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需要退休,我會一直做到倒在辦公桌的那一天。」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八十五歲時豪氣宣誓,如今他卸下重擔,從人生舞台「退休」了。

社會秀才 鐵膽霸氣敢拚搏

相較於「海陸空運輸王國總司令」,張榮發或許更喜歡「社會秀才」這個稱號。在他九十年的人生中,家貧沒有顯赫學歷,白手起家打造長榮王國,敢冒險的勇氣、敢拚搏的霸氣,以及凡事留心的細膩,可以說是事業成功關鍵。而這些特質,都是在「社會學校」裡練就。

出生在宜蘭蘇澳、從小海邊長大的張榮發,由一艘舊船起家創立長榮海運,十七年便稱霸海上貨櫃運輸。其後也進軍天空,創立台灣第一間民營的國際航空公司。

張榮發出生於日據時代,十八歲父親過世,為扛家計,在基隆登上人生第一艘船,這是他海洋冒險的起點,從此打造他的海陸空跨國運輸版圖。

瘋狂閱讀 翻到書紙都爛了

當時,張榮發還是個一上船就嘔吐的少年,因未受過正式海事教育,在船上發憤閱讀,船一靠港他就跑到書店買海運相關書籍,翻到書紙都爛了。後來他兩度與人合夥開船公司,都因股東眼光過於保守而拆夥;四十一歲時,張榮發才創立長榮海運。

長榮稱霸海上最關鍵一役,是以「小蝦米對大鯨魚」單挑當時壟斷歐亞航線的遠東運費同盟。當時長榮只是小公司,但張榮發做好嚴密市調,與南韓聯手,一一說服歐洲貨主,「保證『EVERGREEN』貨船,絕對會裝滿貨。」運費同盟雖與長榮達成協議,背後卻對貨主施壓;最終,張榮發以「對方殺到十元,長榮就砍到九元」的低價策略殺出生路,打破壟斷。

長榮不僅挑戰中東市場,也在兩蔣時期奠基「信用良好」形象。當時政府推出「國輪國造、國貨國運」政策,航運公司可以低利貸款向中船下訂;國內船運公司趨之若鶩,紛紛下訂單。在政策支持下,長榮先後訂製十六船隻,是訂製國造船最多的公司。

船長性格 傳奇就在一顆心

但船隻造好後,運價卻重挫,大部分航運公司皆申請延後繳交貸款,長榮卻因連續開闢遠東到歐洲航線、環球雙向航線成功而獲利,張榮發認為長榮財力足以按期繳交造船貸款,當機立斷拍板「不用申請貸款延長」。這使得長榮財務健全名聲遠播,吸引全球各大金融機構主動提案貸款。

當年張榮發推動人力改革,差點演變成「海上革命」,張榮發不僅主動加薪,還親自跑到碼頭對員工喊話:「大家安啦,咱公司追求更大發展,但絕不是建立在犧牲員工的基礎上。」這番改革讓長榮成為航運界標竿。

不管人生或事業,張榮發都以「船長性格」寫下傳奇一頁。「我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其精神和意志力。凡事用不用心,盡不盡力,結果就有很大的差別,但這決定是在自己。」張榮發這位「社會秀才」的立身處世,為後世留下了足堪效法的典範。

長榮海運自一艘舊船發跡,直到成功創立船隊貨櫃化制度,又打破遠東運費同盟,取得定期中東航線,奠下企業穩定基礎。長榮海運穩定成長,成為長榮航空起家的關鍵。

長榮海運在一九八四年開闢世界上史無前例的東、西雙向環球航線後,長榮在全球的海運、陸運網路,已經完備。擁有良好投資眼光的張榮發卻「停不下來」,欲再找尋突破點,想整合陸、海、空服務,進軍航空界,他下決心「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航空公司」。

交通部於一九八七年終於宣布實施「開放天空」政策後,張榮發也隨後在長榮海運廿周年慶上,宣布成立「長榮航空」。短短一年內,長榮就斥資卅六億美元,訂購了廿六架飛機,還在中正機場租地興建維修機棚,並且招募一百多名空勤、維修人員分批送往美、日培訓。

長榮積極對外爭取航權,贏得交通部久攻不下的奧地利航權。民航局綁手綁腳的法規,及外界質疑建立機棚是由特權換來的批評,都影響不了張榮發經營管理的霸氣。

一位交通部退休官員回憶,張榮發積極爭取加入空運市場,對政府態度「非常強硬」,甚至在會議上也會「指著官員開罵」。張榮發無論如何都想從海運跨足空運的決心和毅力,讓他印象非常深刻。

外界曾形容張榮發「想要什麼就做得到」,張榮發在成立長榮航空前,搭各航空公司飛機時,都會留意機內擺設、服務;親自監考飛行員、與維修人員一起上課,也曾規定飛機只要延遲超過一個小時,要隨時向他報告。嚴謹管理,讓他建立長榮良好信譽,不少國人出國時,都會指名要搭長榮。

