供完整的影音、數據與語音通訊服務,未來可望持續導入安全監控、家庭自動化等多元應用,搶占智慧家庭商機。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盧希鵬

在美國讀書時,我有位從義大利來的同學。有一天他告訴我,說他在網路上認識一位女孩,很談得來,想約她出來見面,結果對方卻告訴他:「我告訴你一個祕密,我是男的。」

這位義大利同學還是想約他出來交個朋友,不料對方卻又告訴他:「我再告訴你一個事實,我今年只有12歲。」最後,這位義大利人用情緒化的高昂語調驚嘆:「我怎麼會對一個12歲的小男孩,談論我讀博士班的壓力?甚至,我還覺得他給我的建議很酷?」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至今,對方是誰仍是個謎。因為網路盛傳,你永遠不會知道,網路的另一端是不是一條狗。

在網路上,你遇到的不是一個區隔(segment),而是一個連結的社群網路。

網路世界人與人之間是「連結」的。譬如,大家都使用代號、都在聊林書豪,所以就成為朋友了;但是代號背後的真正身分卻沒有人知道,是誰?年齡多大?

網路市場是區隔,更是連結。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那麼早熟?年輕人為什麼那麼幼稚?」因為,在網路上,他們可能都是好朋友。

如果以這個觀點來看,網路上的市場概念,不只是區隔,更是連結。

這個道理很簡單, 許多企業主管根本沒想過要單車環島、游日月潭、登玉山,甚至是橫跨沙漠戈壁。

但是進入EMBA的網路社群,與一群瘋狂的人產生「連結」後, 只因為周圍連結的人都在談論(行銷就是一種談論) , 加上一群同學起鬨參加所產生的「群體極化勇氣」,因而增加這些談論化為行動的機率。

標靶行銷的時代來臨

過去,我們要依年齡區隔來行銷;網路時代的行銷方式,是找到被話題連結(感染)的人們,而不再只是區隔。過去的行銷,大都把市場視為一個區隔後再散彈打鳥;所以過去有人戲稱,行銷有一半的預算是浪費掉的,但是你不知道是哪一半。

連結的社群加上「實名制」,讓行銷的概念,由區隔升級到網絡連結的每一個人。未來行銷的搜尋方式,將由社群網路的話題中找人。當有人被連結在話題的人群中,就有可能會被感染;加上「趨同行為」,可能都會有所行動。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福忠

展望全球科技產業發展,除了穿戴式產品、無人駕駛汽車,2014年可以關注的趨勢還有機器人應用、通訊技術的革命和俗稱3D印刷的「堆砌製造」。首先來談機器人(Robotics)的應用。

是的…我不是人 我比人更管用

全球最大網路零售商店亞馬遜花龐大巨資興建庫房,去年花7.75億美元購買美國Kiva公司製作的機器人,在自動化管理庫房負責搬運的工作。

比方說,貨物放在架子上,圓形機器人走到架子底下,把架子頂起來,然後走到指定的位置,作業員把架子上的一些物品拿下來,放到另一個架子上,再把別的物品放到機器人的架子上,然後機器人走到另一個位置,同樣的讓作業員交換物品,這樣有條不紊繼續走下去,最後把運貨架歸位,機器人從架子底下退出,去做另一個架子的工作。

如果用人力在一個大庫房裡做這些事,每天可能要走上十幾公里,亞馬遜的出貨效率因此提升。

機器人的使用已經有很多年,從實驗室到太空,從搬運到生產線,凡重覆的工作、人力無法觸及的工作,都設計成自動化的運作,各類服務工作的機器人,如國防、醫療、日常生活,近年開始發展。

機器人大致分工業、專業、軍事、生活、太空、保安幾類,其中以工業類最多,當中又以汽車製造最多。目前全球仍在運作的工業機器人約150萬個,市值850億美元。

工業機器人使用的評比,是以每1萬製造業工人(汽車製造除外)配額的機器人數量,也就是機器人密度。2012年以南韓396個機器人最多,日本其次332,德國第三273,全球平均為58,歐洲80、美洲68、亞洲47。

其次是通訊技術的革命,2014年可以留意4G、4G LTE、光纖的應用與發展。

先說4G。這是無線網路高速傳送資料的技術規格,在使用面來說,下載的速度可高達100Mbps,遠高於1Mbps的3G。提升速度有幾種方式,其中以LTE(長期演進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的無線系統架構多為業者採用。

