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出了一張新專輯,我聽過了一遍,突然覺得,將前四首歌的順序調動一下,就是情緒管理的標準程序。
也就是,從「快樂怎麼不見了」,然後「我們不是永遠都那麼勇敢」,到「我們不要傷心了」,最後才「看見快樂對我笑」,情緒就從低潮到平復,把快樂又找回身邊,成為一次情緒療癒的周期。
其實,這裡面最重要的精神並不是「療癒」,而是就像萬芳在不經意間唱出來的心聲:「怎麼快樂就這麼不見了。」許多人就有萬芳的經驗,上一刻,很浸沉著快樂的思緒,但突然念頭一個轉彎,或是一個鏡頭,一種想哭的感覺,便將剛剛還在的快樂驅走。問一個孩子:「你什麼時候開始不快樂的?」他也說不上來,但就是不快樂。
「我不同意要把負面情緒壓下去。」萬芳說。當負面情緒來到時,應該與它相處,跟它在一起,讓情緒自己去發展。她相信正面的東西,在情緒的進行式中就會萌芽出來。
與低潮相處,其實是容易一些的。這時,萬芳會說,想哭就哭吧,想哭是人的一個moment,也是進行式,不要刻意的去壓抑,或者以為哭的時候的自己就是負面的,「不強壯的自己也是自己」,萬芳如此的定義她的「情緒管理學」。
情緒來臨時,聽任身體去進行吧,因為,身體總比心智懂得更多的訊息,身體說不定也更懂得痊癒之道。到了最後,我們將如歌裡所唱的,看見快樂在前面不遠處,對著自己笑。
【獻計】
親子間的情緒管理,最常卡住的一個癥結是,孩子覺得什麼「不見了」,父母卻無法協助孩子一起辨認,甚至還硬要孩子壓抑住明明真實存在的情緒,以為擁有那種情緒就是弱者,就是不好的表現。
有時真的想哭的男孩總是會聽到「好男孩不哭」的魔咒,父母也以為,叫孩子不要害怕、傷心、恐懼,就是做到「情緒管理」了。
那麼,不妨就聽聽歌,從學著辨認什麼「不見了」開始吧,知道「我們不是永遠的那麼勇敢」,也同時接納「不強壯的自己」。
留言列表