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黃仲宏

人工智慧和語音辨識等先進科技的進展,將會助長讓外型像人、擁有一流智慧能力的機器人,幫助人類在未來創造出更有效率的工作及生活。隨人口結構的改變,包括高齡少子、世代價值觀差異等,工廠愈來愈難招募到勞工從事單純重複工序的製造工作。因此如何把機器人/智慧化(人工智慧、語音、手勢判別)導入生產工作中,以完成一些原本需要靠人力才能達成的工作,是近來中外企業熱門的議題。

機器人應用在汽車生產製造上已行之多年,在電子業(零件組裝,零件上下料)也有愈來愈普及的趨勢。除製造以外,生活上大小事情也將由機器人一手包辦。

新世代機器人最大的特點是多了智慧、可被快速教導和學習,可以執行人類想要的動作。美國資訊巨擘Google透過技術資源打造無人自動車、特殊神經網路系統,同時配合本身搜尋技術與語音辨識技術,打造更迅速理解使用者需求的應用,未來將實現在其大力催生的仿生機器人中,能夠模仿人工動作,進行自動校準與檢測產品品質等類神經網路軟體技術。

未來生產線普通工人使用機器人負責某個製造環節,只要展示給機器人如何操作,機器人就能將每個步驟組合、執行任務。美日研究單位實驗室已能運用語音對機器人下指令,雖然尚未成熟普及,但是須正視優異的語音識別軟體對未來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語音識別的改善,意味著能把你寫的任何東西加以轉譯,包括電子郵件、筆記、講稿等。這項技術可省下許多處理日常事務的時間,用語音操控機器人協助處理家務、遠距照護,甚至出現在工廠生產線,指日可待。

手勢識別技術也會更貼近生活;手勢介面不會只限於遊戲和娛樂,很有可能實現的是「社交機器人」,可辨識人的手勢而予以回應,就像小孩子對玩具狗做出「坐下」手勢,玩具狗就會坐下,這種互動式溝通也會導入智能工廠。

近幾年意念控制科技(靠意念就能指揮動作)方面的發展已經有一連串的突破。2012年,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研究小組成功讓一個人躺在核磁共振成像儀(對大腦進行連續掃描,以測量血流量的改變),想像移動身體的某部位,就能遙控數百里外的機器人。

機器人頭部裝了錄影機,受試者也可從機器人的角度看東西,當他想移動手或腿時,機器人幾乎同時就能移動相應的部位。這種發展可使意念控制科技應用在義肢上,對肢殘者或脊椎神經受傷、截肢者是一大福音。因應高齡化社會,醫療照護的用途,將是服務型機器人的一大發展方向。

美國調研機構Freedonia預測至2021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用量將逐年增加。金融海嘯後,產業自動化論點指出的「製造業導入以機器人為核心的自動化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但是當政者必須要面對機器人革命對各國、以至全球中低產勞動階級衝擊,應輔以可行的措施,幫助該階層適應並投入到這場變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