LTE是以IP為通訊協定,可以大幅度提升傳送速度,替代3G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技術,所以俗稱LTE,就是4G,這也是歐美各國電信公司的促銷用語,實際速度遠低於100Mbps。但真正的4G LTE是要用進階的LTE規格,稱為LTE-A,最高下載速度可達1Gbps,上傳速度最高可達500Mbps,這一技術目前還在研發,至少兩、三年後才能成形。根據維基百科的資訊,全球各國LTE安裝分布圖,台灣幾乎是唯一還沒有安裝的已開發經濟體。

地面光纖(Fiber Optics),把光纖直接拉到家裡,美國的Verizon電信公司近年全力推廣,許多大城市已經拉線安裝完畢,對用戶採三合一的銷售策略,也就是電話(陸線)、電視、網路用一條光纖,每月最低費用100美元,電視特殊頻道、超高速網路10Mbps以上,另加費用,電話則是1字頭國碼(包括美國、加拿大、關島、各美國屬地)完全免費(包括打給手機)。


印刷…突破空間  堆砌製造魔法

3D列印機所做出來的模型,栩栩如生
 
此外,俗稱3D印刷的「堆砌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e)」技術也值得留意。製造業多是組合零件製成成品,零件的製造與組合,需用特殊的工具與技術。

堆砌製造是依電腦設計的立體圖形橫切面,每次用融化的材料堆砌一層,再依立體圖形的另一層橫切面堆砌另一層,這樣一層一層繼續堆砌,直到堆砌出完整成品,省了許多手續與時間,且能堆砌出以前無法用傳統方式製造的複雜物件,所以有人稱為「製造業革命」。

一層層的堆砌,與噴墨印刷的動作相仿,所以俗稱3D立體印刷,但與我們熟知的平面印刷沒有關連。

這項技術從幾年前的玩具、模型、手工藝製造,已進入汽車太空的領域,目前雖然運作緩慢,僅用在製作特殊用途的零件,不能結合製造生產線,但前景看好,尤其有機會普及到家用,最便宜的3D印刷機已降價到400美元。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D列印正夯,一台3D列印機、一捲ABS塑膠原料,就能完成列印服務,更是熱門創業新業態。3D Maker工程師詹佳龍指出,3D列印好處是不須開模、一件也能做,現在一台低價3D印表機在三萬元以下,塑料一綑約一千五百元,在家就能經營小工廠。
過去平面列印技術透過噴墨、雷射碳粉,在紙上印出電腦中的文字圖檔;3D列印則是以噴頭噴出塑料,「堆」出電腦中3D設計圖。

列印服務業者指出,對於小企業、小設計者來說,3D列印服務對小量、試驗的開發商品,提供做出模型、快速修正的機會,比傳統工廠開模需要大量生產才能壓低成本,為研發業者爭取更大成本彈性。

非營利組織MakerBar Taipei也看好3D列印帶來的生活變革,近期開設3D列印課程,提供機器協助工藝創業者發想、做出自己的設計。

MakerBar Taipei團隊成員沈芳如說,台灣有很好的硬體,但跟軟體、創作似乎連不起來,3D列印可讓小規模的實驗與試作精神慢慢興起,工藝創作者可嘗試製造自己的作品,創作力量後勢看好。

沈芳如說,國外有些工藝創作者在家或車庫作業,但在台灣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環境,MakerBar提供機器,目的是提供有心「製作」的人一個工作空間,並且提供3D列印服務,使手作工藝者的創作能更快、更低成本的被做出來。

有別於製造業制式化大量生產,3D列印「客製化」時代來臨,由於3D列印低階機型出現低價趨勢,且材料更多元化,免費軟體充斥,隨著成本開始降低、技術提升,未來2年到3年內,3D列印風潮會持續延燒,甚至可能掀起「第三次工業革命」。

資策會MIC預估,去年3D列印機的市場規模僅21.5億美元,但到2016年的市場規模可到44.5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20.4%,而低階3D列印機快速成長,更帶動新的資訊服務商機,未來「3D物件編輯軟體」及「3D列印服務」將成為主要應用服務。

