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龍
第一代南僑水晶肥皂的故事
開創水晶肥皂事業的那一年我26歲,水晶肥皂是我進南僑公司的第一個考驗,那時候南僑公司已經創立12年了。先父,也就是南僑的創辦人響應政府實業報國的號召,將原先經營的貿易生意,從上海進口琳瑯滿目的華洋百貨中,挑出洗衣肥皂,在台北大稻埕區延平北路處,設廠生產南僑肥皂,那時候肥皂是一塊塊黃顏色的。
1959年尹仲容先生擔任美援會副主任委員的時候,為了要提升國內民生用品的水準,推動開放外匯政策,他提供國內工廠很多美元外匯,可以進口新的設備、可以採購進口更多種類的原料,因此所有的競爭者就開始更新設備。
遲疑不決 失掉先機
更新設備之後,製程得以改善,原來黃顏色的肥皂,改變配方,就變身為白顏色、半透明的VP肥皂,當時有名的品牌:如由台灣礦工公司轉為民營的天香VP肥皂、國民黨旗下松山興記所推出的如意VP肥皂,都風靡市場。
1947年美國發明了detergent(石油化學工業的副產品),第一個上市品牌就是P&G旗下的TIDE(汰漬)洗衣粉,隨後其他製造商紛紛效法,很快就席捲了歐美的洗劑市場,洗衣粉主要的原料是提煉石油得到副產品為主要原料所製造的。洗衣粉的工廠產量大,生產成本低,化學成分高的洗衣粉,清洗效果好,在美國馬上就代替了原本的洗衣肥皂市場。
面對美國洗衣粉市場的方興未艾,台灣市場新型的VP皂,又不斷取代老一代的洗衣肥皂。當時我們的董事會就一直猶豫,是要再更新肥皂的設備呢?還是放棄肥皂引進detergent,這樣他們思考研究過了一年。
落後一年的結果,是其他業者快手快腳已從日本買進模仿義大利的製皂機器,立即把舊的生產線換掉,瞬間市場上就颳起一陣VP肥皂風。因為有VP肥皂的大量產出競爭,南僑肥皂的市場占有率,就從20%一直掉,掉到只剩9%。後來董事會毅然決定,我們還是先不要做detergent,先把固有的肥皂本業做好。
鞏固品牌 敗中求勝
當時公司的老員工們覺得說,在賣方市場的年代,他們已經盡力照顧好肥皂的品質,也努力做好品牌形象,然後掌握生產製程,為了顧好品質,所以原料不夠使用時,也不會改變配方減少原料使用,而是到萬華去買。
董事會認定在賣方時期,南僑肥皂已建立很好的品牌,現在趨勢已轉變為買方市場,競爭劇烈,想恢復當年的市場地位,勢必要在敗中求勝。因此,公司就決定要組織新班底,接管經營,這個責任就落在我的身上。
我是不會做肥皂的人,但我很清楚我們重新出發,在市場上已是後發品牌,不能只想著「做比別人好」就可以過關,我們要做的是「一塊與市面上完全不一樣」的肥皂,不是更好,而是要有差異化的創新,一看就知道不一樣、一摸就感覺不一樣,一洗就發現不一樣,一檢查效果就馬上知道不一樣,要有這樣一塊肥皂,我們才有機會反敗為勝。
歸零思考 從頭研發
所以一切歸零思考,從頭研究到底肥皂是怎麼一回事。我就四處去請教耆老,也請公司內從上海來的很多讀化學、讀物理的員工去研究,也認真查閱古今中外和「洗」有關的歷史,研究人類自古以來,洗衣服、洗澡是怎麼一回事。也研究西方國家的肥皂歷史,從法國的「savon」,台語譯為「雪文」的起源,再看中國歷史記載的藥典、本草綱目等,然後再去請教做了幾十年肥皂的老師傅們。也深入研究台灣南北的水質,發現南部的水質較硬,北部就比較軟。
掌握有關洗衣肥皂的關鍵因素,對做一塊不同的肥皂就有了定見。我下了一個決心,那就是「什麼事情該做就要去做」,而且「做就要做徹底」。「從零到有,要做出讓消費者最滿意、差異化的洗衣肥皂,有整體策略、一步到位」。
基於這樣的堅持,我們有了目標方向,政策決議要有大大的投資:包含採購最先進的生產設備、要研究不同的配方、要改變製程、訂定新的規格、要有不一樣的銷售策略、全公司人員組織編制要重建。要做出一塊完全不同的肥皂,整個公司也就要變成一個不一樣的公司。
要採購最先進的生產設備,我就親自飛到義大利原製造地去了解機器設備,隨後決定引進全世界最好的義大利馬紹尼MAZZONI製皂機器,當時這套設備較同業製造VP皂,從日本買來仿造義大利生產設備,價錢貴三倍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