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琳

企業的策略目標直接影響營運表現,聚芳管理顧問公司執行長張瑞明表示,目標管理應該是由上往下展開,具體的設定方式則要透過「SMART」,來強化目標的達成。「SMART」的S是Specific(很具體),M是Measurable(可衡量),A是Attainable(可達成),R是Relevent(有相關),T是Time-based(有時限)。

張瑞明表示,目標管理是在高層形成策略共識之後,由上往下展開到中層主管,再由中層主管,展開給基層幹部和員工,成為基層的工作目標。當基層完成目標工作,往上彙整到總經理,就能完成整個公司當初設定的策略。

策略形成到基層落實,需要KPI(關鍵績效指標)的輔助,張瑞明表示,主管的KPI應該要和部屬的KPI緊密結合,才是完整的績效表現。但很多企業的主管KPI和部屬KPI完全脫節,各做各的。

「S」是指KPI的設定要很具體。像是數量增加、成本下降、品質提高、時間縮短、安全性提升,而非虛無縹緲的空談或口號。

「M」表示KPI裡,要有明確的衡量指標。例如營業額要達到多少,成本要下降到什麼地步,毛利率要在什麼樣的水平。

「A」是指員工目標必須是可達成,不能定得太高或是太低,定得過高讓員工達不到,最後就是讓員工自我放棄,定得太低則無法激發潛能。

張瑞明表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員工只要努力就可以達到,不努力則無法完成,讓員工可以循序漸進的自我挑戰,讓企業和員工雙贏。

「R」代表企業的目標,不應該單獨存在,而是在大策略之下,一層一層往下展開,上級和下層之間要彼此緊扣,員工的目標應該來自主管目標的延伸。

「T」表示有時限,張瑞明表示,很多企業都在年底考核績效,但很多專案執行,必須短期內完成,這些專案應有時限,讓目標管理可以靈活運用。

一般企業目標都是「循序漸進、每期增進」,隨著大環境改變,目標設定也要考量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隨著各種變化不斷地修正,以達激勵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