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育宏

90年代的台灣市場,「低價策略」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民眾對299元、399元吃到飽的火鍋店或自助餐趨之若鶩,划算的價格比精緻的品質重要。

直到台灣民眾慢慢從「吃得飽」轉變為「吃得巧」,餐飲的品質逐漸受到重視,中高價位、強調服務的餐廳才有愈多發展的空間。

以往被視為金字塔頂端才消費得起的高價餐飲市場,被接受的程度也愈來愈高。從這個角度來說,台灣是邁向成熟市場發展的。

但是另一方面,「價格左右消費」的情況仍舊屢見不鮮,要把台灣歸類為已開發國家的成熟市場又言過其實,我們確實是還有一段路要走。

我一直感覺「低價策略」的奏效與否,反映出一個市場的成熟程度。愈多人「只看標價」做採購決策,代表愈多「成本導向」的廠商大行其道,投注在品質的努力當然也大打折扣。

相反的,消費者開始願意「肯定」產品的品質與內涵,價格促銷大戰不是市場的主角,優質的產品與廠商才有合理的利潤和生存的空間,正向循環的結果是消費市場的整體水準有所提升。

2014年幾起食安事件被民眾大力撻伐的品牌,總在新聞事件延燒的當下付出慘痛代價,甚至連關係企業的產品也會一併受到抵制,這種淘汰不良廠商的機制絕對是正面的。

然而,台灣民眾雖然「一頭熱」但卻是「三分鐘熱度」,使得無良廠商在風頭過後推出「促銷策略」依然奏效,許多消費者還是回頭依「標價」來做購買決定。在消費者健忘的特性背後,不知道有多少黑心廠商暗自竊喜。

回到市場供需的本質,所有人都希望使用好產品、享受好服務,而它們都是有成本跟代價的,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如果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理性分析品質的良窳、真心感受服務好壞的差異,進而多給優質店家一些「價差空間」,市場的整體水準才會提升,最後受惠的是我們自己。

但是,如果消費者不改掉占便宜的心態,恐怕最終吃虧的也是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