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恐慌症,我不會那麼早退伍」。
10年前,家人苦勸犯病年餘的振華從軍中退下。40出頭便狼狽結束職業軍人生涯,不但令重視榮譽的他耿耿於懷,更慘的是生活調適不來,情緒益發低落,沒日沒夜在家踱步,咀嚼腦中塞滿的負面思考。不用醫生診斷,連讀國中的女兒都覺得,陰陽怪氣的老爸併發憂鬱症。
藥物改善了振華多數症狀,暴瘦10公斤的體魄也逐漸調養回來。他開始分攤妻子長年包辦的家務,也接送年邁的母親與岳父母就醫,可我不以為振華完全康復。除了多次嘗試停藥失敗,更要緊的是,每次看完診還他健保卡,都會瞥見卡上英姿爽颯的舊照。今昔對比,總覺得他的生命軌跡,仍停在因病退役斷裂那一刻。
孩子一笑解千愁
這些年,我想方設法卻一再徒勞,只得內心懸著教科書交代:憂鬱症治療未竟全功,就無法減少後遺症發生。直到半年前回診,他帶著神秘笑意說道:「我成『公』了。」
「什麼事成功了?」停止瀏覽病歷,我抬頭盯著振華,第一次見他兩眼有光。「也沒什麼,」振華搔搔頭:「鄰居託我太太幫忙帶小孩。上星期,那兩歲不到的兔崽子竟叫我『阿公』!」
「你教他的?」我一問,振華呵呵笑。「看來,孩子比『百憂解』、『千憂解』(皆藥名)還神!」跟著說笑的我話鋒一轉:「終究是人家的孩子,就怕哪天上學去,你千百個不捨,憂鬱症又犯……還是叫你小孩趕緊生一個!」
「醫生,妳累了嗎?我女兒大四,兒子才高三。現在當正牌阿公,一定把我氣昏!」振華抗議。
是啊,病人看多難免弄混,且一樣成「公」兩樣情。我想起上周有位病人年齡相仿,臨時來拿出國連續處方簽,就是為了趕去當阿公。而他獨子去年高中畢業,剛送去美國念大學。我還想起,好些中高齡慢性憂鬱病人,病情因照顧剛誕生孫兒或豢養寵物大幅改善,卻又因孫兒長大或寵物死亡再陷深淵。為何滿紙杞人憂天,全因一把臨床血淚。
《人情絆 吳佳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