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祥
「跨界」的概念,對於正面臨轉型變革、起步茁壯、內外危機、突破瓶頸這道四關卡上的企業而言,特別重要。因為在面對這四個難題時,很多狀況是老方法不管用,既有的規章制度又漸漸形成包袱,而原來領域的人因為經驗與知識上的框架,讓他們不容易看清盲點,所以企業才需要引入新流,來破除舊的障礙。
但是,企業有迫切需求並不意味著每個不同領域的人才,都能夠輕易跨界成功。
根據104人力銀行統計,在目前所有轉職的人當中,有46%是轉換到不同的產業,有48%的人,是進入到不同的職務,可是其中大概只有50%的人,能夠在最後成功跨業,「這個比例在中高階主管身上,特別明顯。」104獵才中心副總經理晉麗明說道。
為什麼許多在原領域做的專精的人,跨行會失敗?
透過成功者的故事,我們發現:原來,在轉換領域的過程中,除了專業能力之外,還要仰賴許多含有「跨」的本質的力量,才能在新領域繼續創造價值。這些力量分別是:擁有彈性與靈活度的能力;擁有整合、組織資源的經驗;以及擁有強烈企圖心、膽敢挑戰各面向舒適圈的性格特質。
跨界的關鍵能力/彈性與靈活度
人才首先要有足夠的彈性與靈活度,才能夠跨越不同的組織、國家、文化,在各領域間遊走,其中,是不是有足夠的國際化能力,能不能免除專業上的傲慢,有好的溝通協調技巧,是彈性與靈活度的三大關鍵。
例如正面臨嚴重護士荒的英國,近年來大舉在亞洲徵才,可是要赴英當護士門坎可不低,需要雅思成績達到6.5的專業標準。不只白衣天使,台灣有許多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往往因為缺乏語言與國際化的彈性,而無法超越國界,去爭取高出本土市場數倍的異國「金礦」。
除了語言能力之外,彈性與靈活度更深一層的意涵,就是在進入新領域時,人才也必須要能跨越「專業的傲慢」。跨業者不能只用自己原來的方法、原來的經驗來做事情,他要學會就地取材,不能強求新環境的一切資源,都要跟原來領域相符合。
「認為自己最了不起,是被八人大轎抬進來做官的,失敗率就很大,」藝珂人事顧問公司協理陳小筠說道。
許多長期在原本領域大放異彩的人才,隨著功勳與成功的累積,逐漸形成「我最瞭」的態度習氣。他們認為自己原本的成功經驗比誰都棒,長久以往,這種自豪往往變質,成了過度自信。
陳幸芬是學學文創志業的行銷協理,在此之前,曾經待過資訊業、生技業、製造業與非營利組織,跨業經驗豐富。她提到,自己每到一個新環境,就盡量把過去的做事習慣統統丟掉,接著再拼命透過「觀察環境」,找出公司的核心價值。
「上班的第一天,我會花很多時間觀察同事、主管、別的部門。觀察,是為了讓自己在最短時間內了解真正重要的事有哪些,弄清楚優先順序。」陳幸芬說道。
此外,像這樣能「丟掉過去」的人,通常也是組織內的溝通好手,因為他們沒有太多的本位主義,願意比較,願意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所以很快就能匯集到老闆、同僚、部屬、別的部門的各方力量,然後截長補短,淬鍊出獨到的見解來解決難題。
一個沒有專業傲慢、善於溝通的工作者,往往能在無形中拉大拉寬自己的職務範圍(Job Description),這讓他們容易找到新觀點,對他們來說,「陌生」一點也不可怕,因為他們永遠可以靈活地找到第二種、第三種解決方案來跨越屏障,成為新領域的優秀人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