看準市場趨勢,國內大、小廠紛紛搶進3D列印市場;金仁寶集團還推出15000元的自有品牌3D印表機「XYZprinting」,將在12月上市,就是要強打3D列印家用市場。

3D線上列印服務業者、3D Maker工程師詹佳龍說,他本來賣3D印表機,但「代客3D列印」卻躍升為主要營收來源,不少客戶來自牙醫、設計業、小製造業。3D列印可以馬上看到實際產品,客戶一天內可以修改好幾次,時間彈性更大。

他說,入門版的3D列印機價格不貴,耗材便宜,主要門檻還是得克服精細度和時間問題。

他說,例如較低價的3D列印機器,產品上下兩端塑料堆疊痕跡較明顯;此外,要做出3D產品,尺寸再小都可能需要兩小時以上時間列印,使用者可能覺得久,若速度加快會更好。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福忠

展望2014年全球科技產業發展,我認為,穿戴式產品、無人駕駛汽車將為人們未來的生活帶來關鍵性的改變。
通常任何創新產品都是先由技術玩家使用,但這時與大眾市場中間仍有一道溝(chasm),一旦跳溝成功,產品就會如龍捲風直線銷售,像蘋果iPhone、iPad、數位相機都經歷這一過程。

以穿戴式產品而言,我認為,Google Glass與蘋果iWatch現在還停留在溝的左側,能否跳溝,有待觀察。


穿戴裝置未成熟 等待跳溝商品化


在矽谷資深顧問Geoffrey A. Moore 1991年的市場學著作跨越鴻溝,針對消費電子市場發展周期進行分析,其中所提的「跳溝」為能否普及大眾的關鍵。


跳溝最大的難處是,玩家與一般大眾的需求不同,而且往往相反,所以大部分的玩家產品都不能跳溝,這概念至今仍為矽谷的市場規範。


話說Google Glass是「Google X」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技術新穎,對喜好技術的人非常有吸引力,但目前尚未開放到電子消費市場,因為售價高達1,500美元,網路上還有飆到1萬美元的,所以現在僅停留在玩家市場。

今年初傳出蘋果要推出戴在手腕的iWatch,三星9月推出Galaxy Gear,雖然搶先,外觀、硬軟體卻令人失望。Galaxy Gear原是為了彌補手機的不足設計的,但評論家說找不到這樣的功能,對其必要性存疑,如果不能迅速補強功能,一旦蘋果iWatch推出,則無法在市場競爭。

蘋果iWatch可能在2014年下半年上市,功能以監視人體的生理機能為主,像跑步、心跳、血壓等,市場預估售價約200美元。索尼(Sony)的類似產品SmartWatch已在市面上出售,風評不差。另外Google與微軟也有意發展,不一定是手表,但是可以穿戴在身上的小型數位電器,看起來這又是一個競爭的市場。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Google無人駕駛汽車上路,這是不用人駕駛的汽車,或稱為自動駕駛(Self-driving)的汽車,這種科幻影片裡的場景即將成真,或者說已經成真。

今年9月,美國加州議會通過自動駕駛汽車法案,允許在私有與公共道路上測試。美國現在共有內華達、佛羅里達、加州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通過自動駕駛車輛法案,密西根州可望今年底通過。自動駕駛車是Google X實驗室,加上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專家的創作。史丹福大學以前在幾次無人駕駛汽車競賽獲優勝,競賽時確實車裡沒人,現在Google自動駕駛汽車雖然不需人駕駛,但基於法令,駕駛座必須有人,可以切換成手動駕駛。

汽車感應高科技 霹靂遊俠滿街跑


自動駕駛是真正高科技,因為涉及機械的運轉以及人身的安全。Google的詳細街道地圖、GPS定位,還有車上的攝影機、雷達、各種監視感應工具,加上複雜的軟體,車輛可以辨認街道、號誌、地面標線、避開障礙與行人,是一項艱鉅的工程。

由於Google已經在各種道路上測試了30萬英里,舒適與安全無虞,各州才通過允許上路的法案。

目前產官學界要做的事情就是修改交通規則,使自動與非自動車輛安全融合在車流裡,所以要上市到大眾市場,並廣為應用,估計要四年時間,同時Google也要在技術上改進,使成本降低。目前這類型的自動駕駛汽車造價是15萬美元。

