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玲
「破壞式創新」是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所提出的重要理論,意思是勇於挑戰慣性,打破市場遊戲規則,運用設計思考為各種議題尋求創新解決方案。奇想創造執行長謝榮雅提出許多有趣的案例,說明企業創造破壞式創新的重要性。
一念之差 諾基亞沒落
90年代,諾基亞手機正夯,擁有許多觸碰專利,卻沒有及時推出智慧型手機,反觀蘋果電腦沒有製造手機的經驗,推出iPhone後,成為數一數二的智慧型手機霸主。
據說,諾基亞是因該公司內部主管認為,只要做高市占率又便宜的手機就好,因此讓蘋果iPhone搶占先機、後來居上,觀念的差異也造成手機排名大洗牌,是破壞式創新最好的案例。
謝榮雅說,蘋果公司強化大家不重視的功能,成為沒有成功包袱的新進者,也顯示即使是市場的強者,不創新就不會享有永久優勢。
謝榮雅表示,台灣追求性價比,3C產業更是如此,傳統公司都是功能導向,所以消費者選擇產品時,只追求誰的性價比高,未必因崇拜品牌而消費。
蘋果卻因探索使用者需求,創造破壞性創新,吸引全球無數死忠「果粉」追隨。
五股工業區周圍有許多大小家具工廠,但開車15分鐘就可以到來自瑞典的IKEA宜家家居,若想體驗家具,你會去哪一家?
相信很多人會選IKEA,因為店內已替消費者規畫了使用情境。
他認為,企業經營核心策略必須開始改變,應從產品創新進展至「服務創新」,建構體驗價值鏈,以服務為本。
巴西的庫里奇巴(Curitiba)雖是大城市,沒有建置捷運,但該市卻有暢通的公車專用道,市政府將公車亭設計成透明管子,鋪設公車專用道,設計上則引入捷運閘道入站收費,採取單一票價、一票到底,車子屆滿使用年限,報廢仍可進行後續的廢物利用,創新方式取代沒有捷運的不便。
另外,德國的「Wash & Coffee」融合自助洗衣與販售咖啡餐點,等待衣服洗好的同時,消費者可到旁邊買杯咖啡、吃些餐點殺殺時間,也讓該企業獲得另一項獲利的來源。
優化服務 老品牌重生
謝榮雅2011年擔任歷史悠久的大同公司的品牌總顧問,將創意導入品牌再造工程,建議大同進行田野調查,訪問員工和顧客,得到反饋後,再重新設計服務流程,配合建置新硬體,以提供使用者完整服務為目標,一連串的改造讓這個老字號的品牌再度重生。
他指出,企業必須創新與優化服務流程,讓員工共同參與,才能創造良好的銷售經驗,如果服務不佳,產品再好也無法彌補消費者對品牌的負面觀感。
「台灣傳統產業從前只會大量打電視廣告,常沒考慮消費者的購買『旅程』,但在新媒體時代,任何一個客訴都會在網路上快速傳播,可惜退貨處理常是許多台灣廠商的『罩門』,網路有負評的品牌,很多都是因為消費者退換貨經驗不佳。」謝榮雅語重心長地說。
消費體驗 提高購買力
成功品牌能吸引消費者,不只是銷售具特色的產品,更包含創造美好體驗。比如,迪士尼樂園提供遊客全新感受,讓他們既可悠遊迪士尼的卡通世界,還可購買氣球、爆米花,園中瀰漫歡樂溫馨的氛圍,遊客因此存留長久美好記憶;當他們下次看到迪士尼卡通,會再度喚起對該品牌的美好印象,可是多數人談到迪士尼,卻只關注樂園打造的內容和安全性,忽略體驗帶給消費者的餘韻。
謝榮雅表示,台灣常流於設計美感的考量,還未進入體驗層次,「企業如果沒進展到體驗層次,只停留在視覺感受,就很難進展至品牌體驗」。
他舉例,改善火車服務,一家好的運輸公司,必須將服務流程完整串流,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
多數人只關注空間氣氛營造,如果以設計思考進行服務設計,自然得考量「消費者體驗路線」,遊客會搭車,是因為安排了旅行,將車廂跟椅子設計得更舒服只是服務環節中的小部分,絕不能只聚焦於此。
他說,當一家企業逐漸老化,往往會失去當初創立事業的理想,最終企業主以及組織體質會大於產品因素,回到企業創辦人的價值選擇。「設計如果可以在最高位階,將會形成對企業的影響力,可惜外部設計公司往往無法進入企業決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