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選擇工作前,應先分析自己的志趣及能力優缺點,再評估就業市場裡哪種產業是明日之星?何者已是強弩之末?選擇一個長期看好的產業作為職涯發展的起點,未來可以隨著產業的成長而讓自己水漲船高;不要選擇到日薄西山的產業,未來轉型相對會較為辛苦。

此時分析產業前景的工具就派上用場了,例如五力分析。五力分析模型是由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於1980年在其著作《競爭策略》中所提出,由於深具實務操作價值,很快就在全球掀起風潮,許多跨國公司的全球策略思維,都因此受到影響。

麥可‧波特認為,影響產業競爭態勢的因素有五個構面,分別是「現有競爭者之對抗程度」、「潛在加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與購買者的議價力量」及「與供應商的議價力量」。分析這五個構面,可以掌握該產業的競爭強度與獲利潛力。

一個產業中成員間競爭強度愈強,其可能的獲利就相對較低。例如計程車業,彼此之間爭奪乘客非常激烈,所得獲利就相對較低。

其次是潛在加入者的威脅,一個行業若是很容易加入,那麼相對要獲得高報酬也不太容易。而所謂的替代品,指的是對於同樣的需要是否有其他的產品或服務可以滿足。例如計程車行業,當捷運很方便時,計程車恐怕就無用武之地;近來油價持續高漲,造就了許多以太陽能電池為主要產品的廠商股價再創新高,也是因替代的效果。

「與購買者的議價力量」意指此一產業所處市場是買方或賣方市場?若與客戶的議價力量愈強,表示是賣方市場,對客戶可以予取予求,那麼應該會有較高的投資報酬。以目前資訊科技產業而言,由於進入成熟期,產品差異不大,因此是購買者議價力量較強,因此造成利潤微薄。

至於「與供應商的議價力量」,則指與上游元件廠商間的談判籌碼,若籌碼不多當然任人宰割,例如個人電腦廠商與CPU供應商Intel,以及與作業系統供應商微軟之間,基本上是屬於相當弱勢,因此相對報酬就會較低。

透過此一架構,正在求職的新鮮人,就可以先行分析自己有興趣的行業,目前在這五力的狀況,最理想的行業應該是產業競爭不激烈,進入障礙又很高,無可能的替代品,與客戶議價力量大,上游供應商唯你是從,這樣的產業利潤絕對很高。

不過這種烏托邦很難存在,因為市場是動態的,既然獲利這麼好,其他人就會千方百計地試圖加入,長期而言,就會讓這一產業進入一個較為平衡的狀況。

雖然如此,五力分析仍不失為一個瞭解產業結構的工具,也可以讓即將進入該行業的人有心理準備,縮短未來的適應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蔡大哥 的頭像
    咖啡王子蔡大哥

    【東森消費聯盟元年】➡️東森ecKare➡️播播商城 boboMall直播電商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