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政達

那幾年住在台北,他常會去博物館對面的土地銀行,買台東那家牧場的牛奶,但也不是常常有得買,好像是某幾日的早晨,來晚了,門口就會貼出「牛奶已售完」的海報。

還有一種東西也不太好買到,就是回台東的機票。他不是台東人,老婆在台東縣政府上班,但為了工作,那幾年,他一個人留在台北。只要是假日,他搭上往台東的小飛機,有時遭遇亂流,有時一顆心跟著機窗外的雲彩,懸在花東海岸的上空,寫進八十年代那一代台灣人的心情錄。

跟老婆分開的那幾年,兩個人還沒有生小孩,一個人的移動,其實就是一個家的移動,回到台東過兩夜,星期天還得搭晚班飛機回台北。他總結那幾年的兩地夫妻生涯說道:「不用說,我坐了好多的小飛機,現在一想到小飛機,還是有點怕怕的。」他渴望到台東,他老婆的故鄉,渴望在一切都安定下來後,經營一個家。

一個家,把那個想像的圖像拉遠,最常看到的食物,就是餐桌上的牛奶。電影《屋頂上的提琴手》裡的老爸爸,日出即推車分送牛奶,他卻希望做一個將牛奶瓶遞給家人的男人,一起分享牛奶的芬芳,舔著嘴唇上的奶渣。這個夢想,在他結束台北的工作,搬回到台東後,終於能夠實現。

但是,有些東西似乎總是在改變。台東卑南鄉那家牧場的鮮乳,曾經是他隻身在台北時,想念起老婆的依靠,經營權卻由土地銀行轉手,恰好就是他回到台東的時候,於是,有老顧客說,好像牛奶的味道也變淡了,沒有以前那麼的好喝。他回想起去土地銀行買鮮乳的日子,買到了鮮乳就像了了一樁心願似的,帶回租屋當第二天的早餐,那種想念的感覺竟然和牛奶非常的搭配,不管在一個人的屋子,冬日冷冷的石牌街頭,還是一窩子人的台東巷內,鮮乳是最稱職的陪襯。

後來,那家牧場有人出來解釋,牛奶的味道和品質沒有變,是季節的關係。夏天牛喝較多的水,味道變淡,到了冬天則是另一番故事。他非常相信這種說法,就像那一年,老婆坐飛機來台北看他,他前晚早早下班,要去土地銀行買一罐牛奶回去迎接老婆,但門面冷清,照常貼著一張海報,相較於早起的乳牛,這個男人總是來得太晚,我講的還不只是買牛奶這件事。

這麼多年後,他還是記得那天騎機車回石牌時的空虛感,現在,只要遇到那家牧場品牌的鮮乳,他總會不由自主地買上一罐,確保鮮乳永遠在一個家的餐桌上。

為什麼叫做鮮乳?他說:「因為有保存期限啊。」這句話,簡直就是真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