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常言:「英語與政治是一路陪伴成長的科目。」
中國愛國主義的內容從小到大,在小學「語文」、中學的「思想品德」,到了高中更有高度體系化的「思想政治」,即便大學也有一定時數的政治課。甚至考研究所政治也是考試科目,到了碩博士階段,也仍要上政治課。
從小到大的教科書裡的愛國主義,最終無非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以及在世界之林迎頭趕上。
不少人認為,在資訊多元的時代裡,中國年輕人追求真相的管道增加,受教科書影響的程度應該逐漸將低。
情形並非如此簡單。
雖然很多年輕人對這套枯燥乏味的政治課興趣缺缺,甚至心生反感,這看似愛國主義教育失敗。
微妙的是,年輕學生的強國心理卻與愛國教育的訴求一致,只是,年輕人的強國心理來自現實演變產生的感覺。對一個1990年出生的年輕人來說,他的11歲中國加入WTO,北京獲得奧運主辦權、18歲時北京舉辦奧運、20歲時上海舉行世博會,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些都成了強國心理的基礎。
這與台灣年輕人的天然獨非常類似。台灣年輕人的台灣想像不再像上一代,從秋海棠的大中國移轉為實際生活的番薯台灣,年輕人的天然獨在淡水河、濁水溪的本土經驗當中形成。
同樣弱勢的 屌絲與魯蛇
台灣的天然獨與中國的強國人都是民族主義。未來會是一個民族主義劍拔弩張的時代嗎?按中國「落後就要挨打」的思維,強大之後就要有話語權,這確實可能出現以我為霸的天朝態勢。可以想見,台灣與中國年輕人的唇槍舌劍不會少見。
不過,國族激情之外,又有一種拉力將之拉回自己生活的現實-兩岸年輕人同樣處在大學生身分貶值的年代,中國1999年開始大學擴招,台灣的廣設大學,大學生就業都成為社會問題。此外,兩岸年輕人也都面臨老齡化的社會結構,年輕人要承擔更多老者所需的社會資源。
更重要的是,兩岸年輕人也各自面對史上最大的貧富差距,依賴父輩資源的官二代、富二代輕易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也因此,一般年輕人的社會剝奪感更為強烈,中國的屌絲與台灣的魯蛇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自覺弱勢的自嘲之稱。
天然獨與強國人,都有心理脆弱的一面。
李政亮《拆哪,這樣的中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