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心智科門診,常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兒童行為問題。嚴格說起來,這些行為不算是疾病。但是,這些行為就是傷透了家長的心。
其中,偷竊,因為常常是發生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是家長最無法理解及容忍的行為了。家長常說:「她鉛筆至少有20支了,為什麼還要去拿人家的呢?」家長的另一個擔憂則是:會不會一直這樣下去,變成習慣啊!
幼兒常會不經允許就「拿」人家的東西。兒童大約在3到5歲之間,開始會理解到,沒有經過允許,是不能擅自拿人家東西的。這樣的道德行為,絕對是與父母的身教有關。如果父母經常拿辦公室的文具用品回家,孩子的觀念當然也會受影響!家長有沒有主動教導相關的觀念,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即使道德觀已經發展出來,還是有孩子會偷東西。偷竊行為最常出現在5至8歲間,男生較女生常見。每個孩子都希望被稱讚,為什麼他們還要去做明知會被處罰的事情呢?
有時,偷竊是為了報復爸爸媽媽比較疼愛另一個兄弟姊妹,於是做出某種行為,讓那個兄弟姊妹「不爽」;或是讓父母看到,自己也渴望被愛。這樣的時候,偷來的東西只是「愛」的替代品。這樣的孩子與父母的信任感低,不容易相信人,也就沒有辦法與同儕建立好的互信及互動關係。
不要說孩子沒救了
有時,比較沒有自信的孩子,偷東西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自卑心理、或炫燿給同學看;有的孩子會偷錢來買禮物或零嘴送人,換取同學的友誼。
有時,真的只是因為喜歡,又不敢或不願向父母要錢,就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時候,其實呈現出的是親子的溝通問題。
當發現孩子會偷東西時,父母應該要注意的事情是:
1. 要先判斷孩子是否了解他的行為所導致的後果。學齡前的兒童有時在物我的觀念上還很模糊。
2. 明確的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是錯的。
3. 要求孩子退回或是賠償。彌補之後,如果沒有再發生,就不要再舊事重提。讓孩子有機會重新開始。
4. 確認孩子沒有因為偷竊行為而不當得利。譬如說,偷東西去賣、或是偷錢設立帳號買遊戲點數。
5. 不要過度囉嗦,或說孩子這輩子都沒救了這種強烈的負面的言語。
偷竊行為真的非常普遍。只要不是一再出現,家長應該相信孩子,把事件當成一個契機,去培養孩子的正確觀念。也藉由這個機會,由孩子的立場,去了解他是否有潛在的困難,或是親子之間,是否有需要改善的互動方式。
當然,如果孩子一再出現偷竊行為,或是偷竊之後沒有悔意,就要擔心孩子有更嚴重的情緒問題。
有的孩子的衝動性非常強,看到喜歡的東西時,沒有能力等待或是限制自己的欲望。有些則可能有嚴重的情緒困擾,很可能無法信任人,與家人的關係也可能是有某種困難的。
這樣的時候,孩子就會需要到醫院做進一步的評估及治療了。
張學岺《小孩事大學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