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聖經》(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書指出:「20世紀初以來,由經理人形成的管理階層逐漸成為企業中獨特且必須的領導機制。如果沒有經理人的領導,生產資源始終是資源,永遠不會轉化為產品。」
然而,隨著企業組織規模擴大、各種活動錯綜複雜,亦開始暴露出高階經理人並非無所不能,都有其擅長的能力與限制。
「任何企業如果將所有責任和決策都集中在高層身上,就像蜥蜴時代的大型爬蟲類一樣,企圖以小小的中央神經系統來控制龐大的身軀,結果將無法環境的快速變遷,終於慘遭滅絕。」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如是說。
因此,企業為了追求速度與創新,組織結構必須培育能承擔起企業營運重任的人才,並在共同的願景與使命下,把決策主體下放,方為致勝的關鍵。
中階主管不僅能轉化高階主管的目標為行動方案;亦可激勵基層員工熱情與鬥志順利完成目標,在傳統的金字塔組織肩負起「承上啟下」的重要角色。但曾幾何時,景況丕變,企業為求績效,紛紛改變組織結構,事業部、矩陣式、變形蟲、網絡形組織等組織型態成為企業新寵,更大刀闊斧追求人事精簡,組織扁平化,中階主管的好光景一去不返。
現實與夢想的橋樑
事實上,當前中階主管面對新的市場環境、工作場域隨之轉型。日本知識管理大師野中郁次郎(Ikujiro)於《創新本質》一書中舉松下電器、日產等企業指出:中階主管是一群能帶動企業V型反轉的「特攻隊」。由於高階主管是負責描繪出公司的「願景與夢想」;第一線員工卻只看到「現實」的一面。
具有能力與工作意願的中階主管,在被賦予責任和權限後,即能站在前線衝鋒陷陣,搭建起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樑,成為催生創新事業與產品誕生的關鍵者。而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針對某家擁有5萬名員工規模的企業,其中約7千名的中階主管所做的調查顯示,有64%的受訪者表示中階主管比高階主管更能凝聚基層員工共識。
「在腦中不斷反芻思考經營現場的資訊,利用比喻或象徵的方法,將難以表達的概念呈現出來,藉此詮釋經營者的願景,並帶動基層職員。」《寫給經理的教科書》作者酒井穰如此闡述中階主管的附加價值。
檢視20項必備能力
究竟中階主管具備哪些能力,方能為企業產生高附加價值?根據美國訓練與發展協會(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STD)曾做的調查顯示,中階主管應具備6大類20項管理能力為:
1.達成行動:包括目標達成志向能力、對達成內容與過程的關心能力、目標達成的主導能力、資訊導向能力。
2.人際關係:包括對人的理解、顧客導向能力。
3.對人影響度:包括對人影響能力、關係建構能力、對組織的影響力。
4.管理執行:包括培育能力、指令、命令能力、組織綜合能力的培育能力、領導力的發揮能力。
5.自我認知:包括分析思考能力、概念的思考能力、專業能力。
6.自我成熟度:自我管理能力、自信、彈性應對能力、對組織的貢獻度。
彼得.杜拉克強調,企業需要的絕不是過得去的績效,企業需要員工充分發揮潛能,達到最佳績效。相同地,員工也需要企業提供最大空間來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才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