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通訊技術快速發展演進下,所謂「數位化」的內涵已非過去將類比轉換為數位的過程,或企業導入資訊、網路系統以提升營運效率、降低營運成本的概念。而意指利用新興數位技術的特性,從產品或服務提供方式的本質進行數位化調整。其驅動因素來自雲端運算、社群媒體、行動應用、巨量資料分析等新興數位技術串連結合,所塑造出的新型態資訊應用環境,以及衍生出的使用行為模式改變與各種營運模式創新。
回顧過去數位化過程,勝出的企業往往並非最強者,而是能夠因應趨勢變化,快速調整或洞察掌握先機者。例如,在相機與電視產品的數位化過程中,類比時代的龍頭廠商柯達與索尼都因反應太慢,遭受重大衝擊,柯達於2012年提出破產保護申請展開重整,索尼的電視事業部門出現連續10年的營業虧損,在一連串整頓改革後,2014年度終於轉虧為盈。此外,根據統計自2000年以來美國Fortune 500的企業中,有超過一半以上已因被購併或申請破產而消失。
早期運用新興數位科技,提供創新服務而崛起的亞馬遜、Google、Facebook等,皆已成為市場的指標性數位企業。而在新興數位技術應用的市場效應持續發酵下,新創公司陸續浮上檯面,藉由提供消費者全新的體驗與價值切入市場,並對傳統服務業者形成一定程度的衝擊。以B2C之服務業為例,Uber、Lyft等新型態叫車服務,Airbnb的新興訂房服務,台商在大陸成立的衣貝潔連鎖洗衣,皆顛覆傳統計程車/租賃車、旅館以及洗衣業者的服務模式。
在B2B的製造業亦不乏已行之有年的經典案例。製造挖土機等建設用機械的日本Komatsu(小松),透過在全球售出之30多萬台機械上安裝GPS與各種感測器,掌握使用狀況、使用地點等資訊,做為預測維修服務或調整生產排程與庫存之參考,不僅營業利益率高出競爭者近5%,亦提升客戶滿意度。經過大量資料的收集累積,亦可瞭解特定地區之工程規模、市場景氣等狀況,提供其他加值服務。生產農耕機的美國John Deere公司跳脫原本銷售維修農耕機的傳統業務範疇,透過在機具內建感測器,結合GPS、資訊平台,並與生技廠商合作,提供農家土壤資訊服務與耕作建議,提升生產效率與收益。
上述案例,皆從既有服務/產品出發,思考如何運用行動連結、資料分析等科技創新營運模式,以數位化流程,除提供客戶更高的價值,或更佳的便利性之外,亦改變與客戶的互動模式,強化彼此的關係,或藉此將觸角擴及過去無法達到的消費族群,達到雙贏的局面。
此外,近來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相關技術與解決方案持續演進,應用環境逐漸成熟,所形成的新一波數位化浪潮影響層面更廣、變化速度更快,將加倍衝擊力道。在物聯網環境下,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界線將益趨模糊,在人與物彼此互聯互通,加上結合巨量資料分析下,預期在未來幾年內將改變所有行業,打破業種框架,乃至重整產業結構,催生無限可能的營運模式創新。面對一波波接踵而來的數位浪潮,企業必須審慎因應,思考如何進行「數位轉型」,才能避免被數位浪潮所淹沒。
進行「數位轉型」的主要重點工作在於強化數位基礎與創新營運模式。強化數位基礎部分,需配合發展策略、公司治理等需求,設置協作組織與機制,並與包含雲端運算/巨量資料分析、社群連結、行動應用等之數位技術平台進行資源整合,建立「數位轉型」穩固的基礎。由於每一企業的數位化程度與數位能力不同,所需投入的資源與時間亦不同,但轉型過程中,資訊長勢必扮演吃重角色,相關數位人才足夠與否也是成功的重要關鍵。此外,數位科技的應用亦連帶造成潛在數位風險的出現,資訊安全機制也必須妥善規畫與設計。
創新營運模式部分,需從創造新營收、新客戶價值與關係,以及配合的新供應鏈、新通路、新設備等,進行全盤的營運模式創新思考。而在物聯網應用日益成熟、資料量日以繼夜不斷累積的新數位時代,巨量資料分析是營運模式運轉的重要元素。若將營運模式比擬為引擎,資料則是驅動引擎所需的燃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也是企業強化數位基礎重要的一環。因此,兩部分工作的相互搭配協調亦相當重要,從提供客戶服務之接點、價值、體驗等的面向,盤點資源需求,進行最適化整合,以期營運模式之運作達到效率化與效益化。
綜合而言,數位浪潮持續擴大來勢洶洶,對個別行業的影響雖有其差異性,但恐怕都無法置身事外,規避席捲而來的衝擊。唯有積極面對、順應調整,才能化危機為轉機,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找出新方向與商機,趁勢崛起或拉大與競爭者的差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