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快樂的華語教師,某日指導外籍生中文,學生問我:「老師,什麼時候需要加『了』?」我回答他,通常表示一件事情結束或者已完成,可以加「了」,例如「我吃飯了」。接著學生又問,「我吃飯了」跟「我吃了飯」有什麼不同?我解釋,「我吃飯了」表達整件事情已完成,而「了」字在中間,則表示強調吃了什麼東西。

學生大概了解,於是造了一個句子:「今天中午我和詹姆士吃了蜘蛛餐。」「What? spider?(什麼?蜘蛛?)」我嚇得一身汗,其實搞半天,他的意思是他今天吃了「自助餐」。不過說真的,「自助餐」這三個字很難發音,一下捲舌,一下不捲舌,經常把外國人搞得頭很痛。聲調的區別也很難掌握,除了記得發音之外,還要背聲調,否則「自助餐」會變成「滋豬餐」、「子主慘」、「自住燦」等等。

再者,我們身長在中文的環境許久,可能沒有發現我們的「同音詞」很多,如「鐘聲」、「終生」或「意義」、「異議」等。「大家聽,有沒有聽到鐘聲?」學過「鐘聲」這個詞的學生,可能很好理解,沒聽過的話嘛,各個臉皺,「鐘聲」?「終生」?「中」?「生」?臉上出現一百個問號,開始把所有學過的「ㄓㄨㄥ ㄕㄥ」想過一遍,到底是什麼?然後頭痛欲裂地大叫一聲:「Oh, I hate tone (喔,我討厭聲調)」。

過了不久,驗收的時間到了,考試考完,考卷發下,許多學生考得很好,外語稱「Good Job」,中文便是「做得好」、「好棒」,於是台下許多學生互相交換心得,彼此鼓勵,說:「你考得好胖,好厲害!」「棒」與「胖」只是一音之差,不過意義卻相差甚遠。

我們每天使用中文,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因為它是我們的母語。外國人學中文,還要學會複雜的筆劃,報紙對他們而言,根本就是天書。比起韓文、日文及其他印歐語系的文字,漢字難學多了,要記住那麼多的方塊字、筆劃及用法,若不是我們土生土長在台灣,學得一手好字,恐怕也要頭痛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蔡大哥 的頭像
    咖啡王子蔡大哥

    【東森消費聯盟元年】➡️東森ecKare➡️播播商城 boboMall直播電商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