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妙

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兩個人,結婚之後可以走得順利的最大秘訣就是:味道喜好或飲食習慣能否契合。還好,我跟老公對食物的好惡並沒有(巨大的)衝突,除了一年到頭吃火鍋之外。
「為什麼老是吃火鍋?」「夏天吃火鍋?」「兩個人吃火鍋?」雖然他不斷抱怨,但對我來說,「到了冬天吃火鍋」的觀念是不存在的。

●一年四季都要吃

父親和母親還健在時,我們家的餐桌上最常出現的調理用具一定是卡式瓦斯爐和鍋子,即便春夏秋,家裡每個星期至少會吃一次火鍋。長大成人之前,我一直認為火鍋就像醃漬物和味噌湯一樣,是每戶人家經常會吃的東西。

母親調理的火鍋種類豐富,有雜菜鍋、涮涮鍋、泥鰍火鍋(在砂鍋裡放牛蒡、去頭去尾的泥鰍擺成菊花形,加醬油、酒、砂糖,並打進雞蛋一起煮)、河豚青菜豆腐鍋、清燉砂鍋雞、牡蠣鍋、鬥雞鍋等。

多到覺得吃不完的白菜或茼蒿之類的葉菜,放進鍋裡就急速縮小,一眨眼就被吃光了。把食材全部吃完之後,在湯汁裡頭加進冷的白米飯,米飯就一邊變成亮茶色一邊膨脹起來,再打蛋汁進去,蓋上蓋子燜煮一會兒,打開來,就是我最喜歡的菜粥。

父親總是邊喝著他最喜歡的酒,邊把火鍋料一點一點盛到碗裡,當成下酒菜來吃。

父親在和母親結婚之前就很喜歡吃火鍋。絞肉中加入切碎的大蒜和蛋攪拌,捏成適度大小,放進鍋裡,再將切段的洋蔥和高麗菜放進去一起熬煮,這就是肉丸鍋;放進一整隻雞和白菜、蔥,就是雞鍋。

這些鍋都是父親二十幾歲時,在自己家裡和朋友們大快朵頤的台式火鍋。

我想母親可能是和父親一起生活之後,漸漸也愛上了火鍋吧?

●靠火鍋維繫情感

愛好火鍋的父親,他的最愛,應該是最簡單的火鍋料理:煮豆腐鍋。

準備火鍋的時候,母親對食材的堅持多過於平常的料理。因為調理不費什麼工夫,所以材料的新鮮與否會大大左右火鍋的品質。一旦母親決定要吃鍋,她就會一鼓作氣,出門去買食材。

尤其對父親最愛的煮豆腐,母親也有她的堅持。

台灣人是不太吃煮豆腐的。母親特地請在日本的阿姨將煮豆腐鍋寄到台灣。連用竹子製成的豆腐勺,還有放湯汁的、像酒壺一樣的陶瓷製品都一併寄來了。「湯汁是煮豆腐的關鍵。」這是母親的口頭禪,回日本時,她會跑到築地魚市場去選購上等的海帶和柴魚片帶到台灣。

湯汁中只有海帶和豆腐,時而漂浮著白肉魚的煮豆腐鍋看起來挺殺風景的。火鍋本來應該是熱熱鬧鬧的,這樣的內容甚至讓人覺得寒酸。

然而,現在仔細一想,正因為簡單,所以味道才不會被掩蓋,這著實是一道母親為了父親而特地嚴選材料,充滿情愛的一道料理。

中華圈的家人經常會聚餐,節慶時自是難免,連周末也常聚在一起,圍著餐桌用餐。這是一種家人靠著用餐來凝聚情感,建立起強力羈絆的文化。

吃火鍋時,只要先準備食材,母親可以從一開始就坐下來跟大家一起吃。吃清燉砂鍋雞或涮涮鍋時,一個鍋子裡有四雙筷子攪在一起,爭先恐後搶食自己喜歡吃的料,對話的內容也繞著火鍋轉。就這一點來看,我們家是靠著「火鍋」牢牢地繫住情感的。

 

arrow
arrow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