加州的通過有指標作用,一旦新的交通規則完成,其餘各州勢必快速跟進,Google的技術也會推廣。美國車禍每年有4萬人死亡、200萬人受傷,自動汽車估計可以減少傷亡90%。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秀玲

小簡生性害羞,不善與人交際,卻在網路上十分活躍,可謂名符其實的「宅男」,加上文筆不錯,上交友網站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又聊得來的朋友,先前更和一位心儀的女網友見面進而交往,現在已經論及婚嫁…。
網路的興起,讓人與人的交流打破距離的限制,也使許多人現實中無法抒發的心情,得以隱藏螢幕後,在網路上暢所欲言;有人藉此找到同好,也有人在網路上認識另外一半。

交友網站 譜寫愛的傳奇

2003年創立的交友網站「愛情公寓」,搭上單身經濟的熱潮,成立10年來會員不斷地增長,去(2012)年台灣會員人數突破390萬人,更於今年正式上櫃,成為網路創業的傳奇。

愛情公寓2004年開始收費,付費的VIP「住戶」,可獲得更多和網友互動、留言等服務,會員付費占營收大部分。

愛情公寓創辦人之一、尚凡資訊總經理林志銘觀察,使用愛情公寓的用戶組成,以20歲到35歲為主,占66%,不過現在超過35歲以上使用者比例有增加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60歲以上用戶明顯成長,甚至出現不少80多歲的單身用戶,他們可能是失婚或另一半過世,是以往少見的現象。

他分析,這個現象應該與現在移動裝置逐漸普及、介面容易操作有關,使年長族群可方便上網。

另外,社群網站興起,很多人會主動學習使用、參與互動,人與人之間距離因此拉近,因此願意上網的年齡層往上提高,尤其高齡用戶比年輕人更欠缺認識朋友的管道,透過網站只要設定交友條件,就能找到年紀相仿或聊得來的朋友,對他們而言是比現實生活要來得容易,成為單身經濟的潛在商機。

林志銘說,每個網友上線時間有限,創造有效連結很重要,以往交友網站新會員註冊時,並不會即時進行有效配對,降低用戶的使用體驗;他自信地說,愛情公寓背後有機制過濾無效訊息,可以讓網友在最短時間內找到對的人。

此外,他說網友付費觀念已經逐漸成熟,付費也是要讓網友知道,愛情公寓是提供服務的網站,對交友的「質」會有影響;只是付費平台一定要有效果,就不用怕用戶會因付費而離開。

「向用戶收費,不僅公司會獲利,更會讓用戶知道,付費是因為網站有專人管理」。

愛情公寓因提供虛擬同居、交友小遊戲、造型裝扮等服務,以往被認為是遊戲類網站,林志銘表示,最初創業時,打出虛擬同居、推出養魚等小遊戲,是為了凸顯差異化,加強網友付費行為,卻被外界當成經營核心。

付費服務 強化管理機制

2009年受臉書開心農場等遊戲影響,2010年愛情公寓經營策略開始改變,希望回歸交友互動的本質核心,因為這是最難以取代的部分。「先前愛情公寓推出虛擬同居,是希望讓愛情公寓變成一隻紫色的牛,所以才會用「虛擬同居」這個名詞」。

他提到,這樣的做法雖然打響愛情公寓的名號,卻對品牌和行銷產生負面效應,很多人都聯想成不正當關係的網站,只是當時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只能用此方式產生拉力,吸引用戶,也讓外界關注;其實虛擬同居是周邊小服務而已。

現在他們想淡化虛擬同居的功能,林志銘說,就像臉書雖也提供小遊戲,卻沒取代社群網站將既有朋友用各種方式創造連結的核心功能,愛情公寓的模式則是幫一群沒有社交關係的人創造連結,也許是尋求男女朋友關係、或興趣相投的網友等。

以前沒網路的時代,單身者若有交友需求,會藉由相親或聯誼管道,現在網路使用方便,使得利用網路交友的人數明顯攀升。

創造連結 搶攻行動商機

「網路上有一群人交友狀況是很有趣的,他們少出來與人社交,會躲在電腦螢幕後面,你看不到真面目,但往往他們在網路上寫出來是最真摯的內容。」

現代人心中壓抑,現實生活中不好意思抒發心情,或者難以跟人互動,寧可在網路上展露真實想法,因為在這個虛擬世界,沒有人認識他,卻會給他最直接的建議,所以也寧可透過網路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與虛擬朋友互動。

