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讓我注意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三年前的暑假無意間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看到的那一霎那竟然讓人看不清楚書名,當下覺得是不是自己老眼昏花了?忍不住要拿起來瞧一個仔細才行,這才發現封面上《複島》兩字是特意重疊在一起,難怪以為眼花了。

先翻起<奔喪>讀了幾句,沒有太大的感受,再翻到<淡季>,才讀幾句,就立刻感受到這文字所描繪的風景如詩一般美得讓人著迷,忍不住一定要一直往下讀,立刻就決定買這本書回家了。然後,我就是王聰威的書迷了,然後,這些年來就一本接著一本,他的《濱線女兒》、《戀人曾經飛過》都是我書櫃裡的珍寶。

若要談小說的寫作技巧和美學,我的程度還差很遠;只是就這本書在流動於四個故事篇章中的敘事、意象符號,倒是曾讓我花了一些時間去整理,這裡我只挑「沙」和「沙馬」去寫。

首先,第一次讀完這本小說時,就感受到王聰威在寫作《複島》是經過仔細思考過的,他的敘事安排不是時間線性的,也不是倒敘的,而是交疊地安插著時空的順序,那穿插之巧妙高超很像故宮典藏的象牙透雕套球,層層獨立,球中有球,但卻是一層套一層,一球套一球,讓人為之炫目驚嘆。為何讓我有此感受呢?因為《複島》若要說它是一本家族小說,它卻不是像《海神家族》這類有著史詩特質的家族故事,《複島》所寫的,除了<渡島>之外,皆只是一小段又一小段三代的人物關係切片,一小塊在地圖上的小鎮小地方,一些細瑣微小卻具有詩意的細節,完全要靠文字一點一點,一層一層地去透雕,有些細節處真像極了毫芒精雕,所以在閱讀時一種特有的疏淡美感就層層流動於這四個篇章之中,所以在看了兩次之後,當我閉上眼回想這整本小說給予我的感覺,就很像一顆我心中的象牙透雕套球。

若說我們閱讀時有一個心理空間,那麼,好的文字就很像穿梭於心理時空的雕刻,又像流動於內在的樂聲;特別是故事材料只是尋常的生活細節,人物也不是那麼鮮明而個性獨特,那時,文字就非常重要了。我覺得王聰威就是想要用文字去經營一種記憶中的美感,不是故事性的獨特,也不是人物個性的獨特,而是層層穿透於記憶中的美感,那種始終存在於記憶中的意象,如同印象派的繪畫,但他是以文字去描繪記憶中風景的細節,讓文字呈現出作者心中的美感而且流動於讀者的閱讀中。這樣的中文書寫讓我驚嘆,所以我成了他的書迷。

第一個讓我關切的意象符號就是「沙」與「沙馬」 ,<奔喪>裡的沙灘是小媽家後面的沙灘,一條通往沙灘的石板路,一間小廟,一個水龍頭,一段無法好好啟齒的家族關係。<淡季>的主角正是這一片交織著時空記憶的沙灘,一樣的小廟,一樣的水龍頭,卻比<奔喪>稍微具體一點,清晰一點,「幾乎只容得了一個成人彎腰,伸進一半的身體進去上香。」「每次我從沙灘上來,就會在這洗腳,然後把腳放在凳子上晾乾,再走回小阿媽家。」,這樣一段可以對照的敘述,作者經營了一段父和子對於沙灘的記憶切片,那滋味是不同的,但卻有一個同樣的感受,「那沙灘像是特別從別的地方運過來的淡季,硬生生地一整塊鑲嵌上了這座島的海岸線。……久了我也就熟悉了這樣的乾燥冷清,像一處附屬於小阿媽家的私人沙灘的氣氛。」 因為時代的變遷發展,沙灘成為海岸公園的一片沙灘,白色石板路是一個記憶中的記號,卻「再怎麼找,也不會有一條石板階梯,也沒有那『應該是同一處的沙灘』。但是,那像是特別從別的地方運過來的淡季,如果真的鑲嵌在那裡,似乎也並不會失去真實性,我的心裡就是有那樣根深柢固的沙灘存在著。」然後那沙灘連結著沙馬,沙馬在沙灘上挖洞挖隧道,沙馬躲在隧道裡,「只要順著白沙灑落指引的路徑,就能緊隨著隧道不迷路。」然後到了p80~p81,那兩頁裡的沙馬更精彩了,一種充滿魔幻寫實的畫面呈現在讀者眼前。那兩頁的沙馬不停地挖掘,把石板階梯給挖碎了,挖進了小阿媽家,挖進了小阿媽的身體,到處都是細細密密破碎空洞的隧道,沙馬挖著長長的隧道,穿越海洋,穿進大島的土地裡,挖進了第一人稱「我」的夢裡,這樣的隧道如此緜長深邃,又交織著死亡的荒廢崩塌,這裡所經營的意象是真實又虛幻,實在很精彩。

<渡島>的寫作方式是自我獨白與敘事交錯呈現的方式,女友搬走後的「我」,看著隨著女友離去而一起消失東西的空間,「淒冷空白」,即使想要以現有的東西填滿那些空間,「說也奇怪,也很令人哀傷的,那些淒冷的空間就變得完全不存在了,像是被推土機推過,『就像是埋到沙子的深處……」,「沙子」在這樣的文字裡,恍如流動乾燥的頹廢失意,穿透在人與空間中,流動於兩個戀人的對話之間,「沙子」發展成了代表空洞愛情的隱喻,兩個人的生活像極了兩隻沙馬的挖掘,「就像兩個人比賽倒沙子,到後來,我們只是在比賽看看誰能先把自己用沙子埋起來罷了。」 「像是在廣袤的大陸中央沙漠,我們拼命地將『這裡』的沙子挖起來,……千里迢迢地,耗費那麼長的時間運到『那裡』去倒出來。只是『那裡』,不過就是另一處的『這裡』而已。」,到了《返鄉》這一篇,那片沙灘真的就是小阿媽的沙灘,真實地鑲嵌在小阿媽的記憶裡,也許是不能言語的恍惚癡呆或是某種交集於記憶深處的錯位狀態,孫子阿傑和放學後的燦兒、阿惠在小阿媽記憶中的沙灘上全都相聚了,三個存在於小阿媽記憶之中的小孩,圍成一個小圈圈高興地抓著沙馬。

沙灘、沙漠、沙-----風景空間中的切片,一點點地被作者寫成了一個我們可以辨識的地景與生命的風貌,他從時間和記憶去書寫一個時空的風景,交疊著父子的記憶,交疊著小阿媽與女友枯乾的愛情與等待,似乎在所有的記憶空間裡,我們都是如此束手無力,只能任其荒蕪。

關於這個我心中的象牙透雕套球,寫一寫就寫得拉拉雜雜的,其實這本書裡還有許多值得書寫的議題,例如:島的地下之島---複製與意識宰制,小島與大島的疏離與漂流,死亡的景況……等等,我只是挑一個讓我特別感受到詩意的「沙」與「沙馬」來寫。另外,王聰威的《濱線女兒》、《戀人曾經飛過》也是非常好看的書,若是經過這本《複島》的洗禮之後,發現自己已經開始喜歡他的文字的格友們,那兩本也很值得找來讀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王子蔡大哥 的頭像
    咖啡王子蔡大哥

    【東森消費聯盟元年】➡️東森ecKare➡️播播商城 boboMall直播電商分潤平台招募創始會員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