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代人對「離婚」已經不再抱持負面的想法,但是即使婚姻已經變調,多數女性為了孩子或經濟問題,卻多半仍會選擇隱忍——忍耐被孤立、忍耐被傷害。

山盟海誓變成同床異夢,賢妻變身成怨婦,更多的則是罹患憂鬱症的婦女,或許透過心理醫師的分析,我們能看清夫妻生活的真貌!

<媽媽的憂鬱>老小都不理 人生意義在哪

「白頭偕老」常常成為一句祝福婚姻的話,如果只是維繫形式上的婚姻似乎並不是難事,但夫妻真能和諧到老就真的很不容易,從當初的「你儂我儂」演變到後來許多夫妻都是「相敬如冰」,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錯誤呢?

其實在台灣的夫妻當中(尤其是結婚越久的夫妻),生活中潛藏著的「冷戰」是非常強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疏離的,而且是「說不出理由」的理由。這種狀況的結果就是,夫妻間彼此之間的親密越來越淡,最後最常見的結果就是把各自愛的需要轉移到子女身上。

門診經常可以遇到因為憂鬱而求助的母親,她們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極為困惑,找不到自己生活的真正價值,至少在面對先生時,因為她們總覺得為什麼先生和其他同事或朋友就能聊得那麼投機、那麼深入、那麼愉快,對自己卻越來越不屑與不耐;而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尤其是到了高中以後,好像孩子也不再是那麼需要她了,她很困惑自己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又在哪裡?

這種狀況其實很普遍,可是多數女性又因為傳統的賢妻良母觀念,讓她覺得不能講也不該講,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對人生失去興趣,臨床上就出現了憂鬱。

<兩性不平等>照顧全家 為別人而活

雖然社會一直有呼籲兩性平權的聲音,但是台灣的電視連續劇或日韓偶像劇,卻仍然充滿著傳統的家庭觀念,身處夾縫中的已婚婦女,如果上有公婆、下有子女,想要去找尋自己的人生意義,似乎是相當困難,也相當矛盾的。

一方面,我們會提倡家的多元化,鼓勵每個人要為自己而活,但是從傳統家的觀念來說,事實上我們卻又似乎都是「為別人而活」,尤其是很多女性,在剛結婚時都會期許自己,要把家庭照顧好,使老公無後顧之憂,而把事業發展得更好。如果一切順利,也就沒問題;但如果有所失落,就會懷疑這一切所為為何。因此我要特別提醒已婚婦女「為自己而活」。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種很自私的觀念,因此我要特別說明,所謂「為自己而活」,並不是只顧自己,而是每個人都能「先把自己照顧得很好」,才有能力去照顧別人。

譬如說,一個母親必須先讓自己的心理維持在一種很平衡、良好的狀態,這樣她在照顧子女、為家庭付出的時候,就不會一直只覺得自己是在犧牲、壓抑或委屈的;反而會覺得這種付出是很快樂、很有成就感的,當然也就不會潛意識裡一直期待著回報,而不自覺流露出有著類似於「情感勒索」的想法。

未婚男女受到媒體的影響,仍然會有一種對家庭最傳統的憧憬,他們仍然不能理解,家庭也好,對方也好,其實是不可能完美到一無缺失的。然而,也就因為結婚時把理想定得太高,所以往往婚後會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這也就是為什麼家庭問題會一再地重複、一再地出現老問題。

<情緒找出口>婚姻諮商 夫妻不同調

當婚姻出問題,有許多太太會想到家庭諮商,但大多數先生參加的意願都不會很高,他們不是說自己工作實在太忙,推說下一次再來,再不就是有些先生只來過一次,就辯解諮商沒有用而不再來了。

可是嚴重的狀況在於,在原本有心理落差的夫妻之間,當隨著治療時間的增多,可能妻子已經把自己的人生「整理」得很好,而這個時候先生才會驚覺,他們夫妻之間已經產生了「新的衝突」——因為現在是變成太太不能忍受先生了,甚至情況更嚴重的話,那就是太太可能會主動要求離婚(尤其是小孩如果都已經成年的話),往往要到這個時候,先生才會主動出現求助的要求,但距離我們的治療那已經是好久以後的事了。

其實我們不要把心理諮商或家族治療看得太嚴肅,甚至那也不是一種病,而是找個人聊天,說些我們不敢對別人說的話,甚至是自己也不敢多想的。

最重要的一點,對所有的親密關係,不管是夫妻或親子之間,都要把家庭當作是一種有生命的「活的物體」,就是家庭和家中每個人不但會有成長、會有變化,並且我們還要能欣賞這種成長、這種變化,而不是把家庭的完美當成唯一的目標,因為完美會成為一種框架,而把家或家人給限制住,甚至最後失去所有的生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