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是因為金城武的魅力,廣告裡無論是台東池上大樹,或是宜蘭早期的日式官舍,都掀起一陣風潮。金城武除了帥(像房子一樣,保養得也好),亦強調了台灣獨有的中日混血特徵。廣告背後還有引導新一代關心城鄉差異的用心良苦;以及台灣島上多年來被高牆圍起,讓人漸漸淡忘的日式建築。
台北萬華區內,中華路上的西本願寺群樓廢置多年。近期處理出來的寺院雖嫌空曠但足以窺探原貌。日本時代的建築,是城市的重要歷史。原本計有:鐘樓、本堂、禦廟所、參道、樹心會館、輪番所等,如今大多只剩殘蹟。入園即見鐘樓高高在青草坡上,它四圍開敞的木結構,曾被火噬水侵殘敗不堪,難得經歷浩劫之後,又現風華。
「二次大戰後,歷經警備總司令部、大陸與中南部移民聚居、中華理教總會等用途。1975年遭大火燒毀,隱沒於四周漸起之都市違章建築群裡……」園中這段歷史敘描述,恐怕也是島上多數日式建築,數度易主的遭遇。老建築久無打理,失修多年再來繕補,簡直是「晴雯補裳」,極考功夫。
輪番所成為焦點
寺院內的建築群所用的建材不盡相同;樹心會館以磚砌為主,鐘樓與輪番所則為木造。當年雄偉座在場中央的本堂,僅剩下鋼骨水泥建成的台座,其他功能蕩然無存。本堂理應是全場的主建築,修復工程想必艱鉅浩大;而今空曠的台座留在砌上水泥磚地的公園顯得乾硬,令人望而卻步,是園區內處理得最弱的一環。
鐘樓所在的人造小山有3、4公尺高,站在坡底往上望,正好可見新建屋頂底下漂亮的木結構。木梁與木桁的質地深淺各異、長闊不同,木條斗拱排列規律,襯托出懸掛在中央的大銅鐘。
同樣是木造的輪番所翻新後反僕為主,成為全場焦點。牆軀以日式「雨淋板」建造外牆,木門、窗欞都還原至原本的清秀模樣。輪番所原為寺院總主持人宿舍,現改成茶室兼餐廳,替台北過客提供了優雅的歇腳。萬華這區曾是「中華新村」—外省老兵所在地,舊宿舍演變為日式餐館看來理所當然—老建築的翻新再用,須注入合適新生命來保持永繼,並得兼顧如何才不過份商業化,的確也是難題。
從西本願寺的位置來看,北側長沙街是西門與萬華的交界,綜合了清代、日治時期,與民國走來的一段顛簸歷史。長沙街對準了一主軸線,位在東面的,正是總統府。想當年在異地擺下這布局的日本規劃師,有心讓東洋神明在這左後方佐助當權的政府。場內供僧奉拜的本堂與總統府一樣,皆坐西朝東。
陳家毅《思慕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