林志銘拿出主計處統計數據表示,台灣15歲以上單身人口四年來上升約950萬人,有350萬人上網交友,加上現在行動載具成熟,必定會增加上網交友人數,因此愛情公寓也開始搶攻手機交友市場,創造另一塊單身商機。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一款能將真人拍成幽默漫畫的手機App「魔漫相機」在兩岸爆紅。打開微博、微信,全是被KUSO漫畫風肖像「洗版」的畫面,無論穿著軍服、古裝的扮相,或和明星同床共枕,令人捧腹大笑的卡通圖像,深深擄獲兩岸網友的心。

     網友的熱捧,加上梁靜茹、劉若英等藝人的「加持」,「魔漫」上線僅4個月,已累積超過2千500萬用戶;iOS版上線4天便一舉奪魁,更創下單日新增用戶325萬的驚人紀錄。

     照片變漫畫超有趣

     「魔漫」背後擁有50多人的創業團隊,簽約畫手更達到千人以上,其中包含美術專業的學生和畫家,「魔漫」挾帶著高人氣,迅速擴張,今年9月才獲得300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目前正進行新一輪的融資。

     除了大陸網友瘋狂上傳個人漫畫肖像,台灣部落客或3C達人也力推該App。台灣部落客「有事嗎問泰人」說,在眾多相機軟體中,這是首見具「漫畫化」功能者,免費使用也是一大誘因。此外,「美化」功能很到位,連稀疏的眉毛都可調濃,相當有趣。

     此外,梁靜茹、劉若英等藝人也曾在個人微博上分享過用「魔漫相機」所繪製的圖片,藝人的加持帶動更多網友投入Cosplay的行列,威力甚至遠播美國、澳洲、泰國;其中,泰國用戶就超過100萬。

     「魔漫」的爆紅之道,設計者之一的黃光明認為,除趕上網路浪潮、產品簡單快速,更因準確抓住了用戶「自戀」的心理,以漫畫的形式表現,又能捕捉人的逼真神韻,在具象和抽象間取得平衡。

     App週期短成考驗

     「魔漫」雖輕易擊敗耗時耗錢的街頭素描漫畫,但有不少爆紅的App都面臨生命週期短的窘境,如何維持網友新鮮感,是設計團隊最大的考驗。

將真人化成漫畫人物,看似簡單的構想,卻是研發人任曉倩「七年磨一劍」的成果。任曉倩2006年在加拿大創業,專替沃爾瑪製作個性化禮品,「當時沃爾瑪最火的技術是把真人的臉接卡通身體上,但非常難看,因為照片太真實」,她心想,若插畫更卡通、更幽默,市場會更大,這正是「魔漫相機」的雛型。

     自詡精通美術又懂點電腦的任曉倩,想將藝術和電腦結合,但當時「人像識別」技術門檻很高,直到2008年她遇到了時任微軟高管的黃光明,兩人一拍即合,選擇回大陸創立了「百舜華年」。

     靠著製作個性化卡通禮品,百舜華年曾成功入駐上海世博會,為遊客提供個性化卡通護照的製作,單日最高銷量30萬本。儘管公司上了軌道,但看好網路浪潮席捲而來,任曉倩豪賭一把,選擇停止實體業務,全面走向網路。

     但礙於技術和市場經驗不足,一開始推出的2款產品,市場反應冷淡,直到個性化素材、技術逐一到位,才讓時隔半年推出的「魔漫相機」,一舉登上熱門App。在網路火紅後,任曉倩又打算重返實體戰場,她預料,這將會從此改變街頭素描漫畫的產業生態。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潘俊琳

「嗶!當淑美按下汽車遙控自動開鎖鍵之後,這部全家人共用的車子,馬上辨識出是女主人要開車,當她一坐上車,車椅就自動調整椅背和前後距離。接著淑美拿出她的智慧型手機,和車上的電腦用藍芽連線後,她只要開口下指令,車上音響就自動播放出手機裡儲存的音樂。」

