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琳
在台灣全體產業都朝服務業邁進時,如何利用服務創造出更高的附加價值?教育部終身榮譽國家講座教授梁定澎表示,服務導向的理念、優質服務的規劃,和永續服務的改善,是創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三大方向。
行銷重點 抓住顧客眼球
梁定澎指出,製造業過去是台灣生存的主要命脈,因此在思考邏輯上,業者會覺得把產品做好,這件事情最重要。但到了服務業的時代,產品做好只是基本功,如何把產品所要傳遞的服務精神,讓消費者心靈有感,才能完整體現整體產銷流程的價值。
像是大家慣常使用的視窗作業系統,現在大家已不會去在乎自己所用的是不是最新版本,因為消費者感受不到新版本所帶來的差異服務價值。
智慧型手機也是一例,現在要生產一台智慧型手機,在科技上已經不再那麼困難,反倒是要在眾多競爭品牌中獲得消費者的青睞,難度更高。如果業者只會從製造業的思維,一直設法改善功能,忽略了消費者在情感、嘗鮮、社會和情境的需求,那產品的功能性再好,也無法貼近消費者的心。
現在的消費市場,是供給大於需求,因此好產品還需要有其他的附加價值,嚴苛的消費者才會考慮買單。
梁定澎表示,服務策略、服務設計和服務落實,是讓顧客滿意的三原則,縝密的事先計畫,配合各方面的落實,產品的成功才比較有勝算。
服務策略就是要提供服務之前,先確認產品服務定位,以及顧客的期望到底是什麼?如何才能創造服務價值?有了策略之後,還要經過服務設計,像是7-ELEVEN的成長,它的策略即便剛開始有落差,但它的服務設計很快就跟著因應修改,這種永續改善、持續進步的精神,讓它成為台灣流通業之王。
至於服務落實,牽涉到人才培訓和執行流程的順暢度,當服務流程和現實產生落差時,如果能站在為消費者立場著想,較可能被接受。
在思考服務策略、設計和落實的時候,消費者要的是什麼?服務的價值在那裡?如何找出服務的缺口?如何創造不同的體驗?如何確保顧客的滿意?是五項基本思維。
消費者要的是什麼?梁定澎表示,這牽涉到產品的功能,以及消費者可以得到的附加利益。像是買一台車子,能開、好開、省油是必備功能。至於附加的價值,有時是一種虛榮感的滿足,有時是一種體驗性的利益。像是印度生產的車子和雙B跑車,在消費者的虛榮感上,就有明顯的落差。
體驗性的利益,就像有的車款,駕駛人一坐上去,座位就會隨著駕駛人的身高,自動微調雙腿和油門的距離,以及椅背的傾斜度,這就是體驗性的愉悅感。因此,如何將功能性的利益,轉換成象徵性和體驗性的利益,就是服務升級的精髓,可以創造出更大的市場價值。
減少落差 驅動品牌創新
推出新產品時,業者也必須想清楚,產品的服務價值,到底在哪?
現在高階的智慧型手機,照相功能不是1,000萬就是800萬畫素,製造商或許很在意這點差距,但是對廣大的消費者來說,照相畫素是1,000萬或800萬,可能感受並不強烈,業者提供這項新服務,就無法觸動消費者。梁定澎認為,服務價值除了功能,還包括情感、嘗鮮、社會、情境的價值,不同情況會創造出不同價值。
像是蘋果迷對iPhone早已產生情感上的黏著,其他的品牌就算功能再強大,還是無法吸引蘋果迷的眼光。
例如到印度去旅行,當地衛生條件不好,很多遊客為了食品安全,可能會到處找麥當勞,這就是情境的價值。當一個台灣人到印度旅行,卻尋找美國的服務時,就是品牌服務的成功。
此外,找出服務的缺口,不但是提升服務之鑰,也是發想創新的驅動力。顧客的期望,跟他所感受到的落差,通常是最大的服務缺口。由於每個行業的缺口都不一樣,這時用服務業的精神,不斷地減少落差,就是提升顧客滿意度的最好方法。
但是消費者期望的服務是「動態」,有生命周期的。這就是很多業者不解,為什麼以前消費者喜歡,現在卻不喜歡了,因為顧客的需求會一直改變,業者沒跟上或沒看到這種轉變,市場就只能拱手讓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