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仁

台灣行動設備購物的商機有多少?用一個數字來看,2012年底時,透過行動載具在我們平台購物的客戶,占整體客戶的比率約10%,到了今年3月底這個比率已跳增到36%,14個月內,成長3.6倍。

許多電子商務的商家都推出App,我們等了一陣子,才要推出自己的App。在這段期間,我們所做的是更加深入去了解用戶的行為,收集資料庫中各種習慣的用戶,去了解他們的想法。

例如我們的App最重要的改變就是,讓消費者「自己決定自己的首頁」,每一個人的App打開後,根據他們過去的購物習慣,提供的都是不一樣的訊息。

另外,台灣的消費者越愈來愈有個人的想法,那怕我們有1000個商家,但這個消費者只要他喜歡的那五家,所以要讓消費者自主決定想看到的商家與新品,不必東找西找,造成不好的消費者經驗。

消費者透過深度訪談讓我們發現如果不做個人化,還是依照我們賣東西的形式,堆很多的促銷新品、下廣告比較多的業者的商品,消費者不會有耐心。就像我們有一次訪談的對象,是一個年輕女性,她有幾十個昂貴的名牌包,但卻喜歡搭配平價韓風、日系的服裝。如果我們不知道她的這個習慣,光從她買衣服的模式推薦她搭配幾千塊、幾百塊的平價背包,消費者會認為我們根本不懂她。

過去我們常說消費者最大,但真做到的業者其實不多。消費者徹底改變經營者的概念,我們還要勸廠商「目的不變,手段要變」,也就是不能改變商品的本質,但呈現的方式、關鍵字的設定等等手法要完全不一樣,否則消費者可能注意不到店家。

我們研究、分析愈多消費者個人化資料後,就發現網路購物與實體購物愈來愈大的差別。

例如有些網路的潮牌服飾雖然業績穩定,但每個月的銷售量只有幾十萬元,跟一些女性服裝網路商店的營收根本不能比,這類商店或商品如果在實體店面或大賣場,可能幾個月就會因為其他新品上市就被下架,但網路商場的好處是,有永遠用不完的貨架空間,可以滿足所有消費者更個人的需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