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一場講座,來的都是家長。主辦老師趁大家齊聚一堂,先做10分鐘宣導。我演講時,她在後頭放簡報,內容包含健康促進、營養午餐、交通安全和兩性教育……,主辦老師邊播邊說不好意思,然後迅速轉成消防與稅捐宣導。家長似乎習慣了,我還得脫下外套,好讓老師能多報一次宣導成果。
前幾天參加的研習,講師更神了,他多數時間都在教我們怎麼做成果,如何用最輕鬆簡單的方式通過訪視,至於研習內容,好像成了次要。
評鑑太多疲於奔命
為什麼呢?這其實是台灣目前教育的怪現象:環保重要,請學校加強宣導。怎麼知道學校有沒有實施?那就評鑑吧;水上活動安全要注意,很重要,所以也要請學校融入課程。嗯,融入了怎麼知道你有沒有做呢?那就每一年呈報一次成果吧。於是乎,一項一項的議題不斷被加進學校教學指標裡,這些評鑑的指標少則5項,多如恆河沙數,如果項項都要求頂標,給學校一年500天也做不完。
除了書面資料,訪視當天,還得安排人力接待訪視委員,派人上台發表做報告,訪視完後,又有一堆成果要報……,一年才200天的上課時間,該抽調多少上課節數來做這些事?
去年參加上海教改參訪團,接待我們的教研院院長說,他們的教改都參考台灣的改革,一席話說得我們面有愧色,台灣教改推得早,什麼主題教學、九年一貫和建構教學,每樣都喊得震天響,說得洋洋灑灑,卻大多做不到,最後成了厚厚的書面資料,放進抽屜等著訪視了。上海教改比我們慢,但因為強調在教學改革上,反而很快看出成效。香港的閱讀教育也是這樣,專注在閱讀這件事情上,把它做好,他們早先都來台灣取經,現在是我們去觀摩人家。
我們不是沒計畫,沒方法,只是我們的計畫實在太多,學校疲於奔命,只為了符合長官來訪視評鑑時,能端出厚厚一疊的計畫。
訪視很好,能看出一所學校是否辦學績優,但能否畢其功於一役,通盤考量,整併多數的訪視,讓學校把心力放在教學上吧。
王文華《可能小學巡堂筆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