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紙,又稱紙紮,一般以為是喪俗藝術,其實歲時祭神、喜慶節日都少不了它,其中紙糊尪仔甚至如同日本雛人形娃娃,可作為入厝、祝壽的賀禮。
53歲的匠師洪銘宏,世襲糊紙手藝,極盡巧思,將紙糊的尪仔做出靈活的姿態、動人的神韻。
儘管這是一把火、5分鐘就燒盡的美麗,也要為知音竭盡心力,將這門消逝中的藝術,做到精絕無比。
過去紙糊尪仔以空心土胚做偶頭,如今改良為塑膠製,這樣的土胚尪仔頭網拍價高達3000~5000元。
有人說,懷舊是對過往情事的耽溺,但人們對於記憶與傳奇的執迷,未嘗不是在為自己找到生存下去的動力,一個值得走下去、守下去的理由。
一如53歲的糊紙師傅洪銘宏,講起近20年前受邀出國展演,眼睛依然發亮:「去馬來西亞那次,我帶了兩個助手,省議長一早派6台禮車來接,就像接待外賓一樣,記者會開了整天,隔天翻開報紙都是我們的新聞,那時候怎麼不懂買份報紙來留念啊?!」他懊惱地說。
那一頁輝煌,框金包銀保留在他的記憶裡,以致於從股市上萬點走到金融海嘯,40年過去,始終離不開糊紙這一途。
喜慶祭神 用途多元
所謂「糊紙」,也稱紙紮,現下一般認為用在喪葬禮儀,其實舉凡歲時祭神、喜慶節日都會派上用場,強調製作精巧、造型美觀。其中的紙糊尪仔甚至如同日本女兒節的雛人形娃娃,可作為入厝、祝壽的賀禮。
「卡早從囝仔出世就會用到,成年16歲做七娘媽亭、結婚有天公座、觀音送子,入厝、拜拜都要我們的東西,包羅萬象呢!」洪銘宏燃起一支煙,裊裊煙霧中,吞吐美好的過去。
那現在呢?他悠悠嘆道:「這陣的觀念和經濟發展,糊紙都被塑膠品取代,像是獎盃、玩偶、盆栽,哪有人搬新厝會送尪仔?」
融合媒材 強調動感
這門融合繪畫、書法、剪紙、編紮的工藝,來自父祖傳襲,原來洪家祖上是校尉官職,清朝被派來台灣掃蕩生番,不幸客死異鄉,後代才轉做道士,並從金門烈嶼移民台南。
道士渡亡作法事之餘,兼做紙紮,搭結燈棚、花燈裝飾,幾乎沒有不能用紙糊出來的東西,技巧則隨各代演進。像他父親洪錕鎔風格細膩,擅長用蠟製作臉孔,衣服配件運用綢緞、電線,盤繡、珠釵無一不精美,「連腳上的花都是剪出來的!」
他自己則重動態張力,常見單腳站立的人物,「動作比例要抓好,因為只有1隻腳站著,中心點要抓穩,要跑、要飄,衣著要做出來。」他更挖空心思創新媒材,除了紙張、布料,也嘗試用煤渣做神像底座、鈔票折出花朵。
喜遇知音 兒接衣缽
不過作品多半是為建醮供神所做,「說真的,這東西買了就燒掉,做得再漂亮也沒用。」幾年前曾發下宏願,要將紙糊尪仔跳脫宗教限制,轉向藝術創作,「但花費很高,做著擺著,沒有比賽,就灰心了。」
幸好,這世上仍有知音,有宮廟主委每年指名訂購紙糊神像,「拜完來收藏」,至今已蒐藏洪銘宏10多件作品。日前也有收藏家輾轉收到他父親的遺作,以5~6萬元購得約20尊尪仔,全是距今半世紀以上的老件。
「之前台灣沒看過,以為是中國的東西,仔細研究才發現是做大拜拜、宴王(宴請千歲爺的祭拜儀式)的祭品。一般人看起來不怎麼樣,但內行人就知道這是寶。」收藏家洪先生喜孜孜地說。
就連他美術系畢業的兒子洪國霖,也甘願跟著學做糊紙,「我爸功夫那麼好,不學失傳很可惜。」
而他搏的,不正是「不求什麼,就求個榮耀」的知遇?即使只有一丁點星火,也能激勵他繼續走下去。
【店家資料】
電話:(06)227-9098
地址:台南市民權路1段116號
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abcde2840096
【洪銘宏小檔案】
年齡:1959年出生(53歲)
學歷:長榮高中美術科畢業
經歷:
13歲 父親洪錕鎔是台南知名紙糊匠師,國中起開始擔任父親助手
22歲 獨立創業,並陸續隨洪新發(阿九師)、陳金永等紙糊匠師學習
27歲 接手父親的左藤紙糊店
36歲 獲邀赴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表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