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熱茶飲,像台灣街頭的顯學,突圍往往靠市場區隔;分家不和,像台灣老店的必然,
傳承往往靠機緣巧合。
北投蔡元益紅茶,顛覆這些市場通則,近距離展4店,打破拓店的距離規則,沒有統一識別招牌、沒有專屬制服色系、沒有限定飲品特色、沒有嚴苛總部規定,讓4名子女各憑本事開茶店,老店最怕子女不合,老爸蔡元益說:「1人1家就不會了!」
茶店也怕競爭者多,蔡元益認為:「演戲的人愈多,看戲的人愈多!」
與其被別人包圍,不如自己包圍自己。
民國50年左右位於北投舊市場的攤位,蔡元益邊當工頭、邊賣甘蔗汁,圖中為負責顧攤的太太蔡李笑。
走進台北市北投的街上,當地知名的蔡元益紅茶店,有的店招牌掛黑底白字、有的掛白底紅字…,制服有黑、有紅、有藍……,到底哪1家才是真的蔡元益紅茶?
尋線找到退休老闆-元氣歐吉桑蔡元益,這下才知:原來,全是他鼓勵下兒女開枝散葉的分店。
各憑本事開分店
這些店,距離十分接近,最短距離步行3分鐘可達、最長距離開車10分鐘可到,北投、竹圍目前共有4家店(包括創始總店)。開店原則,完全打破坊間連鎖店,樹立品牌形象與統一識別理論。
一名30餘歲在北投長大的上班族說:「蔡元益紅茶,我從小喝到大。」一名北投特色Taxi-機車運將也說:「客人常叫我送便當,總會註明加點蔡元益紅茶。」
記憶,像是最好的品牌。
在北投在地人眼中,蔡元益紅茶,這個從民國50年代在北投舊市場以賣椰子汁、甘蔗汁等飲料起家的老攤,比起清心福全、50嵐等知名茶飲連鎖店,似乎多了點在地熟悉的味道,也支撐著它可以近距離拓點的潛在實力。
500c.c.紅茶只賣10元、甚至可以塑膠袋盛裝購買更便宜,就是這種混雜著古早味紅茶香、傳統又平價,每年農歷12月有20天甚至會撤掉總店茶飲攤,全家通力合作賣湯圓、春捲皮,只因這是蔡元益17歲就習得的傳統手藝:「這是家族事業,兒女每個都會做。」迎媽祖請大家喝紅茶、元宵節應景踩街,蔡元益堅持傳統。
加入現代化經營
原本,老店在北投市場現址經營,兒子媳婦全在店內幫忙,前幾年他與太太想退休,鼓勵兒女有能力自己展店,老店最怕子女分家不合,蔡元益坦言:「1人開1間,各憑本事、各自努力。」他在退休時就高度鼓勵子女開分店。
過去曾在三重拓店的老大蔡顯忠說:「原本爸爸認為三兄弟一起做,人力充足、輕輕鬆鬆,但眼見周圍連鎖茶飲店林立,與其被別人包圍、不如自己密集拓點。」
考量總店位居市場停車不便、降低客人停車購買慾望,4年前先拓展停車便利的光明店、果真吸引不少老客回流,現交由老三蔡辰陽經營。考量淡水、竹圍不少公司行號團購訂單,隔年老四蔡顯章拓點竹圍店。
相互支援客分流
老二蔡宜眞說:「我婚後曾在夫家竹圍開漫畫店、兼賣紅茶,後房子買在大溪,又轉往大溪開。」唯一女兒從小最得父親疼愛,當時蔡元益常跟女兒抱怨:「大溪這麼遠,無法常常看到你。」於是父女情深、去年蔡宜眞舉家遷回到北投開公館店,距離兄弟2店只有3分鐘步行距離。
「演戲的人愈多,看戲的人愈多!」蔡元益的「看戲策略」果真應驗,夏天總店月賣60萬元、各分店也有20~30萬元佳績,相較未開分店時、等於讓全家總營收翻倍。
總店及公館店休市時、客人可光顧不休市的光明店、竹圍店,每店掛上附近各店位置圖,讓4店客層相互分流,同時兄弟家庭皆各出人力支援總店,協助業績最佳的總店營運、也穩定請人不易的人事問題,獲利由3兄弟均分。
自行研發新口味
這樣的策略,讓4名子女各自努力、又相互合作,互相競爭、又炮口一致對外,各自發展創新口味、加入現代化經營元素,也讓這家菜市場古早紅茶店脫胎換骨。
這些接班鋪陳,「看著兒女從小到大、結婚、生子,步步為他們著想,現在就是要幫他們想到未來。」有12個孫子的蔡元益說:「最好子子孫孫一直開下去。」
老店分家接班談何容易,這味紅茶背後的巧妙安排,靈魂人物是年近70歲的蔡元益,他像「老先覺」,有著對經營「放手」的智慧、也有著對兒女「鋪路」的父愛。
蔡元益小檔案
年齡:1943年出生(70歲)
學歷:北投國小畢業
經歷:
童年跟著父親賣甘蔗
17歲,跟著姑姑做年糕、湯圓
出社會後白天當工頭、夜晚賣甘蔗
因母親拜了關渡、北投2處媽祖廟
媽祖建議2行皆合適、專注1行更興旺
1966年,北投市場租攤位賣椰子汁、酸梅汁等飲品
1986年,遷至現址,當時賣紅茶、酸梅汁,每杯5元
營運概況
展店成本:約150~200萬元(視店面大小、裝潢程度、租金等略有高低)
每月營運(總店):60萬元
物料成本:18萬元
人事成本:20萬元(8人)
水電瓦斯:2萬元
利潤:20萬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