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斷的開發與擴張,在重劃的過程偶爾也打開了城市的身世。
近年台中市陸續發現6處重要的遺址,地方人士希望能爭取建造博物館,述說台中城自己成長的故事。我帶領北藝大博館研究所的學生,進行爬梳與設館評估。《西大墩》在逢甲附近環中路旁,是個寶箱,發現了幾款美麗玉梳與推測是祭祀用三口陶杯。《麻埔》在南屯楓樹里社區,以前是個大聚落,所以出土了有著烹煮鹿肉的巨大型陶甕。《中社》在清水港區藝術中心附近,則是出土許多骨骸,上面是已遷徙的眷村,充滿了詭譎神祕的層疊。
遺址,就如同歐陽修留下的一句「庭院深深深幾許」,層次豐厚依各種的註解都可進行填補與再造。遺留的線索也啟發了某鎮某地迷霧的或擬真的推理小說,拼圖般進行劇場與電影的創造。因為不同地點出土著迥異的物件,激發了3組研究生分頭依差異構思營運方向與遊戲活動。最後誕生了山形屋頂的轉運站,高中預定地上的干欄式建築,還有切割成三角平面的博物館,成果豐碩精采!

清水中社遺址,採「俯身葬」的骨骸出土,有三千餘年歷史。資料照片車站設計暗藏智慧
多年前我負責設計《二十號倉庫》的再利用,成為鐵道藝術網絡的第一站。在整修第22號倉庫也發現厚磚牆的下方,居然有著拱形磚的基礎結構,原來整個台中車站是在日治時期是被刻意抬高至少4米。一方面可以防止重要設施淹水,另一方面南側台3丁線的台中路就不用下挖,直接可以穿過高架鐵軌下方往水里霧峰南投方向,讓前後站的商貨暢行無阻。
日治期間聘有自來水之父之稱的巴爾頓衛生技師,為台中進行了「市區改正」計畫。依京都市的配置原則,東為休閒的森林廟宇,西為學校法院等機構,州廳市役所放在中心,後站則為工廠。花費昂貴的水源及公園設施,挖湖填小山置神舍,建了知名的湖心亭。整理綠川與柳川如同鴨川的穿越,宜居的小京都就是當時規劃師的期待。基於衛生的理由,道路格子系統非傳統之南北向,而是神祕的轉了45度,讓家戶擁有充足之日照。
翻出30年前念建築系必買的「華夏意匠」。皇帝擇址建城,以井田制度的擴張坐北朝南流傳下來格子系統,階級律法完整有一套木造量產的營造屋舍的法則。「雅典憲章」1933年柯比意建築大師起草的都市計劃的4原則:居住、工作、休憩與交通。成為西方現代文明都市機能的秩序的圭臬,必須滿足所有國民在心理及生理的需求。喜歡遺址有著深不可考的「謎」,也企圖尋找非凡的答案。考古考現,謠言與臆測。
人們對文字未記載過去或遙不可及的末來總是充滿好奇,學者依現場挖出的證據用碳十四推論過去的生活方式。近年「宮原眼科」的商業效應,就是善用了前人有形無形的文化遺產,舊城怎能共犯任其荒蕪!產官學界當接力復興,拂拭城市蒙塵了的記憶,讓文化的火苗釋放並再生!


姜樂靜《建築人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