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輪盤再度啟動,國中會考剛結束,緊接7月大學指考,全台數十萬名考生、家長陷入焦慮,千軍萬馬過獨木舟,緊張激烈,出了功名考場,罵聲連連。追根究柢,大規模考試在台灣,始自300多年前,納入清朝版圖引進科舉,先祖們為了金榜題名,花招百出。

現代孟母遷戶籍搶進明星高中,這招老祖宗也會。1694年起,陸續有「台灣人」進士登科,但翻查來歷,會發現他們籍貫福建、卻以台灣籍報考,中舉後才遷回福建,有冒籍越區和寄籍過水的嫌疑。因此正港「開台第一進士」,應該是新竹土生土長的鄭用錫,1823年他在道光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下取得三甲,百餘年來台灣第一人,風光不在話下!
進士有分文進士、武進士,前者比文采,後者比舉重、武功,台灣總共出過33位文進士,10位武進士。進士之路有3關,先通過省城的「鄉試」,考上舉人,才能進京參加隔年春天的「會試」,會試及格後再殿試,錄取就成進士。
寒窗苦讀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知。以前沒有電視報導,但只要中科舉(舉人以上),百里皆知。因為官方除了頒贈銀兩、衣帽,還賜于在自家公媽廳前埕,立50∼60尺高的旗桿一對,有木有石,奇特醒目,昭告鄰里說這裡有戶國家認證的書香門第。各地現存的旗桿不多,基隆大龍峒的陳維英,15歲就中舉人,祖宅「老師府」前尚存石雕旗桿一對,值得一看。

台灣最廣為周知的進士丘逢甲,於1888年鄉試中舉後的「文魁」匾額,現保留在秋惠文庫,極珍貴。侯世駿攝台北考棚命運待決
鄉試舉行要考3天,考生集體集中入「考棚」,進場前點名、搜身,以防作弊,宣紙上1元硬幣的空間就可寫滿10幾個毛筆字,民間仍留存。清代台灣「考棚」,一直設在台南。體諒北部考生舟車勞頓,艋舺出身的富商洪騰雲捐地又出錢,在台北蓋了考棚,現址位於忠孝西路口舊市議會,如今這塊黃金地,官方竟然想炒作當商辦,氣得洪騰雲後人洪致文教授投書報章,痛心疾呼應完整保留,當做「台北城博物館」。
歷數台灣進士,丘逢甲於台灣史有相當意義,他先於1888年鄉試中舉,獲當時管轄台灣的福建巡撫頒給「文魁」匾額,這塊匾額保留至今,極珍貴。台灣史上有名的抓包,和丘逢甲有關。1895年台灣被清朝割讓給日本,當時奉旨在台督辦民兵的丘逢甲反對割台,主張乾脆獨立,參與「台灣民主國」的建立。哪知首任大總統唐景崧很快棄職逃離,第二任大總統劉永福也化裝成老嫗逃難被識破抓包,台語因而有「阿婆浪港」一詞,嘲諷老阿婆忙著跑路。短命的台灣民主國,國祚僅150天,接著科舉也於1905年廢除,鄉、會試統統取消。
雖然今非昔比,但一年又一年,現代考生仍像春天的韭菜,割掉一茬又一茬,割不掉的是科舉功名路;獨立和考試,成了台灣人集體潛意識裡,最敏感的壓力源。


林于昉《台灣時光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