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呂政達

讀高中時,歷史老師告訴我們:「事情就是這麼奇怪,排隊買火車票,總是會在你前面一個賣光。」這句話一直影響著我。

這不僅是運氣或機率問題,其實也是一種法則,譬如心理學常提到的那個例子,一片只塗了一面奶油的土司掉在地上,著地的往往是塗奶油的那一面。莫非定律說,不管壞事的機率多麼微小,它總是會發生。

如果不想吃到沾泥土的奶油土司,最好就不要塗上奶油嗎?莫非定律是在一個科技的時代提出技術風險的可能性。1949年,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工程師莫非在一次火箭減速超重試驗裡,發現有個測量儀表被技術人員裝反了。

他得到一個結論:如果某件事有許多種做法,其中一種做法會導致災難,那麼必然就有人會這樣做。我們再想想另一個情境,你急著要進門接電話,拿出一大串鑰匙,但抓到的第一支鑰匙總是不對。

你當然會說,事情不永遠會是這樣子,只要在鑰匙上貼標籤,或是熟知每隻鑰匙的樣子,就大大降低搞錯鑰匙的機會。然而,莫非定律的重點顯然是在於,壞事還是可能會發生的,不管機率看來微乎其微,發生了,可能性就會變成突變性。

放到核能安全的議題來看莫非定律,能不能這樣說,所有安全的承諾和號稱周全的準備,其實也不可能抵銷一顆小螺絲釘鬆動,或一個儀器板放反了的風險?既然有風險,莫非定律就始終適用,也一直被當成二十世紀西方文化的三大發現之一。

莫非定律誕生於一個人們過度擁抱技術、相信數字和科學的時代,揭示的其實還是人性:該出錯的,仍然會出錯。

然而莫非定律若非僅是事物法則,而是一種態度呢?是不是就等於「悲觀主義」,而「正向」和「樂觀」──覺得每件事都會變好的態度,就是「莫非定律」的處方籤嗎?過度樂觀看見的,其實也不一定是事情的原貌,心理學家茱莉.莫倫在《負向思考的正面力量》那本書的最後一章,用了「光明面,黑暗面,我的面向」當做結論,鼓勵人們從事物法則中建立自我的觀點。另一位女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則說:「取代這兩種思考的方法就是,想辦法擺脫自己的想法,觀察事物的真實面貌。」

土司掉地會不會總是塗奶油的那面,那就像問核能會不會永遠安全無虞一樣,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但是有了莫非定律在心頭,我們終究知道,這次掉在地上的土司,不代表下一片土司的命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