這不是汽車業的美麗遠景,而是已經實現的科技生活。汽車已不是單純的機械製造業,而是朝科技產業邁進,並且和智慧型手機密切連結。

當網路公司跨界積極開發無人駕駛汽車的同時,汽車製造商也以高科技朝相同目標前進。這個過程,更多智慧駕駛的功能被開發出來,讓駕駛人只要掌握方向盤,其他的事漸漸都可以「動口不動手」。

聲控操作 用說的嘛ㄟ通

福特汽車歐、亞、非洲區總監潘浦力表示,完全無人駕駛的全自動汽車,是未來的大方向,不論是科技業者或是汽車製造商,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但只要人坐上去,報出地址就能自動駛達的汽車,何時能夠上市?現在沒有人知道。

但在努力往這個目標前進的過程中,許多更人性、方便且自動化的功能,已經逐漸地被開發出來,並且陸續應用在各級車款中。

以過去只用在電腦系統的SYNC(Synchronize,同步)技術來說,現在就已經被汽車商應用在聲控駕駛上。潘浦力表示,現在大多數的人都已使用智慧型手機,因此透過藍芽連結,就可以將智慧型手機,和車上的電腦系統整合起來。

不論是智慧型手機上的行事曆、聯絡簿、音樂或是APPS,都可以和汽車電腦同步,並且用語音操作,像是駕駛人只要報出聯絡人姓名,汽車電腦就會撥號出去,並用汽車喇叭做為播音工具。

手機裡頭儲存的音樂,駕駛人同樣可以用聲控叫出來,然後在車上聆聽,就連一些APPS應用程式,都可以透過汽車電腦面板操作。

現在汽車駕駛必備的導航系統也是如此,只要用聲控,不必用手操作,就可以隨之駕駛到目的地。由於導航裝置一定配備GPS衛星定位系統,因此駕駛人一旦發生車禍,汽車就會自動撥出求救電話,並且將出事地點定位出來,讓救災人員可以快速趕赴救援。

針對手機開發出來的APPS應用軟體,已經超過百萬個,但真的可以應用在汽車上的,不過一百多個,可開拓的領域相當廣闊。目前汽車製造商聯盟,已經共同發展出一個名為GENIVI的非營利組織,專為汽車平台提供APPS軟體,不論駕駛人用的是IOS或Android系統,都可以下載APPS和汽車電腦連結。

手機+車用電腦 大整合

汽車駕駛人通常會有個困擾,就是開了車之後,不曉得要去那裡約會、吃飯,以Be Couply這個APPS來說,只要駕駛人聲控說要去「看電影」,Be Couply就會自動搜尋附近的電影院,並告知這家電影院現在正上映那些片子,然後還幫忙導航到電影院。想要開車到附近吃飯,駕駛人也只要說想要吃什麼菜,Be Couply就會自動搜尋附近那裡有餐廳,並且幫忙導航。

汽車電腦現在也可以跟網路連結,像是透過汽車電腦螢幕看YouTube,收聽國外非常流行的Spotify音樂網站,這些不但都可以做到,電腦還會自動記憶駕駛人喜歡聽什麼樣的音樂,像是流行音樂或是古典音樂,汽車電腦可以自動辨識駕駛人,然後以駕駛人的喜好,自動連結播放駕駛人偏好的音樂。

汽車具備這麼多的功能,是否會讓駕駛人分心,以致影響最重要的安全性?

潘浦力表示,根據汽車製造商長年的研究,意外通常發生在駕駛人眼睛沒有盯著前方,或是分心聽旁人說話的幾秒鐘內。

就是為了防範駕駛人分心,汽車製造商才會開發出許多科技輔助駕駛人,例如只要用聲控,就可以不要動手、不移動視線,讓駕駛人「只要動口不要動手」,全神貫注在道路駕駛上。

對於「無人駕駛」的自動車,潘浦力指出,現在所有的汽車科技,都是朝這個方向在開發,因此才有聲控、半自動駕駛、自動停車、安全倒車等功能的出現。

要做到完全不必人為操控,還有一段漫長的開發之路。汽車電腦再怎麼聰明,應付突發狀況還是需要人腦,但以汽車科技日新月異的情況看來,將來需要人手操控的地方將愈來愈少,開車愈來愈輕鬆將指日可待。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