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去了一趟上海,沒吃到大閘蟹,卻看到對岸教育改革。我們參訪4間小學,觀了4堂課。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綁著兩條辮子的小女孩。四年級,圓圓的大眼,笑起來很靦腆,講起話來,卻條理分明得讓人難忘。


以上海生存競爭之激烈,孩子回家應該有補不完的習,寫不完的功課。問她,她搖搖頭,說是回家最多做一小時的作業,這一小時包括預習和復習,不完全是抄抄寫寫的功課。她沒去補習班,不會的功課自己查,查不到的就圈起來:「隔天問老師,老師說什麼問題都能問,不然來學校做什麼?」
問了其他孩子,真的,多數孩子都沒補習,做完作業,看看課外讀物;有補習的,也大多在才藝上,像鋼琴、畫畫。


課文比台灣多一倍

上海的語文課本,厚厚的,一學期要上3、40篇課文,比台灣多了一倍,兩岸上課的時數差不多,我們卻老覺得課上不完,一天到晚趕課。
趕什麼課呢?我們花好多時間教生字筆順、字詞解釋。筆順教學,其實有簡單的通則,認真琢磨個1、2天就能學會,偶爾遇到難字,再特別交代一下即可;抄寫了一頁又一頁的解釋,卻在閱讀理解時,不會從上下文去推敲。感覺,我們有點用錯了力。
在上海觀的4堂課,老師講課時間約佔三分之一,大部分的時間留給孩子針對文章討論、發表、分析和統整,師生專注在文章上,老師從課文上出題,孩子從文章中找答案,一堂課下來,聽到最多的話是:「你這麼說,是從課文上哪裡發現的?為什麼?」一切有所本,少了天馬行空,為理解文章,打下深厚的基礎。
他們也教生詞的,4堂課觀下來,每一堂課的老師,至多講3個詞的意思,而且不要孩子硬背字典解釋。他們要的是你知不知道這個詞為什麼用在這裡,而不是這個詞在字典裡是什麼意思;他們要孩子明白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而不是這個詞要背起來,月考時會考。
強調每一堂課上完,孩子至少有一個收穫;強調要在課堂做有效的學習,這是上海行最大的感觸。


《可能小學巡堂筆記 王文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