長榮如今擁有空巴、波音等機隊,有六十五架飛機,航點遍布歐美亞洲六十多個城市,讓旅客感受到「台味」的真心服務和飛安堅持,這一切全因背後那雙重要的推手,張榮發一手將長榮推向了海空制霸。

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昨(20)日辭世,享壽90歲。從1968年創立長榮海運以來,張榮發一路帶領長榮海運創下世界海運業許多第一;之後1988年籌設長榮航空,如今也成為國內前兩大航空公司之一。張榮發宛如三軍總司令,一手打造出橫跨海、陸、空的「長榮王國」。

蘇澳出生的張榮發,父親在日本人經營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當船員,從小與海結緣。從公學校畢業後,經由二哥引薦,張榮發進入南日本汽船株式會社,原本在陸上的船舶部擔任行政工作,之後經過苦讀考取三副執照,展開行船生涯,一路晉升二副、大副到船長。

在海上行船15年的生涯中,張榮發累積豐富的海運實務經驗,加上認真自學,逐漸領略出一套對於海運業經營與管理的方法。張榮發曾回憶道,當時最大的願望,是希望有一天能成為一艘小型船的船東,沒想到的是,這顆小小的夢想種子,日後居然發芽茁壯,長成全世界最大的貨櫃海運龍頭。

張榮發1961年展開創業之路,陸續與好友合夥成立新台海運、中央海運,公司業績蒸蒸日上。1968年9月1日,張榮發自立門戶,公司名稱以自己姓名的前兩個字「張榮」,並將姓氏的「張」取「長」字邊,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長榮」於是誕生。

拚海運貨櫃化 集團關鍵轉折點

當時,整個海運業仍以散裝船、雜貨船為主流,貨櫃運輸的觀念尚未成熟,張榮發卻洞燭機先,看準世界海運朝向「貨櫃化」發展趨勢而大舉投入,這也成為長榮最關鍵的轉折點。

張榮發認為,貨櫃化運輸簡化貨物包裝及搬運程序,可縮短運輸時間,貨物幾乎可以達到百分之百的完整無缺率等特性,果然日後成為全球海運業的潮流。長榮海運因為最早投入,並完成航線貨櫃化,因此一舉打敗歐美日本的強敵,一度登上全球貨櫃海運龍頭寶座。

長榮海運成為台灣最先開闢中東定期航線、中南美定期航線、全貨櫃定期航線、地中海定期航線的船運公司;也是第一家橫跨大西洋的亞洲船運公司,並首開橫跨太平洋與大西洋的環球雙向航線,締造台灣及世界海運史上許多「第一」的紀錄。

強調飛安至上 全球評比資優生

1988年,則是長榮集團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隨著在海運市場站穩腳步,張榮發於1988年9月1日長榮海運20周年慶當天,宣布籌設「長榮航空」,正式跨足航空市場。

當時國內航空市場由華航一家獨大,長榮的宣布投入引發不少話題,各式輿論爭議與政治角力隨之而來,原本規劃1991年7月1日正式開航的長榮航空,一直到6月24日才確定拿到民航局核發的航空運輸業營運許可證。其間遭遇一連串挑戰,曾令張榮發感到灰心,卻也激發出他更強的鬥志、更加堅定的決心。

為了投入航空業,張榮發一點都不手軟,不像許多民間航空公司採用租機或購買二手飛機,長榮航空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大手筆地砸下26億美元(約新台幣780億元),購入26架全新的波音、麥道客機,打造全新機隊,以避免後續維修等所衍生的問題與費用。

另外張榮發強調「飛安至上」,他認為一家健全的航空公司,一定要有能力維修自己的機隊,才能貫徹執行飛安維護,因此在草創初期,長榮航空就投資30多億元設立飛機修護中心,並培養專業維修人員。

一直到今天,長榮航空在全球的飛安評比中,始終名列前茅,成為世界上安全評比永保領先的航空公司之一。

在銷售上,長榮航空也展現出靈活的創新能力。例如,長榮航空發現航空業頭等艙的使用率偏低,而許多搭不起商務艙的商務客,卻願意支付比經濟艙高一點點的票價,享受升等服務。長榮航空因此調整座艙配置,首創在商務艙與經濟艙之間增設一種「豪華經濟艙」艙等,一推出就大獲好評,這項業界首創的服務,不但獲得消費者讚揚,更吸引全球許多航空公司跟進。

