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最熱門的話題,如果在百度用關鍵字搜尋,大概非「互聯網+」莫屬。

從2014年3月15日(消費者日),大陸官方出爐最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後,大陸消費者就從過去只注重便宜,演變到現在追求品質,同時也逐步開始注重智慧財產權、著作權等法治觀念,所以,目前很多網路平台都要求須進行企業認證、商戶認證,民間也出現了徵信服務,都是為了杜絕皮包公司(假商號)的措施,也是一種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手段。這種種規範化的環境,也提供有心創業者一個更公平開放的平台。

 

長期居住在台灣,本質上就會很務實、很本份、不敢吹噓。但到了大陸,雖說現在大陸消費者越來越理性與精明,對產品質量與服務也會要求,但更多的還會關心你是什麼樣類型的企業或是商戶,是否符合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標準,所以在互聯網+分眾市場中,如何找到自己獲利模式(Business Model)的目標客戶群,發展產品定位及定價策略,並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是很重要的事。

微店的興起,已有逐步取代分銷機制的態勢,透過用戶的認可進行用戶直銷、社群直銷、網路直銷,消費者直接從微店下單並用微信支付,基本上從貨品的上架、推廣、到金流都已經完成,剩下的只是物流配送的問題。

如果像筆者提供的非實體交易產品服務(管理諮詢顧問),則可透過網路傳遞服務(如:線上測評系統)或線下培訓課程,物流問題更幾近於零。而這些O2O模式,也是互聯網時代裡,企業是否可以完全去中介化,採取分銷或是直銷方式時可以思考的地方。

台商若想到大陸來新創事業,可以如何做呢?數年前,筆者在台灣輔導的客戶,在成都與當地網路廠商合資成立了電子商務公司,進行台灣健康保健食品(不涉及藥品類)網路銷售,就是一個成功例子,但其進入門檻相對較高。

現在大陸開放台商個體戶的申請與成立,微店提供一個很好的創業平台,可販售的產品品類非常多元,在強調用戶體驗與感受的當下,台灣人細緻貼心的服務絕對會十分出彩,關鍵是要如何找到市場空白需求呢?

依據筆者在當地觀察,大陸朋友普遍對來自台灣的產品都很有好感,尤其是食品、化妝品及保健食品,近來對台灣出版品尤其是原文翻譯書籍更有偏好,原因是大陸對於文字翻譯的掌握度仍有很大落差,部分關鍵字的翻譯無法滿足專業人士的需求,所以才會有電影片The Day after Tomorrow《明日過後》(台版翻譯),大陸翻成《後天》令人哭笑不得的情況發生。

大陸人口老齡化現象與開放二胎,更造就如照護產業、嬰幼兒育嬰服務、送餐服務、醫療保健服務與周邊服務及商機;90後的消費能力與喜新跟風,更讓一些個性產品大受歡迎。

筆者周圍許多朋友對手工製作且獨一無二的個性化產品,只要能凸顯他們在同儕間的優越感,價格完全不成問題。

看似處處是商機,事實上也存在風險。雖然大陸打假的口號這幾年逐步落實,但大眾對版權的意識仍很薄弱。

阿里巴巴就是一個例子,平台重視的是賺錢,不會關心你的銷量如何,更不會主動捍衛商戶的權益。

所以在選擇平台時,除了要多方比較,開展業務的初始,對自身有關商標著作權或專利權的防衛機制也需仔細評估。任何大企業都是由小微企業出發,防患未然,才能避免日後不必要的麻煩與困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