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家裡親戚聚會,常有人會問我:「你長大要做什麼啊?」我都回答:「我長大要當畫家!」記得有一位八嬸婆總是親切的警告我:「當畫家賺不到錢喔!」
的確那時代,台灣還沒有人可以預測這種可以發展無限商機的文化創意產業。台灣現代無人不知的哆啦A夢,出現於1969年,最近彩繪飛機飛上天空的Hello Kitty出現於1974年,老牌迪士尼推出的《冰雪奇緣》大賣,也順勢推出主題館,這些創意無限、商機也無限的動漫,難道台灣早期都沒有培養出半個人材嗎?
其實1950年代,台灣漫畫一度風起雲湧,報社像《新生報》、《中央日報》的漫畫連載叫好叫座,新竄起的兒童雜誌《學友》、《東方少年》等,也對兒童漫畫的發展推波助瀾,漫畫家劉興欽便崛起於此時,他的《阿三哥與大嬸婆》、《機器人與阿金》風靡全台。葉宏甲也應邀為新創刊的《漫畫大王》畫連載,諸葛四郎系列首本《大戰魔鬼黨》一炮而紅,粉絲瘋狂來信,逼得葉宏甲從一早醒來畫到半夜,之後諸葛四郎兩度拍成電影,香港版由女星上官靈鳳反串,電視劇則由衛子雲飾演四郎。
道德審查 殺死漫畫
可是好景不常,有人認為漫畫書會教壞小孩,於是1966年開始國立編譯館嚴格執行漫畫審查,溯及之前未送審漫畫,造成租書店漫畫被大舉被沒收,創作者只好轉業或停筆。後來出版社乾脆直接引進日本、歐美漫畫(類似現在的A片都是沒版權反而節省經費),直至1980年,敖幼祥的《烏龍院》風靡全台,帶動本土漫畫復甦,葉宏甲試著再度提筆,卻屢遭退稿,大師時代宣告結束。
有自己的文化,就可以創作出與別人不同的作品,美國文化出現各種超人系列,日本文化產生宮崎駿的作品,外國長期孕育他們的文創經過數十年開花結果,我們卻左手打右手,讓好不容易在二戰後蓬勃產生的本土漫畫,因為衛道人士的反對,因而斷層數十年。
歌手羅大佑的熱銷單曲《童年》,這句「諸葛四郎和魔鬼黨,到底誰搶到那隻寶劍?」講的便是我們這些四年級生,幼時腦袋瓜魂縈夢繫的大哉問,不過經過這麼多年後,我猜那寶劍應該是被隱匿在政府裡面的魔鬼黨搶走了。
林于昉《台灣時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