另外長榮集團也成立經營貨櫃拖車的長榮運輸公司、從事陸上遊覽客運業務的長榮運通公司等。張榮發一手打造的長榮集團,成為名符其實橫跨海、陸、空的交通王國。

事業無國界 最國際的本土企業家

【記者陳俍任/台北報導】相較於多數的大企業家,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在台灣或日本的辦公室,既不奢華也不寬敞,但會議桌後,整面牆滿掛著他與世界各國領袖的合照,一旁液晶銀幕上,隨時顯示著長榮100多艘貨櫃輪在全球的即時動態,徹底展現出無國界的事業版圖與其豐厚的實力與人生閱歷。

有本事賺錢是能力,懂得用錢與資源是一回事,有品味與國際觀又是另一回事,將這三項特質聚集在一起,鋪陳出張榮發的交遊廣闊與影響力,適時反饋回台灣。

他的交友對象上至王宮貴族、下到販夫走卒,只要氣味相投,就能相濡以沫,真誠以待。但更重要的是,與對方交情從不因位置而改變,甚至更加雪中送炭。

對於國內外政經時事,張總裁觀察敏銳,在臧否政治人物時既犀利且愛恨分明,這件事讓媒體人「愛到骨子裡去」,儘管身邊的幕僚常因此捏把冷汗,但他始終維持其直言不諱的風格。

張榮發個性剛毅執著,決心做一件事,絕少改弦易舵,鋼鐵般意志力這是他事業成功的原因。

他早在1996年時,就主張兩岸三通對台灣經濟的必要,更極力催促趁台灣優勢還在時,及早進行兩岸對話,甚至願以一己影響力協助穿梭。晚年時他曾說:「外界以為是為了長榮的生意,但長榮是遍布全球的國際企業,也早深耕對岸,我著眼的是台灣的未來。」

對熟悉張榮發的人來說,他深愛本土與發展兩岸經貿關係,從來不是兩條平行線。 在別人褪去權力與權益的糖衣時伸援手,卻勇於批判當權者,隨著張榮發的離世,這樣一位最國際的本土企業家,短期將難以再見。

民間外交官 東西方政要都是摯友

【記者曾仁凱/台北報導】長榮集團的海空航線遍布全球,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的投資版圖與影響力也延伸到世界各國,包括素有鐵娘子之稱的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義大利前總理普羅迪(Romano Prodi)、菲律賓前總統艾斯特拉達(Joseph Estrada)等各國政要,都是張榮發的知己好友,張榮發還因此博得「民間外交官」稱號。

不只在台灣,由於長榮集團的海、空運事業,航線遍布世界各地,張榮發有機會結識各國政經名流。有一段時間,台灣因為受限兩岸關係,外交頻頻失利,相形之下,張榮發的國際影響力,甚至媲美外交部,而備受尊崇。

張榮發個性直率,也特別重情重義,一旦與人成為好友,總是能肝膽相見。其中,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由於與張榮發極為投緣,兩個人因此成了一生的莫逆之交。

長榮英國分公司大樓落成時,張榮發邀請柴契爾夫人參加開幕酒會,讓人見證到兩人的私交。張榮發也曾邀請柴契爾夫人到日本擔任長榮新船的擲瓶人,甚至來台訪問。

每回張榮發到倫敦,總會探視柴契爾夫人。即使到今天,柴契爾夫人寫給他的書信,張榮發仍小心翼翼地保存,存放在他辦公室的抽屜裡。

另外,義大利前總理普羅迪,則是張榮發另一個彼此投契的國際好友。普羅迪主政期間,有一家當時已經擁有160年歷史的義大利國營船公司意郵輪船(LLOYD TRIESTINO)因為虧損連連、瀕臨倒閉。普羅迪想起在海運業經營有成的張榮發,致電希望長榮集團能參與競標。張榮發情義相挺,後來長榮果真拿下標案,並協助意郵公司整頓,幫助管理經營重上軌道,後來意郵輪船公司改名為義大利海運公司,目前仍是長榮重要的轉投資公司之一。

道德擺第一 他的成功祕訣

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認為,不論做任何事業,成功的秘訣就在「道德」,而這也是他自己的體驗。為了推廣道德,他甚至化身媒體人,2008年創辦「道德月刊」,提供各界免費索取,希望喚起社會的道德心。

身為全球航運巨擘,往來多是政要名流,他經常藉此對各國經貿及社會政策提出建言。但他說,提那麼多建言,不如從道德扎根做起。因為政府有道德心,就會設身處地為民著想;企業家有道德,賺錢就能取之有道。

他感慨,媒體始終聚焦政治惡鬥與社會的腥羶八卦,台灣社會有許多感動人心的故事,卻未被報導。因此他起心動念,想要辦一本從道德出發、能喚醒善良人性的雜誌,2008年宣布跨足媒體業,創辦「道德月刊」,引發社會討論。

張榮發的道德月刊不以賺錢為目的,提供各界免費索取,雖然引發「有錢沒地方花」的質疑,但張榮發認為,「一萬個人當中,只要有一個人受到正面影響,我的目的就達到了!」充分顯露理想性格及對於理念的堅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